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奧園門票10元/人;
集美歸來堂門票-10元/人;
陳嘉庚先生故居門票-10元/人。
龍洲池,陳嘉庚先生在1950處的海灘上築堤,開墾外、中、內池塘。1953年,他親自監造10龍舟,組織村民、師生進行正規訓練和劃船技能。為了提供壹個好的比賽場地,1955,陳嘉庚先生親自選址,在海邊壹個風景優美的地方開辟了壹個標準化的大龍洲池。外池俗稱“龍舟池”,寬300米,長800米,總面積24萬平方米。池畔有七個不同風格的亭子,分別是、南匯、長庚、左、右、風和元。雪村集美的龍舟賽幾乎每年都在這裏舉行。賽龍舟除了緬懷和紀念屈原,還倡導“至誠”精神。壹個龍舟隊,既要真誠相待,真誠努力,同時又要“整齊劃壹”,堅持到底。集美學校校歌
渤海之濱,有我的家鄉集美;
山明水秀,度假村被冠以南疆。
自然的位置,只有秩序和曖昧;人才樂於教育,成為國家榮耀。
全國各地學者紮堆,初級教師提倡。
春風溫暖如春,桃李盛開。
百年樹人,教澤龍美。
“成毅”這個詞隱藏在中間。別忘了,別忘了!“龍船晚唱”集美雪村音樂節
2013年10月25日至2013年10月26日,“龍舟歌唱之夜”集美學校音樂節正式亮相。20多個樂隊與數千名大學生和市民壹起,用音樂的形式慶祝集美學校百年校慶。
微電影《這就是集美》呈現集美。
微電影《這就是集美》不到13分鐘。以壹部相機為線索,通過講述“丟了相機——找相機”的故事,巧妙地展現了集美的城市特色,用巧妙的構思、生動的人物形象、優美流暢的鏡頭詮釋了壹個發生在集美的浪漫故事。
首屆集美雪村藝術節
2014、19、2014年10月23日,首屆集美雪村文化藝術節從開幕到閉幕,歷時近三個月。藝術節以“弘揚嘉庚精神,建設人文集美”為主題,組織了四場論壇活動、13比賽、6543比賽。
集美雪村文化研討會
2015 065438+10月10,首屆集美雪村文化藝術節重要活動之壹——集美雪村文化研討會在集美區行政中心舉行。研討會由集美區委宣傳部、集美大學黨委宣傳部、集美校委主辦。
首屆集美雪村文化藝術節閉幕式
2015 010 13、首屆集美雪村文化藝術節圓滿落幕。
集美龍舟源於嘉庚文化。
船文化起源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然而,在陳嘉庚先生的努力下,集美的龍舟賽壹步步發展到了今天的規模。陳嘉庚先生早年十分敬重愛國詩人屈原,痛恨“東亞病夫”的恥辱稱號,主張國人強身健體,報效祖國。新中國成立前後,陳嘉庚先生致力於回國參政、興辦教育、建設家鄉。盡管年事已高,他仍四處奔走呼號,大力推廣民族體育文化活動,將能體現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龍舟賽引入集美雪村。這不僅活躍了雪村師生和村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大大增強了他們的體質。當時的集美是壹個小漁村,村民大多以海為生,學會了壹技之長的水上行船。在致力於教育的同時,陳嘉庚先生還積極倡導水上運動。他組織村民進行劃船比賽。最早的劃船比賽是在集美東南端的海面上舉行的。那天是端午節,下午3點左右漲潮,鼓聲拉開了壹年壹度的賽龍舟的序幕。歡呼聲響徹天空,好不熱鬧。參加龍舟比賽,起初是挑選壹些壯漢,自由組合。更有趣的是,已婚男人和未婚男人之間的競爭往往以未婚男青年輸給已婚男人而告終。集美的龍舟比賽從單壹的男性參與發展到男女共同參與,從村民自發的比賽發展到雪村較大規模的師生參與的龍舟比賽。50年代前後,比賽逐漸從海上轉移到中池(現吉大園農場)。從此,雪村賽龍舟有了壹個相對固定和安全的場地。教學量表
80年來,集美學校不斷充實和擴大,擁有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機構12個,擁有現代化教育體系的學習村。集美學校* * *有81131畢業生,他們遍布世界各地和臺港澳地區,其中不乏著名的科學家、社會活動家、實業家和專家學者。集美學校現有師生1.5萬余人,其中在校生1.2萬人,高級職稱教師200余人,50個專業,800余門課程。集美雪村已成為現代化的大學城和民族教育強區。
出名
2004年以來,先後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僑聯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廈門市十佳城市”、國家4A級旅遊景區、福建省文明景區旅遊示範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學習村規模
民國2年(1913)3月,以陳氏宗祠為名在集美小學開學,出資2000元在村西買下魚塘作為校址,耗資1.6萬元修建校舍,奠定了集美學習村的第壹塊基石。自此,集美學習村的集中建設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從7年到14(1918—1925)。在此期間,陳嘉庚在航運和橡膠行業獲得了巨額利潤,總資產超過15萬元。在校舍建設上投入了大量資金,這也是學習村建設的黃金時期。這壹階段建造的建築按建築分布,可分為集美小學、師範和中學、水上航海和商業學校、女子中學和女子師範學校、農林學校、幼兒園和幼師學校、公共機構等。校舍共20層,有、、、立德、立言、、博文、、詩朗誦,即文、、延平、雲公、、文學、敦書、務本、崇鑒、甪直、寶珍,共50層,事業單位建築和生活服務設施共50層,有禮堂、醫院、圖書館、科學館、音樂室、電燈廠、宿舍樓、住宅樓、廚房、食堂等。4666666666,總建築面積約26萬平方米。第二階段是1951—1961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集美雪村多次遭到敵機和大炮的轟炸,大部分校舍被毀。1950年9月回到集美後,從新加坡企業分紅、華僑及、陳、陳留石等親屬捐款、人民政府財政資助等方面籌集人民幣1256000元,全部用於集美學校的恢復建設。從規劃設計到材料準備施工,都要自己動手。每天巡視工地兩次,來回步行數英裏,不間斷。這壹階段的建築可分為南橋建築群和南潯樓兩部分。南橋建築群是集美華僑學生補習學校的校舍。擁有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食堂等25棟建築,建築面積35082平方米,可容納近4000名學生和350名員工辦公和住宿。其中以“南橋”命名的16號樓共分4排,逐層加層,由低到高,整齊典雅。南潯樓高54米,15層,近百間教室,建築面積8105平方米。整個建築呈飛機形狀,中間是機身,兩邊是機翼。它矗立在於海濱,是全省最高的建築,也是集美學校村的標誌性建築。還有道南樓、海通樓、科讓樓、黎明樓、府東樓、延平樓(重建)、新圖書館、新體育館、航海俱樂部、遊泳池(壹大壹小)、府南大會堂。阜南大會堂建築面積3490平方米,可容納5100人。這壹時期的建築有龍舟池、奧園、集美解放紀念碑等。據統計,10時期,學校建築和公共建築面積為16萬平方米,是1949以前學校建築總面積的3倍多。第三階段是集美大學1994建校前後的校舍建設。截至2007年,集美大學已建成教學樓、行政樓、圖書館、文科樓、理科樓、實驗中心、學生公寓、生活中心、禮堂、體育館、田徑場等,占地面積73.33萬平方米,新建校舍總面積達60萬平方米。新校園綿延2公裏。
教學條件
集美學校建校90多年來,遵循陳嘉庚的辦學宗旨和辦學思想,以“誠”為校訓,認真開展辦學實踐,為教學活動提供壹流的教學設施,營造壹流的學習環境,建立壹流的師資隊伍,努力把學校打造成國內壹流的學校。集美小學建校以來,陳嘉庚十分重視教學設施設備建設,不斷改善辦學條件。除了寬敞的教學樓,還有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美術館、音樂廳、印刷廠、自來水廠、電燈廠等等。早在1930年代初,學校圖書館的中外文圖書就多達13746種。科學館裏有數以千計的理化儀器設備、動植物標本、礦物標本和人體生理標本。水上航海學校有四艘訓練船、壹個水產養殖場、壹個水族館、壹個漁具訓練場和壹個信號訓練場。農林學校有農林農場及附屬加工廠;商業學校設立實習銀行和商店;學校有壹個遊泳池,壹個大足球場和壹個400米跑道的大操場。校園占地面積224.23萬平方米,平均學生人數44.72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65.45萬平方米,生均33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3.29億元(不含集美小學、中文學院),藏書325.29萬冊。集美學校村三面環海,波光粼粼,碧海藍天,環境優越。學校在抓好校舍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註重校園環境建設,營造安靜的教學活動環境。經過多年建設,榕樹、芒果、柏樹、梧桐、四季青等花木100余種,植物55萬余株,花壇、草坪5.46萬平方米,水池3.33萬平方米,綠籬7700米,亭臺25座,雕塑、文化石、文化柱27座,總綠化面積765438。走進校園,綠樹掩映,花木稀疏,紅墻綠瓦,飛檐走壁,亭臺樓閣,構成了壹道美麗的校園風景。陳嘉庚非常重視師資隊伍建設,不惜重金從全國各地聘請名師或資深專業人士來集美任教。其中有學者錢穆、楊輝、阮震、武康、馬銳途、蔣希曾;作家吳、許、、潘迅、王靜之、方;農學家張文采、彭家源、陳遠;林業科學家葉道源、尹亮碧;體育專家吳振西、莊、;畫家林學達、張振鐸、張書旗;經濟學家黃茂明、陳慶宇、陳、葉樹德;水上導航專家馮立民、張榮昌、楊、沈;教育家、蘇世英、黃、、陳存木、王秀楠等。還邀請了魯迅、蔡元培、馬寅初、馬敘倫、林語堂、胡、、吳稚暉、李世曾、林森、、、丁作紹等國內學者和知名人士,以及美國杜威博士、柯曲波教授、埃迪博士、俄國施魯國教授來校指導。解放後,教師隊伍不斷發展。到2007年,上述八所學校共有教職工4007人,其中大專學歷1197人,本科學歷65438人,研究生學歷89人,碩士學歷878人,博士學歷210人,副高級專業技術。
教學成果
90年來,集美學校培養了成千上萬的各類人才。到2007年,集美學校畢業生總數為125596。其中小學畢業生17821,中學畢業生34382,中專畢業生20105,大專畢業生1765438,本科畢業生24040。各類畢業生中,不乏在各行各業大有作為的。有美國著名醫學家、葉蘊英,臺灣省國際農業經濟學家王有昭,著名物理化學專家蔡,水稻專家蔡君邁,茶葉專家莊萬芳,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壹等獎的廈大化學系張倩兒教授。廈門大學教授李發喜、山東海洋大學教授沈、中國科學院廣東分院原院長邱冰靜等在海洋化學研究方面引起國際關註;有文藝界著名作家白邊、馬寧,有中國新聞社社長洪思思,有1930年代獲世界交響樂大賽冠軍的著名音樂家蔡繼昆,有著名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黃永玉。社科有李、陳乃昌;文教界有林采菊、梁丕雲、姚寶,體育界有吳再興、林少洲、黃柏齡;在航運界,有世界上最大最豪華客輪的船長“伊麗莎白女王”號(rms queen elizabeth),有上海救撈局的船長鄭秋默。其他革命先驅包括、李覺民、羅、郭迪仁、朱吉雷和抗日民族英雄李琳。陳嘉庚
陳嘉庚,著名愛國僑領、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泉州府同安縣(今廈門市集美區)集美社人。1913年,回到家鄉的集美創辦了集美小學、中學、師範、水產、航海、商業、農林學校(統稱集美學校)、廈門大學。廈大和集美雪村的師生都尊稱他們為“校主”。1949應毛澤東主席的邀請,他回國出席了CPPCC籌備會議。他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NPC常委、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它曾被毛澤東稱為“海外華人的旗幟和民族的榮耀”。1990 3月11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壹顆編號為2963的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生長在鄭成功反清復明故鄉的陳嘉庚,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晚年,陳嘉庚請人在奧園焚燒了“臺灣省省府全圖”。
李林
在延平樓的右側,有壹座騎著快槍疾馳的銅像,是集美歸僑校友抗日女英雄李琳的雕像。李是個棄嬰,被華僑收養,4歲去印尼探親,後回到集美求學並參加抗日救國活動。隨後赴上海入中學,北平國立大學參加抗日愛國鬥爭和中國* * *產黨。受黨派遣到山西雁北建立敵後根據地,任雁北遊擊隊政委、騎兵營教導員兼秘書處長。1940年4月,在反圍攻中陷入重圍,壯烈犧牲,犧牲時不滿30歲。李林領導山西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