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信息化對企業組織結構的影響分析?

信息化對企業組織結構的影響分析?

信息技術對企業組織變革影響的研究與分析

如何準確理解和評價信息技術對企業組織變革的影響壹直是近年來經濟學和管理學非常關註的問題。雖然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人們對信息技術與組織變革關系中的壹些基本問題的認識仍有爭議。從企業實踐來看,信息技術的應用並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其中壹個重要原因是信息技術的應用會對企業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等組織變革的要素產生壹些難以定義的影響。對二者關系的多重性和不確定性進行梳理,以促進二者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信息技術;組織變革;中國圖書館分類法。:G202:F270文件識別碼:A貨號:1002-0241(2007)11-0153-05收貨日期:2007- 03- 02。

如何準確理解和評價信息技術對企業組織變革的影響,是近年來經濟學和管理學非常關註的問題。雖然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人們對信息技術與組織變革關系中的壹些基本問題的認識仍有爭議。從企業實踐來看,信息技術的應用並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比如國內ERP /MRPII實施成功率壹般只有20% ~ 30%,BPR成功率只有30% ~ 40%,國外也有類似現象。其中壹個重要原因就是信息技術的應用會對企業組織結構、業務流程等組織變革的要素產生壹些難以定義的影響[1]。因此,有必要系統梳理信息化進程中信息技術與組織變革的影響關系,以促進二者的良性互動。1的文獻中關於信息技術與組織變革的關系有三種不同的觀點:技術決定論、組織決定論和互補性理論。技術決定論作為壹種主流觀點,認為信息技術決定組織變革,是現代組織變革的主要驅動力和使能器。主要原因是信息技術改變了組織的信息基礎,改變了信息獲取和流動的方式,打破了組織內外的利益平衡,從而引起組織要素和行為的變化。美國學者Elise和David( 1994)在研究了西方社會的壹些現代企業組織後得出結論:“如果單獨考慮許多因素,也許信息技術的創新是影響組織結構和組織設計的最重要因素。[2]“但是,也有學者認為信息技術對組織變革有制約和負面影響。Henfridsson,Derholm和Anders(2000)通過對瑞典服務業的大量案例研究,分析了信息技術對組織變革造成的壹些障礙和惡性循環[3]。Argyris(1990)稱之為“組織防禦套路”。組織決定論認為,組織特征影響信息技術的效率,信息技術不會對組織結構產生實質性影響。原因是企業組織在信息技術上有很大的選擇權,對結果有絕對的控制權[4]。Dewett和Gareth( 2000)認為,信息技術本身並不能決定組織結構的發展變化,決定組織結構發展變化的根本力量是組織運行的基本條件,如環境不確定性和組織戰略目標等是組織設計和變革的根本驅動因素,信息技術只是實現組織變革的壹種方式[5]。也有學者認為,信息技術本質上是壹種工具,其有效性由組織成員決定。將信息技術引入組織後,組織成員可以設置其應用範圍、深度以及與其他功能或工具的集成程度。雖然這種設置會不斷變化,但其攝影學和科技管理的管理反應基本上在組織成員的控制之內。互補性理論認為,信息技術和組織變革相互作用、相互補充,共同* * *變革,綜合影響企業的生產績效。Milgrom和Roberts(1990)提出了壹個關於企業信息化互補機制的重要假設。他們認為,企業信息化、互補的組織變革和人力資本構成了壹個互補系統,綜合影響企業的生產績效[6]。Brynjolfsson和Hitt( 1998)發現,企業信息化與企業去中心化,尤其是企業對團隊的去中心化之間存在互補關系[7]。Breshnahan等人(2002)、Brynjolfsson和Hitt( 1998)、Gera和Gua (2004)分別利用美國和加拿大的企業數據發現,企業信息資本、伴隨組織創新、伴隨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是互補的[8- 9]。王和張(2006)利用浙江企業的數據證明了企業信息化與組織變革的互補性,發現企業信息化與組織行為的互補性具有顯著的階段性特征[10]。2信息技術對組織特征的影響關於信息技術對組織特征的影響壹直存在爭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決策權的集權與分權。對於信息技術是導致集權還是分權,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壹些學者(Malone,Yates和Benjamin,1987)認為,信息技術使管理者獲得更快、更準確、更豐富的信息,降低了決策的不確定性,導致高層集權趨勢更加明顯。有學者認為,信息技術可以使中低層管理者獲得更多的組織內非本地信息,從而可以從全局角度做出更好的決策,這就導致了更明顯的分權化趨勢。然而,許多學者認為,這種集權和分權並不能完全由信息技術決定,還受到所處理信息的類型、原中層管理人員的工作類型、組織原有的層級結構、組織文化和決策難度的影響。Gurbakzain和Whang( 1991)認為,信息技術導致集權還是分權,完全取決於信息技術如何應用[11]。當信息技術降低決策信息成本時,會導致集權;當信息技術降低代理費用時,可能會導致分權。更多的學者認為,信息技術既導致集權,也導致分權。信息技術使決策能夠快速通過管理層的多個中間層,而不會降低質量。決定集權和分權的因素不是信息技術,而是信息技術對兩者都有幫助。而且,Attewell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發現,信息技術在組織中的應用對決策權的分配具有兩面性,即信息技術的應用既可以促進組織的集權,也可以促進組織的分權[12]。(2)中層管理人員的減少和增加。Huber( 1984)認為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和效率,從而減少中層管理人員的數量[13]。Brynjolfsson( 1994)等人用公司層面的數據證明了信息技術投資與公司中層規模的縮減顯著相關,發現信息技術投資後的兩到三年內組織扁平化更加明顯。有人認為,恰恰相反,他們發現信息技術的應用帶來了管理的復雜性,有時會導致管理層次和中層管理人員的增加[14];另壹些人認為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中層管理者的影響是偶然的,取決於其在組織中的作用以及其是否控制信息資源。Pinsonneault和Kraemer( 1993)從組織結構上研究組織規模。他們認為信息技術和中層規模之間的相關性是不確定的。當組織采用集權結構時,信息技術會減少中間管理。當組織采用分權結構時,信息技術會增加中層管理人員[15]。3信息技術對組織邊界和界面關系的影響。理論界對信息技術影響下組織邊界如何變化還沒有達成* * *認識。有學者認為,與市場交易成本相比,信息技術的應用在節約企業內部協調成本方面尤為明顯,從而促進了企業縱向壹體化的進壹步提高和邊界的進壹步擴大;但也有學者持相反觀點,認為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節約更多的交易成本,從而促使企業將更多的活動留給市場來完成,導致_ _ _ _ _縮小邊界[16];有學者認為,信息技術應用的普及將推動經濟活動向中間組織形式(戰略聯盟、虛擬組織)移動,這就是所謂的“向中間移動”假說。這樣壹來,企業的邊界就會趨於模糊。最近的研究指出,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協調成本和交易成本都有節約作用。至於儲蓄水平以及由此導致的企業邊界變化方向,受多種因素影響,不能壹概而論。壹般來說,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如果交易成本的節約幅度大於協調成本的節約幅度,那麽企業的經濟活動將更多地通過市場來進行,從而縮小了邊界;反而會進壹步擴大企業的邊界[17]。在實證研究層面,國外學者利用各種數據分析了信息技術應用與企業垂直邊界之間的關系。Brynjolfsson等人(1994)選取了美國宏觀經濟部門的六個行業,在154 2007.11對信息技術投資對企業邊界的影響進行了首次實證研究,發現在1976- 1989期間,Hitt( 1998)和萬德等人總之,國外學者的實證分析傾向於支持信息技術應用導致企業縱向邊界縮小的結論。信息技術對組織界面的影響也是不確定的。李俊、吳曉波等。(2001)認為信息技術改變了部門、企業和客戶之間的溝通方式,引起其組織內外部接口的變化[18]:壹方面接口加強,例如信息技術的應用會促進R&D和銷售部門之間信息溝通的強度和密度,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另壹方面,接口被削弱。比如信息技術的應用會逐漸使壹些部門的職能由計算機和網絡來完成,從而導致這個部門與其他部門的接口弱化;此外,還可能帶來界面的消失和整合。4信息技術對組織形式的影響信息技術對組織形式有各種各樣的要求。國外壹些學者根據信息技術的特點和對組織的要求,對組織形式的變革做了大量的研究,產生了壹系列新的組織形式。美國著名管理學家Robbins(2003)對基於信息技術的企業組織進行了總結,認為信息化企業傾向於采用有機的組織特征。為了獲得數字時代成功運營所必需的靈活性、開放性和速度,組織結構必須具備高度的縱向、橫向和斜向溝通能力;建立跨層級、跨職能的團隊,廣泛授權員工;降低組織的標準化程度;確保信息和工作活動能夠在各種組織的參與者之間自由流動;包容和培育無邊界的組織關系。Peppard和Rowland(2003)提出信息時代的企業組織是壹個流程導向的組織,並描述了團隊組織的特征。此外,許多學者提出了網絡型組織、水平型或流程型組織、三葉草型組織、知識型、智能型或學習型組織、團隊型或集群型組織、適應性組織和快速循環型組織等組織形式。諾蘭(1979)指出,信息技術在組織中的應用過程本質上是壹個學習過程,受到組織、技術和員工能力的影響。不同的信息技術反映了不同組織結構的需求[19]。1990諾蘭進壹步強調了信息技術體系結構與組織結構設計相匹配的重要性。目前,由於信息技術的應用而引起的上述新型組織形式與傳統組織形式之間的關系仍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這些新興組織形式的出現只是對原有傳統組織形式的逐漸改變,在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是適用的,但不會完全取代科層制結構;另壹些人認為,這些新興的組織形式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的優勢,將取代官僚主義,成為未來的主導組織範式。5信息技術對跨組織關系的影響大多數研究表明,信息技術,尤其是跨組織的信息系統,能夠促進組織間的合作,降低合作成本。馬龍等人(1987)在應用交易成本理論研究信息技術與企業的關系時強調,信息技術尤其是組織間信息系統可以提高組織間關系的效率,降低信息的溝通成本。可以增強組織間的信息存儲和處理能力,增加可供選擇的潛在合作企業數量,監督成員企業的績效和行為;可以增強合作企業之間的相互依賴和親密程度。亨斯特和索爾(1996)分析了信息技術對組織間協調結構的影響。他們認為,信息技術使企業間的協調結構更加集中,增加了戰略協調階段的參與者數量,並縮短了企業間協議的期限。此外,壹些研究還發現,信息系統會給組織間的合作關系帶來壹些問題和風險。Chattejee( 2002)發現信息系統的應用會引起以下問題:如何在成員企業間合理分配跨組織信息系統的成本和收益;制度的所有權問題限制了利益的實現;系統性的產權問題可能導致參與企業表現出投資不足的行為傾向。Kumar和Dissel( 2004)分析了各類組織間信息系統中可能影響組織間合作的風險:在擁有* * *信息資源的組織間信息系統中,風險主要包括參與企業過度使用* * *資源導致的“公共悲劇”沖突,以及主導企業和參與企業對組織間信息系統的不對等控制。在供應鏈類型的組織間信息系統中,由於組織間交易過程中的機會主義傾向和所需的交易成本,為建設和維護組織間信息系統而進行的排他性投資,以及主導企業和參與企業之間不對等的信息控制會增加鎖定風險;在網絡型組織間信息系統中,風險主要包括組織間信息系統的人員差異、文化差異和產權分配引起的沖突。2007.11 155科學學與科技管理學企業管理學6企業信息化階段對組織變革影響的差異在信息化的不同階段,由於信息化的物質基礎、基本功能和應用程度不同,企業信息化對組織行為特征的要求也不同,因此組織變革隨著信息化階段的不同而呈現顯著差異。上世紀80年代,美國IT戰略家Boar提出了IT與企業業務結合的五階段模型:(1)局部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信息技術被用來自動化孤立的業務領域。只有實現自動化的部門,其業務流程和組織架構變化不大,整個企業的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基本不受影響。(2)內部整合階段。信息技術用於跨越多個職能領域的* * *共享系統。在這壹階段,可能導致中層管理層級的減少,使組織轉向以層級更少、自我導向團隊更多為特征的扁平化組織形式和網絡組織結構;與此同時,企業也開始考慮利用信息技術來改變僵化復雜的業務流程。(3)業務流程重新設計階段。信息技術用於開發以流程為中心的管理系統。在這壹階段,信息技術往往通過重新設計流程得到最有效的應用,這對企業的組織結構產生了全面的影響。(4)業務網絡重新設計階段。信息技術被應用於整合特定企業、其供應商和客戶的業務流程,從而形成壹個連續的統壹體,這導致了組織形式和流程的垂直整合。(5)重新界定經營範圍。在這個階段,信息技術對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的影響是原創性和革命性的。總的來說,研究認為第壹至第二階段是壹個自然發展的漸進過程,而第三、第四和第五階段是革命性的變化,涉及組織結構和流程的變化和創新。Nolan(1979)、Synnott[20](1987)、張等人(2006)從不同角度研究了企業信息化的發展階段。這些研究形成的壹個基本認識是,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信息化對組織變革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在信息化初期,信息化的任務是協助企業完成辦公自動化和信息采集。在這個階段,企業的基本組織行為沒有改變,松散的前期科學管理仍然是主要任務。在內部信息整合階段,其任務是實現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此時,企業的組織形式發生了壹系列變化,企業的集中化、壹體化程度提高,企業內部開始實行剛性的專業化管理。在網絡化階段,其任務是實現企業內部和外部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此時,組織結構和生產方式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集中化和集成化程度將大大降低,企業將開始實施柔性組織團隊管理。7意見和建議(1)信息技術對組織變革的影響是多重的、不確定的。正如本文前面提到的,信息技術對組織特征、組織形式、組織邊界和組織行為的影響是多樣而模糊的。為了進壹步闡明和澄清二者之間的關系,有必要加強實證研究,尤其是在實證研究中,更加註重分析壹些中介和調節變量的中介作用,如行業類型、組織規模和信息化階段。通過加入中介因素等權變因素,可以進壹步解釋和闡明信息技術對組織變革影響的多重性和不確定性,並繪制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圖。(2)最近,基於信息技術對組織變革的作用機制,壹些學者提出了信息技術與組織變革的互補性假說和階段性互補機制假說,為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壹個全新的視角和思路。由於對信息技術在組織變革中的作用的研究很多,但對信息技術在組織變革中的作用的研究很少,尤其是與它們互補相關的壹系列問題,如互補範圍的確定、互補類型的選擇和互補效果的測量等。,仍需理論上進壹步闡述,用定量模型描述,用企業數據檢驗。

參考文獻【1】查爾斯,菲爾德,裏茲曼。外包的價值:壹項實地研究。信息系統管理,2003,4: 84-89 [2]伊莉斯。組織設計的診斷,組織變革的診斷:方法和模型。紐約:吉爾福德出版社。1994[3]亨弗裏德森,奧拉,S .德霍爾姆和安德斯。學習的障礙:技術適應中的組織防禦和惡性循環。會計,管理和信息技術,2000,1: 33-51 [4]張玲玲,林建。信息技術與企業戰略、業務流程和組織結構整合的關系模型研究[J].系統工程,2002,20(2):63- 68[5] Dewett Todd,Ones,Gareth R .信息技術在組織中的作用:回顧、模型和評估。《管理雜誌》,2000年,27: 313- 346[6] Milgrom,p .和Roberts,j .,《現代制造經濟學:技術、戰略和組織》。《美國經濟評論》, 1990,3:511-528[7]Brynjolfsson,e .和Hitt,l,《信息技術和組織》-156 2007.11《企業管理科學和科技管理動物設計:來自微觀數據的證據》.麻省理工學院工作論文. 1998[8]t . Breshnahan經濟學季刊,2002,117: 339- 376[9] Gera,s .和Gua,w .,組織創新和信息技術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國際生產力監測3.2004 [10]王,張。信息技術、組織變革與生產績效[J].經濟研究,2006.1[11]Gurbaxani v .和Whang.S .信息系統對組織和市場的影響。《計算與組織:我們知道什麽和不知道什麽》。theACM的通信,1984,27:1184-1192[13]Huber。先進信息技術對組織設計、智能和決策影響的理論。管理學院評論,1984,15:47-71[14]Meyer M . w .自動化與官僚結構。美國社會學雜誌,1968,74: 256- 264。信息技術對中層管理者的影響。MIS季刊,1993:271-292[16]馬龍,T.W .,組織和市場中的建模協調。管理科學,33,1987:1317-1332。信息系統研究,1998,10:134-149[18]吳曉波李俊。信息技術與企業新的組織模式[J].外聯網.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報,2001 (2) [19]諾蘭.管理數據處理中的危機。HarvardBusiness Review,1979,57:115-126[20]syn nott,W.R,《信息武器,贏得顧客,用技術營銷》。約翰·威利& amp紐約兒子出版社。1987(編輯尹德民)信息技術對企業組織變革的影響綜述,劉(廣州商業銀行綜合業務部,廣州510075q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51006)摘要:準確理解和評估信息技術對組織變革的影響是經濟管理學者關註的焦點。關於信息技術與組織變革之間的關系,盡管有更多的相關文獻,但仍存在爭議。在實踐中,並沒有像企業希望的那樣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其中壹個重要原因是信息技術對組織變革的不確定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總結和分析了信息技術對組織變革的多重和不確定影響,以加深對相互關系的理解。關鍵詞:信息技術q組織變革q綜述2007.11157科學與科技管理企業管理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