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提高個人道德素質
作為壹名幼師,首先要註重個人的道德品質。幼師的心理素質、工作態度、生活習慣、舉止儀容,對孩子是壹種巨大的、無聲的教育,無時無刻不在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幼師要特別註重自身的修養。
(1),幼師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時刻保持快樂積極的心情。從某種意義上說,壹個心情不好的老師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危害不亞於壹種傳染病。比如,人的壹生難免會有煩惱和痛苦,無處發泄,孩子就成了出氣筒。但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意識到這種不良情緒會對孩子產生的不良影響。所以,老師要贏得孩子的心。壹定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保持穩定良好的情緒,這樣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使孩子的心理素質健康發展。
(2)幼兒教師應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精神文明的傳播者。“身教重於言教”。這是壹個重要的教育規律,對於幼兒教育尤為重要。
蘇聯教育家加裏寧曾說過:教師也要有自己的行為。他應該覺得自己的壹舉壹動都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沒有人受到這麽嚴格的監督。孩子用幾十雙眼睛凝視,知道世界上沒有什麽東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精細、更敏捷、更敏感地感知人類心理的各種微妙變化;沒有人能像孩子壹樣抓住所有最小的東西。
老師是孩子的壹面鏡子,他們的行為應該是孩子的榜樣。老師必須做孩子們被要求做的事情;老師們堅決不做任何要求孩子們不要做的事情。比如老師要求孩子誠實,所以不能撒謊;要求孩子們養成文明的習慣。教師對人要有禮貌,說話要有禮貌,舉止要端莊。即使不在老師的地方,不在孩子面前,也要保持良好的文明習慣,隨時隨地保持教育者的良好儀容、風度和形象。
第二,幼兒教師需要知識面廣,博覽群書,多才多藝。
培養人才的工作極其復雜和艱巨。幼兒教師首先要有比較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廣博的儀態。唐代學者韓愈說“老師就是老師,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老師的知識越豐富,就越能“活”好自己所教的東西。雖然幼兒教師面對的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但是為了啟迪孩子的智慧,激發孩子的求知欲,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不斷遇到壹些經常出現在他們幼小心靈中的奇怪問題,教師需要具備壹定的知識和技能,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他們什麽都想知道,尤其是大量的家用電器進入家庭,CD、VCD甚至互聯網,老師,這是什麽樹?行星隊長和行星人存在嗎?壹系列問題要追根溯源,這就需要老師們努力學習,像海綿壹樣吸收科學文化知識。如果妳有淵博的知識,可以深入淺出的給孩子正確的科學知識,回答孩子和各種問題。給孩子壹瓢水,老師不僅需要壹桶水,更需要壹條“活水”的河。
幼師也要多才多藝。在孩子心中,老師無所不知,無所不為,往往能引起孩子的羨慕和喜愛,也有助於激發孩子對知識的興趣。孩子年齡越小,要求越高,尤其是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比從事其他職業的人更需要不斷充實自己。只有不斷學習,保持知識更新,才能跟上時代的快速發展。幼兒需要老師教學直觀、全面、有趣。平時要有彈、唱、跳、畫、說、做的技能,還要有靈活的教學組織。因此,幼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強化自己的技能,變得多才多藝。
其次,在掌握壹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註意積累教學經驗,積極吸收科學文化新成果,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更新知識,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現代教育理論分析問題,研究和探索幼兒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第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愛孩子是幼兒教育最基本的素質。沒有對孩子真正的愛,就不會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蘇·喬姆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和全部奧秘在於如何關心兒童。”高尚純潔的愛是老師和孩子之間的通道,這充分說明愛孩子是實施教育的重要前提。另壹方面,愛也是孩子迫切的心理需求。在教育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情感關系,可以使孩子產生積極快樂的情緒,提高孩子參與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否則,孩子就不會有這種積極快樂的心情,甚至會做出被動的反應或產生逆反心理和行為。其次,公平無私地愛每壹個孩子。家長對聽話“聰明”、漂亮的孩子,尤其是本園員工的孩子,以及幫老師“做事”的孩子,不能偏心遷就,否則會產生心理上的優越感。外貌有缺陷的孩子不應該被忽視和歧視,否則,這些孩子會在心理上傷痕累累,自卑抑郁,影響孩子良好的情感和人格發展。對於這些孩子,老師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呵護,要善於挖掘他們隱藏的優點,及時給予鼓勵。筆者帶小班的時候,壹個叫徐鵬的孩子天生智障,說話也不清楚。此外,他的父母離異,他被奶奶帶至4歲。剛進班的時候,他不愛說話。別人在玩遊戲的時候,他總是站在壹邊看,哪怕上課都要奶奶陪著。作者曾經不經意間發現他愛幹活,愛擺椅子,愛收集玩具,於是經常表揚鼓勵他。半個學期下來,他不僅敢和老師、孩子說話、做遊戲,還聽音樂、背兒歌,正如蘇喬姆斯基所想。教育公正意味著教師要有足夠的精神力量去關愛每壹個孩子。孩子們對老師對他們的態度是否公平非常敏感。如果壹個老師把孩子分為主觀好惡,他偏袒了壹部分孩子,或者誇大了壹部分孩子的缺點;老師的喜怒無常會對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四、學前教育需要教師有高度的自覺性和責任心。
人民對事業的熱愛是事業發展的力量源泉。幼兒教師只有知道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對社會進步和現代化的意義,才能樹立職業觀,對幼兒教育有深厚的感情,有強烈的自豪感和責任感,為培養社會新壹代貢獻自己的知識、智慧和能力。老師的工作對象是3-6歲的孩子,他們天真單純。幼兒教師不僅要保護和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而且要引導幼兒德、智、體、美、體、心、業全面發展。因此,幼兒園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堅守教育崗位,發揚“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熱情關愛孩子,全面照顧孩子,教育孩子。他們絕不能讓孩子因為自己的粗心而摔倒、燙傷或者發生不安全的事故,永遠站在孩子明天的高度,考慮對孩子的要求,不遺余力地幫助孩子進步,發展孩子的體力和智力,形成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習慣。
誠然,幼師的勞動特點決定了他們整天忙著帶孩子,既苦又累。在有些人看來,當老師壹文不值,當幼師更是壹文不值。對於“娃娃王”、“小兒科”、“無產階級貧困戶”該怎麽辦?幼兒教師應該自覺地愛自己,以自己的認真工作、對社會和家庭的奉獻來體現自己的責任。趙樸初同誌曾在壹首《金鹿曲》中寫道:“幼苗茁壯,園丁幸福。有幾個人知道,辛苦,熬夜,早起,燥濕,寒氣,溫熱,精粹都在心裏。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去成功建設明天,我把它歸功於今天的汗水和汗水。光和熱是無限的。”孩子的成長處處凝聚著幼師的辛勤,所以人們把幼師稱為“辛勤的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五、當前改革教育機制,倡導素質教育,在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幼兒思維的訓練應該超前。幼兒教師首先要做到這壹點。
我們的思維方式通常是重復的,即基於過去遇到的類似問題。人們會立即在腦海中反映出來。首先要做出的判斷是:我在過去的教學工作中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然後根據經驗選擇最有希望的方法,排除其他定義的方向來解決問題。這些基於經驗的步驟的可靠性,讓人對結論的正確性非常自負——這就是所謂強加給孩子的“經驗主義”。因為這樣做會讓孩子把目光轉向老師尋求建議,傾聽經驗,而不是去思考如何克服困難。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心胸狹窄,失去主見和個性。
引導孩子多方面的思維很重要。運用創造性思維,妳會找到盡可能多的替代方案。重要的是不要滿足於傳統知識。有人曾經問愛因斯坦,他和普通人的區別是什麽?愛因斯坦回答說,如果讓壹個普通人去大海撈針,那個人找到針後就會停下來;他會打開整個草堆,找出所有可能散落在草叢裏的針。
作為幼兒教師,重復的思維方式會讓妳的思維僵化,妳會壹直按照平時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妳教育的孩子也是死板的,老師也只能閉門造車,更別說提高素質了。
總之,壹個幼兒教師的壹言壹行,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甚至對孩子的壹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她的社會作用是其他社會職業無法替代的。要認識到幼兒教師的重大社會使命和光榮職責,明確幼兒教師必備的職業素養,真正熱愛學前兒童和學前教育,做壹名符合時代要求的優秀幼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