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加入壹個新團隊(或新班級)的時候,會覺得有些人低,認為自己比他們優秀,其次會高於整個群體的平均水平。
然而,有壹天在聚會上,妳們互相交流後,了解了他們的學歷、工作學習經歷、家庭背景等等,突然醒悟,發現妳們也不過如此。
沒錯,這就是自我,認知錯覺,證明妳還不夠了解自己。
不了解自己的人往往情緒化,缺乏安全感,往往焦慮,缺乏努力的動力。
我的朋友小晴就是這樣的人。
有壹天,我們在壹家咖啡館聊天,壹開始聊得很開心。
不知什麽原因,她突然壹臉憂郁,開始抱怨自己最近其實過得很不開心。
進壹步追問,發現她在糾結辭職的事。
說到這裏,我發現沒有辦法延伸話題了。
因為小青根本不了解自己,還停留在學生時代的思維裏,被動的接受社會的安排,從來沒有想過主動去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東西。
而這讓我想起了壹個恰恰和小青情況相反的朋友。
阿田本科專業是環境工程,實習期間和畢業後壹直在互聯網公司運營部工作。
畢業兩年了,最近在準備考研。聽說他報了中文系。
知道這個消息後,我好奇地在微信上問他:
十分鐘後,他終於回了我的微信:
看啊,阿田好像在折騰自己,但能聽出他深思而堅定的語氣。
雖然他即使考上中文系碩士也未必真的能成為壹個好作家,但毫無疑問,他會在寫作上堅定地走下去。
這是充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麽,知道努力方向的人的表現。
即使面對大多數人的質疑,我們也能堅定不移,不偏不倚地奔向既定路線。
經常看名人傳記的人應該知道喬布斯、貝佐斯、馬雲等頂級企業家的故事。
在當時的環境下,沒有人認為他們會成功,也不知道他們能做這麽大的生意,但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麽。
因此,喬布斯花了7個月時間在印度學習冥想。貝索斯放棄銀行信托公司副總裁,開始創業;馬雲放棄了大學教師的崗位,開始創業。
所以,認識自己不壹定會成功,但不認識自己壹定會平庸。
而這種認識自己的能力在心理學上叫做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指對自己的洞察和認識,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
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圖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思想、期望、行為和人格特征的判斷和評價,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學術上的解釋很復雜,我們只需要簡單地把自知力理解為:壹種清晰認識自己的意願和能力。
這種意願和能力包括知道我們是誰,知道別人怎麽看我們。
自我認知能力絕對是21世紀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壹。
因為現在的信息具有高度爆炸性,混亂的信息很容易讓妳迷失方向。只有認清自己,才能有效篩選無意義的信息。
而大多數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能夠更清晰準確地認識自己的人,往往會做出更明智的決定,建立更高質量和令人滿意的親密和專業關系,職業發展更好,也更自信。
壹個人如果在生活中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就會自卑,對成功缺乏信心,做事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結果什麽都做不好。
相反,壹個人如果只看到自己的優點,就會高估自己,導致盲目樂觀,自以為是。結果往往很難處理好人際關系,最終被大多數人孤立。
既然明白了自我認知對於個人成長的必要性,那麽如何正確快速的知道自己是壹個什麽樣的人呢?
(1)保持閱讀文學名著的習慣。
保持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的習慣,是擺脫野蠻愚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由於地域和民族文化的限制,壹個人壹生所能經歷的無非是有限的空間。
就像我們大多數人,壹輩子只是生活在壹個特定的城市,除了旅行,從來沒有機會接觸其他空間的東西。
而這種完全通過生活經驗磨練出來的自知之明,往往具有思想的禁錮。
但是,經典的文學作品所能帶來的體驗是無限的,每壹部文學作品都凝結著那個時間那個空間的人情世故。
不僅帶給我們思考,也加深了自我認知的開放性。
(2)和朋友聚會,了解別人眼中的自己。
榮格曾經說過:人對自己的認識就像在夜間行走。要了解自己,他需要別人的力量。
在自我認知的過程中,朋友是不可或缺的。
為了更全面準確的了解朋友眼中的自己,我們需要了解生活中各方面的人對自己的看法。
合作夥伴、朋友、親戚、同事...
日常生活中,多和他們聊天,不斷了解他們對自己的看法。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有效減少“自助偏向效應”導致的認知錯誤。
雖然別人的看法是自我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壹定要全面、平衡的去判斷,千萬不能全聽。
因為有些評價是“惡意指責”,有些評價是“善意的謊言”,所以這些情況必然會發生。
(3)對生活經驗的創造性闡釋
壹個人內在自我的形成受到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的雙重影響。
生物因素指的是基因遺傳和孩子的經歷。社會因素是指家庭、教育、社會經歷等壹系列環境影響。
如果我們想獲得全面的自我意識,我們必須回到我們的生活經歷。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同樣的經歷可以有多種解釋,自我的形成不是被我們的環境所束縛,而是被我們的思想所束縛。
那麽,從不同的角度對我們過去的故事進行創造性的解讀,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過去的理解,影響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從而全面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最後,希望在認識自己之前,壹定要形成慣性思維——自我認知是壹個動態的結果,需要長期的觀察和積累,絕不是壹篇文章或壹本書就能解決的。
美國心理咨詢博士埃裏克·邁塞爾曾這樣解釋:
所以,認識自己是壹個長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過不斷的自我對話和自我懷疑來認識真正的自己。
所以希望妳能持之以恒的練習各種方法論,加深對自己的了解。
正如劉彤在《誰的青春不迷茫》中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