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洺河鐵礦隸屬於中國五礦集團邯邢冶金礦山管理局,是我國唯壹列入“九五”計劃的大型地下冶金礦山。設計規模為654.38+80萬噸/年。2002年4月試運行,2004年產量超過200萬噸。
北洺河鐵礦在籌備設計過程中,確定了新、快、好、省的開采目標,形成了具有礦山特色的生產組織和管理模式,為實現“國內壹流、國際知名”的企業目標奠定了基礎。目前,該礦局域網已建成運行,企業管理水平正借助信息化再上壹個臺階。
北洺河鐵礦現有職工1306人,本科及以上學歷占職工總數的6%,大專及以上學歷占職工總數的21%。高級職稱15人,教授級高工1人,中級職稱70人,初級職稱80人。高素質的職工隊伍為北洺河鐵礦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為充分發揮技術優勢,該礦成立了職工技術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技術培訓、小礦設計等服務。萬年礦,冀中能源峰峰集團旗下煤礦。
冀中能源集團成立於2008年6月30日,由金牛能源集團和峰峰集團整合重組而成。冀中能源總資產282.98億元,凈資產總額654.38+065.438+0650億元,註冊資本43.74億元。兩家企業整合後,冀中能源煤儲量達到6543.8+05億噸,可采儲量20多億噸,為企業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由新興鑄管集團有限公司獨家設立,1997發行上市。目前總股本為1,174,516,596股。公司前身是三線軍工鋼鐵廠,成立於1971。目前已發展成為跨地區、跨行業、集科、工、貿於壹體的大型企業,是全國520家重點企業之壹。
公司先後榮獲全國質量效益先進企業、全國環境保護先進企業、全國用戶滿意單位、全國五壹勞動獎、中國傑出管理貢獻獎、十大上市公司、中國優秀企業紀錄創造單位、中國鑄造行業傑出貢獻獎、中國最佳投資回報上市公司、中國企業信息化500強企業。連續七年入選“中國最具發展潛力上市公司50強”,連續七年入選深交所樣本股。
公司的主營業務是離心球墨鑄鐵管及配件、鋼鐵冶煉、壓延及鑄造產品等。目前擁有新興鑄管、新興管件、新興鋼材、新興網架、新興鋼塑管五大產品系列。河北華豐煤化工動力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6月26日,位於武安市磁山鎮磁山二街村北,註冊資本18000。公司現有員工65,438+0,500余人,擁有JNK98-43型焦爐年生產能力65,438+0.6萬噸,JNDK43-99D型焦爐年生產能力65,438+0.6萬噸,擁有3MW、6MW、2× 65,438+0.5 MW中溫中壓發電機組的電廠,年生產能力60萬噸洗煤。華豐公司是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第二批符合《焦化行業準入條件》的生產企業之壹。我公司擁有鐵路專用線和運輸車隊,使公司能夠方便快捷地從全國各地運輸原料和我們的優質焦炭。
公司自成立以來,壹直運行良好,前景樂觀。到2006年底,月銷售金額5.93億元,利稅金額1.1億元。華豐公司成功運營以來,解決了社會閑散勞動力850余人,其中下崗職工190余人,農村富余勞動力660余人,為社會穩定和國家、地方財政收入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公司被河北省消費者協會評為“消費者信得過單位”,被河北省中小企業信用評價委員會評為“優秀信用企業”,產品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榮獲武安市委市政府“消費者信得過產品”、“十佳企業”、“大型企業”、武安市總工會“再就業基地”等榮譽稱號。
目前,華豐公司正在建設年產200萬噸的5.5米搗固焦爐,以及相應的化工產品回收、汙水處理、脫硫等配套系統,另壹套15MW焦爐煤氣發電項目和8萬噸粗苯加氫精制項目。預計2007年4月焦爐及化工產品系統投產,2006年6月底第二發電廠投產,2008年初苯加氫項目投產。目前,我公司生產焦炭654.38+60萬噸,年發電量3億KW·H,苯加氫8萬噸,粗苯654.38+80萬噸,硫銨和焦油5萬噸。
華豐公司成立時間不長,但註重企業內部管理和發展。公司自成功運營以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武安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文化遺址詳情:
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因在河北省武安縣磁山首次發現而得名。磁山文化,193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發現,出現於距今約5400~ 5100年。與裴李崗文化壹樣,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文化。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開挖於1973。年代約為公元前5400年至公元前5100年。居民的經濟生活主要是原始農業,農作物是小米。以石鐮、石鏟、石刀、石斧、柳葉形石磨為制作工具,石磨足有三四尺,造型獨特。飼養狗、豬和其他家畜,以及捕魚和打獵。制陶業原始,處於手工制作階段;橢圓形口器、鞋形支架、三足碗和深腹壺是典型的陶器。陶器表面裝飾有繩紋、篦紋和劃痕。房屋呈圓形或橢圓形,都是半地穴建築。有很多存放東西的坑。這種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關系密切,甚至有人稱之為“裴李崗磁山文化”。它的發現填補了中國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壹個重要空白。
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慈山村東約1 km的南明河臺地,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7300年,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考古時代。由於其典型的代表意義,在考古學上被命名為。
1972發現的磁山文化遺址,總面積近14萬平方米。從1976到1978,在這裏進行了三次挖掘。至1978年底,發掘面積達6000平方米,文化層1至2米厚,多處洞穴深達6至7米。出土了6000多種陶器、石器、骨骼、蚌類、動物骨骼和植物標本,為尋找我國更早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寶貴的線索。如果說七千多年前地球上很多地方還沒有開鴻蒙系統,這裏的人們就已經種植谷物,飼養家禽,制作生產生活用品,燒制陶器了...並進入了人類最早的文明。我國已故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指出:“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突破。”為研究和探索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提供了豐富而有價值的地下資料。
現場發現兩棟房屋,均為半地下室房屋。在季芳遺址的文物中,有壹塊被燒過的土塊,上面沾有清晰的席子圖案,這說明在7300年前這個地區就已經編制了蘆葦席,也可以想象蘆葦席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考古學家稱這是全國最好的手工藝品。
灰坑遺址
磁山遺址發掘的灰坑有468個,發現88個長方形坑底部堆積了小米灰,厚度為0.3至2米。有10個坑,顆粒堆積厚度近2米,在我國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文物中較為罕見。小米的發掘,尤其是小米的標本,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極大關註。過去認為小米起源於埃及和印度,磁山遺址小米的發掘提供了中國出土小米的最早證據。這壹發現將我國黃河流域種植谷子的記錄提前到7000多年前,填補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修正了當前世界農業史上對種植谷子年代的認識。
在挖掘出的灰坑中,還發現兩個坑底部有樹木種子堆積層,可識別的有榛子、小葉、核桃。核桃就是今天的核桃。過去認為核桃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傳入內地的。磁山遺址核桃的發掘證實,7000多年前就在這壹帶種植了。
農業發展
農業的發展為人們飼養家禽提供了物質條件。遺址中發現了大量人類食用後遺棄的動物骨骼,其中以家養的雞、豬、狗的骨骼最為引人註目。磁山遺址出土的家雞骨骼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家雞骨骼,比原本認為世界上最早有家雞的印度早了3300多年。
陶器提煉
陶器是中國人的發明,也是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磁山遺址出土的陶器多為沙陶,少數為陶土,均為手工制作,以素面為主。在出土的陶器中,有圓底罐、三足罐、布施形鼎等。,其中由陶罐和陶托架組成的陶組獨具特色,最具代表性。
石器研究
遺址出土的石器有錘打石器、磨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主要形狀有磨盤、磨棒、斧、鏟、鑿、鋤、鐮刀等。其中,磨盤和研磨棒是食品加工工具,具有很大的考古價值。
從磁山遺址出土的標本和大量器物來看,早在7000年前,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就有比較發達的農業。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已經脫離了農業經濟的初級階段,相當壹部分人已經從事了特殊的體力勞動。原始手工勞動已經成為原始農業、漁獵、采集和生產及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磁山文化遺址豐富的內涵為研究和探索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環節。
磁山遺址豐富的文化積澱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為探索中國農牧業起源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線索。1988 65438+10月13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