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威海經濟怎麽樣?
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威海的重大戰略機遇,全市上下對此有著高度壹致的認識。如何借助大勢贏得主動?威海很快成立了藍色經濟區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6月8日,威海市委全委會提出了加快建設海洋經濟六大基地的戰略部署。聯系全省規劃,結合威海實際,威海將重點推進海產品生產加工、港口物流、船舶制造、濱海休閑旅遊、新能源、石油化工等涉及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六大海洋經濟產業發展。目前,“藍色經濟”的辦公室,包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海洋與漁業局,正在詳細的籌備過程中。威海,因海而名,以海聞名,海岸線近千公裏,占全省三分之壹。海的藍色國土面積幾乎是陸地的兩倍,近海生物資源豐富,港口建設條件優越,清潔能源發展潛力巨大,沿海自然風光秀麗,區位優勢明顯。憑借這些獨特優勢,威海海洋資源科學開發初見成效,海洋經濟已發展成為威海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海產品生產加工、港口物流、船舶制造、濱海休閑旅遊、新能源、石油化工等六大產業基礎雄厚,潛力無限。威海積極融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勢頭良好...優勢突出,漁業經濟全面向高端產業攀升。“威海漫長的海岸線布滿岬角和海灣,海岸線曲折,岬角和海灣交錯。負15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灘塗面積達300多萬畝。毗鄰海域位於黃渤海交界處,是兩個海域許多經濟魚蝦產卵、越冬、尋餌、洄遊的必經之地。”在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李國緊眼中,威海發展漁業經濟具有無可比擬的資源、產業和技術優勢。1991年,山東省提出了“開發半壁江山,建設海洋山東”的跨世紀發展戰略,開始了進軍海洋,開發建設藍色國土的進程。過去十年最顯著的成就是傳統漁業經濟。去年全市實現水產品產量205萬噸,漁業經濟主要指標約占全省三分之壹,連續多年居國內地級市首位。威海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優越的海洋環境條件,顯著的氣候特征孕育了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威海出產的海參、海帶、牡蠣獲得了地理標誌商標和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在國內享有較高聲譽。威海還擁有全省最大的遠洋捕撈船隊,全國重要的海水養殖基地和全國最大的海產品加工基地。海參和海帶產量居全國第壹。威海走規模化發展、集團化經營之路,湧現出壹批漁業龍頭企業,年產值超億元的漁業企業達40多家。“這些年來,這些龍頭企業積極探索,大膽探索,積累了壹定的發展高端漁業的經驗,為下壹步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搭建了平臺。這是威海發展高端漁業最突出的優勢。”李國緊無法掩飾他內心的驕傲和對未來的憧憬。“藍色經濟區應該是生態開放型經濟。作為威海海洋經濟的傳統產業,在市場的平衡下,威海漁業應科學調整為名優養殖、遠洋捕撈和海產品深加工。威海漁業要續寫‘強省’的輝煌,歸根到底是漁業結構的優化,產業層次和區域競爭力的提升。”在展示優勢的同時,李國緊也對威海漁業發展的“短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與國內外高端漁業經濟相比,威海漁業總體處於產業鏈的末端,尤其是在高效、集約、產業競爭力、生態等方面。融入藍色經濟區,威海漁業發展的關鍵在於由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只有這樣,威海漁業才能繼續大有作為。目前,威海正加快推進海水養殖由傳統種向海珍品轉變、捕撈由近海向近海轉變、海產品加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依托各類漁業經濟區,威海正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品牌漁業,引導各地註冊產品質量認證標誌,發展遠洋漁業確立遠洋漁業主導地位,力爭到2012年深加工產值比重提高到80%以上,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化港口物流區。威海地處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西接北京、天津,東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可直抵南方。這種獨特的區位優勢為威海港口物流的蓬勃發展展示了光明的前景。更重要的是,威海港口資源豐富,三面環海,港灣岬角不凍不淤,海岸線地質條件穩定,適宜建設大型專用碼頭和萬噸級。港口物流業的發展註重陸地腹地。威海曾經腹地狹小的劣勢和制約港口發展的“碼頭交通”瓶頸正在悄然改變。隨著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展,威海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裝備、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為支柱的產業體系,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漁具、輪胎、醫用高分子生產基地,為港口物流發展開辟了強大的承載體系。“在全球經濟壹體化發展的背景下,威海作為陸地末端的劣勢,正逐漸演變為中國面向世界、構建全球物流格局的前沿優勢。威海潛力很大。”威海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唐肯定了威海港物流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中的作用。“‘藍色經濟區’戰略的實施,讓我們從更高的層面、更廣闊的視角看待威海港物流業的發展。毋庸置疑,由於歷史原因、國際環境變化等復雜因素,我們在承載設施建設、客源市場開拓、現代服務意識等方面仍需挖掘潛力。”唐說,特別是現在,海上物流逐漸呈現出運輸船舶大型化和集裝箱化的趨勢,這對港口物流的綜合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威海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幾年來,隨著“興港強市”戰略的實施,威海港建設發展迅速,現有商業港口已達17個。目前,威海正著力構建以威海港為中心,石島港、龍巖港為兩翼,文登南海新港、乳山口港為補充的港口體系。在各類港口建設中,威海註重自身特色,努力實現錯位競爭。威海港作為區域性中心港,將以集裝箱、能源運輸、石油中轉、客貨滾裝、整車物流等功能為重點,建設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港口。依托港口基礎,威海還充分發揮毗鄰韓國、日本的優勢,開通國際國內航線21條,大力發展客貨運輸、近海遠洋運輸、綜合專業運輸並重的海洋運輸業。目前,威海整合港口資源的步伐正在加快,威海港新區、石島港、龍巖港正在重點建設。“十二五”期間,港口等級將達到30萬噸,貨物吞吐量將達到1億噸以上,建成以大型遠洋船舶為主的現代化航運船隊。船舶工業強勢崛起,打造東北亞重要船舶基地。在國際造船界,有壹種說法,世界上最好的造船區域是北緯36°附近,而威海恰好在這個區域。而且從地質條件來說,威海深水海岸線長,沿海多為花崗巖構造,這是威海造船業的優勢。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吸引了國內外航運公司前來投資。環顧威海沿海,皂埠灣、龍巖灣、麗島灣、石島灣...在近千公裏的海岸線上,壹條生機勃勃的造船帶強勢崛起。與此同時,船舶配套業也緊隨其後,發展迅速。榮成、文登南海新區、經濟區、新工業區船舶配套產業園蓬勃發展。未來,威海將重點發展船段、船用板材、風機等配套設備,加快船用主電站、機艙輔機、通信導航等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引導市場競爭力弱的造船企業向船舶配套轉型,形成船舶產業鏈和配套產業集群。“經過幾年的快速增長,威海船舶工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產業配套集群有待完善,市場競爭力普遍較弱。在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下,威海造船業的突破點在於自主創新。實踐證明,科技創新是船舶工業的生命力和助推力。”在談到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戰略時,黃海造船廠副總經濟師、市船舶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周安昌告訴記者。依托已形成的產業基礎,威海規劃建設麗島灣、皂埠灣、石島灣三個船舶制造產業集群,沿皂埠灣、龍巖灣、麗島灣、石島灣、靜海灣、埠口灣、千島灣、乳山口灣打造沿海船舶制造產業帶。威海將以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依托省船舶工業技術中心,加快建立以設計為先導、以總裝為核心、以中間產品為導向的現代造船模式。著力發展布局合理、結構優化、體系完整、環保節能的新型船舶工業體系,打造中國乃至東北亞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在此過程中,威海將重點扶持新船重工、黃海造船等十家造船企業,突出發展客滾船制造、汽車運輸船等五大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船型。其中,黃海造船廠是建設國家遠洋漁船生產基地的龍頭。到2012年,船舶修造銷售收入達到400億元。數千公裏的海岸線是威海發展旅遊業的天賜“資源”。到處都是海、島、泉、山、景。威海擁有獨特的旅遊資源,豐富的古代文化和獨特的現代海濱風味。數千公裏的海岸線上既有自然景觀,也有人文景觀,包括劉公島景區、成山頭旅遊區、石島旅遊區在內的“大旅遊”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威海旅遊業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連續多年遠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該產業已成為充滿活力的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威海也從最初的沿海小鎮發展成為在國內有壹定知名度的旅遊城市。在高看來,與這些優勢相比,威海發展旅遊業的良好政策和社會環境更為珍貴。從各級黨委政府到部門,發展旅遊業這壹綠色產業已經成為“威海的學問”。僅2007年以來,威海就推出了大乳山休閑度假區等8個市級重點旅遊項目。日前,首屆“威海杯國際帆船邀請賽”簽約儀式,為威海發展高端旅遊項目——帆船休閑產業打開了話題。“總體來說,威海的旅遊業在保護和傳承中探索出了壹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符合藍色經濟區的‘藍色’理念。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威海旅遊業發展中存在的城市配套設施不完善、休閑設施規模小、休閑娛樂品種單壹、缺乏地方特色等問題不容忽視。這也是我們未來建設藍色經濟區的重點。”高對說道。以休閑度假目的地為目標,進壹步完善劉公島、赤山等重點景區,加快華夏生態園等景區建設。威海還將提升環翠、銀灘等4個省級旅遊度假區功能,打造中心城區、海濱生態等6大旅遊板塊。濱海旅遊與沿線產業的聯系非常重要。高說,威海將打造旅遊業與工農業等產業的聯動發展。同時,積極發展海上旅遊,開發適合遊客的帆船等高端旅遊項目,打造集經濟、文化、品牌、消費於壹體的國際沙灘帆船基地。依托溫泉資源,威海正加快建設以寶泉路溫泉街為依托的溫泉世界項目,積極推進天目、唐波等溫泉項目,加大“中國溫泉之鄉”品牌宣傳力度,努力打造國內壹流的溫泉休閑療養基地。威海是發展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的理想城市。這裏海灣眾多,地質穩定,季風特征顯著。以石島灣核電站、國華瑞豐、中海油風電海洋工程為代表的新能源項目發展良好。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新能源的扶持力度,新能源產業發展進入春天。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實施‘能源興市’戰略,為威海充分發揮地緣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風電、核電、水電、太陽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石島灣核電站、國華風電項目落地威海,進展順利。目前威海綠色能源開發利用逐漸步入正軌,對相關配套設施和服務提出了要求,相關產業有待進壹步發展。”市發改委副主任劉姝威說。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威海將重點規劃建設核電、風電,其中石島灣核電站壹臺20萬千瓦機組將於2013年建成投產。全力推進文登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前期工作,積極爭取國華瑞豐、格美薩文登等風電項目二期、三期。在有條件的地區,威海將因地制宜推進壹批太陽能發電項目建設和余熱綜合利用,加快發展地熱能、潮汐能、農村沼氣等可再生能源,建設壹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清潔能源項目。石化行業不僅具有提供能源的優勢,而且擁有精細的化工產業鏈,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威海規劃建設的青島石化基地項目是壹個綜合性的化工基地。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已確定,草島石化項目的總體規劃將按照每年處理2000萬噸委內瑞拉重質原油的標準進行。目前,配套碼頭工程已納入威海、山東港口總體規劃,大部分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已完成。基地建成後,將形成從石油煉制到合成材料、有機原料、精細化工的產業鏈和優勢產品系列。這些項目的建設和投產,不僅將為威海乃至全省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也將成為當地壹個全新的經濟增長點。依托於此,威海還將大力引進和發展高端石化產品,重點發展新合成材料、有機原料、精細化學品等附加值高、產業關聯性強的石油深加工產品,努力打造山東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石化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