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是13王朝的古都。大約5000年前就有文明,早在夏商周時期就是中國的首都。隨後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壹路到後晉,洛陽建都歷史超過1500年。
宋以後,由於連年戰亂,政治、文化、經濟重心逐漸東移,洛陽逐漸衰落。歷史上,洛陽的故事太多了。
周武王攻打洛陽,在金夢會師。後來,周王室將商朝的遺產九鼎遷至洛陽,後來楚莊王贏得了中原。後來西周東移,也遷都洛陽。漢隋唐時期,洛陽,東西南北,依然是爭霸的戰場,地位非常重要。
洛陽的中心是洛水、沂水、黃河沖積而成的三川河谷小平原。西面是中條山、黃河、堯山、洛水的崇山峻嶺,唯壹的通道是函谷關、潼關,通往關中地區。東面是嵩山,洛陽東面的關隘是虎牢關(泗水關),只有壹條路。往南是熊耳山、伏牛山、沂水,其中沂闕正好在甲之谷中部,也是壹個關隘。
北面是黃河,很難跨越。四面八方都有危險需要防守,裏面河流縱橫交錯的山谷也是農業生產的必要條件。這種地理情況,足以利用小範圍的山川自給。
況且洛陽在世界大棋盤上的地位。洛陽周邊較小的地理單元為河內、函谷關-潼關、淮河流域及其支流上遊。其實現在已經是河南省的範圍了。外圍是關中、山西、河北、南陽、江南。洛陽地理位置優越,四通八達,自然是大壹統王朝的中心。
但割據時期,洛陽看似有險可守,實則在天下整個棋盤的中心,根本沒有險可守,各方豪傑在河洛地區互相攻訐。從中東到洛陽,荊襄北上洛陽,彭城西經洛陽,山西南下太行渡黃河到洛陽,正是因為這些洛陽也屢戰屢敗。
從洛陽渡河北上,就是河內地區(今河南黃河以北、太行以南的地區)。河內經太行八路可達山西省西南部濟源,西南有太原,西有黃河為關中地區。反之,關中地區也可以到達河內。當年,田雷率秦軍在河內擊敗韓國,從而分割了韓國首都新鄭(今鄭州)與晉東南的聯系。
上黨官員不甘心向秦投降,向趙投降,引發了長平(今晉城市高平市)之戰。河內和太行山之間,有太行和白芨,都通往晉東南。秦國封鎖了太行山,分割了韓國。河內的北面是河北。從洛陽到河內,河內可以到河北省的西南部,山西省的東南部,都是交通要道。
洛陽以西是函谷關,東漢也在今天的新安地區修建了壹個關隘,叫函谷關,到秦還有很長壹段路。
這條路直通潼關。破了潼關,關中就沒有危險了。關中地區向東爭霸,其他勢力進攻關中,多從函谷關潼關進軍。
東晉武帝北伐,占領洛陽後,也從潼關挺進關中後秦。唐朝安史之亂在河北興起,壹路長驅直入,占領洛陽。潼關是洛陽到長安最快捷的通道,於是安祿山的叛軍在潼關外打敗了大名鼎鼎的葛,直奔長安,嚇得唐玄宗四處逃竄。另壹方面,關中作為山川之地,占據了洛陽,有了擴張的路線。唐初洛陽被圍,河北竇建德敗於虎牢關外,初步統壹北方。
從洛陽往東,虎牢關就是高程、滎陽和開封。漢初劉邦占領彭城後,項羽不小心奪回了彭城,妻子、孩子、父親都被項羽抓住了。項羽壹路追趕。此時劉邦的戰略是以關中為後方退守洛陽,正面防守高程地區(今滎陽西)的關隘。從南北兩翼騷擾項羽後方。
這條路直通潼關。破了潼關,關中就沒有危險了。關中地區向東爭霸,其他勢力進攻關中,多從函谷關潼關進軍。
東晉武帝北伐,占領洛陽後,也從潼關挺進關中後秦。唐朝安史之亂在河北興起,壹路長驅直入,占領洛陽。潼關是洛陽到長安最快捷的通道,於是安祿山的叛軍在潼關外打敗了大名鼎鼎的葛,直奔長安,嚇得唐玄宗四處逃竄。另壹方面,關中作為山川之地,占據了洛陽,有了擴張的路線。唐初洛陽被圍,河北竇建德敗於虎牢關外,初步統壹北方。
從洛陽往東,虎牢關就是高程、滎陽和開封。漢初劉邦占領彭城後,項羽不小心奪回了彭城,妻子、孩子、父親都被項羽抓住了。項羽壹路追趕。此時劉邦的戰略是以關中為後方退守洛陽,正面防守高程地區(今滎陽西)的關隘。從南北兩翼騷擾項羽後方。
最終,高程地區形成了東西方對峙的局面。《三國演義》中,十八王子齊聚虎牢關,攻打天子董卓。董卓派呂布鎮守虎牢關,三英大戰呂布的故事就發生了。但歷史上關東各路諸侯按兵不動,各有各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只有孫堅在洛陽與董卓的軍隊多次交戰,大獲全勝,迫使董卓向西退守關中地區,並在董卓離開時放火燒洛陽。
東西分裂戰爭中,虎牢關是前線,徐州、淮北在東,洛陽在西,關中在洛陽後面。初唐時,唐太宗在洛陽擊敗王後,包圍了洛陽城。河北竇建德急報河北王,在洛陽東虎牢關與唐軍交鋒。
竇建德的部下荊靈提出了對策,即從河口進入晉東南的上黨,然後進攻晉西南。而唐軍在主力,將王圍困在洛陽,可以從晉西南取蒲津關,唐軍為了照顧關中的安全,肯定會撤軍,那麽洛陽之圍自然就解決了。
最後竇建德沒走這步棋,然後在虎牢門外與唐駿打鬥,被誤打誤撞。竇建德的河北軍完蛋了,洛陽被唐軍孤立占領,此時唐的勢力傳到關中、河北、山西、河南等地,中國北方基本統壹。
江淮地區和荊襄地區的割據勢力被包圍,為唐帝國的統壹奠定了基礎。洛陽向南可經南陽襄陽地區,向東沿淮河水系上遊(今河南東南)直抵淮南。
因地處淮河水系上遊,可攻可退,可守可守,對偏安東南的部隊十分有利。東南的吳政權在合肥多次與魏國作戰,再往北就沒辦法了。南方勢力想要北伐的壹個辦法就是從荊襄出兵南陽,攻打洛陽。
《隆中對》寫道“若天下有變,命壹將軍引荊州軍至萬、羅,將軍引益州人出秦川”。壹路從四川到漢中是進攻關中,另壹路是從襄陽到南陽到洛陽的行軍路線。(劉備選擇的大將是關羽,可惜荊襄被東吳的進攻占領了。)在隨後幾年的北伐中,荊襄出兵北伐的人都想壹路北攻洛陽或取武關入關。(劉邦先於項羽去武關搶關)。
洛陽因為地理優勢,可以說是世界的中心。天下太平的時候,洛陽自然是壹個富饒發達的地方;天下大亂的時候,洛陽也容易受到來自周圍的攻擊。古往今來,沒有刀槍不入的城市。與其按風險防禦,不如積極進取。無心統壹天下,有和平壹隅者,即使打下洛陽,也不能保住有利地位。以橫掃六合為目標的英雄,占領洛陽後可以統壹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