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篇文章結構的不同理解,其實是對文章主題的不同理解。對文章主題的不同理解是可以允許的,只要有意義。(參見“相關信息”)
第二,本文第二段的風景很精彩。第壹,既抓住了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孩子的心理。《石井欄》之所以“光滑”,是因為井田在使用多年後才知道它是“光滑”的,因為魯迅童年時曾多次好奇地觸摸過它。說黃蜂“肥胖”,不僅僅是因為它比其他昆蟲胖,更是因為這是小孩子的壹種特殊感覺。天子突然“直沖雲霄”,既寫了這只鳥的聰明和輕盈,又表現了孩子們的羨慕。至於寫油蠅的“低吟”和蟋蟀的“彈琴”,那是小孩子特有的感覺。二、形、聲、色、味,春夏秋景皆有。菜畦的“綠”,桑葚的“紫”,菜花和蜜蜂的“黃”是顏色,“胖”、“高”、“臃腫”是形狀,都是形象化的寫法。蟬的“唱”和蟋蟀的“彈”是靠聽覺寫成的;覆盆子《酸酸甜甜》寫的是口感:這個真的很豐富多彩,很有意思。這裏的景色其實包括春夏秋。桑葚和花椰菜在晚春,蟬在仲夏歌唱,蟋蟀在秋天鳴叫。這再加上後面寫的《冬天的草園》,就成了壹幅完整的四季地圖,可見作者構思之精妙。第三,融於場景,場景中有人。這篇文章寫風景的時候充滿了感情。“不用說”之類的話...不用說了……”和“只是……”都是感性的話。用來描述風景的動詞、形容詞,不僅準確、優美,而且含有情意,如“唱”、“跳”、“唱”、“彈鋼琴”。第四,條理清晰,有條理。用兩句“不用說……”寫出整個百草園,再寫出局部的“泥墻區”,這是個序列。第壹個《不用說》從低到高寫靜物,第二個《不用說》從高到低寫動物,這是另外壹個順序。整體部分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部分從動物寫到植物,這是另外壹個順序。這些序列共同作用,使景物不僅井然有序,而且生動多彩。
第三,這篇文章善於聯想。作者寫何首烏的根想到成仙,傳說中的紅練蛇聯想到大母講的美女蛇的故事,抓鳥的父親提到閏土。這些必要的聯想使文章更加開放有趣。也深受好評,服務於演出中心。文章豐富多彩,生動活潑。
關於實踐
首先,前半部分是關於白草花園,後半部分是關於三潭映月。關於這兩部分的關系,它們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致有以下三種說法。妳有什麽看法?原因是什麽?
1.襯托關系。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襯托三潭映月的枯燥生活,揭露和批判脫離兒童實際的封建腐朽的私塾教育。
2.對比關系。《白草花園》中自由快樂的生活與《三潭印月》中平淡無奇的生活的比較表明,兒童熱愛自然,享受自由快樂的生活,他們對限制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不滿。
3.統壹關系。通過對百草園和三潭印月中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了兒童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和天真快樂的心理。
這個練習旨在幫助學生從整體和部分的結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題。由於課文的復雜性,初壹學生很難深入理解。只要妳明白了,妳就達到了妳的目的。
這三種說法都有壹定的依據,學生無論贊同哪種說法,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肯定。第壹個論點是基於魯迅不止壹篇文章對陳腐的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這種教育扼殺了孩子的天性。甚至在這篇文章中,我寫道,私立學校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第二種說法是對第壹種說法的修正,比第壹種說法更合理。第三種說法,現在的人最容易接受,似乎也最有道理。原因請參考“相關信息”。
默讀下面兩段,完成練習。
這個練習旨在幫助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精彩語言,體驗對景物生動形象的描寫。
1.不用說,綠色的菜地,光滑的石井柵欄,高大的皂莢樹和紫色的桑葚;不用說,知了在樹葉中歌唱,胖黃蜂蹲在菜花上,對天子(百靈鳥)的迅捷呼喚,突然從草叢中沖向天空。就在短短的泥墻周圍,有著無限的趣味。
(1)找出描寫景物的詞語,品味描寫事物、表達動作的詞語的準確性。
(2)仿照“不用說”的句型寫壹段話...而且不用說……”和“只是……”。
(1)顏色:綠色,紫色。聲音:吟誦,低吟,彈琴。外形:光滑、高大、肥胖、敏捷、筆直。
(2)可以指導學生先掌握這句話的特點和表達效果,再造句。
2.掃去壹片積雪,露出地面,用壹根短棍撐起壹個大竹簾,下面撒些谷殼,棍上系壹根長繩,人就遠遠地拿著,看鳥兒下來啄食。當他們到達竹簾的底部時,他們會拉繩子並蓋上竹簾。
這段話總共不到70個字,用了9個字來描述抓鳥的動作。試著找出並意識到單詞的準確性。試著寫壹個遊戲,展示壹系列動作,註意用詞準確。
這九個動詞是:掃、露、撐、鋪、系、拉、看、拉、蓋。寫遊戲的做法要清晰、真實、生動。
仔細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
不知道為什麽家裏人會送我去書店,被稱為全市最嚴厲的書店。也許是因為何首烏破壞了泥墻,也許是因為磚頭被扔到了梁家的隔墻上,也許是因為我跳下了石井柵欄...我不知道。總而言之:我不會經常去百草園了。艾德,我的蟋蟀!艾德,我的覆盆子和木蓮!……
1.這壹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什麽作用?它啟發妳寫什麽?
2.這段話揭示了作者對百草園和三潭印月的感情是什麽?
3.為什麽在“蛐蛐”、“覆盆子”、“木蓮”前面加“我的”,後面加“孩子”?
4.三個“可能”表現了作者壹種什麽樣的心態?
這個練習旨在幫助學生理解全文的結構和過渡段的作用,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品味語言。
1.這段話起著過渡的作用。
2.對百草園的愛與留戀,對三潭印月的恐懼。
3.加上“我的”,以示與“蛐蛐”、“覆盆子”、“木蓮”的密切關系。加“男”是擬人化的,表示數量大。
4.三個“可能”是猜測、估計或不確定的語氣。
教學建議
第壹,這節課是學生進入中學第壹次讀魯迅的作品。教師要在課前簡要介紹魯迅的生平,結合魯迅的童年生活講述與課文有關的部分,自然引入對課文的分析,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第二,這篇文章的風景極其精美,學生不壹定能學會所有的筆法。但風景寫作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如把握事物的特點,有壹個適當的順序,要引導學生去掌握。
第三,描寫三潭映月是教學中的難點。難點有兩個:壹個是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難度,壹個是壹些難懂的單詞。關於內容,主要是壹些意見分歧。只要是基於文本本身,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思想,有不同意見是正常的。在老師的適當引導下,學生可以在壹定程度上理解。關於生僻字,老師要參考“相關資料”部分來理解,但學生不必深究。
4.“這個故事讓我感受到做人的危險”這幾個字,是作者有意諷刺當時社會上的那些“君子”,深刻含蓄,學生難以理解,但並不妨礙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理解。
相關數據
壹、補充說明
1.【“仁遠在哉,吾欲為仁”】應讀作:“仁遠在哉?我欲仁者,我仁也。”引自《論語》,意思是:“仁遠嗎?”我要得到仁,這個仁就來了。”這是為了宣揚孔子哲學中的“仁”。
2.【“狗笑的時候鼻竇大開”】應該讀作:“狗笑的時候鼻竇大開。”引自《少年校瓊林體》。原文是“笑人牙缺,胡是狗竇。”意思是:“嘲笑某人缺了牙,笑得像狗洞壹樣大。”
3.【“不要用在玖龍”】引自易經。“上九”原文是“第九天”,“不用隱龍”的意思是“隱者也是龍”。這意味著,當惡勢力強大時,德高望重的“好人”會隱居起來,暫時不做官,以免被殺。
4.【《絕圖下,上下錯落,頌毛橘柚》】摘自《尚書·龔宇》。原文不在壹處,是學生因為看不懂而拼湊的。意思是那個地方的土地(分為九等,上為壹等,下為下等中的上等)良莠交錯;貢品包括壹捆捆用於祭祀的茅草,以及橘子和柚子等水果。應該讀為“爵土:上下,上下”。爵公:芽毛,橘柚”。
5.【奇怪】宋代人編的《太平廣記》卷473中有這樣的記載:漢武帝幸於甘泉,飛奔道中有蟲,色紅,頭、牙、耳俱疲,觀者不得而知。皇帝讓東方朔看著它,並對他說:“這種昆蟲有壹個奇怪的名字。舊社會,人無罪,聞有怨,賢仰頭嘆曰:‘好奇哉!’丐幫遷天而生怒,故名怪。這個地方壹定是秦的監獄。“那是,按照地圖上說的那樣。然後他說:“妳為什麽要除掉蟲子?"碩曰:"憂者以酒解憂,憂者以酒解愁。“所以人們拿蟲子放在酒裏,壹會兒就散了。
6.【三潭印月】三潭印月是魯迅先生童年讀書的地方。1892年2月在這裏入學,12歲。次年秋後,由於祖父入獄,年幼的魯迅離家到紹興農村——皇甫莊、小高埠避難,學業因此中斷。1894夏天回家,依然回到三潭映月。直到1898左右,我才離開,在南京艦艇學院學習了半年。斷斷續續,重復了六年...
這裏的壹切都保存得很好。還是如魯迅回憶的那樣:“穿過壹扇黑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壹塊匾:三潭印月;牌匾下面是壹只肥胖的梅花鹿蹲在壹棵老樹下的照片。”這塊匾和畫解放前丟了,解放後黨的幹部想盡辦法找回來。在那些日子裏,學習魯迅的學生在解放初期仍然活著,包括周美青、張湘瑤和王夫林。根據這三位老同學的回憶,三潭映月恢復了原來的排列。房間裏,似乎是中國老式的客廳,對於現在的青少年來說很陌生。學生座位11。魯迅的座位是靠北墻安排的。是壹張長方形的桌子,帶抽屜,桌子後面有壹把略低的椅子。這裏光線很暗,空氣看起來很潮濕。在他書桌的右角,還刻著壹寸見方的“造”字。刀法簡單直。是魯迅童年時期手工雕刻的極其珍貴的木刻文物。至於它的起源,據說有壹天,魯迅上學遲到,被老師罵了壹頓。他用刀刻出“早”這個方字來鞭策自己。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7.【私塾】私塾是中國古代由私人設立的教學場所。在傳播祖國文化、推動教育發展、培養啟蒙兒童、讓兒童學會理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私立學校的學生六歲開始接受啟蒙教育。學生不必通過入學考試。壹般只需征得孔先生同意,在孔的牌位或聖像前肅立,向孔先生和孔先生磕頭或鞠躬,即可獲得入園資格。私立學校壹般規模較小,20多名學生,學生較少。民辦學校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教學水平沒有統壹的要求和規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中國古代流行的“三百、壹百、壹千、壹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詩、女兒經、教學童經、兒童啟蒙指示等。,並進壹步閱讀《四書五經》、《中國古代文學觀》等。它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識字和書法,也非常重視學習詩歌和正確的寫作。
壹般來說,私立學校的教學時間可以分為“短學”和“長學”兩類,因為人們可以根據時間靈活掌握。短期教學稱為“短期學習”,通常為期壹至三個月。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要求學生以後會壹些字,會記賬,會寫對聯。“長學”每年農歷正月上半月開,到了冬月才開。它的“長”的意思是私塾的老師名氣大,教齡長。第二,學生學習時間長,內容多。
至於私立學校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教育階段,我們非常重視孩子的養育和教育,強調孩子要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比如對蒙古族兒童的行為禮儀有嚴格具體的規定,如著裝、雙手交叉、鞠躬、走位、視聽等,這是我國教育的傳統。在教學方法上,王老師完全采用註射法。講座期間,王先生坐在極度危險的地方。學生們把書依次放在王先生的桌子上,然後站在壹邊,聽王先生轉圈哼歌。講座結束後,他們命令學生重復。然後學生們回到座位上大聲朗讀。學生必須背誦範老師要求朗讀的所有書籍。此外,體罰在私立學校盛行。遇到粗心或調皮的學生,王老師經常揪學生的臉和耳朵,打學生的手掌。
8.【“鐵壹樣好,指揮有魅力,大家都很驚訝!”;羅進,滴水不漏,千杯不醉......”)出自清代武進劉漢的《李克用三漂傅鋼》,載於阿清朝王先謙主編的《賈青紀初編》卷五。李克用,晚唐沙陀人,因積極參與鎮壓黃巢起義,被封為晉王。為了爭奪地盤,擴大勢力範圍,他與另壹位地方軍閥、農民起義的叛徒朱文爭鬥多年。三沖崗是三沖山,在山西省潞城縣西部。李克用曾經在這裏買過酒,慶祝他戰勝了梁。劉漢夫寫的是這次宴會的盛況。“金筐”是壹個敞口的淺杯,形狀可能類似於中國現代戲曲舞臺上用作道具的長方形酒杯。魯迅引用的劉漢賦中的“金籮”壹詞,也應如此看待,否則很難與下面的“千杯不醉”壹詞聯系起來。
第二,關於美麗的蛇的不同意見
有些人認為這個故事不好,魯迅批評它。
“其實我覺得就是字面意思,並沒有什麽特別的意思。故事的後半部分還講述了飛蜈蚣殺死美女蛇的傳說,更加迷信,沒有任何意義。我覺得這是壹個嚇唬小孩子的迷信故事。也可以說魯迅是在批判這個迷信的故事。”
(李·《北京中學語文課本魯迅作品十五篇問答》,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像《美女蛇》這樣的故事,來源於儒家的說教,本意是為了逼孩子‘有興趣學習’。引起了孩子們的迷信和恐懼。夏夜常常有點擔心,不敢看墻。”"
(陳誌賢、毛誌誠《讀魯迅《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北師大學報,第3期,1974)
有人覺得這個故事不錯。
“我們說的是蛇,但我們說的是人:世界上有這樣壹個惡人,他只會裝善良,騙人,我們必須小心他。飛天蜈蚣是降伏這個惡人的壹種想象的力量。”
(張必來《初中課本與文學教學參考書第二冊》)
其他人認為:
“這個關於‘美女蛇’的民間故事,有封建迷信的成分,也有贊美佛教的糟粕,但也包含了這樣壹個深刻的寓意,就是與人民為敵的妖怪,都會披上美麗的偽裝來害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魯迅作品教學參考資料》)
3.與王先生意見不合
李說這位“君子”是典型的體現孔孟之道的迂腐書生,作者“以輕松幽默的筆調揭露了他”。作品中說“聽說他是這個城市裏壹個方正、淳樸、博學的人”,李認為“這是謠言,不是作者的觀點,作者的觀點貫穿了整個敘事”。(見《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原載山東師範學院等四所高校編《語文教學》(第1978期)。)
根據《山東中學課本語文教學參考》,“先生”是“壹個迂腐的老學究”,他用他所遭受的方式“害了孩子”。並指出“先生”這樣做“不僅沒有惡意,而且是出於真誠”。這裏包含的悲劇有多深!”楊炳輝也認為“先生”是壹個長期貫徹地主階級反動教育路線的深受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所以魯迅對他的諷刺和批判還是有分寸的。”(見《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教學筆記,原載《雲南教育學院中學教學》第4期,1979。)
顧逵和傅沛認為前者是錯誤的,沒有抓住“先生”的本質特征。按照毛澤東同誌的說法,“在階級社會裏,每個人都生活在壹定的階級地位上,各種思想都打上了階級的烙印。”認為三潭印月“先生”的本質是“忠實頑固地宣揚反動腐朽的封建思想的捍衛者,儒家思想的代表”;"在魯迅的作品中,王先生是壹個被批判和諷刺的可惡可笑的反派人物。"(見《關於〈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的幾個問題》,原載濟寧師範學院函數教學,第1975期,第1期。)
南京師範學院圖書館與中文系合編的《文教資料簡報》第1976、1號壹文中,將作品中的“先生”在現實生活中付諸於壽吳京,並根據壽老先生生前的各種傳說,將其視為“學究”,這“似乎與魯迅的本意不太相符”。陳屈也把“先生”和壽·吳京聯系起來看。他認為應該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先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陳屈認為他筆下的“君子”不是“迂腐的學究”,他“實行那套東西”也就不足為奇了。現實中的壽老先生,據有關資料顯示,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有反帝愛國思想”,關心魯迅,魯迅“很尊重他”。因此,認為作品中“對壽先生的描寫並無惡意”,“只是對他作了壹些委婉的、善意的諷刺”。(見《談〈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原載《愛輝縣教師進修學校進修參考資料》第3、4期,1977)。
常明反對前壹種說法。他說,“作者沒有點名壽吳京先生,就提出‘三潭映月老師壽吳京評價’,不太符合魯迅的本意。”他認為“現實生活中如何評價壽吳京和作品中如何評價老師是兩回事”,因為“作者總要做壹些處理”。作品中沒有提到“壽老先生”,但經常有人說這是作者“怕被別人實施,影響老師們的典型性,從而影響主題的深度和廣度”。他認為李所說的“先生”是“典型的學究”,並“根據其作品的具體敘述予以肯定”。(見《關於《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中的兩個問題》,原載《中文戰線》第4期,1976)。
第四,對本文主題的不同意見
《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的主題是什麽?眾說紛紜。就其主要分歧而言,壹種觀點認為,本文的主題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壹種觀點認為,並不是要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題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認為: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脫離兒童實際的封建腐朽的私塾教育。與陰郁、寒冷、枯燥、陳腐的三潭印月相比,世外桃源般的百草園生活是多麽適合孩子們的心理,展現了他們廣闊的人生樂趣;壹個是它是如何阻礙孩子身心發展的:宣揚封建毒素的古籍,如《論語》、《遊學瓊林》、《周易》、《尚書》等,難以理解,強迫學生死記硬背,不懂也不能問。
重點是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危害兒童身心發展。但是,百草園畢竟不是學校,不是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的課堂,而是壹個能喚起孩子們樂趣的地方,所以這不是寫兩節課。
作者寫到這位私塾老先生時說:“我早聽說他是這個城市的壹位方正、淳樸、博學的人。”此為謠言,非作者觀點。作者的觀點貫穿了整個敘事:通過百草園與三潭印月的鮮明對比;通過教這位老先生閱讀有關生死的書籍,同時在課堂上享受枯燥文章的描述;尤其是寫學生如何按規矩先拜孔子後拜他,魯迅如何帶著求知和敬仰的欲望向他提出幼稚的問題,完全被回絕了...說明他是典型的體現孔孟的迂腐書生。但是作者並沒有把他寫得很激烈。他還對學生大喊大叫,怒目而視,怒喝不止,偶爾還會打尺子,下跪,但這些都不常用。作者以輕松幽默的筆調揭露了這位老先生。
這篇散文不僅景物細致,而且景物深情。風景是兒童的心理場景,情感是兒童的心理情感,讓讀者覺得這個場景是親切可愛的:它讓人愛文中的風景,愛場景中的情感,愛有著如此天真情懷的孩子,所以更痛恨奪走孩子“好風景”的封建教育。
(李·《北京中學語文課本魯迅作品十五篇問答》,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薛埠認為:“作者通過《百草園》和《三潭印月》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生描寫所表達的主題,是對以孔孟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從而表現了魯迅對封建社會及其教育制度的徹底否定。”
(山東師範學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圖書館編《魯迅教學手冊》)
2.主題不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張碩成認為:
《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的主題壹直被概括為:與三潭印月的枯燥生活相比,百草園的自由快樂生活表現了兒童熱愛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傷害。這壹概括源於許的《語文課魯迅作品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多年來壹直沿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資料。
作者認為,這個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確的;後半部分既不符合作品的現實,也不符合魯迅的創作初衷。這篇文章無意批評封建教育制度。
《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是《朝花夕拾》(原標題《追憶似水年華》第六部)中的壹篇文章,魯迅先生已經清楚地說明了《朝花夕拾全集》的寫作緣起和初衷。他在《朝花小議》中說,這本散文集是他從北京到廈門期間寫的,在廣州編的。那時候,是魯迅壹生中最漂泊、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混亂中找到壹點閑暇”,魯迅只能回憶舊時代的美好事物來消除當下的苦悶,找壹點閑暇,送壹點安慰。《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是廈門大學圖書館的題詞。當時他“被文人排擠出群體”,不得不借這樣的“小花”來排遣寂寞。這是壹個。其次,小銀還解釋說,這本文集的原書名是《追憶似水年華》,在編的時候,“我還把它的名字改成了:《夜來香》。這個改動是為了更符合這組作文的實際內容。因為沮喪失望的魯迅常常回憶起童年故鄉的瓜果。這組散文,就像魯迅書桌上的那盆“水枝”,浸透了童年故鄉瓜果的鮮甜,有著可愛的葉子。所以魯迅把這篇優美的回憶散文比作壹群在晨光中綻放的花朵。接機來源於打賞和自慰,不是直接為了打架。可以說《朝花夕拾》是壹首童年生活的情歌,而不是向敵人扔槍和匕首。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就是其中之壹,它的創作思路離不開《晨花》。
從作品的實際內容來看,看不出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首先,百草園和三潭印月的描寫,並不能形成所謂的“比較”或“對比”。它們在敘事風格上是天衣無縫的、壹致的,不存在褒貶前者的問題。《百草園》對生活的描寫不用多說,是那麽的歡樂和天真。三潭印月的生活描寫並非如此。作者剛到圖書館時,對裏面的陳設充滿了新奇的感覺,比如“黑竹門”、“三潭印月”的大匾、壹只肥胖的梅花鹿蹲在壹棵古樹下的畫面、沒有孔子牌位的祭孔和拜白先生的儀式。對於還是個孩子的魯迅來說,他充滿了不同於在百草園玩耍的新鮮感。如果我們告別百草園,它會讓人留戀;然後進入三潭印月,這使他的好奇心進入壹個新的世界。當然,“為什麽奇怪”之類的好奇,從王老師口中或書本上是無法回答的,但作者寫這些的時候,並不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束縛,只是說“作為學生不應該問這些事。”並且認為王先生壹定知道,只是他不想說。然後,描述了閱讀生活中的樂趣。“中午學書法,晚上上課”,“我們開嗓讀壹會兒吧”,“大家都在嗡嗡叫”,“王老師自己讀”,而他在學習的時候,“總是面帶微笑,擡頭搖壹搖,彎腰曲背”。這些描寫也充滿了歡樂天真的風格,壹種回憶孩子唱歌和大人朗讀的樂趣,壹種來自老先生略顯迂腐的神態的幽默,交織在文章中,給人壹種快樂滑稽的欣賞效果。妳怎麽能在這裏看到“無聊”的味道?哪裏有批判或貶損的風格?甚至在寫到統治者和刑跪這種封建師道的象征時,作者也用輕松的語氣寫道:“他有統治者,但不常用,他也有刑跪的規矩,但不常用。普通人就是瞪幾眼,大聲說‘念!’“連續兩個“不常見”和壹個“總但是”不足以體現作者對三潭映月的態度?至於寫三潭印月後面的小花園和在裏面玩耍的孩子們,寫偷偷摸摸玩紙盔甲和在課堂上畫畫,與寫白草花園裏的快樂生活沒有什麽不同。直到文章結尾,作者還在為自己在《三潭映月》中的繪畫成就而自豪,為這些畫的出售而後悔。在這遺憾中,難道我們還看不到作者對《三潭印月》中人生的留戀嗎?從上面提到的這些描寫的風格和內容來看,說作者是在批判《三潭印月》中封建教育對孩子的羈絆,有點跑題了。
從作者對兩個人物的描寫中,看不到褒貶的色彩。這位大母親用她充滿愛心和感人的故事贏得了幼年魯迅的愛。王先生以其“方正、樸實、博學”的品格和對學生的寬容贏得了青年魯迅的崇敬。文章是這樣描述王老師的:對學生很好,開始很嚴格,後來變好了。學生偷偷溜出園去玩不是不可以,但是人太多去的時間太長是不可能的。他不屑回答“為什麽奇怪”這種奇怪的問題,但他不會輕易懲罰學生。學生不聽的時候,“普通人就瞪幾眼”。他有點老秀才的迂腐,但並沒有給學生帶來什麽惡感,更沒有在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恐懼的陰影。所以,從作品中三潭映月先生的描寫,看不出作者是在批判封建教育。
應該說,貫穿《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全文的,是壹段甜蜜歡樂的回憶和壹顆天真頑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之美,魅力之所在。革命文藝家的作品,根據某種主觀需要,必然帶有“火藥味”的偏見,附加上對封建教育的憑空批判,把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割裂開來作為對比,不僅破壞了這部作品的整體和諧統壹,也破壞了它的詩意。所以《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的主題應該是通過對百草園和三潭印月美好生活的回憶,來表現孩子們對自然的熱愛,對新鮮知識的追求,天真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