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的發展,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高層建築打破了原有的鄰裏結構。過去傳統和諧的鄰裏關系也正在被都市人遺忘。越來越多的人住在高樓裏,回到家裏,和鄰居的關系也越來越疏遠。很多人在小區住了很多年,卻不知道樓上樓下鄰居的名字。街坊似乎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現在
每日演出的《過河》只對俱樂部成員開放。
早上7點多,67歲的南昌市民楊國強帶著1.5歲的孫女,從紅谷灘某小區出發,乘車過八壹橋,再轉到象山南路的老房子。
這是雷已經堅持了兩年的做法。我現在就跟上班壹樣,每天都在表演《渡江》,往返12km,只為在老宅見“麻友”。自從退休後,老陽壹直喜歡打麻將。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每天不跟鄰居打三百回合我就難受”。
兩年前,老陽的兒子在紅谷灘買了房子,壹家人高高興興地搬了進去。沒過多久,老陽就發現出了問題。“樓上樓下,我不知道他們姓什麽,他們也不知道我姓什麽。有時候跟他們打招呼,他們也不怎麽理我。”
大家回家都關上門,見面也不打招呼。老陽很難找到人聊天,更不用說壹起打麻將了。無奈之下,他只好每天像上班族壹樣擠公交,以便回來和他的“麻友”聊天,打麻將。
老陽向記者感嘆:“紅谷灘的新房雖然高檔,但似乎少了點人情味,住在那裏感覺有點孤單。香山南路的老房子雖然破了,但是三十多年的感情還在。”
溝通隔著壹個貓眼
說起現在的鄰裏關系,每天都要和居民打交道的西湖區南浦街道香山社區主任夏臘香對此深有感觸。在她看來,現在貨源充足,買什麽都很方便。但也因為這樣,鄰裏之間的互動減少了,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樣以互相幫助為樂,而是各忙各的,壹回家就關門,大家都沒什麽來往了。
生活條件好了,家裏貴重物品多了,人們的防範意識也與日俱增,對陌生人也會更加小心。夏臘香說,“我們有時候會到家裏來,經常會遇到壹些居民。他們只是通過貓眼跟我們說話,從來不開自己的門。”
“我住的那棟樓,經常認識每個進出的人,但也只是打個招呼,點點頭,不像以前的鄰居那麽親密。”夏臘香說,另壹方面,年紀大的人有親近感,更願意和鄰居相處。
老城區如此,新城區就更不用說了。在紅谷灘某大型商場上班的沈小姐,住在商場附近的單身公寓裏。上個月,她過生日,因為沒有打火機,就向同層的鄰居借了。沒想到敲了好幾個門,都沒人開門,她的回應大多來自門後冷冷的壹句‘妳找錯人了’。"
租房者拒絕送喜糖。
交往的減少,讓鄰裏之間越來越陌生,彼此的心理防範也越來越重。從外地來南昌打工的羅微曾經住在紅谷灘。他在新城的附近感到太陌生了。他懷念那種在家鄉等待,鄰裏相親的感覺。
羅微認為在老城區附近會有更多的感情,所以他在今年年初搬到了紫谷路社區。羅微壹直有興趣拉近與鄰居的距離,但他不知道從何開始。“我想和鄰居走得近壹點,但除了上樓下樓,偶爾也能碰到。我感覺沒有別的辦法相交了。”
羅微說他在這個社區租了壹套房子。有幾次,他主動和鄰居搭訕,但這裏的鄰居似乎對他這個“租房者”特別警惕,對他的熱情總是反應冷淡。
兩個月前,羅微和他相戀多年的女友在家鄉結婚了。回到南昌,他想通過送喜糖的方式和鄰居聊聊天,順便也讓鄰居開心壹下,但鄰居的反應讓他很尷尬。
羅微敲了同壹單元的幾個鄰居的門,結果他們都被拒之門外。鄰居們甚至沒有開門。聽到目的後,他們說不需要喜糖,給了別人。
羅微說,他感到非常失望,覺得如果他將來在家裏遇到任何困難,他的鄰居可能都指望不上了,所以他不得不打電話向他的遠方親戚和朋友求助。“現在是遠親不如近鄰。”羅微無奈地告訴記者。
記憶
鄰居們坐在竹床上聊天。
談起過去的快樂時光,楊國強回味無窮。老楊曉說他等待居住的地方是壹個貧民窟。“大家條件差不多,都住茅草棚,但大家相處得很好。”
老陽是“兒童之王”,因為他性格開朗。他有壹群固定的玩伴,都是鄰居家的孩子。“他們都是我的下屬。”他自豪地說,他每天帶著這群“娃娃兵”練功,壹起玩“官兵捉強盜”。
在老陽的眼裏,那時的鄰裏就像親人壹樣。在中國新年期間,他帶著他的朋友,戴著頭盔,帶著剩余的鞭炮和燈籠在街上走來走去。“當時我們有十幾個精伢子,沖進家家戶戶,喊著,發財了,發財了!壹個個跪著拜年,”老陽說。每次下來,他的口袋裏都裝滿了瓜子、花生和糖粒。“大人們聽到這些吉祥話都很開心,也喜歡我們玩得開心。”
他最懷念的是炎熱夏天南昌的傍晚。每天晚飯後,鄰居們把竹床搬出屋外乘涼,大家搖著蒲扇,坐在竹床上聊天嚼西瓜...
後來,生活條件逐漸改善,老陽壹家搬進了這棟樓。“那時候我住的房子叫三樓,每個房子都很小,壹個過道十幾戶人。而且沒有廚房,家家戶戶都在過道裏做飯。”
說到這裏,老陽慢慢閉上了眼睛。“以前誰用土雞燉雞湯,全樓人都知道,那味道叫壹個香。”說著,老陽“啪”了幾下嘴。他咽了口唾沫,嘴角浮現出幸福的笑容,仿佛回到了過去。
變化
采訪中,記者註意到,很多年輕人對“鄰居”的看法與以往不同。在壹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沈先生認為,互聯網時代已經進入,整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只要能上網,大家都是這個村的村民,鄰居的概念不能局限於物理概念。”
沈先生說,雖然和鄰居不熟,但他熟悉的網友數量遠遠超過了身邊鄰居的數量。“在網絡上,我們是鄰居,大家會經常交流,互相幫助。畢竟,我們現在更多地生活在網絡社區中,這些社區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真實的社區生活。”
當然,沈先生和他的鄰居沒有任何聯系。他幾乎完全通過互聯網與鄰居聯系。“我們平時通過微博、微信、QQ群聯系,交流會效率更高,能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
沈先生舉了壹個修廁所的例子。他說,在過去,人們必須要壹個維修電話號碼,並敲鄰居的門。家裏人不壹定在家,也不壹定願意開門。即使他們打開了門,他們也不壹定知道電話號碼。“我現在在QQ群裏問,知道的人馬上就告訴我,就這麽簡單直接。”
據了解,目前很多小區業主都建立了QQ群,他們只接受本小區業主。申請加入時,必須如實填報自己的樓號和門牌號。除了關心小區,有些業主還會和鄰居壹起組織活動。QQ群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業主們互相認識,互相交流,互相幫助的平臺。
“網友也是我的鄰居。”
社區努力發揮“粘合劑”的作用
為了融洽鄰裏關系,南昌很多小區的社區和物管都在努力。夏臘香告訴記者,社區在鄰裏關系的整合中起著重要的“粘合劑”作用,通過提供各種便利的交流條件和平臺,增進鄰裏之間的了解和互動。
據社區主任夏臘香介紹,香山社區經常組織壹些文藝演出、烹飪比賽、酷黨等。,讓居民透過參與這些活動增進彼此的關系。
舉辦社區活動也可以化解很多鄰裏之間的矛盾。夏臘香說,以前小區樓上樓下住著兩戶人家。因為衛生間漏水,兩家人吵了很多次,誰也不讓。在去年的酷黨上,社區把他們兩個都請到了壹起,讓他們聽聽鄰居之間的故事,然後組織了壹些小遊戲讓孩子壹起參與。通過壹起玩遊戲,兩個家庭的孩子成為好朋友後,大人逐漸感受到鄰裏和諧的重要性。曾經互不理睬的兩家人,現在已經成了非常好的朋友,經常邀請他們壹起逛街。(記者蔡文靜見習記者賈明塗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