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

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

摘要:本文通過對河南省六個地區734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描述了父母雙方或壹方外出務工時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和心理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提出了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留守兒童;農村地區;生活;教育;智力

1.留守兒童的定義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或壹方移居其他地區,子女留在戶籍所在地,因而無法與父母同住的兒童。兒童年齡的定義按照國際統壹標準是18歲以下。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出於研究的需要,我國學者往往采用14歲及以下的標準。【1】本文采用國內定義標準,但由於問卷調查,考慮到孩子的受教育程度,我們決定以6-14歲(含6和14)的適齡農村留守兒童為研究對象。?

2.現階段河南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及分析。

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傳統戶籍管理制度的松動,長期固定在土地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流向城市。留守兒童是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衍生品。在中原崛起戰略的推動下,河南省作為勞務輸出大省,每年約有400萬農民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問題更加突出。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抽樣數據,我省留守兒童占全省兒童總數的4.24%,占全國留守兒童總數的4.46%。如此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應該是我們關註的重點。[2]據此,筆者對河南省的新鄉、商丘、信陽、焦作、鄭州、平頂山六個地區進行了實地調查,發放問卷150份(有效問卷734份)。調查結果顯示,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照料、教育、心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尤其在教育方面。具體分析如下:

2.1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狀況及問題分析?

根據對河南省六個地區734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父親獨自外出的占54.77%,母親外出的占10.35%,父母外出的占34.88%。這說明留守兒童群體比較大。?

“與誰壹起生活”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中41.01%與母親壹起生活,12.26%與父親壹起生活,12.67%與爺爺奶奶壹起生活,31.34。生活中“單親家庭”總數為53.27%,代際贍養為44.01%,家庭缺失較為嚴重。?

從父母和留守兒童回家的頻率來看,河南省留守兒童14.71%壹年只回來壹次,33.11%壹年壹次,16.62%半年壹次,23.6%壹季度壹次。從父母與子女聯系的頻率來看,26.43%的流動人口父母每周與子女聯系壹次,28.07%每兩周壹次,37.60%每月壹次,6.13%每半年壹次,1.77%每半年壹次。從數據來看,流動人口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系是松散維持的。?

2.2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和問題有哪些?

2.2.1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個體社會化的起點。家庭的功能不僅僅是生兒育女,更是生命的搖籃。父母對孩子的主要責任不是養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尤其是6-14歲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從早期家庭教育中的關心、引導和支持。雖然大部分農民工去城市打工是為了讓孩子過上更舒適的生活,但是他們長期在外,平時和孩子接觸很少,很容易阻礙親子間的有效溝通。孩子遠離父母意味著父母完全沒有盡到對孩子教育的義務或責任。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大多源於此。?

由於父母壹方或雙方外出,留守兒童只能和其他臨時監護人生活在壹起,如父親或母親、爺爺奶奶等,這對他們的家庭教育影響很大。在對孩子作業的調查中發現,48.64%的留守兒童放學後沒有作業指導;只有14.71%由父親輔導,22.62%由母親輔導,7.36%由爺爺奶奶輔導。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他們的學習問題關註較少。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或祖父母生活在壹起,但在幫助他們完成作業方面發揮的作用很小。壹方面,由於父親或母親或爺爺奶奶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無法對孩子的學習問題給予有效的幫助。雖然有些監護人可以提供壹定程度的幫助,但他們壹方面要照顧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另壹方面又要從事家務和田間勞動,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關註學業;而且,爺爺奶奶普遍對孫子孫女有溺愛的心態。他們通常認為只要照顧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就可以了,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並不高。其他作為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的親戚或鄰居也有自己的孩子和家務,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關註留守兒童的學習。同時,由於他們的顧忌,又不敢對他們過於嚴格,所以往往疏於管教這些留守兒童,導致家庭對這些孩子缺乏有效的監管。?

2.2.2學校教育?

通過與相關人員(教師、管理人員等)的訪談。)在學校裏,我們知道留守兒童是老師尤其是管理員最頭疼的問題。教師對留守兒童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作業完成情況的反映與非留守兒童有較大差異。經理們說,他們對管理這些孩子感到頭疼。他們表示理解留守兒童的處境,但他們的行為往往讓他們陷入兩難境地。考慮到留守兒童的特殊性,很多管理者認為不應該給予他們過度的懲罰,以免讓他們自卑、叛逆、自暴自棄,但也不應該縱容。對留守兒童學習成績進行調查後,結果顯示,8.58%的留守兒童認為學習成績受到較大影響,46.59%的留守兒童認為學習受到壹點影響。?

2.3留守兒童心理狀況及問題?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有五種基本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3]就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而言,部分留守兒童的基本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壹些留守兒童如果寄養在別人家或者獨自生活,很難保證最低的生理需求;壹些留守兒童因為隔代教育和他人托管,安全需求得不到滿足。?

從留守兒童與監護人的關系來看,9.26%的人認為與監護人的關系很差,28.34%的人認為關系差,34.33%的人認為關系壹般。數據顯示,留守兒童與監護人的關系不好,對孩子的社會化和人格發展影響很大。孩子因為父母外出,被迫和監護人住在壹起,這讓他們的生活變得不壹樣。再加上他們與臨時監護人的關系並不融洽,生活中的壹些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更談不上心理上的滿足。這不僅會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還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和心理發展。另外,壹些臨時監護人不負責任,對這些留守兒童進行訓斥或者疏於管教,壹些原因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有的孩子和壹些不健康的年輕人混在壹起,出現行為偏差。?

對農村留守兒童生活求助對象的分析顯示,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時,留守兒童選擇傾訴的第壹個對象是同伴,占38.56%;其次是家庭,占36.78%,選擇老師的比例為18.438+02%。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關註度較低。?

3.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建議?

目前,隨著全球化和我國的現代化,由於城市的吸引,農村傳統的家庭模式正在逐漸改變。新的家庭結構正在重建,家庭紐帶疏遠、觀念沖突帶來的家庭變故的痛苦不會馬上消失。與農民工進城密切相關的留守兒童問題,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情。它是壹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關註,而不僅僅是農民工本身或農村的問題。留守兒童與其他兒童壹樣享有受教育權、健康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他們的健康成長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鑒於目前的情況,必須承認,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上升為壹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如何緩解或消除農民工的後顧之憂?這個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學校、家庭和全社會的參與。[4]結合河南省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3.1學校教育管理機制是否應該進壹步加強?

在家庭功能不完善的條件下,學校成為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場所。如果學校能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幫助,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他們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因此,要充分重視和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和優勢,制定專門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規劃,並實施相應的解決方案。中小學是直接教育和管理留守兒童的實體。教育措施的制定應該包括對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照顧。[5] ?

第壹,在農村學校教育中增加心理學課程。在為所有孩子提供良好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註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學校要開設心理學課程,引導孩子度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期;配備心理教育老師,讓孩子心理健康發展。?

第二,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留守兒童在校表現的各方面情況記錄在檔案中,並及時將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告知其監護人和流動父母,形成學校和家庭* * *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該承擔起父母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與留守兒童溝通,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積極的引導。?

第三,方便與留守兒童溝通。在學校開設家庭熱線,為流動人口家長與孩子溝通提供了便利,使流動人口家長能夠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安排有經驗的老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困惑。?

第四,實行寄宿制管理。對於壹些無法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可以動員家長轉校寄宿,由專門的老師負責他們的飲食起居。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和同學中成長,可以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

3.2發揮家長的教育引導作用?

父母作為孩子社會化的第壹任老師,他們的壹言壹行往往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2.1家長必須轉變育人觀念?

很多農民對孩子的期望值不高,對孩子的學習不是很關心,有“孩子大了就出去打工”的想法。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沒有給予足夠的正面引導。他們展示了自己在外工作遭受痛苦和歧視的經歷,並要求自己的孩子適應社會世俗主義。這些錯誤的教育觀念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影響很大,必須有效改變。?

3.2.2家長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

現實生活中,相當多的父母對孩子知之甚少。家長要充分利用旺季、春節返鄉等機會,通過電話、書信等方式與孩子溝通。父母也可以適當改變外出打工的方式。夫妻雙方盡量不要同時外出工作,壹方可以選擇就近工作。最好每隔壹段時間就回家壹趟,增進與孩子的家庭溝通,關心孩子的成長。?

3.3加大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力度。

3.3.1是否應該進壹步改革和完善教育制度和戶籍制度?

義務教育要逐步免費,允許農民工辦農民工子弟學校,降低農民子女進城讀書的門檻。改革戶籍制度,允許勞動力自由流動,打破政策壁壘,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從制度上推動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

3.3.2加強社會關懷?

充分發揮各部門、各單位的作用,組織社會熱心人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讓有愛心、有責任心的成年人在壹定程度上發揮家長的作用,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同時建立社區援助中心,集中管理柳樹孩子的課外教育。?

3.3.3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各級政府應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小城鎮投資環境,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掙錢的渠道,使他們能夠到村或縣城工作,從而縮短農民工返鄉的周期,增加與留守兒童見面的機會。?

3.3.4加強輿論宣傳?

針對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問題關註不夠的情況,要通過各種活動進壹步加大社會各界的關註力度。可以開展更加廣泛深入的研究,組織各種會議討論,在媒體上進行更加廣泛的宣傳,出版印刷更多的研究專著、通俗讀物、簡明宣傳資料等。,從而增加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認識和理解,努力獲得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

【參考文獻】?

[1]段,。中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01。

[2]河南省城市調度隊。河南農村“留守兒童”有逐年增加的趨勢[J]。中國信息報,2005.02。

[3]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88-189。

[4]葉、、王、等。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農業經濟問題,2005,10。

[5]張春玲。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關懷[J].教育評論,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