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為什麽有精神需求的老師是真正熱愛教育的?

為什麽有精神需求的老師是真正熱愛教育的?

第壹,敬業是教師的壹種境界和使命。

愛崗敬業是教師對待本質工作的基本素質,是教師從思想上實現職業的神聖使命,使其真心熱愛自己的職業,願意勤奮努力,為自己的職業做貢獻。愛崗敬業是從事和做好教師職業的前提和基礎。

教師如何做到敬業?它的前提是熱愛自己的崗位,熱愛自己的教書育人的崗位。

1,教師首先要培養熱愛本職工作的情感。

我們知道,教育是壹項需要用生命去熱愛和呵護的事業。也是壹個需要對生活充滿激情的職業。如果壹個教師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那麽他表現出來的就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他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致力於世界,樂於奉獻,甘於貧窮,耐得住寂寞,不為名利所支配,遠離世俗浮躁,腳踏實地,努力工作。體現了人民教師獻身教育的精神。體現壹種境界和使命。我由衷地熱愛壹件事情,並從做好這件事情中獲得無限的樂趣。這種樂趣可以驅使他好好學習,好好做。這是師德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師必備的素質。作為教師,是否認同和追求職業的社會價值,是否具備職業素養,是否對教育有深厚的感情,是衡量或評價師德的重要指標或砝碼。

如何培養熱愛自己工作的情感?當教師把自己的工作與祖國美好未來的意義聯系起來,就能感受到自己為此付出的勞動是值得的,就會感受到作為壹名人民教師的光榮和自豪,從而培養熱愛本職工作的感情。有了這種熱愛本職工作的深厚感情作為內在基礎,壹個人就有了戰勝困難的力量,就能在勞動的艱辛中體會到無窮的樂趣,苦中有樂。所以,要真正在教育事業上有所作為,做壹名合格甚至優秀的教師,基本要求之壹就是熱愛教師職業,熱愛自己的工作,在工作實踐中培養對自己工作的深厚感情。司夏老師說:我的教學生涯說:我從事教育55年了!看到自己的學生壹批批走向生活,為社會做貢獻,我是多麽幸福啊!在我漫長的教學生涯中,我深深感到教師工作不僅是壹個光榮而重要的崗位,而且是壹項崇高而幸福的事業。它對國家人才的培養,文化、科學、教育的發展,對下壹代的成長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我教的越多,我就越熱愛我的職業。

2、勤奮敬業,培養責任感

“敬業的人,專心於事業。”20世紀30年代,梁啟超先生給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的師生作了《奉獻與幸福》的演講,全面闡釋了奉獻的內涵。他認為奉獻是:1?要有事業:每個人都要有事業,因為要有事業才有可敬的可樂題材。每個人都應該有壹份合適的工作,每個人都應該繼續工作。2 ?尊重的含義:誰做壹件事,誰就要忠於壹件事,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這件事上,這就是尊重。3 ?奉獻理由:人類在為生活而工作的同時,也為勞動而生活。只有奉獻才能完成工作。壹個人對自己職業的不尊重,從學術的角度來說,是在褻瀆職業的神聖性;其實妳會把事情做得很糟糕,最後傷害到自己。4 ?敬業的表現:講求質量。關註工作的過程,尊重這份工作;工作的結果就是完成它。5 ?敬業:敬業是最基本的態度和方法,唯壹的秘訣是忠誠,所以妳要專心工作。

同樣,教育工作者也有這樣的類型:壹位教育工作者曾經說過,教師有兩種類型,壹種是“為生存而教育”,另壹種是“為教育而生存”。如果壹個教師把學校當成了求生存的地方,把教書當成了養家糊口的手段,卻得不到內在的自然與和諧,那麽他也已經把自己塑造成了壹臺機器,只知道機械地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地重復著自己的工作和套路。他的生活內涵日益貧乏,生活質量日益下降,不僅容易在教育中迷失自我,也大大降低了職業幸福的可能性,失去了精神支點。

我國傑出的班主任丁榮曾經說過:“事業就是生命,失去了事業就失去了生命。生命必須時刻燃燒,才能讓事業發光。如果火焰熄滅,我的事業將暗淡無光,我決心用生命之光點燃事業之火。”

是的,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意味著有奉獻和犧牲的終身陪伴。“帶著壹顆心來,不帶著壹根草去”是教師奉獻和犧牲的真實寫照。教育是壹項非常艱苦的勞動。只有壹心壹意,努力奮鬥,才能承擔起這份偉大的社會責任,為這份事業奉獻壹生。“安於貧窮”是教師不可或缺的高尚品格。行知精神的傳承人楊瑞慶就是這樣壹個人。

情況

楊瑞慶,出生於1963,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人。現任南京市浦口區行知小學校長。

1978年,楊銳清初中學畢業,正好趕上文革後的第壹次中考。像許多農村孩子壹樣,楊瑞慶進入了中學。鄉* * *考了三次,楊瑞慶是其中之壹。填報誌願時,父親毫不猶豫地幫他填了“曉莊師範”。這是壹個父親為兒子做的最後壹件事,也是最大的壹件事。在這之後,父親生病了,後來被查出是白血病。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父親已經說不出話了。他緊緊抓住通知,帶著壹絲安慰悄悄地離開了...15歲的楊瑞慶,背著行李,帶著喪父之痛,走進了曉莊師範學院。在這所陶行知先生1927創辦的著名師範學校,三年的艱苦學習改變了楊瑞慶這個來自農村的懵懂少年。“這三年最大的收獲就是全面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跡和教育思想,在他心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並慢慢萌發了壹個信念“向陶行知先生學習,走知行之路!"

他們壹眨眼就畢業了。他們是文革後的第壹批師範生。分配情況很好。留在城市,上個好學校,成了很多學生的目標。1980結束的時候,壹次同學聚會上,壹個同學突然提議:我們像陶行知先生壹樣,去最艱苦的地方辦壹所“行知小學”吧!這個提議,頓時在楊銳清心中引起了壹陣騷動。楊瑞慶興奮地度過了整個春節,他的心完全被想象中的“行知小學”占據了。五四青年節,楊瑞青和他的同學李良公布了他們的《關於試點行知小學的誌願者信》。頓時,安靜的校園沸騰了起來,壹時間他們成了討論的焦點。南京市教育局領導專程到學校與他們談話。贊揚了他們的理想和激情後,勸他們服從分配,鍛煉成長。於是他們要求分配到壹個最偏遠最破舊的農村小學,領導最後同意了。

1981年夏天,他們被分配到江浦縣建設鄉五裏大隊小學,成為名副其實的鄉村教師。這所學校位於壹個偏僻的地方。下了車,還要走七八裏山路。壹排破舊的房子建在壹個山坡上,只有100個學生,七八個老師。楊瑞卿住在用蘆葦席隔開的半個房間裏。兩張木床、壹個水箱和壹個小煤爐是他們的全部家當。但兩個年輕人覺得這比陶行知先生住牛棚辦學校的時候差多了,他們甚至心裏有點失落。農村學校缺少教師。他們雖然沒有經驗,但仍然受到校長們的高度重視,被委以重任,挑起重擔。楊瑞慶的任務是教壹年級,尤其是班級(也就是壹個人教五門課,同時兼任班主任的團隊輔導員)。

理想要實現,激情要表達。楊瑞慶把他的班級命名為“行知實驗班”,開始了他的“教學改革”。他回憶說:“當時我用的方法雖然有點笨,花的力氣也多壹點,但效果還是不錯的。”隨著學生的嚴重流失,楊瑞慶繼續壹個接壹個地做家長工作。班裏70%的學生都是復讀生,學習基礎不好,他及時鼓勵孩子,手把手輔導;學生視野狹窄,他就在班裏設立了書箱,摸索出壹套簡單易行的課外閱讀管理方法,迅速拓展了學生的課外閱讀...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就是教育”。學校雖然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但擁有美麗的大自然和豐富的鄉村生活,這些都成為楊瑞慶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讓原本蒼白枯燥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起來。學生們春天遊覽南京,夏天在長江遊泳,秋天爬山,在六月壹日舉行篝火晚會,在國慶節舉行詩歌晚會...以前讓學生厭煩的學校現在成了最喜歡的地方!

這些都是五裏大隊的農民看到的。據傳說,學校裏有兩位好老師。1982年夏天,農民拿出改革開放後賺到的第壹筆巨款7萬元,在河邊為學校新建了21棟校舍。年底,孩子們歡天喜地搬進了新學校。楊瑞慶被農民的支持深深感動了。他發自內心地希望:十年二十年就這樣吧,壹輩子就這樣吧!

1983年春,由於表現突出,楊瑞慶受到當地縣委的高度重視,被調到江浦縣團委任副書記。走的那天,孩子哭成了小淚人。大隊書記說:“我們不想妳走,但不能耽誤妳的前途。”。在新的崗位上工作後,楊瑞慶發現自己離開了學校和學生,感到特別空虛和不安,這讓他感到難以忍受。僅僅幾個月後,楊瑞慶再也無法忍受了。他決定回去做他的鄉村老師!有人說他傻,但即使在今天楊瑞慶也不後悔:“陶行知先生下鄉辦學時,有人說他是傻子,他卻說‘只有傻子才能救中國’。我只是壹個師範畢業生。為什麽我害怕被人叫做‘傻子’?”

楊瑞慶回來了。看到希望的農民再次籌集了65438+萬元,為學校修建了圖書館、體育室和音樂室...然後教育局給學校調了壹批新老師,五裏小學成了江蘇最好的小學之壹!

1985 65438+10月10,五裏小學被命名為“行知小學”,22歲的楊瑞慶被任命為校長。1986年夏天,“行知實驗班”的學生以良好的成績畢業,楊瑞慶開始在全校開展“不留級實驗”。那壹年,他還通過了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的本科函授...那些日子就像校園裏、鄉村裏遍地開花的鳶尾花,真的很漂亮。

在壹個農村小學當了20多年校長的人不多。這是楊瑞慶的獨特之處。他認同這個地方,認同自己的價值,認同自己的立場。就這樣,所有關於他的猜測都破滅了,他決心終身做校長。他有自己的哲學——“妳可以在壹個小房間裏看到大,妳可以在壹個公寓裏感到驚訝。”把小事做深、做細、做極致才是大事。“讓教育回歸教育本身,這是壹種倫理,也是壹種境界。

楊瑞慶把發展農村教育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神聖使命,這樣才能堅守農村20年,無怨無悔地奉獻自己最好的年華。楊瑞慶把發展農村教育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神聖使命,讓自己有所創造,把這所破舊的農村小學打造成擁有24個教學班、固定資產654.38+00多萬元的“省級示範校”。他先後創辦了行知實驗班、行知小學、行知基地,開展了“不留級實驗”、“村級教育”、“賞識教育”的研究,引起了全國教育界的關註。在為社會做貢獻的同時,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先後被評為“江蘇省十大傑出青年”、“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十佳教師”、“全國師德模範”。

第二,教師在職業生涯的奉獻中成長和發展

1,奉獻就是奉獻。

教育家呂型偉說過:教育是壹項事業,它的意義在於奉獻。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優秀的道德傳統。其中,師德中最受世人推崇的傳統美德是獻身教育事業的天梯。我國現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學回國,放棄做教育部長這壹高官,視團支書這壹重要職位如糞土,投身“粉筆事業”三十年,桃李滿天下,以“壹心不取半根草”的高尚情懷投身教育事業。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徐特立同誌,從18歲開始從事教學工作。在70年的從教生涯中,他經歷了清末民初、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統治,歷盡艱辛,百折不撓。他從壹個為生計所迫的書商成長為著名的教育家,從壹個民主戰士成長為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上,他始終堅持“以教書為業,以教育為業”,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被譽為“人民的楷模”。

國家和人民不僅需要大批知識分子投身教育事業,更需要無數像陶行知、徐特立這樣忠於教育、獻身教育、甘當天梯、樂於奉獻的教師,傳播人類文化知識和精神文明,塑造青少年靈魂,培養和造就未來建設者。

教育勞動是壹項高度負責的勞動,要求教師從壹開始就兢兢業業地工作,不能有絲毫的滿足或懈怠。教育勞動非常繁重復雜,繁重的任務不斷消耗著教師的心血和精力。教育勞動還是壹種長期持續的勞動。只要學生存在,老師就不能離開工作崗位,不能放松,不能間斷工作。否則班級質量會明顯下降。任何壹個老師利用休息時間幫助有困難的學生,解決問題,家訪是必然的,沒日沒夜地備課批改作業也是必然的。教師的工作很難在八小時內完成,教師在業余時間提供的勞動幾乎都是免費的。

壹位老師對自己職業的敬業和奉獻做了壹個形象的比喻:教師要有“擺攤”的精神。他說:“觀摩”就是課前認真備課,找到傳授知識的最佳方案;“守”就是走出滿勤,做足工作,給學生做榜樣;“留”就是認真批改作業,絕不放過學生的錯誤;“壽”也要放棄好惡,平等對待學生;“守”要克制自己的脾氣,耐心和笑臉是老師的通行證。總之,為了這個“攤位”,老師要起早貪黑,廢寢忘食,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把學生留住幾十年。

2.教師不僅在奉獻中付出,而且從中獲得發展和成長。

杭州市優秀教師朱說:“我不認為我們作為教師只是在為下壹代奉獻、燃燒和枯萎。反而覺得自己也在孩子們中間學習、更新、升華。”是的,老師不只是付出,而是付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培養學生,也使學生自身得到發展和升華,在師生互動中實現師生的進步。有人說過,教育是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更加完美的職業,教育者只有自覺提升自己,才能更有利於教師的提升和發展。

從本質上講,教師職業生涯的過程既是壹個育人的過程,也是壹個教育自己的過程。這是壹個成人的過程;也是壹個自我成就的過程,壹個教師自身專業素養和生命力不斷提升和充盈的過程。這其實是壹個教師成長的過程。教師的成長主要是指壹個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生命力不斷提高和充盈的過程。教師的成長包括以知識的積累為基礎,以教育智慧的培養為核心,以教師整體德性的提升為目標。教師提升生命價值,豐富生命意義,實現奉獻精神和自我發展精神的統壹,是教師教育和教師生命價值長遠意義的體現。試想壹下,如果在工作中只感覺到敬業和不斷付出,感受不到身心的快樂和幸福,自然會產生對事業的厭倦感和冷漠感,對工作失去熱情。沒有教師生活質量的提高,很難有更高質量的教育;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解放學生的精神。如果教師在工作中經常經歷憤怒、疏離、孤獨和寂寞,有很多矛盾和沖突,我們怎麽能指望他們培養出健康、快樂、和諧的學生呢?

壹位老師曾經說過:教師要做“蠟燭”、“梯子”、“春蠶”,但不僅僅是奉獻,更要收獲壹種生命成長的體驗和生命意義的感悟。換句話說,教師在“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同時,也在照亮自己,發展自己。正如葉瀾教授所說:教育本質上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教育過程是師生交融在壹起的生命湧動過程。教師職業的崇高是其他任何職業都無法比擬的,因為從事這個職業的教師已經不能以人的自然生命來衡量自己生命的價值。教師的生命可以在千千萬萬學生的生命中,在民族的生命中延續和發展。當然,奉獻是教師人生價值的體現。簡而言之,就是建立在老師的敬業精神上。

案例:楊瑞慶是這樣看待教師的奉獻與成長的關系的:

我最終以壹種特殊的方式回報關心我的人,我相信他們會對這份回報感到滿意。把握住這份感情,我很開心。伴隨成長而升值,拼命成長。

我喜歡用三個字來形容我的狀態和我的樣子:第壹個字是“堅持”,第二個字是“感恩”,第三個字是“成長”。

人們表揚了我很多,批評了我很多。有人說“高貴”,有人說“勤奮”,有人說“聰明”,有人說“勤勞”,有人說“虛榮,愛出風頭”,有人說“幸運”。其實這些對我的描述都不夠準確,既不是“高貴”,也不是“虛榮”。我給自己找了壹個最能形容我狀態的詞,那就是“堅持”。我在農村小學二十多年沒動過壹步,壹直堅持學習的道路,所以做的事情看起來都有不錯的局面。我堅信,只要有人願意集中壹生10,20年去做壹件事,就會有很大的氛圍。堅持讓我在認識事物的道路上找到了人生的立足點。這個立足點其實就是人生的根本。把這個基礎放在事業上,就會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和滋養,從而增長自信心。

真誠的感恩,讓我在知事的道路上找到了人生的平衡點。找到這個平衡點後,妳就不再自負和自以為是了。不自卑不自負的人,才是真正輕松快樂的人。我因為感恩而快樂,因為快樂而感恩,不為感激而感激,不為欠別人而感激,所以這種感激是真誠的,自然是發自心底的。

壹心壹意長大,在認識事物的道路上找到了人生的制高點。這個制高點不壹定是和別人比,主要是為了自己的人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拓展人生的空間,妳就會找到人生的制高點。而且這個制高點是不受限的,成長是沒有止境的。

堅持、感恩、成長需要處理好幾對關系:只有處理好公與私的關系,才能堅持;只有處理好得失的關系,才能感恩;只有處理好線和知識的關系,才能成長。堅持、感恩、成長是互為條件、互為制約的,不能分開對待。我是帶著堅持、感恩、成長的狀態來到這裏的,我也將帶著理解的精神,帶著堅持、感恩、成長的狀態走向未來。

第三,在奉獻中實現教師的幸福。

有學者認為,教師的職業境界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壹,教育被視為社會對教師角色的規範和要求;二是將教育視為壹種出於職業責任的活動;三是將教育視為壹種出於職業良知的活動;四是把教育活動當成壹種快樂的體驗。顯然,教師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教育當成壹種快樂的活動。妳也可以這麽說;壹個教師所追求的職業目標應該是:做壹個快樂的教師,或者說做壹個快樂的教師。

情況

被周總理稱為“國寶級教師”的霍茂政,工作了60年。為什麽霍懋征先生60年來無怨無悔地投身於小學教師的崗位?

首先來自於她對教師職業價值的深刻理解:“教師是壹種職業,但在我眼裏是壹種事業。這個概念在我腦子裏越來越清晰了。”霍茂政認為,小學教育是啟蒙教育,是人壹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礎打好了,才能建高樓。當記者問霍老師,他當了壹輩子小學老師,放棄了那麽多“晉升”的機會,他堅定地說,“不後悔,因為我喜歡孩子。”

其次,源於她對教育和學生的熱愛。霍茂政認為,壹個優秀教師最重要的品質是“熱愛這項事業”。教育是事業,不是職業。這需要強烈的職業意識和責任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在霍茂政看來,“好老師的標準”只有四個深刻的字:“敬業”和“愛學生”。

第三,來自於她在教師職業生涯中自覺克服困難、排除障礙的力量和堅持。霍茂政壹生致力於基礎教育事業,幾經打擊也沒有放棄:1962年6月,霍老師在教學生時,二女兒因病去世;1966年6月,她被打上“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的烙印,不能回家。孩子在家無人照看,她13歲的兒子被碾死,15歲的女兒被嚇傻。在“牛棚”裏生活了壹年零九個月,她沒有屈服,依然堅持基礎教育事業。組織上希望她能當北京實驗二小的校長。霍茂政的態度很堅決:“不!我的生活在課堂,我的事業在課堂,我想回到課堂,我想教語文。”

從“職業”到“事業”,這可能是壹個優秀教師的必經之路。對於壹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支撐就是信仰的支撐。只有在這樣的支持下,壹個人才能克服所有的困難,在他選擇的領域取得成功,並忠實地履行他教書育人的道德義務。

這是霍茂政的座右銘:“當老師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光榮最幸福的。當妳的學生批量成為國家棟梁的時候,妳得到的解脫是任何人都無法理解的。”霍茂政從事基礎教育60年,並不後悔。從65438到0993,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霍懋征從教50周年研討會上,老霍曼懋征用六個字概括了自己的感受:光榮、艱辛、幸福。她說:“當老師真的是壹件很幸福的事。”這也是霍茂政優秀的個人道德品質的最好體現。

第二,教師的快樂來自創造。從本質上講,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是壹個不斷創新和創造的過程。老師每天都在創造生動活潑的教育場景。面對每壹個有個性的孩子,他巧妙地展示了因材施教的藝術,讓他們的自卑自信起來,讓他們懦弱的性格陽光起來,讓他們狹隘的心胸敞開起來,讓他們迷茫的眼睛明亮起來。而老師從中體驗到滿足和快樂。老師們也每天用自己的智慧創造課程,豐富“枯萎”的教材,讓抽象的教材活起來,讓統壹的教材活起來。當他們在課堂上充滿詩意的時候,教學方法的更新,教學效果的突破,能帶給教師成就感,讓他們快樂。當教師在鮮活的個體面前傳遞愛和自信,用自己的真情去滋養學生的心靈時,作為教師,他們用熱情和激動去感受幸福。相反,壹個墨守成規的人,每天都在機械地重復,沒有刑期勞動。然後,他只有痛苦和絕望。於是,有人說了這樣壹句話;“只有用創造性的態度對待工作,才能理解工作的意義,才能在完整的意義上享受工作的快樂。”

第三,教師快樂的源泉和學生的成長。

學生生動活潑、健康全面的成長發展是教師勞動的根本方向,也是教師快樂的源泉。國家特級教師張老師說;教師最大的快樂就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教師的成功在於讓更多的學生超越自己。對於老師來說,學生的成長進步是對他們努力的最好回報,是他們所有付出的價值,是他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

學生是教師快樂的源泉。當學生面對難題豁然開朗,當學生情緒高漲,當學生綜合素質得到發展時,教師會有愉快的情感體驗,這是教師幸福的象征。

這種快樂在教育教學中隨處可見: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白了人生的價值,他們羞愧落淚;當學生不再消沈,充滿自信時,教師體驗到的是言行之外的精神享受。因為老師的啟發,學生想出了解決辦法。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改掉壞習慣,變得積極向上;由於老師的指導,學生在各種比賽中取得好成績,這能給老師帶來金錢買不到的快樂。學生快樂成長的過程,正如法國作家雨果所說,是教師生命的欣賞過程,是教師靈魂的延續過程,是教師價值的實現過程,是教師生命的肯定過程。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堅信有人愛我們。教師能因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愛的回報,這是教師所擁有的最大幸福。總之,教師職業是教師生活幸福的源泉。

教師是連接祖國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人格和智慧的橋梁。教師的勞動為學生成才鋪平了道路。為了讓學生早日成才,優秀的老師總是日復壹日,年復壹年的努力。時間流逝了他們的青春,疲勞使他們的鬢角發白。他們不奢望成為顯赫的名人,但看到學生壹批批成為人才,他們感到無限的喜悅。因為他們從成功的學子身上看到了祖國的未來,看到了事業的繁榮,看到了光明的未來。

總之,時代對教育寄予厚望,賦予教師重任。教師應以國家和社會的偉大事業為己任,珍惜自己的責任,熱愛自己的工作,願意把自己寶貴的年華奉獻給工作。

近代學者王國維說:“古今之大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界。”是三首詩描寫的——“昨夜西風雕碧樹,獨登高樓,遙望天涯”,這是第壹種境界;“第二種境界是‘衣裝漸寬不悔,為伊消瘦’。”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在燈火闌珊處”,這是最後的境界。其實這不僅是學習和創作的境界,也是我們生活、事業、人生的境界。

當老師也是如此。教師的方式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壹個層次把教師當成壹種職業。勤奮,努力,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輔導學生。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要包容孤獨和貧窮。“下海”的人,數錢的時候不會眼紅,歌手電影明星大受追捧的時候也不會發燒,也就是能夠“獨立高樓望天涯”。

第二個層次把教師當成職業。把教師當成事業,就是要努力,要熟練,不僅要為學生努力,更要做壹個有愛心的人,時刻開動腦筋,探索規律,發現真理,追求成功。

第三個層次把老師當成壹門藝術,把老師當成壹門藝術,就是學古為今用,博采眾長,親手獲取最合適的範例,無縫融入課堂,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知識的芬芳,不再感受學習的痛苦和背書的疲憊。這種狀態是每個老師都想追求的,但要體會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壹片昏黃的燈光下”的快感,是需要長時間的磨練和堅持的。這是師德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