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是幹什麽用的了。
送信:
普通平民主要依靠路人、僧人、文人等周遊世界的人送信。這些人可以解決途中的食宿問題,他們也願意這麽做!
官方主要是郵局。
傳遞軍事情報:
軍隊必須有這方面的專職人員,還有烽火臺和信鴿。
-
信鴿送信的準確率低,大部分都是信,但都要幾個月的時間。還有100李快運,200李快運,300李快運馬背上的,但是都很貴。壹般這種“快遞”多用於公函。
-
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是關於-
羽邦:插有羽毛的字母,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壹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來招兵買馬。
信鴿傳書:多用於法庭、政府官員、黑幫。
竹筒:官民兩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快速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信息,俗稱“傳遞金牌”。
-
還有篝火/狼煙等軍事手段。
-
妳可以用火把。
-
古代傳遞信息的方法如下:
[1]羽毛棒:有羽毛的字母多用於戰爭緊急情況。
【2】雞毛信:壹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征兵。
[4]信鴿送書[所謂的飛鴿送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民兩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快速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信息,俗稱“傳遞金牌”。
【8】篝火/狼煙等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傳播方式。
解聖石
為了記住壹件事,古人在繩子上打了壹個結。以後他看到這個結,就會想到它。如果有兩件事要記住,他會打兩個結。記住三件事,他會打三個結,以此類推。如果他在繩子上打了很多結,恐怕他想記的都記不住了,所以這個方法簡單但是不靠譜。據說波斯國王大流士給了他的指揮官們壹條綁了60個結的繩子,對他們說:“愛奧尼亞的人們,從妳們看到我去塞西莉亞的那天起,每天解開繩子上的壹個結,直到我解開最後壹個結的那壹天。如果我不回來,我就收拾妳的東西,自己開船回去。”
在石頭上刻字也是幫助記憶的方法之壹,結果當然和打結繩子壹樣。這樣妳就不能記錄事情本身,只能起到提醒記憶的作用,不可能記得太多。
古人還用石頭標出太陽投影的最北點和最南點,並在石頭上劃劃來計算太陽和月亮循環的日子,於是制定出歷法。
△文明載體——紙莎草紙
文字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載體。有了文字,人類的知識就可以在時空中被記錄和廣泛傳播。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記錄他們的科技成果,使其流傳千古。
古埃及人最早使用象形文字,在公元前27世紀,他們的單詞存量已經相當可觀。後來他們發明了拼音字母,形成了象形文字和拼音並用的局面。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形成了由字母、音符和短語組成的復合象形文字體系。現在,在壹些神聖或永恒的地方如金字塔、方尖碑和寺廟墻壁上,人們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後來為了書寫方便,又發展出壹種更為簡化的象形文字,叫做僧體。古埃及音標的傳播對西方音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尼羅河三角洲盛產紙莎草,這是壹種類似蘆葦的植物(紙莎草壹詞由此而來)。人們把紙莎草切成合適長度的小塊,剖開展平,整理好,連成壹片片,風幹就成了紙莎草。他們以蘆葦桿為筆,蔬菜汁和黑煙為墨,在紙莎草上書寫。但紙莎草紙時間長了會變幹,碎成碎片,所以極難保存。幸運的是,用和尚的身體書寫的紙莎草文獻仍然很少。大英博物館的壹份紙莎草文件記錄了古埃及人的算術和幾何成就。據說是壹個叫阿莫斯的和尚從壹個第12王朝國王的舊紙中轉錄出來的。這些紙莎草紙為我們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古代信息。
有了文字和書寫工具,思想和技術才能得以保存和傳承,才會有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信息傳遞系統的國家之壹。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信息傳遞的記載。驛馬傳驛,驛傳是壹種早期有組織的傳播方式。“郵差”雕塑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以嘉峪關魏晉壁畫墓為原型。郵遞員手裏拿著壹份簡單的文件,郵馬四肢著地高速飛奔。這幅磚壁畫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1982年第壹次代表大會作為壹枚小郵票的主題圖案,足見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搖籃之壹。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裏”的長城。“長城”壹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文獻中。在古代朝代,由於建築形式不同,所以對這類防禦工程的稱謂也不同,如:烈城、方城、要塞、臨羅、界溝、邊墻等。,所有這些實際上都指的是“長城”。事實上,廣義的長城是指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系統。
霍峰通信
早在周朝,中國就有了用篝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篝火作為壹種原始的聲光通訊手段,為古代軍事戰爭服務。從邊境到京城和邊境線,每隔壹段距離就建壹座烽火臺。當敵人入侵時,裏面儲存著柴火,火警壹個個被點燃。諸侯見火,立即出兵相助,抗敵。
西周時期,為防備敵人入侵,以“烽火隧道”作為邊防應急的聯絡信號。在古代史書《李周》中有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壹段距離就建壹座烽火臺,此起彼伏。舞臺上有橘子,橘子頭上有裝滿柴火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紛紛燃放煙花,傳達警報。每到夜間預警,看守人就點燃籠子裏的柴火,高高舉起,稱之為“燈塔”,向領導傳遞信息。白天預警時,把舞臺上堆積的柴火點燃,用煙霧表示緊急,稱之為“尷尬”。為了使煙直而不彎曲,以便從遠處看得見,古人常以狼糞代替柴火,故又稱狼煙。周朝規定,當皇帝升起烽火時,各地諸侯必須立即領兵營救,抗擊敵人。可見,信標系統的實施,意味著壹個龐大而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絡網早在周就已經出現。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是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是用竹子做的,皮薄節長。先將圓竹鋸成壹定長度,再斷成壹定寬度,再切割平整成簡單的壹截。然後用絲繩、麻繩、薄皮條織成兩片簡單的片,可以用來刻字或寫字。
簡牘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書”字,象征壹捆簡牘用兩根書弦系住,而青銅器銘文中的“典”字則表示“書”在書桌上。
相傳漢武帝時,書生東方朔送給皇帝壹份奏書,用了三千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擡入宮中。所以竹簡用起來很麻煩,時間久了會被蟲蛀腐爛,無法長久保存。
旗報、品牌報、揭帖旗報,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揭布”。它們通常由專人攜帶,騎在馬上,由奔馳送出,供沿途軍民閱讀,鼓舞士氣。品牌報是寫在“木排”上的新聞傳播工具,而海報則是壹些類似傳單的印刷品,可以到處散發。
報館始於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朝初期,北京就有以私人名義從事抄報活動的人,多為低層官員,以印刷抄報為副業,至清朝中後期,已演變為私人報紙。
代表所有官方文件和信件,該組織總是被稱為“交付”,並已“緊急交付店”有壹個銅鐘綁在馬的衣領上的郵政匆忙。在路上跑,白天打鈴,晚上生火,被撞死的人不負責。為馬購物,為人購物,風雨無阻,不分晝夜。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嶽飛被宋高宗帶著12枚金牌從前線強行召回臨安。這種金牌是快遞送的金盤,表示急。
在古代。人們建造高大的烽火臺。當敵人入侵時,他們立即點燃烽火臺上的柴火,用熊熊燃燒的烽煙傳遞敵人的信息,並呼叫軍隊前來援助。後來,人們發現了用馬傳遞信息的方法。全國各地設立了許多郵局,由專門的人傳遞信件。這樣,信息可以通過馬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後來,人們發明了用旗語和光傳遞信息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國就發明了壹種名為“Thumtsein”的東西,這被認為是今天電話的雛形。歐洲對遠距離傳聲的研究增加了?7世紀。在1796中,Hughes提出了通過麥克風中繼傳輸語音信息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並不實用,但他給這種交流方式起了個名字——電話,壹直沿用至今。
有人說電話是壹首唱了100多年的歌。它仍然充滿了聲音,回蕩在世界各地。100多年來,電話作為人類語音傳遞方式的基本功能雖然沒有太大變化,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它經歷了“磁-* * *電-自動化”的發展過程。
1753,17年2月,壹封署名為C.M .的信發表在《蘇格蘭人》雜誌上。在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壹個大膽的想法,用電流來交流。他建議將壹組金屬線從壹個地方延伸到另壹個地方,每根金屬線對應壹個字母。在壹端發送消息時,導線根據消息內容連接到靜態電機,使其依次通過電流。電流通過金屬線上的小球,吸起下面掛著不同字母或數字的小紙片,從而起到遠距離傳遞信息的作用。
秦漢時期形成了壹整套後送制度。特別是在漢代,投遞的公文是分等級的,不同等級的公文要由專人、專馬按照規定的順序和時間投遞。收發這些文件必須登記,標明時間,以示負責。
隋唐時期,後送事業空前發展。唐代官方郵政運輸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直達邊疆,約30裏外有驛站。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候鳥,尤其是鴿子和鵝,被用作傳播工具。
2.做餡的方式,比如藏在魚肚、蛋糕、包子等。
3.帶有特殊的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4.有燈和火光,如孔明燈籠和烽火臺等。
5.還有其他的標誌、裝飾等。,等跡象來引誘敵人。
現代信息傳播方式:
1.有線通信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信傳輸,如對講機、傳呼機(待淘汰)、手機、收音機等。
3.數字通信傳輸,最熟悉的,聯網電腦,數字電視。
4.紙質通信傳輸,如信件、報紙等
下面是壹個古老的故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信息傳遞系統的國家之壹。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信息傳遞的記載。驛馬傳驛,驛傳是壹種早期有組織的傳播方式。“郵差”雕塑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以嘉峪關魏晉壁畫墓為原型。郵遞員手裏拿著壹份簡單的文件,郵馬四肢著地高速飛奔。這幅磚壁畫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1982年第壹次代表大會作為壹枚小郵票的主題圖案,足見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搖籃之壹。
秦漢時期形成了壹整套後送制度。特別是在漢代,投遞的公文是分等級的,不同等級的公文要由專人、專馬按照規定的順序和時間投遞。收發這些文件必須登記,標明時間,以示負責。
隋唐時期,後送事業空前發展。唐代官方郵政運輸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直達邊疆,約30裏外有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鼎盛時期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郵政服務的有2萬多人,其中驛兵1.7萬人。驛站分為陸上驛站、水上驛站和水路合並三種。每個驛站都配有驛站房,驛馬、驛驢、驛船、驛場。
唐代對驛站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毅的快馬壹天走6崗,也就是180裏,然後就是300左右的阿利日,最快要求500的阿利日。步行人員每天行進50英裏;逆水行舟,河四十裏,河五十裏,其他六十裏;好的時候規定100到150英裏。詩人岑參在《去龍山路上壹句話判官》壹詩中寫道“壹帖後,帖騎如星河;平明寄鹹陽,幕與山頂。”在這裏,他把驛馬比作流星。天寶十四年十壹月九日,安祿山在範陽造反。當時唐玄宗在華清宮,相隔三千裏。六天之內,唐玄宗知道了這個消息,傳播速度達到了每天500裏。可見唐代郵政通信的組織和速度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宋代,壹切公文、書信都稱為“投遞”,出現了“急件投遞店”。有壹個銅鈴匆匆地系在騎馬哨的項圈上。在路上跑,白天打鈴,晚上生火,被撞死的人不負責。為馬購物,為人購物,風雨無阻,不分晝夜。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嶽飛被宋高宗帶著12枚金牌從前線強行召回臨安。這種金牌是快遞送的金盤,表示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