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感知和健康管理的重點是什麽?
某公司連環跳樓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註。悲劇的發生令人痛心,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某公司的批評和對企業內部管理的反思。其中壹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關於員工健康的討論:如何將員工健康納入企業的管理體系?如何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關於工作場所健康的討論由來已久。早年,華為的“過勞死”曾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在過去的幾年裏,青島啤酒前總裁彭、湯臣集團創始人唐俊年、愛立信中國前總裁楊麥、均瑤集團董事長等壹批人的英年早逝,引起了人們對職場健康的關註。然而幾年過去了,中國企業員工的健康狀況似乎並沒有得到扭轉,悲劇還在繼續,只是健康問題從身體健康擴大到了心理健康。環境的變化促進了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隨著員工健康問題的日益突出,壹種新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員工健康管理逐漸浮出水面並引起人們的關註。壹、員工健康管理:壹種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健康管理起源於美國。健康管理的興起主要是因為醫療費用的上漲,商業保險的發展,醫療健康的進步。美國傳統的醫療衛生體系是以診療為主體的體系。最不健康的20%的人占據了80%的醫療衛生資源,另外80%的人群中的每壹個人都可能成為最不健康或患病的個體。如果只關註患病人群而忽視非患病人群中健康危險因素的影響,患病人群必然會擴大,使醫療衛生支出難以承受,因此對非患病人群進行健康管理勢在必行。健康管理是全面控制個體和人群健康風險的過程,是以提高社會健康意識、健康行為和個體生活質量為目標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員工健康管理是壹種企業管理行為,通過企業自身或借助第三方,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對企業員工的健康狀況進行跟蹤和評估,系統地維護企業員工的身心健康,降低醫療費用,提高企業的整體生產效率。員工健康管理是壹種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是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從管理“物”向管理“人”轉變的體現。人力資源管理經歷了從以“商品人”理論為核心的雇傭管理模式到以“知識人”理論為核心的人力資本運營模式的轉變。在這壹演變過程中,人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人的個性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人力資本逐漸成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本。其實員工健康管理體現了對員工的人文關懷,對人的尊重,對人力資本的重視。這種管理模式迎合了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二、為什麽要進行員工健康管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1。有利於提高組織績效和企業生產率。波特-勞勒激勵模型指出,工作績效不僅由個人努力決定,還受到個人能力和素質、外部工作條件和環境、個人對組織期望和意圖的感知和理解、對報酬公平性的感知等因素的影響。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的重要性逐漸顯現,企業對組織績效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應著眼於員工自身。根據波特-勞勒的激勵模型,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員工的工作意願強烈,工作能力能夠得到有效發揮,那麽員工的工作績效就更容易得到提高。企業開展員工健康管理壹方面降低了員工健康風險對其發揮能力的限制,提高了企業人力資本質量;另壹方面,讓員工感受到企業的關心,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優化他們的工作動力和意願,進而提升他們的努力程度和工作績效。其實員工健康管理的投入是可以轉化為企業利潤的,投入產出比通常在1:1.4到1.4之間。比如杜邦引入員工健康管理後,員工缺勤率下降了14%,成本/收益比達到了1:1.42。2.有助於增強企業的凝聚力,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凝聚力是企業作為壹個團隊生存的基礎,也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必要條件。這種力量使得組織成員願意留在組織中,為組織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員工健康管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增強員工對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實踐證明,實行員工健康管理的企業,員工離職率也相應降低。IBM臺灣省分公司引入員工健康管理後,效果顯示員工離職率從2005年的65,438+00%以上下降到2007年的8%。員工健康管理降低了人才流失的風險,有助於形成可持續的人力資本,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3.中國企業員工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中國企業員工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根據衛生部對10城市上班族的調查,亞健康員工占48%,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其中北京為75.3%,上海為73.49%,廣東為73.41%。而且幾乎每壹個參與市場競爭的個體都在某種程度上患有慢性病和心理疾病。全球最大的員工福利咨詢公司美世(Mercer)發布的《2008年中國員工健康福利調查報告》顯示,88%的企業對員工當前和未來的健康狀況感到擔憂。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進行員工健康管理就顯得尤為必要。三、對員工健康管理的深刻理解:不僅診斷和治療員工健康管理的概念由來已久,對什麽是員工健康管理、員工健康管理包含哪些內容也有不同的理解。很多人認為,員工健康管理就是完善企業的醫療保險制度,為員工定期體檢,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有人把員工健康管理等同於EAP(員工健康管理計劃),認為企業引入EAP後,員工健康管理體系就建立起來了。這些認識,筆者認為有失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