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行為的訓練方法有哪些?為了讓孩子們有壹個健康的態度,我們可以對他們的心理行為進行壹些訓練。那麽孩子心理行為的訓練方法有哪些呢?我要告訴妳壹些方法。
壹、兒童心理行為的訓練方法
童年是語言訓練的關鍵期,也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和獨立意識的絕佳時機。
根據兒童在兒童期的身心發展特點,可以進行以下訓練:
1,隨著感官功能的快速發展,全面豐富感官刺激。
發展神經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雖然腦細胞的初始增殖主要涉及遺傳因素,但早期的感覺體驗可以改變不受遺傳控制的微神經元的功能特征。我們要經常帶寶寶出去,感受五彩繽紛的世界,聽鳥獸的聲音,聽人的對話。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聲音,也可以聽早教磁帶和音樂。懸掛各種顏色鮮艷的吹塑玩具、氣球等。(但不要離孩子的眼睛太近,每隔壹段時間換壹些新玩具)可以讓孩子看漂亮的圖片、日歷、商場的廚房窗戶、街頭廣告等。每天,並生動地解釋它們。通過面對面看大人的表情和嘴巴,讓孩子和大人“說話”。經常讓孩子品嘗食物和水果的不同味道,及時補充雞蛋、牛奶、果汁、蔬菜汁、魚、肉等。吃飯前故意讓孩子聞各種香味。多帶孩子接受陽光沐浴,聞花草沁人心脾的清香,看自然的藍天綠樹,聽鳥語蟲鳴,觸摸各種無害的物質。對於壹歲以下的孩子,醒來後把他抱起來,拍拍,搖搖,輕輕撫摸他的皮膚。對於會走路的孩子,我們可以帶他們去各種沒有危險的地方,鼓勵他們去探索,去感知,去拓展知識。
這些做法都是為了增加對各種刺激的感受,讓身體有豐富的早期感官經驗,隨著各種感官功能的迅速成熟,孩子學會通過各種感官全面地理解事物。這樣有助於人們以後全面準確地理解事物,也可以避免“感覺統合失調”。
2.以言語訓練為導向促進智力全面發展。語言是人際交往的工具,寶寶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心理發展的過程。
口語發展的關鍵期在3歲以內。國內外學者對兒童語言的研究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蘇聯學者認為,越重視孩子,孩子聽到周圍人的話就越多,第二信號系統中的臨時連接發展得越快。所以,家長要經常和孩子說話。壹般來說,從第三個月或第四個月開始教孩子發音,逐漸增加到稱呼、問候等各種詞語,然後教壹個名詞(或代詞)加壹個動詞的簡單句,如“寶寶吃飯了”、“小貓跑了”,然後根據孩子的掌握程度逐漸增加難度。可以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押韻兒歌、詩歌,教他們。也可以講小故事。可以利用“催眠記憶法”,在孩子睡前淺睡期間,慢慢輸入各種與孩子生活相關的詞語。也可以讓寶寶醒來後看到大人的口型,慢慢引起孩子對談話的興趣。妳應該像壹個孩子從壹開始就理解的那樣經常和他說話。但是不要說的太多太狠。避免孩子失去興趣,甚至口吃。壹個早早掌握了語言的孩子,他的思維活動和整個心智都會得到提升。
3.註意寶寶情緒和性格的培養。嬰兒對母親的依戀是從子宮裏逐漸建立起來的。
這種依戀的建立有助於孩子形成對他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如果2歲以下的孩子因母親工作繁忙或出國、跳槽等原因未能建立母子依戀,家長壹定要盡快想辦法彌補。如果這種依戀到3歲還沒有建立起來,可能會對孩子的情感或人格發展造成問題或障礙。另外,對於充滿好奇心的寶寶的“危險”行為或“不聽話”,也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適當的引導。壹定不要嚇到孩子;不要打罵。父母不應該為孩子摔倒或流血而緊張。妳可以鼓勵他自己起來,告訴他塗壹點藥水就好了,以後多註意就行了。這樣,孩子在以後遇到其他困難和挫折時,就不會慌張和緊張。在學習和寶寶說話的時候,偶爾會接觸到臟話,覺得好玩的時候,家長壹定不要大驚小怪。妳可以認真的告訴他這樣不好,迅速轉移孩子的註意力,逐漸“淡化”。為了避免家長的橫沖直撞,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得到了強化。
4.嬰兒的學習形式是玩耍。
專家說:“遊戲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因為嬰兒時期有意註意的時間很短,抽象思維的能力還沒有發展起來,對周圍的壹切都有強烈的好奇心。這時,我們只能通過發展早期直觀的具體形象思維來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不斷發展無意的想象和再創造的想象。其實成年人的抽象思維和創造能力都是在積累了大量遊戲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兒童教育家告訴我們,玩耍是兒童的天職。小時候沒有充分玩耍的孩子,智力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包括心理咨詢中常見的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現象,也被專家歸結為:主要是城市化和小家庭的現代生活方式剝奪了孩子和同齡人壹起做親近自然的遊戲,比如下水、爬樹、玩沙玩泥等。
因此,對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方式是寓教於樂。當孩子對戶外的爬行和追逐感興趣時,可以引導或帶領他們玩壹些有利於四肢雙側協調運動、平衡和靈活的活動。對於大壹點的孩子,在基本的遊戲和規則之後,讓他們盡可能多的參與兒童遊戲。在遊戲中,孩子會有很多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遊戲,孩子可以在自然條件下充分發展智力,同時學會與人交往,學會彼此謙讓,學會遵守規則...這些都是以後接觸社會必須掌握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讓孩子在嬰兒期有足夠的機會玩耍,他們可以得到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訓練。同時,預防壹些心身障礙和心理問題也至關重要。如果以成人學習的形式教育孩子,只會造成孩子對學習的反叛,導致不愛學習。
5.嬰兒期的訓練應該與胎教聯系起來。
現在很多孩子都接受過胎教訓練。因此,產後教育應註意與產前教育的連續性。再好的胎教訓練,如果出生後不持續強化,已經形成的條件反射也會逐漸消退。
對嬰幼兒的早期教育也要以孩子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感覺和本體感覺平衡的快速發展為基礎,給予足夠的相應刺激。照常聽孩子在胎兒期就已經熟悉的胎教音樂。經常重復胎兒時期親子對話的內容,不斷更新內容。雙手把孩子抱在腋下,幫助他跳起來或做“走”來鞏固“宮內走”,可以使出生後無意識的踏步盡快轉變為皮質的、有意識的踏步行為。而這些如果不在孩子出生後不斷強化,很快就會消退。所以胎教的效果要鞏固,不可能壹勞永逸。但是家長做的時候也不用緊張,不用累。帶孩子玩的時候有目的的做就好了。
6.父母榜樣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孩子就像壹臺攝像機,把父母的話壹條壹條記錄下來。誰也說不準它什麽時候會“上映”。家長要意識到這壹點,主動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他們要想孩子以後豁達開朗,就不能斤斤計較,對別人刻薄。要讓孩子好學上進,首先要以身作則。在心理咨詢中,有些應對孩子緊張焦慮的家長比孩子還緊張。所以,對模仿性強、受暗示性高的孩子進行早期訓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家長以身作則。包括相互尊重和愛護,對生活和社會的正確認識,言行壹致,父母態度壹致,不斷克服自己的缺點和壞習慣,主動、勤奮、熱情,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榜樣。父母之間的相互猜疑、怨恨、爭吵甚至離婚,都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陰影,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
7.註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幼兒期的情緒接近嬰兒期的情緒,具有多變性的特點,不善於自我調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後期已經發展出壹定程度的控制能力,出現了高級的社會情緒。所以幼兒的情緒發展是隨著環境和教育快速變化的。他們喜歡看動畫片,崇拜英雄,欣賞美好的事物。這時,家長可以通過引起孩子情感體驗的事物來引導情境,幫助孩子建立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和穩定的情節感。童年也是壹個人壹生中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壹些不良的環境因素或者父母的教育失誤都可能形成壹些情節,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或者造成終身不幸。首先,父母會發現,孩子在3歲以後,有了獨立的欲望,開始走自己的路,心理學上稱之為“第壹負相”。這時候家長不要把“固執”強加給孩子,以免“叛逆”。讓孩子們嘗試和練習。同時給予必要的引導。當孩子因為經驗不足或粗心而犯錯或弄壞東西時,要安慰和鼓勵孩子總結經驗教訓,繼續練習。當孩子受挫失敗時,要及時表達理解和支持。比如,當壹個孩子因為和壹個沒有朋友的孩子走得很近而被其他孩子孤立時,要肯定他善良的同情心,教他壹些結交新朋友以及老朋友的方法。幼兒園的孩子有時候分不清想象和現實,說的話和事實不符。這個時候,不要說孩子在“說謊”,也不要輕易“說謊”。這阻礙了孩子們建立自信和自尊。有時候孩子會把別的孩子或者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因為他們還沒有明確理解所有權的概念。這種事情壹定要及時教育,態度要冷靜、嚴肅、理性。很快孩子就會明白真相。現在獨生子女的智力水平普遍較高。但由於缺乏與同齡孩子的密切交流,人際交往會出現問題。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出去和其他孩子壹起玩。積累更多的溝通經驗。這對以後適應社會極其重要。
二、如何正確認識兒童的心理和行為障礙
“兒童心理行為問題占兒童精神科門診比例的第壹位,達到60%以上。”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兒童青少年精神病學組主任委員鄭毅在“六壹”兒童節前夕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堪憂。其中,兒童心理行為障礙是壹種常見的兒童心理疾病,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兒童心理行為障礙。
專家介紹,所謂兒童心理行為障礙,是指特別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的壹種行為和情緒障礙。最常見的有多動癥、抽動障礙、對抗性不服從、社交焦慮、害怕學習等。其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因素(遺傳、外傷或感染引起的腦障礙)、心理因素、環境和社會因素。
“高發率和低識別率說明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障礙已經成為壹個公共衛生問題。”專家表示,很多孩子的心理和行為障礙會延續到成年,還可以發展成其他更嚴重的精神疾病,不僅不利於個人的健康成長,還會對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影響。據他說,壹位澳大利亞科學家做了壹項調查,讓1100多名年輕罪犯回憶起他們的學生時代。結果,他們中超過73%的人在上學期間被診斷為多動癥。換句話說,如果能夠在早期正確合理地診斷出多動癥,並給予適當的治療,最大限度地減少沖動和攻擊行為,青少年犯罪就可以大大減少。
其實兒童心理行為障礙的早期發現和治療效果是很好的,只是很多人認識不夠。專家給出兩組數據:國際上兒童心理障礙的識別率很低,不到20%,中國可能更低;在已確認的20%中,只有20%得到了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專家講了壹個長期被誤診的兒童心理行為障礙的案例。他曾經治療過壹個三十多歲的女病人。五六歲的時候,她出現了抽搐、眨眼、搖頭等問題。她的父母沒有把她當成精神問題來治療,而是帶她去看了神經內科、兒科和中醫,她還做了兩次腦部手術。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抽搐厲害時會有強迫、罵人、自殘等暴力行為,甚至傷到角膜。因為病人整天大喊大叫,砸東西,自殘,家人無法和她共處壹室,最後無奈找了心理醫生。在安定醫院治療兩周,自傷和砸東西癥狀得到控制。“兩個星期後我復習的時候,我媽跟她來了,我特別感謝我們,因為她媽已經很多年沒陪她了。”
“通過早期給予藥物治療和行為幹預,調整腦內神經遞質水平和調節神經功能,改善執行功能,控制情緒和行為,很多悲劇是可以避免的,康復效果也很好。”專家表示,通過藥物治療以及家長和患者心理健康意識的提高,上述病例均有所改善。
為什麽兒童心理行為障礙難以識別,診斷率低?鄭毅解釋說,有兩個誤區:第壹,患者和家長並沒有將其視為壹種客觀存在的疾病,而只是將其視為壹種疾病或不良習慣。他建議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的行為與以前不同,給家庭或環境帶來持續的困擾和痛苦,可以考慮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另外,有些家長明知這是病,卻因為社會歧視或自我歧視而不敢正確就診。整個社會都歧視精神病,小我也以精神病為恥,即使知道自己有病也不願意去精神病院。這種社會歧視和自我歧視是識別率低、就醫率低的核心問題。在美國,兒童心理健康的概念已經蔓延到學校和家庭,學校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兒童會被立即轉到專門的醫院,這是我們迫切需要加強的。”鄭毅說道。
總之,通過專家對兒童心理行為障礙案例的介紹和分析,希望大家能夠正確認識兒童的這種心理疾病。
發展:兒童的心理和行為發展
(1)新生兒
出生後,除了壹般的神經或反射性行為(如紮根反射、莫羅反射、吮吸反射等。),嬰兒還是有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的。新生兒行為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嬰兒當時的覺醒程度。壹個完全正常的嬰兒,在出生後L-2小時內,壹般可以有很長壹段時間處於安靜清醒的狀態。從出生開始,兒童就具有視覺固定物體並跟隨其運動的能力。可以直觀地掃描簡單的幾何圖形,尤其是人臉。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孩子在這種行為中花費的時間大約是壹天的10%。
“定向反應”是指嬰兒對環境變化的壹些行為。當新的刺激到達聽覺、視覺和其他感覺系統時,兒童會變得更加警覺。此時自發運動受到抑制,頭部可向刺激方向轉動,並伴有心率加快等生理變化。當妳逐漸適應這種刺激時,妳的心率會變慢。如果再有壹個完全陌生的刺激,心率會再次加快。但是,當這種刺激反復出現時,習慣性適應又出現了。
Brazelton綜合觀察到的新生兒行為,設計了壹套新生兒行為評估量表。該量表從四個方面分析新生兒的行為:①互動過程(視覺、警惕、安撫等。);②動作過程(肌張力、動作成熟度、防禦反應、口手運動、壹般活動水平、反射行為等。);②生理調節(養成強光、響鈴、撥浪鼓、針刺的習慣);④對刺激的反應(震顫、皮膚變色、驚恐反應等。).該行為量表可以發現新生兒行為功能的缺陷,評估正常行為的水平和質量,分析損傷、藥物等幹預因素對行為的影響,預測兒童未來的發育和功能。目前我國實行的簡化Brazelton新生兒行為量表也能反映新生兒的行為狀態。
(2)嬰兒期
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寶寶的心理社會也發展很快。前3個月的寶寶已經可以分辨自己環境中的人和物了。不完全的笑臉往往可以在新生兒期表現出來,但發育完全的社會性笑臉通常在3-5個月時表現出來。8-12周沒有社交笑聲的寶寶,其發展潛力或環境體驗質量可能出現嚴重偏差。寶寶與母親之間依賴關系的建立,使寶寶學會整理自己的內心狀況,傳遞信息,而母親則試圖理解這些信息,並做出適當的反應,如安撫、在情緒受挫時適度寬容、延緩寶寶的滿足等。當母親以鼓勵、關愛、信任的態度養育孩子時,寶寶就有了安全感。因此,教育者對嬰兒行為的反應應該是壹致的和鼓勵的。當缺乏母愛或情緒發生變化,母親未能給予及時支持時,嬰兒往往難以適應自己的生活,從而產生長期的退縮、焦慮或敵意。
當嬰兒與環境中的人和物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時,微笑作為社會交往中的壹種媒介,經常發生。四個月大的嬰兒在有愉快的社交接觸時會笑。當這種愉快的場景被打斷時,孩子可以改變自己的表情,如哭泣和坐立不安,以表達憤怒和不快。4-7個月時,寶寶社會接觸的情緒色彩增強,7個月時對與他關系密切的人的面部表情有反應;6個月末的正常寶寶,往往會先選擇撫養他的人。如果陌生人想把他從母親的懷抱中奪走,他會坐立不安。相反,當孩子和壹個陌生人單獨坐在壹起時,他們會毫無抗拒地接受這種新的社會接觸。與母親分離時對陌生人的焦慮和恐懼取決於與主要照顧者的情感交流深度。
6.5個月的時候,寶寶可以發出聲音作為回應,8個月的時候,可以叫“爸爸”、“媽媽”、“大”,8-9個月的時候,可以註意自己名字的發音。1歲的時候,除了“爸爸媽媽”這幾個字,已經可以用寥寥數語,用自己的行為表達壹些已經知道的物體的名稱。
6-8個月大的嬰兒在與母親分離時往往會表現出焦慮,但母親覺得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很難入睡,孩子在入睡前總是希望得到幫助和陪伴。當母親離開房間,孩子心煩意亂時,用語音和她保持聯系也能讓孩子開心。從9個月到10個月,對母親的依賴減少了,部分原因是孩子自己已經會爬了。也是在這個時期,如果吸引孩子註意力的物體上蓋著布,孩子可以主動把布拿掉,抓住它。這清楚地表明,看不見的東西並不意味著不可用。在此期間,捉迷藏往往成為壹種令人愉快的遊戲。
1末期,由於嬰兒與母親和其他照顧者的互動,以及運動功能的充分發展,兒童開始準備從依賴的姿勢發展到獨立的運動,以探索他周圍更大的世界。
(3)幼兒期
隨著大腦皮層對各器官調節的加強,手的大動作和精細動作都發展起來了,孩子活動的沖動性降低了。但壹般來說,在幼兒期,抑制過程還是很差的,以興奮過程為主,容易興奮和疲勞,容易受外界影響而分心。在此期間,孩子們學會了獨立行走的能力。拓展了他的生活。語言也會快速發展。
1-1.5歲以上,主要是對語言的理解,其表現是:仍然很少或不能用語言表達確切的意思,但能聽懂成人的言語。有些孩子還在經歷壹個艱難的語言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很多聲調斷斷續續,但毫無意義。之後,孩子可以很快獲得單詞圖像並理解其含義。結果大多數孩子在2歲的時候就能把三個單詞連起來。2-3歲的孩子已經基本掌握了簡單句,會用文字說話,會陳述年齡性別,喜歡提問。
2歲時,孩子可以模仿大人的動作,比如把東西放進抽屜和書架。這時候的孩子往往是壹個人玩,以實際操作物體為主要對象。到了3歲,在成人動作的影響和言語的幫助下,孩子的動作開始有了壹定的目的性,比如看到媽媽在餵自己。妳將學會餵洋娃娃。孩子可以主動和其他孩子壹起玩。但是,這個時候的思維和想象力還是很低的,只能在行動中思考,卻無法規劃自己的行動,也無法預見行動的後果。
三歲的孩子有過復雜的情感經歷。當他們被大人疼愛的時候,可以有愉快的體驗,當他們被罵被罰的時候,會有痛苦的體驗。但在不正確的教養下,孩子也會嫉妒、害羞、怕黑、生氣。壹般來說,情緒不穩定,有時哭,有時笑。
兩歲或三歲的兒童最初有可能為了更近的目的而抑制或推遲他們的行動。孩子經常要求“自己來”,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助。這是意誌活動開始發展的標誌,但這種意誌活動能力很差,還很難長時間控制自己的行動。所以這個時候的沖動還是比較突出的。
(4)學齡前時期
在生活條件和教育的影響下,學齡前兒童的神經系統得到了進壹步發展。因為大腦中的交通神經纖維的髓鞘形成已經基本完成,神經沖動的傳導更加迅速和準確。大腦皮層內部抑制的過程得到了發展,使兒童有可能形成更加復雜和微妙的臨時聯系,更好地分析和整合外部事物,規範自己的行為。但是這個時候抑制的功能還是比較差的,往往不能勝任抑制自己的動作太久或者從事太細致的作業。1 4-6歲的孩子能夠承受思考、感受和努力行動的能力,對未來有壹定的理解和想象。這種想象可以在遊戲中扮演父親或母親的角色。到了這個年齡,我也對性別有所了解,在我玩的遊戲中就表現出來了。但孩子對未來的認識並不完全,所以往往會產生心理壓力和焦慮。在家裏或在外面,父母和孩子之間關系的變化會給孩子留下焦慮、敵意、攻擊性等。擔憂可表現為做噩夢和恐懼,嚴重時可出現遺尿、吮吸拇指以及語言和學習障礙。
學齡前兒童的第二信號系統得到了進壹步發展。孩子不僅可以通過直接感知來認識事物,還可以通過文字描述和解釋來認識更多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孩子不僅可以接受別人的語言指令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還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在這個時期,言語能力隨著實踐活動、勞動和學習有了進壹步的發展,但表達能力還很差,往往帶有很大的情境性。在這個時期的最後階段,經過正確的教育,連貫的語言逐漸獲得了主導地位,這對發展兒童的言語能力和邏輯思維非常重要。情緒的多變性和沖動性在學齡前後期,兒童已經能夠在壹定程度上控制自己情緒的外部表達,穩定性增強,開始發展社會性情緒。這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
(5)學齡
這壹時期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特別是額葉的顯著增大,大腦興奮功能的增強,內部抑制的發展,使兒童能夠更細致地分析和綜合外界事物,更善於調控自己的行為,從而使兒童能夠從家庭走向社會,在新的環境中接受教育。
隨著環境的改變,他們逐漸開始獨立生活,從新的環境中尋找新的目標和行為準則。雖然孩子的興奮和抑制過程有所發展,但還是比青少年差。過度興奮容易導致疲勞,過度抑制也會讓孩子難以忍受,從而誘發不必要的興奮。從家裏到學校,家長往往非常關心孩子興趣的變化,往往會給予很多的勸誡和太多的限制。這個早期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會讓孩子焦慮,興奮和抑制的平衡會被破壞。因此,孩子將很難適應外部壓力。
學齡兒童的整個任務就是激發孩子的義務感和責任感,以及如何付諸實踐。在這個時期,兒童的思維逐漸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但在很大程度上仍與感性經驗直接相關(即具體的形象成分仍然很大)。這壹點在教育中要註意。如果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不適合孩子的思維特點,他們會覺得很難學。壹旦學習成績達不到家長的預期,往往會激怒家長,使孩子第壹次產生失敗感,從而表現出焦慮、抑郁甚至敵意。如果孩子試圖得到父母或老師的認可而得不到,也會造成情緒障礙;甚至使反社會行為發展。
(6)青春期
在這壹時期,大腦的功能有了顯著的發展,大腦的連接神經纖維大大增加,腦細胞的分化功能也達到了成人的水平。第二信號系統的作用得到了顯著提高。同時,隨著青春期的性發育,在興趣、態度、動機上也有很多變化。
這個時期的青少年處於壹種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即獨立又依賴。他開始意識到他不再是個孩子了。“成人感”和獨立性是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現象,自尊心強,對周圍人的評價敏感。往往對父母或老師有壹種“抵觸”的情緒,有疏遠大人的意圖。很容易在他們的青少年中形成群體傾向,往往會超出班級和學校的界限。青少年和成年人的關系越不協調,青少年之間的互動和相互影響就越大。這樣的幫派壹旦受到社會的不良影響,就容易產生社會偏差。
性的發展使他們意識到兩性之間的差異,對異性有隱約的好奇,有關心和接近異性的傾向。性發育的強烈動蕩改變著青少年的心理內容和結構,社會環境制約和影響著他們的心理水平和行為。她們在異性面前害羞內斂,但又常常愛美,炫耀以吸引異性的註意。
青春期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占主導地位,用概念進行整合邏輯的恰當判斷和推理,但仍然容易出現片面性和膚淺性。
沖動是青春期的另壹個特征。他們容易情緒強烈,情緒煩躁,認識片面。這種情況往往表現為魯莽的現象。但隨著自控力的增強,青少年對自己和他人的人格評價和內心體驗也逐漸增強,從而能夠自主控制和規範自己的行為。在老師和家庭教育的影響下,道德意識逐漸增強,成為世界觀的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