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盡量減少次生環境災害。
環境問題有兩種:壹種是由自然演化和自然災害引起的原生環境問題,也稱第壹環境問題;另壹種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次生環境問題,稱為二次環境問題。主次環境問題,很難完全分開,它們往往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主要是指建築物倒塌、山體滑坡、管道破裂引發的火災、洪水、有毒氣體泄漏、放射性物質泄漏和核輻射等。在壹些地震中,次生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可能超過地震造成的直接損失。汶川地震是壹個主要的環境問題。據地震學家介紹,這次地震造成的次生災害主要是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但沒有造成明顯的環境災害,這是壹大不幸。但如果不高度重視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可能會造成比地震本身更嚴重的後果。當前,尤其要有效防範次生環境問題,確保萬無壹失,防止各類突發性環境汙染事故,最大限度消除次生環境汙染的危害,保障人民群眾生活和生命安全。
做好地震安全性評價
在地震預測仍然是世界性科學難題的前提下,防止地震造成的次生環境汙染,最關鍵的壹點就是做好壹些涉及環境敏感項目的建設工程,如單位、企業等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
目前國內壹些大城市對這項工作要求嚴格。除民用建築、辦公樓等壹般建築外,不需要進行專門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對於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要求必須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向地震部門申報地震安全性評價。此外,垃圾處理廠、汙水處理廠等環境基礎設施屬於容易發生次生環境災害的建設項目,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
這次四川地震是對政府應急能力的巨大考驗。特別是對於下壹步如何盡可能減少地震造成的環境汙染,相關專家認為,應盡快啟動地震應急預案,聯合各部門力量,助力抗震救災。
總結起來,有三點可以說是刻不容緩。壹是加強隱患排查和環境監管。對石油化工、核設施等高風險企業,城鎮汙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尾礦庫、輻照裝置等重點設施,要防範環境汙染事故;其次,要加強這些企事業單位的應急值守,在專家的監督指導下實施應急預案,及時報送相關信息;此外,要加強應急監測,密切監測汙染,重點監測災區水質和大氣環境質量。對可能造成跨流域汙染事件的,相關省市環保部門要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加強信息溝通,做好汙染防治工作。
借鑒經驗應對地震區高溫環境
目前四川已進入夏季,如何應對災後的高溫天氣也是防止環境次生災害的重要工作。在這方面,外國有相關經驗可供我們借鑒。
美國地方政府預測和應對過熱天氣常用的兩種策略是:過熱天氣預警系統和降溫措施。當過熱天氣可能對公眾健康造成威脅時,過熱天氣健康預警系統會向公眾發出警告。這些系統通過計算機系統分析國家氣象局和地方政府的天氣預報,預測危險的天氣情況。壹旦發布預警,市衛生部門將向老年人、護理機構等弱勢人群發布相關信息。
城市官員可以用來警告市民並提供直接幫助的幾種有效措施:通過媒體發布建議;開通電話熱線;向居民區的誌願者、家人、親友發出警告;提供有空調的建築和運輸車輛;幫助無家可歸的人;與當地老年組織合作,向弱勢受害者提供相關教育;市政府官員也可能與當地水電公司協調,以確保用戶在炎熱的天氣不會斷電。
社區可以采取兩種措施,使用反射陽光的建築材料,種植樹木和植物來提供陰涼和自然冷卻。這兩項措施可以減少城市熱島的影響,也可能限制熱浪影響的頻率、長度和強度。市區的溫度通常比郊區高2度到10度。
冷卻策略,如使用反射熱量的冷屋頂、淺色路面和種植遮蔭樹,有許多優點,包括以下幾點:降低環境溫度;減緩熱量造成的大氣臭氧汙染;降低能源消耗;增加舒適度,改善居住條件。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