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質檔案館北京100037)
近年來,國家地質檔案館加大服務宣傳力度,創新服務方式,積極服務擴大內需重點項目,地質資料服務成效顯著。2009年,國家地質檔案館被國土資源部評為“雙保行動”重點單位。為了進壹步掌握用戶需求,提高服務質量,對2009年國家地質檔案館的借閱服務進行了統計分析。
1窗口接待借款人
2009年,國家館共接待266個單位3166人次借閱地質資料,平均每個單位11.9次。前20名借款人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有20個單位借了2018次,占全年總借戶數的63.7%,說明借戶單位比較集中。20家單位中,15家位於北京,主要是地勘系統、高校、科研單位。
表1 2009年借款人數最多的20個單位統計
1.1借款人地區分布
據統計,借款人分布在全國28個省(市、區),分布範圍很廣。借款人排名前五的分別是北京、廣東、河北、湖北、江蘇。北京地區借款人數占總數的70.69%(表2)。
表2 2009年國家地質檔案館讀者和借閱人數地區分布統計表
1.2借款人行業部門分布
表3列出了2009年借款人的行業分布和借款人數。大量借款單位是地勘單位、企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系統。借款人往往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下屬單位、科研機構、大學、地勘單位和企業。這些部門構成了國家地質檔案館的主要服務對象,占借閱者總數的97.16%。
表3 2009年國家地質檔案館借閱者行業部門及借閱次數壹覽表
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24個單位借款926次,平均每個單位38.5次,僅占單位比例的9.02%,但借款人數占借款總人數的29.25%,借款較為頻繁。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2009年借閱429次,占該館借閱總次數的13.55%。其次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中國國土資源部航空地球物理遙感中心。
* * *向圖書館借閱圖書408次的企業有74家,占全年用戶的27.82%,總借閱人數的12.89%。其中,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40家,民營企業30家,外資企業或外資控股企業4家。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主要有: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中鐵第壹、二、三、五勘察設計院集團公司、北京勘測技術工程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主要有:昭關能源有限公司、北京迪恩科技公司、高達(上海)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貴州林俊投資有限公司、華圖沃達礦業技術公司、中國天成集團公司等。外資企業或外資控股企業主要包括斯倫貝謝中國公司、郭鵬投資公司、澳華黃金有限公司和英國阿散蒂黃金公司北京代表處。
* * *有55個科研機構向圖書館借閱658次,占年度用戶數的20.68%,總借閱量的20.78%。主要單位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核工業地質研究所、中化地礦總局地質研究所、北京地熱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水電顧問集團北京勘測設計院、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北京地質工程勘察院等。
* * *地勘單位68個,包括地礦系統、有色系統、核工業部門、冶金地質、煤田地質、化工、石油、建材等工業部門,共借閱492次,占全年用戶的25.56%,總借閱人數的15.55%。借款人數最多的10地勘單位詳見表4。
* * * 28所高校向圖書館借閱592次,占年度使用人數的10.51%,占總借閱人數的18.69%。主要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科技大學、吉林大學等。
表4 10借款人數最多的地勘單位
* * * 16政府部門(含部隊)向圖書館借閱61次。主要有大興區政府、長沙市委、天津市地面沈降防治辦公室、武警黃金七支隊等。
2窗口借閱地質資料
2009年用戶借閱地質資料13080種,拷貝34716份,平均每種資料借閱2.65次。
2.1數據借閱次數
地質資料借閱次數統計見表5。
表5地質數據借閱者人數統計
在10次以上借閱的344種資料中,有242種是1: 20萬的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可見這些資料是國家圖書館館藏中利用最多的地質資料。表6是20多個借用者的地質數據目錄。
表6借閱次數超過20次的地質資料統計表
2.2借出窗口中地質數據的分布。
2009年借用的地質資料分布在除香港、澳門以外的所有省(市、區),見表7。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數量最多,1971種,借閱4669冊。其次是內蒙古自治區,有1505種,借閱資料4480份,均占全國10%以上。
表7 2009年借用地質資料地區分布統計表
繼續的
2.3借閱資料的種類
2009年借閱的資料包括區域礦產調查、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科學研究等14種資料(表8),以區域地質礦產調查、礦產勘查、物化探遙感勘查、地質科學研究為主。以上四類資料占借出資料的87.59%,占借出資料的86.99%。借閱最多的資料是礦產勘查,***5697種,占總數的43.56%;借閱次數最多的是區域地質礦產調查,為***12189冊,占總數的35.11%。其他資料如數據庫、技術方法、信息工程/技術、標準與規範、應用研究、軟科學研究等少量借閱。
表8 2009年借閱地質資料類別統計表
繼續的
按規模統計,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數據的利用主要是1: 20萬地質礦產調查報告,已借閱利用* * * 1137種、6982份數據;其次是1: 50000地質礦產調查報告,* *有1435種3774次數據可供使用(圖1)。分析表明,社會對大中比例尺地質數據需求強烈,而1: 5萬和1: 25萬地質數據的采集量較小,且空間分布不均勻。另外,鐵路、公路等建設單位更喜歡看到1:1,000甚至更大比例尺的地質資料,而由於1:1,000或者更大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還沒有開展,所以沒有這些資料。這些都影響了資料的借閱和使用。
圖1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數據借閱與利用
已借閱礦產勘查資料5697種,11463冊。從勘查程度來看,普查數據所占比重最大,借用和使用的數據有2085種,占礦產勘查數據的38%;預調查、勘探、詳查數據分別為18%、17%、15%,如圖2所示。從礦產類型統計來看,能源礦產和有色金屬礦產的勘查數據占比較大(圖3)。
2.4資料形成時間和借閱量
圖4是2009年借用地質資料形成時間統計表。從圖中可以看出,80年代形成的資料借閱量和借閱次數最大,這種分布特征與借閱資料大多與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有關有關,因為這些資料大多形成於70、80年代。
圖2礦產勘查資料的借用和利用(按勘查程度)
圖3礦物勘探數據的借用和利用(按礦物類型)
圖4地質數據形成時間柱狀分布圖
圖書館借閱服務中的3個問題
3.1收款服務資源不足。
2004年和2007年,國家地質檔案館進行了用戶需求和服務滿意度調查。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圖書館服務資源問題是用戶反映最突出的問題。館藏新資料少,很多地質資料不及時或不報送,導致館藏機構在服務過程中無米下鍋的局面。
近年來,地質資料報送不及時或不及時是圖書館服務資源積累不足的主要原因。以油氣為例,2008年底到期的采礦證和探礦權證共有3727個,但到目前為止,國家館只收到345個采礦證和208個探礦權證,匯繳率僅為15%。
此外,圖書館數字化服務資源積累不足也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未來服務工作的開展。例如,在國家館開展多年的地質資料圖形數據庫建設進展緩慢。截至2009年底,僅完成4萬種,約占全部收集材料的40%。正是這40%的數字地質數據,使得2009年的復制服務量是所有紙質數據的3倍。社會急需的1: 5萬數字地質圖數據庫目前僅完成2000幅,1: 25萬地質圖數據庫建設剛剛起步,礦業急需的大比例尺地面物化探遙感數據庫尚未啟動。
3.2地質資料服務宣傳不夠。
地質數據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如地球科學研究、礦產資源開發、國防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等。各行各業對基礎地質數據的需求十分強烈。但由於地質資料服務宣傳力度不夠,目前服務對象多為專業技術人員,社會化服務領域有待探索。
近年來,國家地質資料館赴四川、陜西、貴州、黑龍江、浙江等省進行需求調研。據調查,盡管國家地質資料館舉辦了多次培訓班和用戶咨詢會,並對地質資料服務進行了廣泛宣傳,但許多基層地勘單位仍不太了解現行的地質資料服務政策,許多人仍認為需要找關系借閱資料。廣東省和河北省近兩年壹直在向國家地質檔案館大量借閱圖書,這可能是因為國家地質檔案館在開展其他項目時,對這些基層地勘單位的宣傳和服務取得了成效。
3.3服務人員和服務產品不足。
目前,全國地質檔案館普遍存在人員不足的問題,難以應對日常工作,難以開發更多的服務產品。因此,我們目前的服務大多是“原創”服務,我們從匯款人那裏收到什麽,就向讀者提供什麽。沒有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和深加工,就無法形成滿足不同需求的系列服務產品。
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對德國鉆孔數據庫的調查報告中稱,德國下薩克森州地質調查局約有30名數據服務人員,其中鉆井數據庫處理服務人員約8名。而全國地質檔案館承擔10種地質資料和各類數據庫對外服務的人員不足110000人,由此可見我國在地質資料服務方面的人員投入與國外的差距。
4項建議
4.1加強地質數據服務資源積累
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的不斷積累和更新是地質資料服務的基礎和關鍵環節。因此,地質資料主管部門首先要加強地質資料的匯交工作,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確保地質資料及時報送采集機構,及時提供給社會使用;第二,要加快圖書館資料的數字化;三是加快清理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盡快完成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目錄數據庫建設,實現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積累,向社會提供服務。
4.2加強地質資料服務的宣傳工作。
國家地質檔案館應加強地質資料服務的宣傳,讓讀者充分了解國家檔案館有什麽。同時,要大力宣傳國家地質檔案館對國外讀者的服務內容,包括代國外讀者查閱、加工、郵寄等,使國外讀者在異地方便地使用國家地質檔案館的資料,為他們節省人力物力。
4.3加大人員投入,開發服務產品。
當前,國家地質檔案館迫切需要加強人員隊伍建設,深入開展地質資料需求研究,廣泛了解社會需求,加強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特別是開發可公開獲取的服務產品,滿足社會各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