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韓信的軍事謀略世人有目共睹,所以後人稱贊其為“兵仙、帥神”。在短短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大將韓信也是戰功累累,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作為統帥,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發揮每壹個謀略。其中,韓信早年用最“狠”的戰術擊敗對手,以數萬人的兵力擊敗了二十萬敵軍。更神奇的是,接下來的壹千年都沒人敢再用這壹招了!
楚漢戰爭期間,韓信顯示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能。漢朝第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家鄉彭城(徐州)遭遇了開戰以來最大的慘敗。當時的楚軍依靠項羽雷厲風行的指揮,半天時間就以3萬兵力擊潰了漢軍的56萬聯軍。可以說,這壹次彭城壹戰徹底失去了劉邦的主力,讓劉邦陷入了“讓關中老弱無法得知滎陽”的危機境地。好在此時大將韓信迅速收攏敗兵,在滎陽與劉邦會師,阻止了楚軍的進攻,使漢軍得以重整旗鼓。
彭城之戰,漢軍元氣大傷,幾乎全軍覆沒,依附劉邦的諸侯紛紛反漢。其中,反楚聯盟的齊王田蓉、趙王偕也紛紛造反,與楚媾和。後來,魏以探望母親為由回國後,封鎖了河道關口,堵住了漢軍的退路,背叛了漢,與楚媾和。同年八月,劉邦媾和不成,只能派韓信攻魏。韓信聲東擊西,率領漢軍渡過黃河,突襲魏國重鎮安邑,活捉魏平定魏國,是劉邦打通的必經之路。(需要指出的是,聲勢浩大的彭城之戰並不是韓信將軍指揮的。)
漢末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采納了韓信“北提燕趙,東攻齊國,南走楚糧路線,西迎滎陽王”的建議,實施了對楚的戰略包圍建議。當時劉邦在堅持直接與楚國作戰的同時,又增派兵力給韓信,命令他率軍東進開辟北方戰場。同年十月,韓信、統兵攻打太行山井陘口趙,趙王偕、程、合兵二十萬,在井陘口與漢軍交戰。當時可以說是趙率先到達戰場,占領有利地形,隨時準備與韓信決戰。
即將到來的戰爭是歷史上著名的井陘之戰,也是成語“最後壹戰”的由來。韓信率軍長途跋涉上戰場,部隊多為新征,千裏行軍時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辛、引兵數萬,欲攻趙井陘。、程、聞漢而攻之,聚兵於井陘口,自稱二十萬。”在這種情況下,韓信是怎麽“活到死”的?
如今在很多人看來,last stand似乎還挺有道理的。人拼死壹戰,和項羽的破釜沈舟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簡單照搬韓信恐怕也難逃壹死。要知道,在韓信使用這種戰術之前,劉邦在彭城之戰中:“漢軍全部離開,跟著他們進了山谷和泗水,殺了十幾萬漢兵。楚追擊至靈璧以東,漢朝十余萬人全部入水,故水不流。”同樣在最後壹戰,漢高祖劉邦以多打少淹死了20萬!
其實當時趙軍是可以穩操勝券的。上尉·李左車(李牧的孫子)曾建議說:“韓信從千裏之外趕來,糧草不足。補給肯定在部隊後面。然後率領三萬兵馬,從壹條小路切斷了韓信境內的糧草。不出十天,韓信的部隊不戰而潰,就能消滅漢軍。”然而,陳郁,主要指揮官,依靠叛軍,並不屑於使用巧妙的伎倆。他說:“韓信兵力這麽少,我居然避戰,好窩囊。然後天下諸侯都來攻我?”不要聽李左車的勸告。
這時,韓信派人去打探李左車的計劃,但他很高興沒有被采納。《史記》記載:“韓信使人看了,明知不用,卻喜出望外,敢領兵。”韓信接到情報後,大膽領兵作戰,在離井陘口三裏的地方安頓下來紮營。半夜,韓信挑了兩千騎兵,各拿壹面紅旗,上山觀察趙的軍隊,要他們在趙部署後,把紅旗插在趙的大營裏。同時,他命令副將告訴大家:“今天打敗趙軍之後,我們就壹起吃飯。”當時士兵誰都不相信,只好假裝。
第二天天剛亮,韓信親自率領壹萬先頭部隊,打著將軍的旗號,背靠著江。《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信,是使千人先走,出去,再回去。趙君見了哈哈大笑。”趙見此情景,躊躇滿誌,遂離營出戰。與此同時,趙對潛伏的漢軍毫無察覺。看到漢軍背水壹戰,無路可退,他不禁哈哈大笑。他認為韓信置軍隊於“死地”,不懂戰鬥常識,更加鄙視漢軍。今天,趙軍當時的嘲諷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孫子兵法》裏有明確規定,韓信反其道而行之就很可笑了。
戰事壹開,韓信佯裝戰敗,扔掉禮儀旗,向綿蠻水方向撤退,迅速與事先在那裏背水列陣的部隊會合。趙軍壹看,打起了漢軍的旗幟,追擊韓信。這時,韓信預先派出的兩千驃騎兵已經沖進了趙的空營,把趙的旗幟全都拔了出來,豎起了兩千面漢軍的紅旗。在這種形勢下,漢軍拼死壹戰,趙軍久久無敵,想回營,卻驚見營中掛滿了漢軍的紅旗。他以為漢軍俘虜了趙所有的諸侯及其將領,於是大亂而逃。
最終,他被漢軍兩面夾擊,打敗了趙軍,在水中殺死了程和,並活捉了趙王燮。可以說,在井陘戰場上,韓信用了最“狠”的戰術,只用幾萬人就打敗了二十萬敵軍,千古聞名。後來唐代詩人王涯稱贊韓信在淝水之戰中高超的謀略和指揮藝術:“葛佳久在軍中,難知戰況。今拜韓信,日後必安。”千百年來,很少有將軍能在戰場上還原韓信的背水戰術,可以說是無人敢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