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到這個站內小主機直接在首頁討論。我去敲鼓,敲到了666-100的券。看完之後,我進去了。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需求。我其實並不想用來做軟路由或者NAS,只是想用來在家看視頻或者電視(機頂盒的付費陷阱太多了)或者作為工作室的下載機。現在有了,就打開壹個盒子和大家分享壹下。
這個包裹的尺寸比我預期的要大。根據產品詳情,有壹個鍵盤,這個寬度應該是鍵盤的寬度。
果然。我送的這套還是比較滿意的。對我來說可能有點簡單。我應該用雷蛇的無線1拖N,或者直接給HTPC試試飛鼠套裝。
壹臺2.5L的主機是什麽概念?只是壹瓶可樂...呃是我的手掌大小18 cm。實際主機不占多大空間,其他都是為了鍵盤的寬度。
至於電源,是壹個PC的標準頭,接12V4A變壓器,輸出為DC。
底座和底部的寬度用螺絲固定調整,四個腳墊要自己粘,不然螺絲會比側面高。感覺是萬能模式。
配件方面,給了壹根SATA硬盤線,壹些螺絲,四個坐墊,也懶得研究坐墊在哪裏。
這裏也對比了2.5L和1L的尺寸差異。上面這張是我之前跟大家分享的INTEL的獵豹峽谷。所以很多時候,只看表面是不足以判斷壹件事的,對物、對事、對人都是如此。
這款玲瓏背面有壹個HDMI,兩個USB3.0(3.2 Gen1),兩個USB2.0,壹個網線端口,TRS耳機和壹個麥克風端口。另外還有壹個COM口(壹開始我以為是VGA口)。我第壹份工作曾經做過單片機的PC程序,對這個東西比較熟悉。現在應該有壹些場合會用到。
整個周邊外殼都是金屬的,有散熱孔和防塵網,但是裏面的東西不能太熱。
前面是電源開關,2個USB2.0和耳機麥克風口。感覺放底座會更穩,或者幹脆放邊上。
松開後面的兩個螺絲,頂蓋就可以輕松取下了。右下方的板子不用多說,是用來固定2.5寸SATA盤的。
這臺主機899的優惠券用完了,自帶內存和硬盤。值不值得,主要看需求。在評論區看到有朋友說華碩的PN41比1000多,但是那個是裸機,自己加內存硬盤的也要算。商品細節有提到,128NVMe+128SATA,或者256NVMe隨機發貨。我比較幸運,收到了256版本。臺電的極光NP900固態我現在用的是系統盤,所以看著很眼熟。
內存方面,有兩個插槽,壹個在上面,壹個在右邊,預裝了8G DDR4 2666條。我怎麽記得看到壹張紙條說是2400頻率?妳做夢去吧。沒關系。沒多大區別。有朋友評價說這個板子是給平板用的,布局真的很像。
其實如果要我描述的更準確壹點,應該是平板做的太多了,當PC賣,帶殼。首先這個SATA接口,它的線纜原來是向外彎的,妳可以把它彎直也可以向內彎,除非是這樣集成的,只能說明是備份包。可以用。
其次,這包螺絲,我想加個SATA,看看螺絲的數量,開心。三個平頭和兩個拱形頭加起來就是不到四個。好在固態盤工作時沒有機械運動,鎖三個沒問題。
然後這個SATA托盤要蓋的時候,電線也會擋住。當然,妳可以改變磁盤的方向,但是如果線到另壹邊會影響散熱。我懶得脫,但我可以用彎裝。我們和好吧。
最後給關心具體板卡配置的朋友送了壹個張全景,就這壹個我買的。我給妳算壹下:左上角有現成的DP口,但是被機箱擋住了,在風扇引腳旁邊,沒用;SATA數據口和電源口上的這些跳線都是大排LVDS相關的,所以我查了壹下接口真的是平板直連顯示屏;白色SATA電源下面是USB3.0的主板端口(3.2 Gen1)。必要的話可以自己修改壹下,拉壹條線出來。左下方的方塊是主板供電的,不改裝應該完全沒用;右邊是第二個內存插槽;右下方有壹個M.2口WIFI槽。理論上可以自己加WIFI卡,但是信號是個問題。其他調試,SPAKER引腳和跳線是無用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BIOS。其實我也不知道看什麽,也不超頻。除了硬盤或者內存什麽都不用裝。最多可以設置壹個快速啟動嗎?開機畫面也換了LOGO。不過我還是在裏面看到了TPM2.0的選項,不知道能不能用邪法安裝WIN11。
系統方面,第壹,內置的WIN10沒有激活,開機需要先設置(我沒有切斷)。這個壁紙是第壹個進入桌面的東西,肯定是重新包裝的系統。其次,有個朋友在評論裏說“WIN10自帶WPS”引來了壹大堆滿臉問號的人。哈哈,我看了壹下,至少目測,系統沒有任何預裝。我得想辦法激活它,自己辦公。我不方便寫課文。請贊壹下,評論區見。
有朋友說有的板子4K60被閹割了,至少我手裏這個是沒問題的。該系統分為兩個區域。反正無論如何都要切成兩部分吧?
固態方面,有人說拿到的那個通電幾百個小時再返回。其實這個東西是可以清除的。除非已經是渣了,否則糾結這個毫無意義。但是我註意到軟件檢測到它的傳輸方式是SATA,不知道問題出在板卡接口,磁盤還是BIOS設置。我懶得折騰。
懶得跑,就把大多數人關心的問題分享給大家。因為很多朋友和我壹樣把它當視頻播放器用,所以我也簡單測試了壹下,這只代表我自己的使用環境。
系統是原生的,沒有聯網,什麽都不更新。用的是Potplayer的便攜版,但不是最新版本,沒有額外的分離器和濾鏡。
測量結果如下:
H265(HEVC),4K60+HDR(10bit)黑屏,就算能調出也應該不流暢。
4K60(HEVC),4K60,12m比特率,8bit,畫面卡在後面,CPU承載不了,估計沒救了。
H265(HEVC),4K30,正常速度,勉強能看到,但是感覺在跳幀。1080P60,裸眼正常播放。
H264(AVC),4K60,可以正常看,但是肉眼感覺跳幀。
H264(AVC),4k30,1080p60,肉眼正常。
從資源占用的角度來說,H264下4K60或者H265下4K30基本上是這臺機器的極限了。感覺不能超過CPU性能的極限,手頭也沒有那麽多不同參數的來源,就不折騰了。我個人能力有限。如果有朋友能讓這臺機器順利理解H265+4K60+10bit,我不妨分享壹下。我會重新裝滿系統並幫妳再試壹次。
PS:看到新聞說學生可以獲得999-150的優惠券。唉,找客服價保失敗,賬號不壹樣。又虧了50億。
感謝您的觀看,喜歡的朋友來贊和關註,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