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相遇時邱漢橋/錢顯先的創作
宏觀與微觀的關系/邵大珍A、胸中之山,悟之水
其實很多事情都不能看的太復雜。“我用我的方法,我在那裏”強調要有創新精神,要有與時俱進創造筆墨之美的意識,要有獨放異彩的個人風格。傳統是我們藝術乳汁的來源,創新是我們對傳統的繼承和生長。
南北山水,是邱漢橋先生南北兩幅畫的精髓。他將傳統繪畫思想與自己的繪畫理論和技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出具有自己風格和特色的新格局,是中國山水畫的壹面獨特旗幟。
他創造的錘頭潤墨脹法,充分體現了“我用我法,我有我的存在”的觀點,如《恒》、《山頂》等壹系列主題山水畫都是用他的錘頭畫出來的,這是壹種立場堅定,堅如鐵,極具覺悟性和啟蒙性的創作理念,震撼著人們的內心思想和靈魂。從構圖到題材、筆墨,都突破了傳統,發展了中國的繪畫藝術,實現了“進去突出”的思想策略。很多展覽都得到了強烈的反響和好評。所以,傳承和發展是每壹個藝術家的責任,能夠肩負起這個責任的藝術家,才算是真正的大師。
b、回歸本心。
在《畫山水序》中,宗炳提出了“誠如象感”的美學命題,貫穿儒道佛三家的觀點,把中國山水畫的創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質上是老莊思想的發展。人們要了解客觀事物,不僅要依靠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獲得直接的信息,還要了解其內在的內涵。就像我們觀察壹個人,直接觀察他的外貌,說他喜歡,是壹種不負責任的態度。萬物皆有其源,包括我們對自然景觀的審美方式,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學道理。孔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把我們對自然的認識和人性聯系起來,提升到壹個“道”的高度,但要知道不同境界的人對山水的欣賞方式是不壹樣的。對於開悟者來說,道已經包含在他的生命中,但開悟者模仿的是他的精神本身,所以山川之美,山川之道,其實是內在道在物質表象上的反映。
邱漢橋先生的《空山頌》、《大道同在》、《無為天下》等系列作品,以壹種純凈、空靈、豁達的精神和神韻呈現在觀眾面前,讓人吟唱、默想,讓妳沈浸在自然山水的和諧之美中,讓妳感受到山川自然的博大精深。他的作品很樸素,在空靈的境界裏,有壹種自然之美,佛音、梵音、禪音、天音的結合,展現了每壹個充滿喜悅和變化的人的道路。可以說老子說“道可以是道,但不是恒道;名字可以是名字,但不是恒常的名字。“欣賞他的作品,我們在寧靜的溢出中獲得安寧;在人生的航行大海中,在壹個安靜的港灣裏得到壹個停靠;在苦尋的哲學中,我能“開悟”,這是我的深刻體會。
c、林泉心談童年
北宋山水大師郭在《林誌》中談及林泉之誌、林泉之心。其實壹幅作品的高低好壞,既取決於畫家的胸懷,也取決於欣賞者的胸懷。在郭看來,壹個人對山川的熱愛,主要是因為人們厭惡世俗的喧囂,而向往山川的純凈與閑適。當然,這種觀點缺少了人們追求美的積極壹面。當今社會,人們離開了世俗的影響,每個人都要生活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所以林全的夢想只有通過藝術的創作和欣賞才能實現,林全之心指的是審美的心境,壹種淡然、真誠、空靈的心境,就像林全欣賞自然山水和山水畫的心壹樣,能真正體會到山水的本質美和美的意義。壹個畫家不僅要善於觀察和體察自然,還要與自然有情感,與自然呼吸,與自然交流,這就是情感啟蒙。有了情緒化的理解,我們就要去欣賞,去體現,去贊美,去整合人的心理,這就叫情緒化。所謂“與時俱進之筆”之美,也叫林全之心。
我為我,我為自然。漢橋先生的作品既體現了時代的審美特征,又蘊含了中國文人的詩畫之美、書畫之美、琴音之美。比如《在田裏歌唱》、《往事的情懷》等作品,處處洋溢著田野、山野的原始之美和質樸之美,農民、小牛、小狗都融入在詩畫的風景裏,壹種“丹丘也是人間,何以問鬥牛?”將“狗歡喜歸野路,喜鵲安巢”的詩論和繪畫細致而深刻地呈現在欣賞者面前,使人們的內心充滿了對自然山水的崇拜和贊嘆。“詩畫壹致,精益求精,清新自然”,韓橋的作品充滿靈動清新,如《琿春》、《金湖灣壹角》、《山歌》等,都豐富地表達了壹種自然清新的美。他的線像繩子壹樣又輕又圓。他的用點,生動靈動如註,畫面水色的寧靜,小船的漂浮,讓人想起詩人歐陽修詩中“無風時,玻璃在水面滑動,船動,微微蕩漾,沙鳥飛上岸”的詩意。這種畫既有詩的美,又有音符的美,充分體現了畫家心物交融的高超藝術境界,從而真正實現了林泉心中的童真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