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專家黃,是我國傑出的礦業科研組織者和管理者之壹。參與了中國第壹個機械化試點礦的全過程;70年代中期主持我國大型巷道掘進機械化試點研究和推廣;親自協調組織國家654.38+00000000噸大型露天礦山的設備研究和國內最大地下銅礦的崩落法研究工作;參與並領導了多項礦山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的策劃和組織工作,為我國礦業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文名:黃
國籍:中國。
出生地:廣東省澄海縣
出生日期:6月1934+01。
職業:高級工程師
畢業學校:北京鋼鐵學院
主要成果:1992被確認為享受教授級待遇的高級工程師。
代表作:我院科研工作回顧
個人簡介
黃出生於廣東省澄海縣,1960年6月6日出生。1953年懷著對祖國重工業建設的熱情考入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學習金屬礦采礦。1956年2月加入中國* * *產黨。1957年9月畢業後,分配到北京鋼鐵研究總院(現北京鋼鐵研究總院)采礦研究室工作。1958初,在太原鋼鐵廠(現太原鋼鐵公司)工作。同年6月10,因采礦專業調整合並,調至長沙有色金屬采礦科學研究院(現長沙礦業研究院,簡稱礦院)工作至1996退休。歷任副科長、科長、副處長、處長、副總工程師、計劃處副處長,65438-1984任院長。他是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第二、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礦業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1966晉升為工程師,1982晉升為高級工程師,1992晉升為享受教授級待遇的高級工程師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
黃自1963以來,壹直從事科研組織、管理和領導工作。不計個人得失,甘當天梯,勤於學習,善於思考,積極探索,在有色金屬礦山開采和科研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簡歷
1934 6月11出生於廣東省澄海縣。
1953 ~ 1957就讀於北京鋼鐵學院金屬采礦專業。
1957就職於北京鋼鐵研究總院。
1958 ~ 1963就職於長沙有色金屬礦業學院。
1963至1970任長沙礦業研究院計劃科副科長、科長。
1970至1973,在冶金部參與編制國民經濟發展第四個五年計劃和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
1977 ~ 1978在冶金部科技辦重點項目部工作。
1978 ~ 1994歷任長沙礦業研究院副院長、主任、副總工程師、副院長、院長。
1996退役。
科技成果
加強采礦科研管理
1962年,長沙礦業設計研究院將其科研設計分開,成立礦業學院。當時,該院領導認為成立於1956的有色金屬采礦科研工作仍處於分散、多變、低水平重復的狀態,不能適應礦山建設快速發展的需要,決心加強組織管理改變現狀。從65438到0963,黃被分配到計劃部負責計劃管理。從此,黃認真學習的有關方針政策、科學技術和管理知識,努力成為壹名從事采礦科研的“雜家”科學家。
經過分析研究,當時組織科研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以采用先進技術解決重點礦井關鍵技術問題為主攻方向,以綜合任務組為主要組織方式,以加強方案論證、試驗設計和質量檢驗為管理重點。為了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和質量,規劃和建設了壹批模擬和半工業實驗室。同時,要狠抓科研作風建設,通過總結典型,倡導深入實際、埋頭苦幹的作風。黃負責起草和組織實施科研規章制度和計劃,是醫院領導的得力助手。
隨後的幾年裏,礦院在金川有色金屬公司建設初期的采礦方法及配套技術、凡口鉛鋅礦建設初期的采礦方法、滇中緩傾斜厚礦體開采、銅官山火區開采、ANFO炸藥研制推廣等壹批重大技術難題上取得了顯著成績,得到了冶金工業部(以下簡稱冶金部)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方向、組織機構、管理方法和工作作風都為以後的科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礦山機械化突破重重困難和荊棘
20世紀60年代初,國外礦業經過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勞動生產率和各項經濟指標都有了顯著提高。這對解決我國礦山相對落後的問題是壹個很好的啟發。因此,1964年,冶金部決定選擇河北銅礦作為試點礦山,全面提高機械化水平,提高全員工作效率。經過1年的準備,第二年開始實施。作為主要參與單位,礦院派出數百人的技術隊伍到礦上開展研究和實驗。黃參與了選址和試點規劃,並於第三年初接任組長。由於國家經委的支持,冶金部領導親自指揮,在短時間內集中力量和技術裝備,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掀起了有色金屬礦山機械化熱潮。後來由於“文革”的影響,試點沒有按計劃完成。但它為人們如何實現礦山機械化提供了有益的經驗。黃全程參與了這項集工藝改造、設備更新、組織管理優化於壹體,集技術攻關、推廣試驗、大眾創新於壹體的系統工程。因此,他對礦山作業的特點、方法、技術和設備之間的互補關系以及技術和設備匹配才能充分發揮效益的經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為今後礦山工程技術研究的計劃和組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68年,冶金部和第壹機械工業部(以下簡稱壹機部)決定聯合組織井下礦山機械化調查,繼續推進礦山機械化工作,任命黃為組長,帶領壹個20多人的調查組到有關礦山進行了3個多月的調查。由於兩個部門的密切合作,研究報告充分體現了制造、使用和科研的結合;引進模仿、研究創新和大眾改革相結合。根據不同的礦井生產條件,提出具體的推廣建議,並認真考慮新設備使用中的培訓、維護、備件供應等問題。這是壹個可行的報告,得到了兩個部門領導的充分肯定。這些意見對礦山機械化起到了指導作用,為礦山設備制造的新產品規劃提供了重要依據。
70年代中期,礦井建設事業發展迅速,巷道掘進速度成為礦井建設的關鍵。礦院在機械化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配套新設備、新技術實現快速成巷,推動巷道掘進技術發展的新思路,得到了上級領導的支持。1974年,礦院與新晃汞礦合作,進行了新設備和千米月巷快速掘進試驗,取得了1056.8米的好成績,在國內首次突破了月巷千米大關,影響很大。1975年,煤冶部和壹機部聯合組織了井筒掘進機械化戰役,提出了用新設備、新工藝達到月井筒100米的目標。這項工作持續了3年。礦院作為主要科研團隊,與銅陵有色金屬巷道公司、十五冶建工公司、十六冶建工公司合作,利用自有鉆機和抓巖機,實現了月成井100多米,並保持了3個月的優異成績。兩個實驗都獲得了國家科學大會獎。黃經常深入礦山現場,主持攻關和制定技術方案,對方案制定和施工組織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他還是《試點工作總結》的主要作者。他以認真的工作態度和創新精神,為中國礦山機械化事業而努力。
關於工業科技進步的思考
65438—097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四個五年計劃(簡稱“四五”,下同)即將開始,黃被調到冶金部參與計劃工作。當時礦山發展速度滯後,影響了冶金工業的快速發展,解決礦山問題成為領導決策的重點。此時,他主要參與了兩項工作:壹是礦山技術進步調研,提出加快解決礦山急需的關鍵問題以推動技術進步的建議,如深凹露天開采、射孔設備更新、氧化礦選礦等。二是綜合分析建國以來近20年的礦山技術經濟統計資料,編制礦山基礎資料。這些都為國家計委和冶金部的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65438-0973黃參與了冶金部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編制,並負責采礦專業部分的編制。在規劃起草過程中,黃查閱了大量國內外技術資料,研究分析了采礦技術的發展趨勢,編寫了《國內外采礦技術發展基本情況》壹書,供領導參考,由冶金工業出版社作為規劃的背景資料發行。
從1977到1978,黃被借調到冶金部科技辦重點項目部,負責重點地礦項目管理和專業技術歸口管理,參與部內有關專業技術問題的聯審和討論。在此期間,他對國家有關政策、我國礦山的基本情況和組織領導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同時,他以礦院組織經理的身份參與行業工作,直接反映了科研單位對采礦技術發展的思路和建議,更好地了解了國家對礦業和采礦技術的部署,有利於采礦科研計劃與國家計劃的緊密銜接。
1978黃被礦院任命為科技司副司長,1979任副總工程師兼科技司司長,1982任副總裁。經過十幾年的培養,他已經成為壹名能夠全面把握采礦技術發展方向的科研組織帶頭人。由於在礦山機械化、露天礦用鉆具、乳化炸藥等采礦技術攻關和重大研究課題中的突出貢獻,采礦院也奠定了在全國采礦科研中的領先地位。
為了迎接新的科技繁榮的到來,他在1980發表了《我院科研工作回顧》壹文,回顧了我院20多年科研工作的歷程,總結了經驗教訓,提出了今後工作的壹些設想。該論文引起了國內同行的關註,認為可以對采礦科研的組織工作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在“六五”計劃中,國家高度重視礦山建設的發展。黃抓住有利時機,組織科研人員對礦山建設發展中的重大技術問題進行調研論證,主動提出建議和報告。因為工作紮實,在冶金部六五重點科研計劃和國家重點科研計劃中,礦院承擔了很大比例的任務,承擔了壹大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如大型露天設備的研制、金川大廠資源綜合利用采礦技術研究等。這些項目大多是重點礦山基本建設或技術改造前期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或者是國家需要重點解決的設備。
1984年初,黃走上了院長的領導崗位。他在10年的任期內,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團結同誌,奮勇拼搏,取得了令人難忘的成績,為改革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當初礦院經濟基礎薄弱,礦業效益差,科研成果商業化困難。走向獨立管理壓力很大。他積極推進內部改革,充分發揮基層幹部、科技人員和工人的積極性,建立了新的運行機制,促進了事業的蓬勃發展。
作為工業部門的重點科研機構,科研工作應始終把為生產建設服務放在首位。此時,作為冶金部露天礦山重大裝備發展項目的10萬噸大型露天裝備研究,通過論證確定為國務院重大裝備研究項目。礦院承擔了大部分科研項目,任務繁重。黃全力支持這項工作,親自組織協調,參與方案論證和重大試驗活動,在醫院建立了多臺試驗裝置。“六五”末,我們圓滿完成了攻關任務,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並參與了MK154電動輪汽車開發的組織和試驗研究,獲國家技術進步壹等獎和冶金部技術進步壹等獎的獎牌和證書。同時,他親自參與了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銅礦峪銅礦礦塊崩落法研究項目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工作。多次到金川有色金屬公司、大廠礦務局、凡口鉛鋅礦、銅陵有色金屬公司、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等重點科研項目試驗現場參與制定和協調。
黃認為,走向社會、走向市場、自主經營是科技體制改革的必由之路。研究所只有根據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開展科學研究,堅決審慎地發展科技產業,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和領導小組對科研工作進行了總體規劃和部署。他們在保證完成“六五”重點科研計劃和行業任務的前提下,作出了實行工程承包技術經濟責任制,面向社會承擔橫向科研咨詢任務的決定,調動了科技人員承擔任務的積極性。在實施重點研究計劃的同時,橫向研究咨詢任務快速增長,科研收入連年增長。同時取得了高水平的成績,提高了競爭力。
他根據礦山發展的需要和礦院現有的工作基礎,確立了采礦科研中必須特別重視的重點和方向,如大型露天礦山的鉆、裝、運、爆連續乳化設備等主要輔助設備的研制,膠結充填采礦、大直徑深孔采礦、自然或強制礦塊崩落采礦技術的研究,無軌采礦設備的研制, 天井鉆機和新型電子儀器,以及礦井水處理技術、錨噴支護技術和高壓水射流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為保證重點任務的順利完成,提高科研質量,特制定相應措施。如:加強重點項目技術方案的論證,提高創造性和科學性;充分發揮實驗室作用,提高現場試驗方案的可靠性;對於重點科研成果,除上級獎勵外,研究所將給予額外獎勵;設立科研基金,支持創新預備項目,吸引人才充實重點項目。這些措施為有色、冶金、黃金礦山國家重點和部級重點項目的順利完成提供了保障,從而大大提高了我國金屬礦山的科技水平,使壹些重點礦山的技術裝備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礦院在解決礦山技術難題方面的實力和貢獻也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
在此期間,許多采礦技術和工藝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如:充填采礦法在分層充填的基礎上發展了高分層、分段充填采礦法;充填技術從最初的人工細砂和級配尾礦發展到高濃度全尾礦重力充填和塊石膠結充填。大直徑深孔采礦向高階段采礦發展;自主研發的連續乳化炸藥生產裝置投入使用;遙控振動壓路機和鏟運機試制成功;盲天井鉆機和20噸地下卡車的研制與試驗:多點大面積巖石移動監測系統的開發等等。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礦院籌備多年的深海采礦和原地浸出采礦也開展了研究工作。
同時,為了礦院的長期生存和發展,黃堅定地支持科技產業的發展。他在總結了改革初期綜合治理的經驗教訓後,迅速而有步驟地把壹些有條件的科研成果推上了產業化的道路。建立了礦山機械、鉆具、特種氣缸、電子儀器、電控設備、超硬材料及工具、工業氣體等產業。這些企業集科研、推廣、試制、生產於壹體,提供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形成初具規模的科技產業。
在黃主持工作期間,礦院獲得重大科研獎勵:10萬噸大型露天礦山裝備攻關、金川資源綜合利用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還有6項國家發明獎;24項全國科學大會獎;300多項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這是礦院歷史上公認的碩果累累、繁榮昌盛的時期。由於科研的發展,科技產業初具規模,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在改善職工生活的同時,研究所的自我發展能力大大增強。1993,國家科委首次發布全國科研院所評估結果。在全國300家重點工業研究機構中,礦院科研實力排名第21位(有色金屬系統第3位),經營業績排名第25位(有色金屬系統第2位)。在他的領導下,研究所為今後的生存和發展奠定了壹定的基礎,他的工作也得到了領導和群眾的充分肯定。
積極開展國內外礦業學術交流
黃認為,學會的工作除了促進科技繁榮外,也是聯系有色金屬系統礦山和其他經常參加學會活動、掌握信息的礦山企業的重要渠道。在他的倡議下,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采礦學術委員會(以下簡稱采礦學術委員會)依托礦山企業的支持,克服資金困難,開展了膠結充填采礦技術、低品位礦床采礦、無軌采礦、礦井水處理、小礦山采礦等專題學術交流和研討,以及壹些綜合性的技術交流和研討。參與者非常熱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采礦科學委員會也非常重視國際學術交流。1990第十四屆世界礦業大會在北京召開後,礦業科學委員會在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的支持下,組團參加了第十五、十六、十七屆世界礦業大會。與兄弟學會合作,在長沙和桂林舉辦了兩次中日泥漿輸送技術交流會。65438-0998論文由采礦科學委員會組織,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首次組團參加在澳大利亞召開的第六屆充填采礦國際交流會,充分展示了我國充填采礦取得的成就,並作為主要使用該技術的國家進入國際充填采礦委員會,參與未來國際交流活動的討論和決定。
為了明確有色金屬采礦技術的成就和發展方向,黃在第二至第六屆全國采礦學術會議上親自組織撰寫了綜合性論文。為了引進國外充填采礦技術的成果和經驗,促進我國充填采礦技術的完善和發展,近年來,在金川有色金屬公司的支持下,他組織編寫了《國外充填采礦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和《第六屆國際充填采礦會議論文集》兩本文集。
由於他對工作的高度重視,奠定了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采礦科學委員會成為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最活躍的學術委員會之壹,多次受到表彰,在礦業界影響很大。
主要論文
1黃。中國金屬礦山采礦技術發展的回顧與展望。長沙礦業研究院學報,1986,6 (4): 1 ~ 8。
2黃。勞動生產率芻議。長沙礦業研究院學報,1988,8 (1): 10 ~ 19。
黃。第三屆全國礦業學術會議論文集。地下大直徑深孔采礦技術的發展及未來任務。長沙:長沙礦業研究院,1989
4黃。第14屆世界礦業大會會議錄。中國有色金屬采礦技術的進步及其在本世紀末的發展前景。北京:第十四屆世界礦業大會中國組委會,1990。
5黃。第四屆全國礦業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國金屬礦山地下采礦技術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南京:第四屆全國礦業學術會議組委會,1993。
6黃,,等.第五屆全國礦業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國地下有色礦山采礦科學技術的新進展。成都:第五屆全國礦業學術會議組委會,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