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山西移民大遷徙
明朝洪武、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移民有其歷史背景和原因,自然要從元末的歷史說起。
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只有89年。雖然在全盛時期,它只知道彎弓射大鷹。元末,由於蒙古貴族和封建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災、疫病不斷,人民苦不堪言,使得河南、山東、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區“路盡不通,民絕”(《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反抗元帝國的殘暴統治,僅在鄭錚元年(1341),山東、河北、湖廣等地就生後來,人民起義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強大。鄭錚八年,臺州方國珍起義,鄭錚十壹年,潁州劉福通起義,史稱紅巾軍,周琦徐壽輝起義。十二年郭子興、朱元璋起兵濠州,第二年張士誠起兵江蘇泰州。此後十余年,特別是在劉福通,紅巾軍隨軍隊在淮北、豫、魯、冀等地作戰,農民紛紛響應。元軍派出精銳士兵與農民軍作戰,攻城掠地,殺人掠奪,無所不用其極。鄭錚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脫脫破徐州,屠城”(《元史·脫脫傳》)。鄭錚十七、二十壹年,元軍查汗提穆爾部與農民軍交戰,“兩敗俱傷,斬首萬余人”(《元史·查汗提穆爾傳》)。鄭錚十八年十壹月,元軍“劉啟租順德,劫糧。壹些地主武裝無力鎮壓農民起義軍,為維護自身利益,與元軍合作打擊農民。山西的王寶寶父子和陜西的李思琪也出兵豫陜魯淮北,最終鎮壓了紅巾軍。在這些戰役中,元軍和地主武裝大多是“拔根拔起土地,屠城”(元史。《順帝年譜》),在河南、山東、蘇北、皖北殺了10個人,當時著名的揚州城只殺了18個人。(《明史·在祖錄》卷五)文縣村牛家族譜也載:“兵殺河南,地千裏。“已經到了‘春泥歸無處,光地千裏’的境地。後來,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達、常遇春北伐,在山東取得進展,收復河南,北定京都,元帝死於漠北,從而結束了元末長達十六年的軍事混亂。
元朝末年,除了兵變之外,水患、旱蝗、疫病此起彼伏。黃河、淮河壹再決口,使中原大地“浮無田地,無房屋,亡人無數,村鎮大都荒廢。”據元代歷史記載,僅山東地區就有19次雨旱,河南地區有17次,河北地區有15次,淮北地區有8次。(元五行誌)造成“民不聊生,人多死”(元順帝誌)和“莊稼不入地,人相食”(元五行誌)。從鄭錚元年到二十六年,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鄭錚元年,汴梁和周俊發生水災。六月醜夜,濟南山水暴漲,奔湧東西關,流入小清河、黑山、天馬、石鼓等村,臥龍山水流入大清河,上下浮動居民千余人,未算溺水。三年二月,常工寧遠、付強、季承三縣發生山崩水患,無溺水者。五月,黃河決口白毛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溝、尉氏、渭川四縣,滎陽習水,鄭州陰三縣大水。四年五月,霸州被淹。6月,河南珙縣普降暴雨,伊、洛水有數百間浮房。濟寧路、兗州、汴梁、鄢陵、通許、陳留、臨潁等縣被淹,人吃人。七月的灤河漫地,永平路漂流的人不多。東阿、陽谷、汶上、平陰四縣的東平路,鴨安縣的大水...五年七月,河決助殷,浮官民亭盡。十月,黃河泛濫。七年五月,黃州被淹...八年正月,辛亥破河,墜入集寧路。六月,醜。中興路松滋縣城,下了陣雨,水暴漲。地面超過五英尺深,漂流了60多英裏,1500人死亡。就是這個月,膠州被淹了。7月,高密縣發生了洪水。1999年7月,中興路和綿陽地區的公安、石首、潛江、監利等縣發生水災。在夏季和秋季,周琦的農作物受到洪水的損害...
12年6月,中央路松滋縣下陣雨,水位暴漲,漂走千余間房屋,淹死700人。7月,亞洲Xi安縣發生了洪水。十三年夏,冀州的馮潤、玉田、遵化、平谷四縣發生水災...14年6月,河南福貢縣下大雨,伊、洛河泛濫,無居民,溺死300余人。秋天,冀州發了壹場洪水...十六年,鄭州印盒縣被河所治,府宅廢棄,成為中流。.....十七年六月,夏雨,漳河泛濫,廣平縣城皆水。秋天,冀州縣被洪水淹沒。十八年秋,京師、冀州水患。19年9月,決定在濟州仁城郡。20年7月,通州被淹。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澤縣水災。二十三年,孟周濟源,文縣水患。七月,河水沖垮了東平、壽章兩縣,沖垮了城墻,漂走了房屋,淹死了許多人。24年3月,宜都縣井水溢出,變黃。懷慶路,孟州,河內,武陟縣。7月,益都路、廷光縣、膠州高密縣被淹。二十五年秋,冀州水患。東平程序、東阿、平陰三縣決口小流,直抵清河,毀壞房屋,傷及莊稼。26年2月,河北遷徙,由東明、曹、濮至濟寧。6月河南下大雨,水溢出來,太深了。有數百名居民住在東莞市。秋、七月,冀州、衛輝、汴梁、周俊四縣發生水災。八月,狄州大清河決,賓迪與狄州邊界全廢。肥城縣西黃河,集寧路汛期泛濫,田和100多裏的房子沒了,德州齊河縣70多裏也沒了。(元朝五行誌)這樣的記載在元朝歷史上比比皆是。尤其是河南,幾乎每年都有嚴重的洪澇災害。中書省戶部曾說:“連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順帝傳》)當時壹個管河道的大臣也說,中原地區“連年饑荒,百姓入不敷出。”(《元史》卷二)
元末,中原地區不僅水患嚴重,而且蝗災頻發。從鄭錚元年到二十五年,共有壹百八十九次蝗災。(《元史》。五行》)元朝大明道,至十二年六月,“開、滑、疏元成三郡,水旱蝗災,饑民七十壹萬六千九百八十人”。(元朝歷史。《舜帝傳》)元末三年至元末,中原地區發生了十五次饑荒(《元史》。五行誌),十七年河南鬧饑荒。十八年,“首都餓了,張德也餓了”。鄭錚十九年,冀魯豫餓死,通州五人殺子吃。保定路惡貫滿盈,兵者掠食弱者。在魯豫的金夢、新安、澠池等地,出現了“人吃蝗蟲,人吃人”的悲劇。同時,危害極大的鼠疫多次在河南、山東、河北、陜西及南方各省流行。(元史。五行的記錄)
以上種種,兵亂、水旱、蝗災、疫災相得益彰,百姓或死或逃,使得中原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元政府不得不減少壹些通往州的道路,如“減徐州路至武安州”。(元朝歷史。《舜帝傳》)甚至到了明朝,由於人口和糧食銳減,許多州、州不得不降級,名城開封府由上府降為下府(《明太祖實錄》卷96,193)。洪武十年,布政司所屬的河南等縣“糧多得數不清”,“凡州改縣,十二縣合並”。(《明太祖實錄》卷120,164)洪武十七年,三十余州,不足三千戶,仍減為郡。(《明太祖實錄》第164卷)
明朝建立後,全國各地的官員都向明朝政府匯報各地的荒蕪情況。中原地區充斥著“人力不足,久致荒蕪”(《明太祖實錄》卷壹四八),居民稀少”(《明太祖實錄》卷壹七六),“大部分無人居住”(顧《日錄》卷十),賦稅連年不繳。直接威脅到明朝的統治,連朱元璋都知道:“大亂之後,中原地糙人稀,所謂開田,增加戶籍,乃中原之當務之急”(《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五),於是采用了周濤的蘇琪(《明太祖實錄》卷五十)、家庭醫生劉久高(《明朝食貸錄》)和國子監的宋納。明朝洪武年間,開始大量移民,農業生產剛剛恢復,“靖南之戰”再次發生。四年戰爭加劇了中原的荒涼局面,永樂仍有遷人之舉。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文健繼位。為了鞏固中央集權,他采取了“削藩”的措施。燕王朱迪以進京懲治漢奸為名,從北京挺進南京,遍訪冀、豫、魯、皖北、淮北等地,與政府軍反復交戰達四年之久。這就是中原地區廣為流傳的所謂“燕王掃碑”。當時,壹些地區的人民組織了自己的武裝,拒絕抵抗燕王的軍隊,這反映了人民希望安居樂業和恢復生產的願望。
據《明史》記載,戰爭期間,燕軍掠奪屠殺十分嚴重,如“燕軍掠奪真、順德、廣平、大明”。(《明太祖公閔傳》)白溝河之戰,燕王“斬首數萬,縱火溺十余萬”。(明史。(成祖歷史)朱迪勝利後,中原人民自動幫助政府軍對抗燕軍,他們殺死忠於皇帝文健的軍隊和人民。據河北、山東的壹些家譜記載,燕兵壹到,村城就成了集市。燕王打到河北、河南交界處時,遭到當地武裝“十八村友協”的抵抗,燕王無標轉向南京,後被燕人取去。山東臨清縣翟村光緒四十年所撰《李氏宗譜》記載蓋嚴王不能戰。他在寫作的時候,組織南北軍隊,南軍追擊,北軍敗軍,由北向南作案。想他的時候,不是殺,就是刮,或者逃。東西六七百裏,南北近千裏,就是幾個山頭。
所以荊南之戰加劇了中原的荒涼局面,百姓或殺或逃,這也是永樂移民的另壹個原因。
元朝末年,中原饑荒大亂,山西卻是另壹番景象。中原之亂和各種災害、疫情很少傳到山西,山西大部分地區沒有發生大的水旱蟲災。與周邊省份相比,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口富裕。袁滿鐘繇在《河中築城的故事(周浦)》中說:今天下劫火,河空。雖然是封建文人的恭維,但也說明晉東帶相對穩定,鄰省流民流入山西,使得晉南人口密集了十四年。河南的人口是189.1萬多,河北是189.3萬多,而山西的人口是4030450,等於河北和河南的人口總和。(《明太祖實錄》第140卷)
與中原人口相比,山西人口極不平衡。據陸記載,洪武十四年(1381),河南人口為1891000,河北人口為1893,而山西人口高達403.04萬,比河南、河北人口加起來還多25萬。從人口密度來看,洪武十四年(1381),山西平均每平方公裏人口為27.52人,河南為12人。85人,河南人口密度不到山西的壹半。就這樣,山西“地狹人稠,謀生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就連朱元璋也意識到了“山西人地狹人窄”。此時朝中重臣多次提出要從山西移民中原。比如洪武三年(1370),鄭州知府蘇琪提出“天時三件事”,其中之壹就是移民中原。洪武十五年(1382),晉朝官員時硯亮在《太平之治》中發表文章20篇。洪武二十壹年(1388),戶部侍郎劉久高邀請山西百姓遷居中原,最終得到朱元璋的認可。於是拉開了壹場轟轟烈烈的移民活動的序幕。
明初,山西移民據說是從洪通的大槐樹下遷來的,但實際上遠不止如此。據明史記載,“太原、平陽、澤、魯、遼、汾、秦、丁,多田,少田”,移民采取“分其丁口”的方法進行。這個區域挺大的,包括晉中,晉南,呂梁,晉東南。按照明初山西的行政區劃,太原是指太原府,轄6州20縣。平陽是平陽郡,轄6州29縣。澤即澤州,為省級直隸州,轄4縣;遼為遼國,直隸壹省,轄2縣;秦致指欽州,為省級直隸州,轄2縣;魯為瀘州,屬省級直隸州,轄6縣;“汾”指的是省府直隸府汾州,轄3縣。這樣,明初山西移民涉及2州17州66縣。在當時封山重重、道路不通的自然條件下,這麽多地方的移民有必要聚集在洪洞縣的大槐樹下嗎?可能嗎?恐怕沒有必要,也不可能。但由於洪洞的槐樹下是當時最大的移民“點”,在後來的歷史中影響很大,移民的後代自然願意認同這樣的出發點。
關於移民人數歷來眾說紛紜,但經學者反復考證,洪武、永樂兩朝有17次。簡單的情況是:
洪武六年(1373),從山西正定、河北移民到安徽鳳陽開墾土地。
洪武九年(1376)十壹月,從山西、正定移民到鳳陽墾荒。因為是冬天,政府給移民發棉衣過冬。
洪武十三年(1380)五月,從山西招募2.4萬人參軍,然後全部復員為普通百姓,就地安置耕種土地。
洪武二十壹年(1388)八月,從山西澤州、朔州等地選擇“田少丁多”或無田戶,輾轉張德、正定、臨清、貴德、太康等地,培植種子。
洪武二十二年(1389)九月,山西欽州市民張從成等116戶自願遷出開荒,戶部賞賜回欽州招居民。
同年同月,後軍總司令朱融向朝廷奏報,從山西遷到大名、廣平、東昌的百姓,分贈土地二萬六千頃。
同年11月,軍長李恪奉命將山西人移至張德、衛輝、貴德、臨清、東昌等地種植桑棗,開墾土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八月,盛豐、傅有德、常勝等入陜招人參軍,* * *設16衛生所。關於平陽府選9衛,太原、遼、秦、汾選7衛,各5600衛,9萬余人。
同年12月,朝廷命後軍軍長李恪、徐立赴陜招募移民598人,分別遷居張德、衛輝、廣平、大明、東昌、開封、懷慶。
洪武二十八年(1395),正月,山西有2.66萬官兵,前往塞北築城開荒。
文健四年(1402),戶部考證太原與平陽、澤、魯、遼、汾、秦,“丁多田少”、“無田家”,遷北平各州、州、縣。
永樂二年(1404)九月,太原、平陽、澤、魯、遼、汾、秦移民10000戶,富庶北京。
永樂三年(1405)九月,10000戶再次從上述地區遷來,充實了北京。
永樂四年(1406)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地縣官李茂等214戶願意為民赴京,由住建部發給安家費。
永樂五年(1407)五月,朝廷命戶部從山西平陽、山東登萊招募五千戶,到北京上林苑監工、放牧、種植。
永樂十五年(1417)五月,山西平陽、大同、禹州、廣陵等州縣向朝廷申請赴北京、廣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宮等州縣為民種地,依法納稅,由政府給予獎勵和補助。
綜上所述,明初,從洪武六年(1373)到永樂十五年(1417),山西移民共有17人,每次都有幾百戶甚至上萬戶,前後人數達到1萬以上。回顧我國歷史上政府組織的移民活動,漢朝僅限於開墾土地和守衛邊境,沒有形成全國性規模;三國分壹方,各散各耕;唐朝移民定居興盛,安史之亂後荒廢。宋代重文輕武,耕田盛衰。到了元朝,全國繁榮昌盛,但很快天下大亂。因此,明初的山西移民是最大規模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官方移民。
當時還造了壹個詞叫“界首”,沿用至今,但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民眾被強制登記後,為了防止他們在途中逃跑,官兵們把他們綁在背後,用壹根長繩連接起來。當時的遷徙路上,到處都是壹串串的移民,壹步壹步的轉,也是憂心忡忡。押運過程中,由於路途遙遠,人難免要小便,但幾個人甚至幾十個人被綁在壹根繩子上,非常不方便。於是我只好向押運官兵報告:“先生,請解手,我要小便。”這樣日復壹日,壹個人接壹個人,次數越來越簡化,就說:“先生,我要解手。”
明朝初年,有壹個叫的袁,名叫程父。曾與朱元璋並肩作戰,南征北戰,屢立戰功。這位官員崇拜魏震將軍。明朝統壹後,首要任務是移民和開墾土地。袁自動報名,家從遷到山東曹縣黃岡。當時,耿艮受到朱元璋的賞識,被賜“有袁題字的玉碑”,並被授予三等功。元·鞏崢定居於曹州以北約20公裏的王官寺北塗剛,命名為“袁家谷堆”,碑文曰:“洪洞從舊家分支,曹州居舊家風。”
陜西省有很多山西移民,可能是因為和山西壹江之隔。根據搜集到的譜諜,武功縣戴、麟遊縣趙、邢、扶風縣劉、賓縣陳、沽源縣鄭、米脂縣楊、梅縣劉等祖先,都是明初從洪洞遷來的。
綜上所述,洪洞槐樹下移民最初直接遷入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安徽、江蘇、湖北、陜西、甘肅、寧夏、山西省市。然而,在過去的幾百年裏,這些地方移民的後代陸續遷移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東北、香港和臺灣。尤其是最近幾十年,移民浪潮此起彼伏。比如,解放前的“西進”、“關東”、“東南亞”,建國後的城市知青“支邊”、“下鄉”,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留學、探親、定居,都讓洪洞移民後代的足跡走遍了中國,走遍了天涯海角。
2.明代山西洪洞縣移民到安徽蚌埠固鎮。
元末明初,中國各地戰亂不斷,沒有證據證明山東戰事特別慘烈。
據說朱迪篡位成功後,大規模從陜西移民,以填補空缺,開發荒野。移民集中在山西洪洞縣編槐花,後又移民到山東、安徽,所以移民自稱老家是洪洞縣槐花。
祖上在山西省洪洞縣老窩窩村的大槐樹下遷居。
據史料記載,元末天下大亂,元軍七洗林好(鳳陽,朱元璋出生地)。千裏之外的長淮土地貧瘠,人煙稀少。“人多流亡,十間空。”。於是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權後,開始了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洪武二十二年,江南十四萬人移居國外。後來輾轉杭州、溫州、江蘇、松竹等地。洪武至永樂年間,山西南部太原、平陽等地的移民,在洪洞縣集中了9次,後被送往安徽鳳陽、蚌埠、懷遠等地。
元二十八年(1291),廢懷遠軍,京山縣改為懷遠縣。現在蚌埠市西屬懷遠縣,東屬中牟縣,都屬於安豐路濠州。固鎮縣屬蘇州,五河縣屬泗州。元二十七年(1367),濠州升為府。明朝洪武年間,中壢郡先後改為中立國、臨淮郡,並增設鳳陽郡。現在蚌埠市西部屬於懷遠縣,東部屬於鳳陽縣。現在固鎮縣隸屬於宿州、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鳳陽縣。林好府先後改為中立府、鳳陽府、肅州、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鳳陽縣,均屬鳳陽府管轄。清雍正二年(1724),五河縣改為泗州。清同治二年(1863),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習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劃為蚌埠獨立行政區,下設三個縣令,直屬鳳陽府。
1912,民國成立,鳳陽府廢棄。懷遠縣、五河縣原屬安徽省(1667年建立),後屬安徽省槐泗路。同時撤銷蚌埠三縣,現蚌埠市淮河以北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屬鳳陽縣;固鎮縣仍分為蘇仙縣、靈璧縣、五河縣、懷遠縣、鳳陽縣。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棄。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為安徽省直屬縣。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籌備辦,次年撤銷,仍屬鳳陽縣。1932,懷遠縣、鳳陽縣改為第四區,安徽省,五河縣先後改為第七區、第六區。占領期間,蚌埠被設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和偽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戰勝利後,鳳陽縣先後改為安徽省第九、五、四區。1946,11年6月,蚌埠設市籌備處,從鳳陽縣分出,轄淮河以南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1947 65438+10月1,蚌埠正式成立安徽省第壹市,直屬安徽省。
1949 65438+10月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蚌埠市、懷遠縣、五河縣隸屬皖北行署,現固鎮縣隸屬蘇仙縣、五河縣、靈璧縣、懷遠縣。1952年4月,蚌埠在安徽省;以上四縣改為安徽省蘇仙區,6月1956改為蚌埠區,6月1961仍屬蘇仙區。1964 10月,蘇仙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的部分地區組成固鎮縣,隸屬蘇仙區。1971,蘇仙區改為區。1983年7月,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由蘇仙縣劃歸蚌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