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0年的繁榮:蒙古帝國(1206~1635)在1280年達到頂峰(4500萬平方公裏),但分為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大元帝國五個相對獨立的國家。尤其是大元帝國,也就是今天中國所說的元朝。它占地2200萬平方公裏。
1388年戰敗:1388年,明朝大將藍玉在漁兒海之戰中擊敗了元帝·托古斯蒂穆爾。
漁兒海,又名清水湖,位於明努爾戇徒境內的哈拉兒生,也就是現在的貝加爾湖。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九月,永昌侯作為大將軍,率軍進攻北元。次年四月,兵抵青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西北)。當他們聽說元主脫穆斯提穆爾,正在海中打魚,便藏起旗幟,壹路前往,元軍並不知情。大軍趕到後,袁太尉蠻子倉促拒戰,被殺。帖木兒帖木兒和天寶奴、王子以及其他幾十個人騎馬走了。明軍被授予奴隸保護第二,已故太子畢麗圖妃和公主120余人,其中官員3000人,男女7萬人,馬、牛、駱駝15萬匹,還有珍貴的印章、書籍、金銀印章等。
明朝建立後,蒙古人雖然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區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力。該國的許多地區,如山西、陜西、四川、雲南和貴州,仍然在元朝統治者的手中,這壹直是明朝的壹個主要威脅。洪武四年,藍玉從傅友德、克棉州伐蜀。五年從徐達北上,先出雁門,敗元兵於亂山,再敗河。七年,他是壹個英俊的士兵,他贏得了五十九人,包括李的國公。十壹年隨西平侯為西征,俘虜了他的酋長手下的三名大使,並獲得數千人。明年老師歸來,封永昌侯,食二千五百石,贈天下券。
洪武十四年秋,穆瑩修建的昆明忠義坊,朱元璋命傅有德為征南將軍,藍玉為左副總,穆瑩為右副總。他騎三十萬大軍征雲南,蠻族全部投降,雲南壹平。木英、藍玉、傅有德將齊聚雲南,共同宣布喜訊,並做好善後準備。讀了穆英公的書,他命令穆保衛雲南。從那以後,海藍寶石也受到了明太祖的青睞。洪武十六年三月,召南師回,穆英留在雲南。
洪武二十年,袁太尉出那霸,占領多座金山,屢次入侵遼東。朱元璋任命盛豐為大將軍,傅友德、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二十萬北伐。明軍“金山之戰”成功,投降了元軍將領那霸。但北元衰落後,前元出現了幾個蒙古割據政權,那霸楚只是其中之壹。那霸投降明朝,只能說是明朝向最強大的蒙古割據政權之壹投降,解除了對明朝的威脅,但並不代表蒙古各部都投降了明朝。
洪武二十壹年(1388),三月,藍玉率15萬大軍北上,從大寧進軍慶州。海藍寶石聽說元帝托古寺帖木兒在大海(今貝加爾湖)捕魚,於是她抄近路,長途跋涉。往白巖[1][2][3][4][5][6]嗯,離漁海還有四十裏,仍不見元軍蹤跡,藍玉要領兵回去。部將王弼不同意,說:“我們領兵深入漠北。我們回到了我們的師,沒有看到敵人。我們怎麽向上級交代?”藍玉同意王弼的意見,下令各軍繼續前進,並采用王弼的策略,在山洞中烹煮,使敵人看不到煙火,軍隊可以秘密前進而不被發現。調查之後,人們知道元帝營地在捕魚海東北80英裏處。藍玉命令王弼作為前鋒,迅速出擊,直奔元帝大營。
而元帝·古蒂穆爾以為明軍和那霸很快就要出去打仗了,糧草匱乏,不會再深入北方打仗了,所以對敵軍視而不見,沒有做任何接應的準備。無獨有偶,明軍前鋒進攻北元可汗帳篷營地時,恰巧風沙遮天,數十步外不見壹人。直到汗帳外出現明朝的兵馬,才被北元軍震懾。在這壹點上,塔古斯·帖木兒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抵抗。蠻子,北元的指揮官,沖進戰鬥,很快就被擊敗和殺害。托古寺帖木兒得以逃脫,帶著太子天寶奴、致遠跪、丞相列門等數十人逃往哈拉、林方向。藍玉帶領精騎追趕,但未能追上。
在這場戰役中,明軍俘虜了123名奴隸、公主嬪妃、3000多名官員、77000多人、15萬多匹馬、駱駝、牛羊以及大量印章、書籍、武器和車輛。
在逃亡途中,蒙古帝國托古寺帖木兒壹行與北元相遇。蘇蝶兒也是阿裏布格的後裔,阿裏布格是拖雷的幼子,成吉思汗的第四子,忽必烈的弟弟。蒙古可汗執政時,駐紮在哈拉和林。蒙哥死後,蒙古貴族準備推舉阿裏布哥為可汗。忽必烈在前線,聞訊在開平登基。兩兄弟爭鬥了四年,以阿裏布哥的失敗告終,忽必烈最終從阿裏布哥手中奪取了可汗的位置。也速死子壹直對忽必烈的帝位不滿,見元帝脫古帖木兒兵敗,乘機進攻,脫古帖木兒和太子天寶奴被殺。知書院不敢來,丞相失門而逃。無奈之下,他只好再次南下,投降明朝。之後北元內鬥不斷,開始分崩離析。“部都督分,五次傳至昆帖木兒,帝名已不知。”
海釣之戰是北元政權最大的挫折。蒙古帝國的中央汗國元朝雖然離開了中原,但在漠北壹直保持著完整的官僚體系。經此壹役,北元的官制基本被摧毀。如果說在此之前,蒙古貴族或許還有重整旗鼓,重新入主中原的希望,那麽在海釣之戰之後,這個希望就徹底破滅了。從此逐鹿中原只能成為他們難以實現的夢想。
還有對北元政權更致命的打擊。釣魚洱海之戰後,黃金家族失去了在蒙古部落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大部分蒙古部落不再承認黃金家族的宗主權,宣布獨立。為了爭奪新的宗主權,蒙古各部落陷入了持續的內鬥,再也無力反擊明朝。與此同時,蒙古雖然幾經統壹,但從未構成推翻明朝的勝利。
誰能想到,在元順帝逃離中原60年後,並不是黃金家族出身的蒙古瓦拉部首領,在中原大地上第壹個活捉了明朝的明英宗皇帝。即使明朝大獲全勝,也沒有壹個蒙古帝國的可汗,“北元”皇帝或者蒙古部落的可汗被活捉。這是歷史的壹大諷刺。
1449中興:明朝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瓦拉部落首領也派2000多人進貢馬匹,請明朝政府。由於宦官王鎮拒絕給予更多的獎賞,並將馬的價格降低了五分之四,他們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所以他們制造了麻煩。今年7月,他統率各部,分四路騷擾大陸。在東路上,遼東受到了拓跋部華和烏梁哈的攻擊;西路,派將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是攻擊的重點,分兩路。壹個是歸阿拉之所指揮,壹個是歸傅玄外赤城直接進攻,壹個是歸大同直接進攻。又先攻大同壹路,“兵極銳,大同兵敗,塞外堡陷”(《明史》卷三十二《土木之變》)。大同將軍吳昊死於貓兒莊。大同前線的敗局不斷傳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鎮在王鎮的煽動和挾持下,準備親征。兵部尚書況野、侍郎於謙“據理力爭,六師不可掉以輕心。”吏部尚書知望給大臣們出主意,但英宗偏袒王鎮,堅持親征。16年7月,英宗和王鎮[1][2]率領50多萬大軍出京。由於組織不當,所有軍政事務都由王鎮專斷,但隨行的文武大臣並沒有讓他們參與軍政,軍隊處於恐慌狀態。19日出居庸關,懷來,到傅玄。1年8月,明軍進入大同。第壹,為了引誘明軍深入,主動撤出北方。當王鎮看到瓦拉軍向北撤退時,他仍然堅持向北推進。當他聽說前面的慘敗時,他驚慌失措,退縮了。我本想讓英宗退兵時經過他的家鄉禹州,顯示他的威望;我怕軍隊破壞他的田園作物,所以行軍路線反復改變。至傅玄,瓦拉旅追兵,明軍三萬騎兵“被殺被掠”。13,狼狽逃往土木堡,瓦拉軍已壓明軍。土木堡又高又沒水,士兵又餓又累,心急如焚。瓦拉軍四面圍攻,騎兵沖進來,用長刀砍殺明軍,“大叫扔刀者不殺。”於是明軍將士“裸舞而死,覆野而堵川。”朱祁鎮和秦冰乘公共汽車突圍,但他們不被允許離開,被抓獲。幾乎所有隨同遠征的軍隊都在戰鬥中犧牲了,而被護衛將軍範所殺。明五十萬大軍,“死傷過半”這場戰役在明史上被稱為“土木之敗”。這次戰敗影響深遠,成為明朝由前期走向中期的轉折點。
1635年亡國:蒙古帝國中央汗國大汗力丹汗,虛弱到只在漠南蒙古,被後金、清、皇太極合力擊敗。
1635年,多爾袞、嶽托率領萬人渡河,向葉哲投降了李丹汗的軍隊,李丹汗的妻子和兒子叛變,交出了汗璽,整個漠南蒙古完全納入了後金帝國的版圖,蒙古帝國的汗位就這樣被切斷了,蒙古帝國永遠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