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施方案

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施方案

北社鄉位於平順縣西部臺地,北臨鹿城,西接城郊,西南與壺關分界。

全鄉轄25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總土地面積102986畝,耕地面積27414畝,5081戶,16085人。

其中,秦侯家等7個村位於西嶺溝兩岸,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十年九旱,自然條件惡劣,農業生產力低下。農民主要靠種植、養殖和勞務輸出為生。

根據上級易地扶貧搬遷精神,結合我鄉實際,經充分調研,現申請秦侯家等7個村,13自然村,117戶,417人易地扶貧搬遷。詳情如下:

壹、遷出村基本情況

北社鄉涉及申請安置的有秦後村等7個村,其中秦後村(兩個自然村)共搬遷42戶125人;西北坡村洞頭自然村5戶25人;莊上村北岸有22個自然村,82人;西麥有8戶38人,牛家後村東有2個自然村;東河村新農村、昌後村、南安上村、東河村4個自然村,19戶,71人。吉林村後溝自然村3戶13人;北社村西南溝自然村18戶,63人。

搬出的原因:

通過對秦侯家等7個村落的實地調查,搬遷的主要原因如下:

1,交通條件落後。

在要搬遷的村民中,117戶位於溝壑區,這裏山坡陡峭,道路狹窄曲折,天氣晴朗多塵,雨天道路泥濘,大中型貨車無法進村,給群眾生產生活、農產品運輸、群眾出行帶來困難,與外界的經濟交流和信息溝通嚴重滯後。

2.很難起草。

由於地域偏遠,村民的吃水條件很差。大多數村民仍然依靠降水來吃水。遇到幹旱,他們經常缺水,水源差,安全用水得不到保障。

3、居住條件差,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大多數需要搬遷的人住在六七十年代的土洞或土坯房裏。由於年久失修,大多數人家的房子都有窯洞裂縫,房梁腐爛,墻壁腐朽,經常漏雨。

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4.上學就醫難,通訊網絡難覆蓋。

7個搬遷村中,距離周邊學校3公裏以上的,距離6公裏以上的。孩子上學困難,導致個別孩子因故輟學。

他們中的大多數搬到了其他地方學習。

醫療方面,群眾看病不方便,缺醫少藥。有些疾病往往壹拖再拖,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加重了群眾負擔,群眾健康得不到保障。

此外,文化生活落後,電視、電話等通訊不覆蓋,與外界溝通困難,缺乏了解農業科技知識和市場信息的渠道,導致觀念陳舊,農業生產方式單壹,經濟文化十分落後。

二、移民所在地的基本情況

鑒於以上原因和實際情況,通過多次會議,集中群眾意見,對我的家鄉秦後等7個村117戶417人進行移民搬遷,選擇新的移民區,具有以下優勢。

1,北社村移民新區

(1)地理位置。

北社村新區位於北社村北樓後面。

地勢平坦,交通便利,規劃功能齊全,結構優化,布局合理,具備遷入條件。

(2)建築規模和占地面積。

該安置點規劃為117戶417人,占地面積33774.62平方米(50.66畝),可安置拆遷戶。

(3)遷移到新區域的有利條件

北社村是鄉政府所在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①交通條件優越,省道董力線和縣道小線穿村而過,群眾出行和交通條件十分便利。

②水電通訊設施功能齊全。

全村有2 5000立方米水庫,水源來自暢通的集中供水工程,可滿足4000人正常用水,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

供電方面,村裏有500KVA變壓器2臺,100KVA變壓器3臺,每天能保證5000人用電。

通信方面,有移動、網通、聯通基站各壹個,有線電視於2000年投入使用。

完全可以滿足遷移的需求。

③合理配置教育和醫療資源。

村裏有壹所中學,有水有電有暖氣,還有壹所寄宿制小學。

它可以容納1000名學生。

圖書館、儀器室、操場、食堂、宿舍、電教設備等教學設施齊全。

2011建成了總面積為1775.32平方米的高標準衛生院和村級衛生院,擁有醫務人員14人,床位30張,配備了b超、心電圖、透視、胃鏡、實驗室等醫療設施,為方便群眾提供了保障。

④滿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

北社鄉是個文化大村,村裏的文化活動場所和科技文化閱覽室可以進壹步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三、建設規模、內容和資金來源

1,建設規模內容

移民安置建設項目總占地面積33774.62平方米(50.66畝)。

其中,拆遷戶房屋及院落建築面積40.66畝,道路硬化、綠化、水管網、農村電力線路等公共設施占地10畝。住房建設標準分為兩種。

詳情如下:

(1)住宅項目:

①建設三層和二層移民住房74套,每戶面積168平方米,住宅建築面積95平方米。

大門、廁所、庭院73平米。

②建壹棟五層單元樓,44戶,建築面積5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庭院面積1.060平方米。

(2)街道工程:

硬化後的大巷寬250米,寬5米;支巷180米,寬4m;硬化面積1970平方米。

(3)供水工程:

給水主管采用50PE塑料管,支管采用40PE和25PE塑料管。每戶都配有豎管水龍頭和水表。

* * *安裝供水管道5680m,水表井51口。

(4)配電工程:

架設高壓變壓器1臺,低壓輸電線路及家用線路5680米,配套家用電器118臺。

(5)村莊綠化:

小區周邊植樹671米,小公園綠化面積672平方米。

(6)場地平整:

因為現有宅基地不平,需要重新平整場地。

* * *將使用土方10000立方米。

(7)地面遊樂場及地下停車場占地1512平方米。

2.資金來源

(1)投資預算

項目估算總投資2562.8萬元。

其中建安工程費用2547.8萬元,其他費用654.38+0.5萬元。每個項目的具體投資如下:

①住宅項目:三棟二層樓房74戶,投資1480萬元,戶均投資20萬元;

②五層公寓樓44棟,投資81.2萬元,平均每戶投資1.8萬元;

(3)街道工程:硬化1970平方米,每平方米投資23.64萬元;

④供水工程:5680米,每米45元,投資25.56萬元;

⑤高低壓輸配電工程:5680m,118套電力設備,投資95萬元;

⑥綠化工程:周邊641米,小公園672平方米,需投資20萬元;

⑦場地平整土石方10000立方米,每立方米投資16元;

⑧地上休閑活動場及地下停車場1512平方米,500元每平方米投資75.6萬元;

⑨其他費用1.5萬元。

我們申請了國家移民補助資金和省市配套資金,移民建房資金不足主要靠群眾集資。自籌資金的方式有:壹是少量個人儲蓄;二是農村信用社提供小額貸款支農;第三,親戚朋友支持,個人和村民互相投資。

方案二: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

壹.項目背景

寧縣新莊鎮顏佳村位於東至源南端,距縣城45公裏。鎮內自然和經濟條件差異較大,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

鎮上還有壹個行政村。XX村民小組居住在溝、灣、梁、岬、棕櫚等地,缺水缺電缺路缺信息,基礎設施極其落後,經濟發展緩慢,自然條件極其惡劣。

這些地區是幹旱山區和貧困地區,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條件下,這些地區的人們很難擺脫貧困。為了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環境,我們必須下決心實施以工代賑扶貧移民搬遷工程,這將改變生活條件,穩定扶貧成果,促進社會穩定和區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城鎮建設,改變生態環境,節省建設資金,提高基礎設施投資效益。提高人口素質,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積極響應黨中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號召,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XXXX

二、項目概述

辛莊鎮位於寧縣西南部董誌遠南端,東臨馬蓮河,與中村接壤,西南與涇河接壤,與陜西省長武縣和寧縣長青橋鎮相鄰,北接太昌鄉。

海拔896?1213m,相對高差3170m。

北緯35?20?,東經107?48?。

年降雨量500?600MM,平均氣溫8.7℃,光照時數2365.7小時,氣候溫和,光照充足。

鎮* * *轄24個行政村,140個村民小組,8616戶,總人口36094人,其中農業人口3565438人,非農業人口948人,每平方公裏人口282人。前鎮總土地面積128平方公裏,耕地。

二。社會經濟條件

據統計,2004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6064萬元,人均生產總值1.68元,人均純收入1.71.6元。

糧食總產量14200噸,人均糧食產量XX公斤。

鎮上有幾戶有電,街區13村通了自來水。自來水受益農戶2975戶,人口13388。

鄉鎮道路總長52公裏,柏油路8.6公裏,石子路67.5公裏。鎮上的每個村莊都開通了交通和郵政服務。

7個行政村通了有線電話,全鎮固定電話裝機達到758部,建成3個移動通信基站。

三。項目區域的基本信息

1,搬遷原因

移民區的自然村都位於黃土高原幹旱半幹旱山區,居民基本居住在?在荒郊野外,在荒郊野外?溝壑、海灣、梁、岬、棕櫚等不利於人群生存的地貌。

農民居住在極其分散和偏遠的地區,水電路基礎設施條件差,經濟收入低,極端貧困,文化落後,信息封閉,農業產業結構單壹,生產方式落後,人口素質普遍較低,並呈下降趨勢,生活條件落後。

總之,幹旱缺水,沒電沒路,沒有休息,上學難,看病難,是我們鎮貧困移民搬遷的主要原因。

2、讓開

新莊鎮的以工代賑采取整體搬遷和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集中安置的方式。

移民區不留壹人,讓移民區封山禁牧,植樹造林,快速恢復生態植被。

3.搬遷人員

20XX年有***XX戶XX人計劃搬遷,其中XX村XX組XX戶XX人;XX村,XX組,XX戶,XX人;XX村,XX組,XX戶,XX人;XX村,XX組,XX戶,XX人;搬遷人員包括XX中老年人、XX兒童和XX勞動者。

搬遷人員名單見附表。

安置區基本情況

兩個安置區* * *土地面積XX畝,其中耕地面積XX畝,XXXX廢棄地XX畝,復墾地XX畝。

安置區選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耕作條件好、政治、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有學校和醫院,電視和電話暢通,高速公路與食品相連,地下水資源可以保證人畜飲水,附近有磚瓦廠、水泥預制廠和農場,可以使壹部分人就近就業,進行家庭養殖。

還可以進入小城鎮工作做生意,在當地接收大量可循環利用的土地。人均糧食產量達到XX公斤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XX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XXXX元以上。

西南門村安置區。

是鎮政府所在地,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棗青公路經過。全村有XX戶XX人,當地人均耕地XX畝,農民人均純收入XX元,可為搬遷農民提供土地。

周邊水電路公共設施齊全,群眾基礎好,可為移民提供XX畝土地。

四、建設目標

總的目標是:壹年搬遷建設家園,兩年落戶創收,三年脫貧致富。

1,基建。

項目實施後,所有拆遷戶均有壹套房屋,占地畝,居住面積XX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XX平方米,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完善。

2.完善教育、醫療等服務設施。

增加校舍建築面積XX平方米,改造校舍XX平方米,新建衛生院兩年,配備教育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確保遷入農民子女當年入學,群眾得到醫療衛生保健服務。

3.經濟目標:1?三年人均純收入達到XX元,人均糧食產量達到XX公斤以上。

動詞 (verb的縮寫)建設方案

單人搬遷計劃

20XX年計劃搬遷XX戶XX人,具體為西南門村安置點接收XX戶XX人,XX戶XX人;張家村安置點接收XX村XX戶XX人,XX村XX戶XX人。

2.安置區建設內容和方案

1,土地開發計劃

為解決安置區群眾最基本的生活條件,兩個安置點* * *提供可利用土地XX畝,土方量XX立方米。

主要是對舊村地基進行復墾,和平排廢,其中西南門村XX組提供XX畝土地進行開發利用。

2.電源

為解決群眾照明問題,搬遷村入戶電表工程需安裝30KV配電變壓器2臺,10kV線路,0.4KV線路,XX戶。

3.路

計劃建設農業級和居民區道路XX公裏,其中西南門安置點XX公裏,顏佳安置點XX公裏。

4、人畜飲水工程

人畜飲水場所2處,新打井1口,配套設施1座30立方米水塔;建供水間,修XX井,鋪設供水管道XX米。

5.衛生所

為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滿足居民醫療保健需求,計劃用兩年時間新建村級醫療衛生室,建築面積XX平方米,其中每個安置點建設XX平方米的磚混瓦房,分別設置診室、藥房、治療室和觀察室。

6.學校

為了使搬遷農民的子女能夠及時上學,我們將為兩個安置點擴建校舍XX平方米,維修改造舊校舍XX平方米,購置桌椅XX套。

七個住所

通過開發棄耕地、棄耕地,為移民提供農村住宅用地XX畝,建設占地XX畝的農民住宅XX套,建築面積XX平方米,修建圍墻XX米,修建大門、廁所、豬圈等。

8.新建XX村部,建築面積XX平方米,為磚混瓦房。

不及物動詞投資估算

1.投資概算的依據

1,甘肅省水利水電建設工程預算定額(1996);

2.《甘肅省建設工程基本價格定額(2000)》、住宅建築、水利、交通、農電、衛生、教育等有關規定和定額。,是結合以工代賑項目的具體情況編制的。

2.投資概算

寧縣20XX * *年,建立兩個聚落,搬遷XX戶。概算* * *需要資金XX萬元,人均收入XX元。

其中:基本農田開發XX億元;生產基礎設施XX萬元;* * *公共基礎設施XX萬元;建築XX萬元;初級生產力補貼XX萬元;搬遷費XX萬元;人員培訓費XX萬元;勘察設計費XX萬元;項目管理費為XX萬元(詳見概算附表)。

3.融資

資金來源為:國家需投入XXXX億元,其中XXXX億元為以工代賑基金,主要用於土地開發、農田水利和道路建設;預算內專項資金XX萬元,主要用於衛生院、學校、農村電力線路建設補助。市級財政配套資金XX萬元,主要用於生產生活補貼和農民培訓等方面的建設補貼;當地政府和群眾集資2萬元,主要用於移民建房。

方案三: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全市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貧困地區?搬遷,無土安置?和農民工公寓建設工作方案》的要求,確保我市扶貧搬遷項目建設的順利實施,結合我市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壹、搬遷安置總體情況

(壹)搬遷安置的範圍和對象

金城江區、羅城縣、環江縣、南丹縣、天峨縣、東蘭縣、巴馬縣、鳳山縣、都安縣、大化縣等10個縣(區)。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5畝,農村人口不具備基本生活條件或地質災害威脅嚴重,以及生活相對富裕、發展潛力相對較大、具備創業能力和就業條件的農村。

(2)搬遷和安置方法

易地扶貧搬遷以縣為基本實施單元,在縣域內或村鎮範圍內實施搬遷項目,采取集中安置的模式,依托縣域經濟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勢,根據?無土擺放?統壹規劃、分步實施的模式。

壹是依托縣城周邊郊區搬遷安置;二是依托小城鎮發展,結合鄉鎮擴張需要進行搬遷安置;三是將居住環境分散、生態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後、生產生活條件差的農村人口搬遷到交通便利、資源相對較好的地區。

(3)搬遷安置任務

2012至2020年,全市計劃搬遷安置農村貧困人口約3.3萬人,15萬人。同時吸引壹部分相對富裕、相對有發展潛力、有創業能力和就業條件的農村人口向城鎮、縣城或項目園區轉移,涉及總人口6-30萬人。

?十二五規劃?期間(2012-2015)全市計劃搬遷17208戶81450人。

其中包括:

2012年計劃搬遷安置農村貧困家庭5577戶26140人;

2013年,計劃搬遷安置農村貧困家庭4338戶20451人;

2014年計劃搬遷安置農村貧困家庭3688戶17744人;

2015年計劃搬遷安置貧困農戶3605戶17115人。

(4)融資

?十二五規劃?期間(2012-2015)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需進行房屋及附屬設施、道路硬化、人畜飲水工程、土地開發整理、水利渠道、戶用沼氣池、電氣化工程,* * *需投資約20億元。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資金計劃從國家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資金、中央財政專項資金、自治區專項資金、地方配套資金和群眾自籌資金五部分籌集。

二、縣(區)?十二五規劃?期間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計劃

(1)金城江區

1,搬遷安置任務

2012-2015年農村貧困人口規模為579戶2456人。

其中包括:

2012年搬遷258戶1106人;

2013年搬遷122戶557人;

2014年搬遷104戶411人;

2015搬遷95戶382人。

2.主要建設內容

住房建設:2012-2015 * *需要搬遷579戶2456人。按照每戶120m2的標準,以磚混結構為主,* * *需建69480m2房屋。

人畜飲水:為滿足農村安全飲水標準,預計需建設45處人畜飲水場所,包括830m3儲水箱和47.34km輸供水管道。

道路建設:新建18.8Km泥結碎石鄉村公路,路面按四級下限設計;安置點道路硬化46666平方米。

沼氣池:為解決搬遷貧困戶的生活能源問題,結合適宜條件和群眾需求,需建設249座沼氣池。

電氣化工程:架設400V低壓輸電線路30.5公裏。

由於地質災害均在金城江區避讓搬遷,采取村內安置方式,無需配套建設學校、診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可利用原有公共基礎設施。

3.融資

(1)資金來源

預計總投資12446萬元,資金來源為:中央易地扶貧搬遷資金1560萬元,占比654.38+02.5%;地方配套投資352萬元,占2.8%;整合其他資金和動遷人員籌集654.38+005.4萬元,占比84.7%。

(2)資金的投資

中央補助投資用於建設移民基本生產設施和必要的生活設施,包括住房、基本農田、水利設施、農村道路和必要的教育、文化、衛生設施。

中央補助投資不得用於生產經營項目,包括設備購置、運輸工具、加工項目等。,以及土地和房屋征收補償費。

(2)環江縣

1,搬遷安置任務

從2012到2015,搬遷了985戶4324名農村貧困人口,其中包括:

2012年搬遷235戶1024人;

2013年搬遷275戶1200人;

2014年搬遷250戶1100人;

2015年,搬遷了225戶1000人。

2.主要建設內容

新建房屋及附屬設施107250平方米;農田水利設施42公裏;建設通村公路46公裏;衛生所1000平方米;村級公共設施8600平方米;後續工業發展項目;生態建設項目。

3.融資

(1)投資來源

?十二五規劃?期間,環江縣易地扶貧搬遷試點項目總投資970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401.5萬元,中央財政1.2萬元,中央財政860萬元,地方政府485萬元,群眾31.4萬元。

(2)資金的投資

中央補助投資用於建設移民基本生產設施和必要的生活設施,包括住房、基本農田、水利設施、農村道路以及必要的教育、文化、衛生等設施。

中央補助投資不得用於生產經營項目,包括設備購置、運輸工具、加工項目等。,以及土地和房屋征收補償費。

(3)羅城縣

1,搬遷安置任務

2012至2015,共搬遷安置3677戶16988人,其中:

2012年搬遷1277戶5788人;

2013年,搬遷1000戶4500人;

2014年搬遷800戶4000人;

2015年搬遷600戶2700人。

2.主要建設內容

房屋及附屬設施建築面積為145600m2,其中房屋89600m2,附屬設施56000m2。

農村公路改擴建94公裏;新建飲水工程25個,移民飲水人口1120戶4790人。

新增或恢復灌溉面積1300畝,改造中低產田1000畝,修建渠道67公裏,硬化田埂等工程,開發調整農田面積500畝。

新建沼氣池800口,容積6400m3。

3.融資

(1)投資來源

?十二五規劃?期間,羅城縣易地扶貧搬遷試點項目總投資5億元,其中中央易地扶貧搬遷資金1.8億元,地方政府投入2000萬元,國家和自治區財政扶貧配套資金5000萬元,群眾自籌2.5億元。

(2)資金的投資

中央補助投資用於建設移民基本生產設施和必要的生活設施,包括住房、基本農田、水利設施、農村道路以及必要的教育、文化、衛生等設施。

中央補助投資不得用於生產經營項目,包括設備購置、運輸工具、加工項目等。,以及土地和房屋征收補償費。

(4)巴馬縣

1,搬遷安置任務

從2012到2015,共搬遷安置1972戶9492人,其中:

2012搬遷863戶4366人;

2013搬遷429戶1945人;

2014搬遷322戶1466人;

2015搬遷358戶17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