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幫助學生學會處理與父母的小矛盾,恰當地表達孝心。
策劃:柴芳
主持人:柴芳
活動流程:
壹、把主題寫在黑板上?孝順?孝道與裝飾(學生完成)
二、老師主持:
1,開場白:孝順,這是坐在這裏的每壹個同學都有的吧?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孝心。現在,請拿出壹張紙,寫出以下問題:1。妳最受不了父母給妳的什麽?2.有什麽好的解決辦法嗎?妳可以寫名字,也可以不寫。我們關心的不是父母或孩子發生了什麽,而是我們關心的是:哪些問題讓我們感覺不好,我們是否能找到這些問題的適當解決方案。本來想邀請父母壹起討論,但是因為同學的顧慮沒有邀請。今天,我被視為?貼心媽媽?好嗎?(學生笑)
2.收集整理問題。
3.選擇反映的常見問題。
3.讓學生談談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感受和解決方法。
4.老師及時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學生交流。
三、過程記錄:
1,收藏顯示每個同學都交了自己的題。比較集中的是,家長總是拿別的孩子和自己比較,很嘮叨。
2.老師:家長總是拿別的孩子和自己比,很嘮叨。有很多同學有過類似的經歷嗎?(回答的人比較多)今天就來說說這個問題。我把它看成兩個問題:壹個是攀比,壹個是嘮叨。先說第壹個問題。請談談妳聽到這類話的心理感受。就算沒聽說過,也可以說說自己的看法。
李藝豪:擡高別人孩子的野心,毀掉自己孩子的威信。
金賽:我覺得委屈,因為看不到我的努力。
李源:讓我覺得我在他們心裏什麽都不是。
左:我知道他們是為我好,但他們就是不想聽。
高和:很苦惱。
趙桓:悲傷和無助,我不想學習。
處理方法的分類:
章雷:不想聽,轉身離開。
李少強:壹只耳朵進,壹只耳朵出。我們做什麽呢
田壯壯:我和我媽關系很好。她說我不在乎。我父親有點冷漠。他說我的時候,我說:妳覺得他爸爸怎麽樣?
倪倩:我就跟他說:“妳等著瞧吧。下次我會證明給妳看的。”
王拓:轉身離開。妳再嘮叨就不回家了。
章雷,妳認為妳提到的那些好娃娃願意做妳的娃娃嗎?
老師:妳認為這些措施合適嗎?為什麽?
學生:
劉剛:說爸爸不如別人的爸爸有點不好,會讓爸爸難過。
馬:不回家就轉身離開有點過了。畢竟那是妳媽媽。
郭:說別人願意做妳的寶貝,簡直是不孝。
老師:誰有好的解決辦法?
健康:
田零:孟:當我媽媽談到我的時候,我說,媽媽,等著瞧吧。下次考試我壹定會超過他。
沒有什麽好辦法,因為那是妳媽媽,妳只能聽,妳還能怎麽辦?
姚:我父母現在不這麽說了。我對父母沒有意見。
老師:和家長沒有矛盾。這是最好的事情。如果有矛盾,那很正常,世界本身就是矛盾的,人的思想本身也不可能完全壹致,尤其是父母和孩子。問題是,如何妥善解決這些問題,讓我們兩個都不會太難過。
我覺得不管妳父母怎麽說妳,他們心裏都不希望妳不開心;同樣,無論妳做什麽,妳都不希望他們不開心,對吧?換句話說,發自內心的,不是沒有孝心,而是找不到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所以不是不孝,而是做出的行為變成了不孝。妳同意這個觀點嗎?大部分同學說好,但也有不說話的。
在這個前提下,我來說說我的理解。
首先,妳知道父母為什麽這麽說嗎?
趙立新:為了我自己好。
老師:妳能這麽說,說明妳知道父母的心。老師認為家長之所以這麽說,很多家長也會這麽說,是因為中國的教育影響了家長的思維方式。壹、傳統觀念讓父母普遍有壹種心理?謙虛,不管妳是不是覺得自己的寶寶不如別人家的寶寶,妳總在孩子面前說不如,尤其是在外人面前。因為,他們怕別人說自己老娘賣瓜,誇自己。所以,以後當妳媽媽在別人面前說妳不好的時候,妳要把它當成壹種禮貌,壹種謙虛,壹種大多數父母都會說的話,不要難過。第二,每個人都有壹個心理,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好,所以總覺得妳現在可以更好。他們這麽說的目的是讓妳知道妳和別人的差距,讓妳知道妳應該以別人為榜樣,迎頭趕上。但他不是故意讓妳難過的。第三,中國現在的教育和社會現實,讓父母比妳更功利,更焦慮。他們最擔心壹個問題,就是妳以後考不上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妳的生活就壹團糟。說到底就是擔心自己以後的生活質量。這種思想的本質是對妳的愛,是無與倫比的深愛。但是,這是壹種不完整的思想。它忽略了壹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進入大學只是壹個短期的學習目標,而實現這個短期目標需要很多因素的支撐,比如思想認識、感情、毅力、思維品質、行為習慣等等。他們可能只關心妳的成績,不關心妳的心理。他們犧牲自己為妳創造壹切良好的學習條件,卻不教妳如何處理問題。他們沒有時間去思考如何培養妳的學習習慣,如何待人接物等等。學習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培養壹種良好的習慣,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在生活中,有壹種思想,有壹種規律性的善的行為的思想,有壹種惡的行為的思想。思考的角度不同,行動不同,心理感受也不同。壹味強調考上大學找個好工作,看似目標明確,實際上相當於把學習完全等同於找工作,所以有的孩子會覺得很多人考上大學就找不到工作了,那我何必去考呢?別的孩子會覺得是很遙遠的事,所以不用擔心。還有的孩子學習的時候沒有動力,因為體會不到成功的感覺和學習本身的快樂。家長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因為很多家長可能沒有妳教育的好。找到了病因,就要對癥下藥。所以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我給妳兩個建議:第壹,自我教育;第二,教育家長。
場景1:兩個學生表演:
媽媽:(看到兒子玩手機吃不好,就說):快吃吧,飯都快涼了。
兒子:(頭也沒擡,說):沒事,我在過海關!
媽媽:我給妳買了個手機,這樣妳可以在學校聯系我。玩遊戲忘了吃飯對妳有好處!把電話給我!妳別帶了!
兒子:生氣了,把手機扔餐桌上,摔門。
媽媽:等到晚上12,兒子還沒回來,就出去找他?
請學生發表意見。
張彤:我兒子有點過分了。媽媽做了飯,妳回來吃飯就玩手機不吃,讓媽媽傷心。
李帥:媽媽給妳買手機不是讓妳玩遊戲的。妳不能理解妳母親的心。妳還發脾氣不回家,對妳媽是雙重傷害。
馬宇騰: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我們玩遊戲上癮了,肯定不能好好學習。
約翰·楊:這樣的行為太不孝了。
老師:誰能告訴我這位母親的處理方式是否恰當?
朱:我覺得媽媽處理得很對。我已經提醒過妳了,但是沒有停止。父母呢?父母該不該打電話?家長們,不要偷懶。父母應該聽他們教的。父母的責任。必須接受。今天早上我還帶著它。
張晨曦:我認為媽媽應該更有耐心。先別對她發脾氣,也別說她不帶手機。
李玉榮:我們太老了,以至於我們壹點也不尊重我們的母親。這是壹種不好的行為。
老師:母親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尊重父母,讓孩子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從小到大,我只處理事情本身,沒有在平時給孩子正面的引導。這孩子很任性,不顧父母的感受和後果。為什麽會這樣呢?首先,我媽媽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她不知道如何教育她的孩子。這種情況相當普遍。想想吧。妳媽媽有妳現在這麽有文化嗎?面對正陽的現狀,妳該怎麽辦?
首先,妳現在大概16到17歲。經過十年的學習,妳掌握了很多文化知識,提高了對生活的理解。不管我以前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現在都應該思考壹下:我喜歡什麽,我想成為什麽樣的人。請把這個句子寫下來,自己讀三遍。
高中27班有壹個叫孫的孩子。妳認識他嗎?他讓我很感動。我們的藝術俱樂部將舉行壹次辯論賽。他不是我們的學生。得知消息後,他來找我,說要參加。他在網上看了所有辯論的相關視頻,看了不止壹遍。經過對辯論賽戰術的深入研究,他在去年學生會舉辦的辯論賽中獲得亞軍。前幾天高壹的辯論賽我是評委,正好他來看比賽,他作為觀眾對辯論賽的雙方進行了點評,點評的很有見地。他為我們俱樂部的學生提供了所有的視頻資料。他感動了我。壹是因為他有自己熱愛的東西,對他人和社會沒有傷害,對自己也很有利。第二是他為了自己熱愛的東西積極學習,並且認真執著的追求。他也就十六七歲,這麽幹了很久了。我在想,如果他的父母阻止他這麽做,我願意說服他的父母尊重他的選擇,支持他。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很好,因為他想去壹個好的大學實現自己的夢想。所以,妳能不能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妳能不能意識到這個事情對妳的利弊,對別人和社會有什麽利弊,這很重要。這是妳行動的方向。
其次,妳是否願意為之努力也很重要。教育自己先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才算孝子。因為,照顧好自己,走正確的路,做正確的事,讓父母不用擔心妳,這是孝道的第壹要義。妳做的不恰當,是被提醒後反思自己。不反省自己的錯誤,就沒有資格要求別人對妳好,也沒有資格要求別人愛妳,尊重妳。至於別人對妳的好,對妳的尊重,那是別人的培養,妳不配。包括妳的父母。我們現在談論的是平等。平等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條件是妳懂得尊重別人,懂得與人打交道的基本道理。懶惰,不負責任,輕則指責,重則打擊。
很多年前有壹個大討論: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對是錯?壹個男人被父母打了壹輩子恨父母。最後,他和妻子關系不好。有人說我父母打我是因為我錯了。如果不打我,我也不會關註。打了我之後,我變了。現在我非常感謝他們讓我重新走上了正確的道路。另壹個人說,父母打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過去的就過去了。我仍然愛他們。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心態對待父母的行為,最終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所以,首先,不要怨恨父母對妳的所作所為。連父母都不能原諒的人,怎麽原諒別人?父母的方式已經不對了,只是方式方法的問題,我也沒有發自內心的給妳壞心。妳已經感受到了父母教育的局限性。妳是否理所當然的認為妳接受的教育比他們多,但做的並不比他們好?如果妳看懂了這篇文章,相信妳會找到更多與父母和諧相處處理問題的方法。
場景2
媽媽:(看到兒子玩手機吃不好,就說):快吃吧,飯都快涼了。
兒子:(頭也沒擡,說):沒事,我在過海關!
媽媽:我給妳買了個手機,這樣妳可以在學校聯系我。玩遊戲忘了吃飯對妳有好處!把電話給我!妳別帶了!
兒子:趕緊放下電話,笑著說。媽媽,別生氣。現在小家夥知道自己錯了,馬上改正!向母親大人鞠躬道歉,請冷靜!?
老師:妳認為媽媽會怎麽樣??笑,手機就不沒收了。
老師:為什麽?伊娃很懂事,調皮可愛。
老師:家長看到妳知道自己錯了,馬上改正,是壹種意識,壹種品格,壹種智慧。
除了開玩笑,還可以發短信,寫紙條寫信,或者直接面試。以上主要是自我教育,再來說說教育父母。
有同學說,教育家長,那不是找抽嗎?父母會說:我吃的鹽比妳吃的飯多,我走過的橋比妳走過的路多,妳還教育我?當然,如果妳對父母說:我讀的書比妳多,妳為什麽不聽我的話,虛心教育妳呢?妳覺得合適嗎?不要說父母不接受妳,就算打妳壹巴掌也不行。因為,妳說話的方式不對,不僅對父母不對,對別人也不對。現在妳的父母很多都沒有妳受教育程度高,知識水平也不壹定比妳高。所以他們教育妳的方式不是很好,他們教育妳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希望妳以後能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這是妳必須面對的現實。到目前為止,妳通過讀書提高了自己的認識,認識到讀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此,還在於改善妳的思維方式,豐富妳的思想,開闊妳的視野,讓妳明白更多的道理,從而提高妳的綜合素質,這不僅能讓妳找到壹份好工作,還能讓妳收獲更多的生活樂趣。然後,妳會改變方式,比如在家裏和父母交流,就像春雨潤物細無聲壹樣,讓父母不僅知道了壹些他以前不知道的事情,還讓他覺得妳說的有道理,讓他的孩子真的學到了很多知識,這很棒。不告訴父母?妳不了解我嗎?那樣的話,就沒必要因為怕父母看到而把日記鎖起來了。雖然可以有隱私權,但是有什麽能瞞得過父母呢?無非就是壹點好感,壹點俏皮的行為。仔細想想。是什麽導致了妳和父母的矛盾?父母拿妳和其他孩子比什麽?那妳努力去做妳該做的事,妳父母又能說妳什麽呢?至於妳的夢想,但是妳的父母不理解不支持,就像競選總統壹樣,妳要用妳的智慧去說服他們理解和支持妳,而不是和他們吵架或者離家出走,傷害妳們的感情。讓父母知道妳的想法,為什麽這麽想,讓父母知道妳的想法是合理的。這樣他們就會去思考這個問題,從妳提供給他們的角度去看待妳的問題。也許他們不會支持,但是妳在教育他們。套用壹句廣告詞?沒有限制的交流?。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會隨著接受的信息而改變,這樣妳就可以成為改變父母思維方式的信息源,妳就教育了父母。很難做到,但是當妳有這個意識的時候,比沒有這個意識好多了!以我為例。和妳壹樣,我也經歷過和父母矛盾的時期。可惜當時沒有人給我這樣的指導,所以直到我上了大學,讀了很多書,通過寫信的方式和父母談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才明白這個道理。雖然我沒有在短時間內改變父母,但我用這種方式避免了和父母的直接沖突,沒有在言語和態度上傷害對方。這是壹種孝順。另外,和老公相處也是壹樣。當我們心平氣和的交流,知道對方的想法,就增加了彼此的了解,甚至接受了對方的教育。我兒子沒有叛逆期。昨晚,他跟我開玩笑說:媽媽,我還有些後悔。我當時為什麽不找妳和我爸的麻煩?看我受過多好的教育!我說:那是因為父母在妳心裏播下的種子是好的,所以沒有雜草。?壹個學生問老師妳打兒子了嗎??是的,我打得很努力。每次打完都疼的哭。後來看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努力改正。真正讓我感動的是,孩子四年級的時候,我偶然在壹本書裏發現了兒子寫的壹張紙條。壹看就是情緒激動的時候隨便寫的。為什麽我媽總覺得我不如別的孩子?我寫了壹連串的問號,後面是壹句話,我媽為什麽打我?我不想再做她的孩子了!又是壹串感嘆號!記得有壹次我打他,他第壹次大喊:妳打死我,我不想活了!那壹刻,我的眼淚滾了下來。我打孩子的時候從來沒有考慮過孩子的心理感受。我以為我是在教育他,他沒有感覺到,他有的只是被打的痛苦。我不僅沒有達到教育他的目的,反而讓他感受到了活著的痛苦。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打過我的孩子。我強迫自己克制自己的情緒。每次想打他的時候,我就趕緊躲到衛生間讓自己冷靜下來。慢慢的,我學會了心平氣和的和孩子講道理。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拿別的孩子和他比較過。我只告訴他我的感受,聽他的感受。理解他的壹些想法和感受。到現在,我兒子的視野比我更廣闊。我聽他解釋,講很多東西,尊重他的意見。可以說,我的兒子在不斷地教育我,在他與我的閑聊中,在他對我的敘述中。能否嘗試通過聊天、講述自己經歷的故事、請求父母幫助解決自己面臨的困惑問題來影響父母的想法?
歸根結底,妳教育自己的時候,妳的孝心自然會被妳的父母感受到,妳的父母在感受到妳的孝心的同時,也會思考壹些以前從未想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