曲/建設部濟南教育教學研究所
-[意大利]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
月底月初,南京的第七天,潮濕悶熱的雨季,我失去了南師大隨園老校區的熱情。大多數時候,我要麽在空調教室裏聽課,要麽貓在開著空調的房間裏思考。但也許是沒有某種助溶劑,有歷史感的金陵石頭城,壹堆專家教授從不同角度的講座報告,並沒有在我當時的腦海裏生出源源不斷的思緒,而那些在我以前的學習中經常被觸及的思緒也難以抑制,有些就像是停止噴湧的趵突泉,很難捉摸,無法把握。
所以回來後的學習經歷就寫不出來了。
也許需要壹個新的機會。“在正確的時間做壹些事情是相當容易成功的——事實上,他們幾乎可以自己做到。”16世紀意大利歷史學家和政治家Guicciardini這樣說過。
機會沒有預期的來得那麽晚。
好像是巧合,在回醫院後的7月11-13,我和我們醫院的幾個同事聊了三天項目相關的壹些事情。在交流中,相互啟發,突然想到南京市玄武區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楊的介紹,她從壹篇文章的修改中談到的“服務策略”激發學校和教師的課程意識和改革實踐 而她在處理科研人員與教研人員關系時所介紹的“主動為教研人員提供服務”的主張和行動——與我們三位教研老師的交流,似乎與楊對科研的定位不謀而合。 正如Guicciardini所說:“事物是漫長而多變的,偶然發生的事情是必然的。時間久了,堅持下來的人,總會有突然的好運。正因為信仰是堅持之母,所以可以歸結為信仰的偉大事業。”
王老師的初中物理課題是省規劃課題,屬於2015批準的最後壹批省“十二五”規劃課題。王老師帶領其強大的團隊,在“制作適合每壹個孩子的物理課程——初中物理課程整合研究”總課題的框架下,以核心總課題組領導下的區縣教研員或學校骨幹教師分別申報子課題的方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目前我能給出的建議是——
壹是盡快把題做完。作為2015的項目,研究現在應該已經告壹段落了——教研工作的周期是無止境的,但是壹個項目所針對的問題是具體的,研究必須是周期性的,這個周期不能太長。建議課題組以“還需要做哪些工作才能保證課題在不久的將來盡快完成”為主題進行思考和討論。
二是梳理和明確最終結果的框架。應該考慮到,整個項目的重點是初中物理課程的整合。如果妳初步思考壹下,“課程整合”可以分為課程整合的目標、具體內容(框架)、方法和原則、課程整合的實施(教學)、課程整合效果的評價(相關任務的評價已在中區教研員鄭宇牽頭的子課題研究中有所體現)以及初中物理課程整合對教師素養的新要求等。如果不明確回答這些問題,而最終僅僅依靠現有的研究成果或各子課題的報告(這畢竟是我們很多項目設計和研究的流行思路),就很難被視為“完成”了研究任務。
三是做好總結,實現從經驗到成果的提升。建議課題組不要再進壹步補充和安排子課題的研究(除非整體需要),集合核心成員,開始分析和分解子課題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於上述框架,將各子課題研究中獲得的壹些觀點、原理和經驗,在拆解的基礎上進行完整的組合(總結)和提升,使個體經驗上升到基本的認識層面,進而挖掘分析相應的理論基礎,實現整體課題的研究成果。
重要的是我們的教師和研究人員要在預設的研究周期內按時完成所有的研究任務,而不是讓研究處於從屬地位,甚至淹沒在瑣碎的、無休止的日常工作中。“顯然,每個人都想變得完美;就算白玉稍有瑕疵,人家也不要。但是要做到這壹點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花太多時間在事情上是不對的;時間花在如何讓事情完全令人滿意上,機會就會跑掉。”(吉恰爾迪尼)
初中歷史科老師的題目是“初中教材教輔文章應用研究”,是濟南市教育科學“十三五”新設立的重點課題,該科老師咨詢該課題的論證活動。
南京市鼓樓區教師發展中心曹茂昌主任認為,“教學研究與教育研究往往是兩條不在壹個平面上的曲線。說不在壹個平面上是因為教學研究和教育研究沒有必然聯系,俗稱‘兩張皮’;之所以是曲線,是因為教學研究和教育研究本身存在嚴重缺陷。”“教學研究有三大弊端,壹是形式主義的公開課教學,二是個人主義的控制性評價,三是沒有內在邏輯關系的碎片化活動。”以及“教育科研中經常出現偽科學研究,或者研究範圍過於籠統,缺乏確切含義,研究無從下手;或者研究對象過於寬泛,無法抓住中心,研究無法深入;或者研究內容缺乏問題意識,關心虛擬問題和偽問題。"
段老師的任務是組織優秀教師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程序,針對教研的關鍵問題開展研究,這是教研人員最(應該)關心的問題。這既是對各自曲線的修正,也是實現教研科研同臺的嘗試。我對其具體問題的建議是-
首先,鑒於2019項目評估結束至今已近5月,對於中小學教師來說,高考、中考、畢業季、期末總結接踵而至。因此,我們在下發項目通知時,特意刪除了“請在接到項目通知後三個月內組織項目論證”的通常要求,項目論證活動截止時間放寬至開學後的9月中下旬。不用急著組織題目。建議課題組利用暑假更好地更廣泛地搜索資料,深入探索可行方案。
其次,段老師課題組研究了初中歷史教材中“補充篇”的應用,從課前、課後的“相關歷史事件”、“材料學習”、“課外活動”、“知識拓展”、“人物掃描”、“問題思考”六個欄目中選取前四項,設置為子課題組織研究。這是課題組成員共同的子項目設計和分工策略。但這種分工模式很可能會導致壹個問題——即總項目的最終研究報告最終會變成N個子項目成果的簡單揉合,對於總項目層面需要面對和回答的壹般性、基礎性問題,很難找到現成的答案。因此,建議段老師課題組在原有子課題的基礎上增加壹個分工的維度,分發現狀調查、信息檢索與文獻綜述、輔助文本使用的基本策略、輔助文本的使用對教師的要求及其教學設計與實施等問題的答案。發給課題組的相關成員,相當於每個課題組成員身兼兩職——具體輔助文本使用的研究者和輔助文本使用研究的負責人,從而避免最後只。
最後,在過去,我們不太重視結果。教研員帶領老師做壹個項目,大多強調“給大家壹個機會”。他們強調的是在研究思路下,與骨幹教師壹起更深入、更有目的地研究教學業務。“過程”的意義和價值往往大於最終的“結果”,強調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的成長。但現在,就課題研究的追求而言,對最終成果的追求越來越重要。這個課題組的教師在具體的補充欄目分工過程中並不是特別容易出成果,但如果從文獻綜述、現狀調查、案例(課例)分析、教師素質(策略)要求等角度面對這個研究,基本上可以是至少壹個成果對應的任務——對教師的要求可能更高,但實際產出的成果可能更多更有價值。這確實是壹項艱難的研究,但“在投身壹項新業務之前,妳必須非常小心,因為壹旦涉足,妳就必須繼續。”(吉恰爾迪尼)
小學音樂雲老師尚未承擔該項目的研究任務。和雲老師的交流是從她對小學歌唱教學現狀的思考和對未來的壹些初步規劃開始的。和我這樣壹個五音不全的人談音樂教學,只能從方法的角度給旁觀者壹些建議。
第壹,僅從小學音樂教育的起點來看,似乎有兩條路徑:器樂入門和聲樂入門。印象中,市中區音樂教研員盛青曾經做過壹個項目,探討國外從器樂開始音樂啟蒙教育的經驗,並與國內小學普遍比較重視聲樂教育的做法進行對比。我不是圈內人,但是我建議雲老師如果要研究小學歌唱教學的角度,似乎應該考慮壹下兩者之間的壹些比較研究成果。畢竟在項目設計初期選擇壹個好的研究方向是決定壹個項目價值的最重要的事情。“必須記住,研究永遠不會比它的設計更好。研究和設計帶來的問題是致命的。”(喬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有多遠?》)
其次,在當前的教育改革和發展中,音樂教育逐漸被提升到與體育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對小學音樂教育的研究不容忽視。南京師範大學張樂天教授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發展的政策導向》報告中指出,“社會是壹種政策存在”,教育也是壹種政策存在。社會或教育差異“本質上是制度和政策上的差異”。因此,沒有特定的教育政策背景,我們是不可能在任何時候、任何層面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從音樂(藝術)教育的角度來看,這些年來,國家層面有很多聲音——教育部關於進壹步加強中小學藝術教育的意見(教體藝〔2008〕8號)、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中小學京劇試點工作的通知(體藝廳〔2008〕2號), 教育部關於促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幹意見(教體壹[2014]中小學生藝術素質評價辦法(2015)中小學藝術教育自評辦法(2015)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第 即使在小學階段,我們在進行音樂教育的相關研究時,也必須關註這些政策趨勢中所包含的可能性。
再次,音樂教育有其特殊性,各種相關文獻非常豐富。2017在天橋區少年宮參加了壹個名為“通過校外教育激發和保持兒童藝術學習興趣的策略”的市級項目的開班演示活動。當時在知網上搜了壹下,覺得至少鈴木音樂教學法、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戈登音樂教學論等很多學校的觀點值得關註——哪怕只是想研究最簡單的“歌唱教學”。建議不要忽視從這些音樂教學理論流派中汲取營養——依靠我們最簡單的“想法”和“實踐”,這也可以看作是研究和工作的區別,最終結果和壹般經驗的區別,我們建議予以重視。
第四,在閱讀天橋區少年宮的項目前期資料時,我發現教師日常積累的各種資料,尤其是自身的藝術教育經驗,包含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比如王霞老師的“利用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增加學習的吸引力,充分調動思維和註意力,從而形成最佳的學習狀態,產生愉悅和滿足感,願意繼續學習”,張穎老師的“在教學安排中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讓學生覺得只要付出壹點努力就會成功,這樣他們就會在不斷成功的喜悅中更加努力”和“妳講解的東西壹定要明白,不僅要簡單,而且要符合孩子的邏輯”,以及徐中老師的“值得註意的是,在教青少年學習薩克斯時,示範的次數不能太多,否則會導致思維定式。 導致老師不演示就不能獨立發揮,抹殺了孩子想象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還有楊歡老師開發的舉重比賽練習等等。這些日常經驗,濃縮了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積累的經驗。雖然有點支離破碎,但離真正的“成就”也不遠了。這必須引起課題研究組織者的高度關註,不容忽視。其實對於我們教研員組織的研究來說,散落在老師日常工作和交流中的珍珠才是最不可或缺的。我們要做的,或者說更應該做的,其實就是找壹條線,把老師手裏的珍珠串聯起來。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王建軍教授說,“研究的基本功能是結構化:壹線教師不僅要結構化客觀的教育世界,還要結構化自身的經驗,通過自身經驗的結構優化來改造教育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其實教師和研究者做研究是最簡單的事情。
原南京教育學院院長劉永赫先生認為,“研究是真正的學習——學生需要研究性學習,教師尤其需要研究性學習。”他主政教育學院期間,在南京推出的教師個人項目設計管理經驗壹度在全國推廣。但相比之下,我更欽佩他另外兩件事-
首先是從對題目表達的逐字修改來“教”老師做題。認真思考《用音樂遊戲優化幼兒日常生活過渡的研究》和《用音樂遊戲過渡幼兒日常生活的實踐研究》、《幼兒園中學音樂歌唱教學的有效活動研究》和《幼兒園中學歌唱教學的互動策略研究》、《創設歌曲情境提高幼兒園中學歌唱教學的有效性》和《幼兒歌唱“情境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遊戲在小班歌唱教學活動中有效滲透的研究”、“小班歌唱教學活動遊戲化的行動研究”等幾組課題的名稱,自然能從有心的老師那裏摸到接近“教育科研”的第壹步。
第二,劉主任為老師們申報和承擔項目提供了壹堆“神器”,比如“項目設計論證”、“填寫提綱”等,真是為老師們“服務”,細致周到,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畢竟“教育研究不是教師固有的職業職責。但是,研究越來越有必要為教師個人和學校的發展打開空間。”(王建軍)
總結反思,受南師大培養的啟發,受王先生、段先生、雲先生的啟發,我想談壹談教學科研(課題)的四點心得:
(1)以實踐(工作)為基礎,但研究不等於實踐(工作),尤其是在最終成果的呈現上,往往會出現“活動可以獲得”、“經驗可以學到”但“觀點無法整合”的情況,更談不上系統的成果。高度重視經驗的推廣和成果的表達是其中的壹個竅門。
金生鈜教授曾在《教育研究的邏輯》中說:“教育研究是以言行為基礎的,也就是說,研究者是說話者,而不是實踐者。他的研究提出的任何命題都是用文字表達的(文字也是文字的壹種,就像演講壹樣),而不是用實際結果表達的。”
馮友蘭還說,無論哲學科學,無論是書面的還是口頭的,都是真理,必須以嚴格的理性態度表現出研究的特性。研究不是敘述經驗,而是真相。
(2)從教研工作本身的定位來看,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然而現實卻常常出現。作為教學研究者,哪怕只是在本學科,也常常會出現地位不如老師高,眼界不如老師高,經常有少數人拘泥於套路——成果的創新是很難承受的。關註全局,至少在本學科上有所突破,這是第二招。
山東師範大學潘慶余教授曾在參加某省級課題的開題演示活動時感嘆,“大家都在說大家都在說的話。我們至少應該有幾句反映我們深層思考的話!”
(3)從整體上看,從教研員角度出發的課題設計往往是失敗的,具體體現在科學方法選擇的恰當性、研究過程的規範性、研究結果的概括性等方面。特別是經常出現的壹種情況是,教研員本身對課題的研究缺乏整體考慮,習慣於簡單地把任務切成塊,分解到下級各級教師——子課題往往做得材料很大,而壹般課題組往往沒有總結完善。高度重視科研設計是第三招。
正如喬教授所說,“如果研究設計有問題,問題要到研究結束後才被發現,錯誤無法補救。就算用再高的技術手段,也很難彌補研究設計造成的失誤。”
(D)在研究方法上,南師大朱老師強調“掌握大數據的人可以像上帝壹樣俯瞰整個世界!”大數據時代,教育、評價、管理的界限已經模糊,教育從‘用經驗說話’轉向‘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
這種說法在整個時代背景下可能是對的。但在教育教學研究領域,我們需要辯證地聽。教育教學研究方法沒有好壞之分。不能簡單地說基於大數據的定量研究是科學的,基於經驗敘事的定性研究是不科學的。
教科研人員做研究有什麽好處?我個人覺得至少在比普通老師更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更廣泛的數據來源方面,我表現出了相當的優勢。我無法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需要根據學科和自身特點來考慮。在科學方法的選擇上,適合的就是最好的,這是第四個提示。
“不管是聰明人還是傻子,最終都無法抗拒不可避免的。沒有比下面這句諺語更好的表達了:命運引領那些願意的人;不願意的人,命運拖著走。”Guicciardini說。他還說,“做事情要記住這句格言:僅僅做壹個開始,或者指出壹個方向,提供壹個動力是不夠的;我們應該追求到底,不到結束絕不放松。把事情盯得這麽緊,才能事半功倍。反其道而行之的人,通常在事情剛剛開始,還沒遇到多少困難的時候,就認定事情已經做完了。"
楊主任在介紹組織和指導教師進行課程相關改革的實踐時曾說,“教師與行政人員或教研員最大的區別在於,教師所理解和實施的課程是直接面向學生的!”作為壹名區域教研管理與指導的實踐者,我在教育研究方面最大的優勢(區別)應該是我所理解和實施的教育研究活動可以直接面向壹線教師或教學研究者。
“我們害怕自己,擔心自己承擔不了這個責任,而這個責任可能會讓我們重新獲得天真的幸福。如果有壹個‘不可調和的敵人’在毀滅人,這個敵人就是人本身。我們敏銳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這種黑暗力量。”(莫裏斯《開放的自己》)我會努力克服自己身上的“黑暗力量”,在用科研思路和方法陪伴教學研究改革發展的道路上“不放松”,努力“追求到底”,以達到我們共同的“事半功倍”。
莫裏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