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的構成:
廣義的侵權包括以下三種情況,狹義的侵權特指反社會的侵權。
(1)傷害:身體傷害和言語傷害。
(2)侵權的動機(意圖),以及侵權的原因。
(3)社會評價:a .違反和破壞社會規範,違反社會規範是反社會的。
B.對維護社會規範和準則的違背是親社會的。
C.兩者之間的侵權是公認的侵權。
侵權原因:
(1)本能理論的解釋;
A.費洛伊德認為,人的性本能是個體行為的動力,使人遵循快樂的原則,自保本能使人適應環境,趨利避害。攻擊性是性本能的壹部分。攻擊沖動作為壹種心理能量,必須發泄出來,否則對身心健康不利。
B Rolenc認為攻擊性是壹種具有生物保護意義的本能,它的生存意義非常重要。侵略在人類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為了避免攻擊行為及其“升級”,我們應該采用耗散攻擊本能的方法。
(2)挫折-入侵理論:
挫折不僅指阻礙個體實現目標的情境,還指個體在行為受阻時產生的心理緊張。
A.多拉德認為,攻擊行為總是挫折的後果,攻擊行為的發生總是依賴於挫折的存在。
這個理論有三個要點:第壹,攻擊強度與目標阻礙強度正相關。第二,限制侵權行為的權力與侵權行為可能受到的預期懲罰強度之間存在線性關系。第三,如果挫折的強度壹定,預期懲罰越大,侵權行為發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預期的懲罰是確定的,挫折越大,侵權行為發生的可能性越大。
B.米勒認為,挫折也會產生攻擊性以外的結果,並不壹定會引起攻擊性。
C.Berkowitz認為,挫折導致的不是攻擊行為本身,而是攻擊行為的情緒準備狀態,即憤怒。攻擊行為的發生還與情境中攻擊行為的線索有關,與攻擊行為有關的刺激可能會強化攻擊行為。
(3)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認為攻擊性是後天習得的。學習是侵權的主要因素。個人可以通過學習學會侵權,也可以通過新的學習消除侵權。攻擊性的學習機制是強化、聯想和模仿。
利他主義概述
1.利他主義的本質:(1)利他主義是壹種親社會行為。
(2)利他主義是壹種以人為對象的親社會行為。
(3)利他行為是由利他動機引起的,其特點是完全有利於他的目標。
2.利他的條件:(1)外部因素:a .自然環境b .社會情況:在場的人越多,利他越少。
C.時間壓力:時間緊,很難做到利他。d .他人的特點:與利他主義者相似的人(態度、價值觀)
從未傷害過利他主義者的人。
有魅力的人
(2)利他主義者的心理特征:a .情緒(愉悅)b .內疚
C.人格(社會責任感和對他人的同情理解與利他行為正相關)
(3)利他技能:更多的救助技能和手段。
3.利他行為解釋:(1)生物學觀點:動物具有個體“自我犧牲”的本能,以換取物種的存在。
(2)社會交換理論:利他主義是壹種社會交換。利他者的貢獻是幫助他人,其收益是提高自我價值,減少焦慮。
態度的概念
1.態度的概念:個體在對特定對象作出反應時所持有的穩定的心理傾向,
有:a .評價;b .內在性;c .客觀性;d .穩定性
2.態度的構成:C(認知)、A(情緒)、B(行為傾向)統稱為態度的ABC模型。
3.態度與價值:態度來源於價值,價值是態度的核心。個人的態度取決於這個對象的價值。價值決定態度的程度。
態度的維度(屬性)
1.方向:即態度取向,個體是正面指向還是負面指向態度對象。
2.強度:態度方向的程度。
3.深度:個人參與態度對象的程度。
4.適度:壹種態度與態度體系及相關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價值觀接近的程度。
5.外在性:個體在壹種態度上的外在性,是其行為方向和行為方式的暴露。
態度的形成
美國的Cherman提出態度的形成包括服從-認同-內化三個階段。
1.從態度形成開始,個體總是根據社會規範和社會期望或他人的意願,在外顯行為中認同他人,以獲得獎勵,避免懲罰。受外界因素控制,服從是表面的、暫時的。
2.認同:個體自願接受他人的觀點、信息或群體規範,使自己與他人保持壹致。主動向對象趨同,情感因素作用明顯,認同取決於對象對個體的吸引力。
3.內化:在態度形成的最後階段,個體發自內心地真正相信和接受他人的意見,並將其納入自己的態度體系,這被稱為有機組成部分。內化是原始態度與個體認可的態度之間的協調過程,這種協調是基於理性,即人的構成。心理咨詢師上半年考試時間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