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北宋時期洛陽有哪些著名的街道?

北宋時期洛陽有哪些著名的街道?

北宋西京洛陽

到了宋代,洛陽城已經從原來的坊市分離體制轉變為壹種新型的坊市融合體制。由於優越的水土氣候條件和歷史政治原因,宋代洛陽園林的繁榮成為壹大特色。在宋代,洛陽也是壹個官僚雲集的城市。官僚集團中壹些政見相同的人利用俱樂部形成控制政局的政治勢力。積極組織俱樂部是另壹個特點;在宋代,洛陽的經濟遠不如它在政治和園林中的地位重要,但與除開封以外的其他城市相比,它也是相對發達的,是典型的消費城市。

北宋以前,有九個朝代都在洛陽建都。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如東漢、曹魏、西晉、北魏,洛陽建都時,作為國家城市,是洛陽的第壹城,也是壹段極其輝煌的歷史時期。隋唐時期,長安和洛陽都是東西方都城,城市人口和經濟發展水平不相上下。站在同壹個制高點上,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兩個城市。從中國都城的發展史來看,從周秦到五代以前,其都城在哪裏,主要是在長安和洛陽之間進行選擇,這是由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形勢決定的。

唐末戰亂之後,長安和洛陽滿目瘡痍,昔日的輝煌壹去不復返,尤其是長安。五代初,朱溫建立了梁王朝,史稱侯亮。代替唐朝,都城選在汴州開封。但初期以開封為都城,朱溫以開封為東都,洛陽為西都,並在此長期駐留,所以洛陽仍保持都城地位。至於長安,則降為永州,成為地方城市。唐朝後期,洛陽為都城,長安雖為都城,但實際上只是壹個名字。五代的晉、漢、周時期,按照後梁的制度,開封和洛陽並稱為東西京,即以開封為首都,洛陽為都城,北宋次之。所以五代時,都城選擇在開封和洛陽之間,最終定在開封,也是由當時的經濟發展和政治形勢決定的。

五代時期,從洛陽本身的城市演變來看,總體上還是都城,所以在唐末被毀後不斷恢復,已經不能和長安相比。正因為如此,北宋把這個位置作為首都放在南京(河南商丘)、北京(河北大明)之上,繼續扶持,使洛陽在全國有了特殊的歷史地位。關於這壹時期洛陽城的具體面貌和特征,本文將分為幾個部分來論述。

晚唐洛陽的大毀滅與五代洛陽的初步恢復

隋唐時期的東都洛陽有三層:宮城、皇城和都城。京都之內,縱橫十條街,整齊劃壹,呈現出不凡的帝都風範。據唐代舒威的記載,作為京師南大門的禦道丁丁門街寬100步,其他街道如上東街、建春街等寬75步,長下街、後仔街、永同街、惠安街、安西街、左野門街等寬62步,其余街道寬31步。【1】街道之間,有103裏,隋三城。唐把李改成了方,有了方113和。[2](卷五)每個正方形長300步,中間有十字路,四邊有門。從同樣大小的廣場來看,比長安的廣場規則多了。

當時洛陽三市商業繁榮,經濟發達。比如唐朝的南城,也就是隋之峰城,位於東西南北兩方之地,四壁120行,3000余鋪,貨賄堆積。隋原誌通城,四周六十裏;周四大同市開了四個門,位於141區,66貨。【1】應該肯定的是,隋唐時期,洛陽是壹個非常繁華的城市,實行嚴格的分封制度。

自唐朝安史之亂以來,洛陽不斷被戰火摧毀,到了唐末,天下大亂。中和四年(884),秦宗權、蔡州派孫儒攻河南尹,留守李。“據《北京月亮》記載,故宮被燒,居民被擄掠”,[3](卷五)各種罪行。李暫退澠池,孫儒與諸葛爽“互相攻訐”,百姓不得安寧,於是經過幾年的戰亂和破壞,“京城壹片灰燼,滿地榛子”。光啟三年(887),張被河南尹,並派駐老城。《景壹窮,不滿百戶》,[3](卷63)“雞犬無聲”。[3](卷五)可以說,洛陽又壹次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不再像壹座城市。

當張進入洛陽時,他帶了100多人,連同數百個貧困家庭,在城市的原地區為北城建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在城南建嘉善坊為南城,鬥耕、招人、放景植藝,經過幾年的努力,“京畿無閑田,戶數五六萬”,“數富”。[4](卷二)顯然,這裏所說的“富裕”並不是城市的繁華,而是城市廢墟上的農村,因此不存在閑置的田地。

唐昭宗四年(前904年),朱溫準備將遷至洛陽,命張“修治洛陽宮城多年”。〔3〕(卷六十三)這年正月,趙總向東移動。為了充實洛陽,朱溫下令“長安居民依書而動,拆屋移樹,甚至在渭河上痛哭壹個多月”。[5](卷二十)這年二月,朱全忠還到洛陽,力勸勞工犧牲長安,恢復洛陽的都城地位。這次有多少人從長安遷到洛陽不得而知,但從“無盡月”的時間來看,似乎有相當的規模,數量也相當多。然而,張卻把洛陽廢墟變成了農田。這給城市修復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唐哀帝天yòu②二年(905年)十月的信中說:

在洛城廣場的音樂中,自榛、張整修之亂以來,舊朝臣、各部門的房屋都有所耕種,這不但是為了軍稅,也是為了公地,還是怕被人囂張。他們認為世界工業壹定受到檢查的困擾,所以他們是幸運的。各種膚色的人都認不出它首都的廣場曲和首都的耕地。想要田地,隨時可以買,誰認了不限給誰還。如果有自己派人的活動,則不受此限制。若荒田無主,即許知而納河南府。[6](第14卷)

唐朝末年,先是受到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的打擊,後又遭受軍閥多年的內鬥。洛陽大量官僚和平民百姓逃亡或死亡,房屋被燒。這座城市變成了壹片白色的土地。唐政府承認張開墾的土地為公有土地,不允許原所有者認領,即不承認其工業所有權。允許原所有者將未開墾的荒地視為自己的事業,他們必須在河南省重新辦理手續。在這樣壹個事實的基礎上,重建洛陽城是相當困難的。所謂的唐朝聖旨,其實是朱溫頒布的。因此,朱溫取代唐時,洛陽城的變化並不十分顯著。

從五代的歷史考察來看,真正重建洛陽的是唐朝後期。同光元年(923年)十月,唐莊宗滅梁,年底建都洛陽。次年八月,他在壹份上諭中回憶了漢唐以來洛陽的繁華,斥責了後梁不重視洛陽的事實,然後表達了重建洛陽的決心和方法。聖旨中有這樣壹段話:

.....自從大規模的扁平化,地圖的編制,布洛之都的復興,門派會議的永恒開啟,都將是漫長的時間,需要討論修復。真的是奢侈到讓人嘆為觀止。京畿道應該有個學園,各種膚色的人都可以拍,都可以建。侯波是壹個諸侯,在北京有壹個朝臣,所以他沒有地方住。他也可以要求打針,單獨修。其空置土地仍有半年的期限,業主必須自建。如果過了期限還沒看到房子,就允許別人占用。成功是最重要的,不允許虛位以待。[6](第14卷)

與唐朝末年相比,這道詔書的內容有了很大的改進。北京所有的閑置土地,各種人都可以申請建房,據為己有。由於後唐政府無法在首都為他們找到合適的住房,首都內外的各級官僚不得不允許他們申請空地,建造自己的房屋。本來有壹塊空地給業主,業主半年內自己蓋了房子。如果到期後沒有移動,則允許其他人擁有它。後唐政府提出壹個原則,“成功最重要,不能白占”。這壹規定必將加速洛陽的收復。為了貫徹這壹聖旨,後唐還頒布聖旨“令諸路勤儉,守,守,排練,刺史等。”,且宜使羅京完成第壹住宅區,既顯示禦所之宏偉,又主張地方官員能否執行此聖旨,乃“愛君之誠節”[6]。這樣,地方官員紛紛在洛陽投資建房,加快了洛陽的建設。然而,由於缺乏統壹的城市建設規劃,建設處於盲目狀態,很快暴露出自身的弱點。

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六月,河南府開永通和後宰門二,又壹次重申了在都城內湖町修營的方法。當時,崔虎博士③曾經指出:

當我看到洛都在早些年改造的時候,荒涼荒涼,到處都是。這時候大家聚在壹起開始種地,就會優先種地或者苗圃30年以上。這幾年住的人越來越多,巷子也挺窄的。房子是要增加的,做街坊是合適的。都城體系已經建立,中國前景看好。沒有改變,汙染反而加深了。只是舊宮這邊,不準擋邪物。今天,它與菜園相連。祠堂汙穢不堪,在公房裏冒著熱氣,不幹凈。請大家討論壹下制度,讓四方都可以。[6](第14卷)

可見,在此之前,農田的耕種已經逼近宮城,道路狹窄,“只能人通行”。市區到處都是農田和菜園裏使用的汙穢和邪惡的東西。針對這種情況,崔護(3)只要求做壹個規劃,不僅是洛陽的重建,更是各個方向。這確實是壹個緊急事件。

唐朝末年,為了恢復洛陽皇城的面貌,同光三年(925年)八月,左不缺上奏楊圖,認為“明君當遵前朝規矩”,要求摧毀張在城中所建的、舊壘,改“廣大聖都,繞過青田 徘徊壁壘,倚近禦宅”(6)今年九月,根據楊屠最後的表現,後唐政府同意拆除張、李的寨城,並要求河南政府“先將舊街巷破出,再讓人填壕,以造房屋,城基舊巷道為巷道,不得循行,有任意侵占之嫌。 請仍然限制在壹月。如果是無法平kuī④④,很多有實力的戶就占著,填著。”。[6](卷十四)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唐末洛陽恢復時,其道路、巷巷基本上要按唐朝舊制填平,張等人修築的城寨都填平了。此時,興角門樓在後唐重新建立,以增加宮城南部的輝煌。

但是洛陽已經形成多年的事實,並不是後唐的壹張紙就能立刻糾正的。《書府元規》卷十四《禦司?杜毅在《陳武篇》中記載的明朝長興二年六月(931):

我們應該允許人們在北京的第六大街和朱文房蓋房子。如果土地被侵占太多,他們甚至不會通車。以後蓋好了,壹定要通車,或者壹定要拉更多的人,壹定要在合適的時候拆。而在果園池亭外,還有不止壹種菜園的空地。自己跑的話,三月份就得建了。自己不做,可以買斷。聖旨:伊洛之都,皇帝的居所,是夏歸心,非農桑得之地。曾經荒涼的時候,從來沒有安靜過,但多半是安靜的。作為永安天壹的主場,傳播中國的制度再合適不過了。禦史臺、梁介石、河南府依次切第壹排,顯多事,不容侵占,或為方便,或可暫詳聽。月,河南府奏:允民買京城坊市菜地,憂主占佃壹年多,富蔬。他怎麽能建造它?恐權貴資本傷窮,旨在:城與鎮之間,陰與繁貴,欲化九事為榮,則樂在諸般障礙中,做事不疑,令行統壹。根據巡防連的申請,為了隨意拍地球,我們立了規矩,讓它值得。只要多蓋幾棟房子,多加點福利,價格就能讓中國的景色壯麗起來。朝廷基於興邦之計,確保比劃,府署基於園價之例,恐傷貧,須議而允於。如果權貴戶、形勢大臣曹斯等人已經在北京占了第二位,可以在其他地方買菜園,甚至房子,讓菜園主人出租或租給別人,允許他們按以前的價格出售,不得違背。誠然,那些貧窮和需要幫助的人,他們買了壹個花園,用手灌溉花園,自己賣菜來提供食物和衣服,他們會給別人增加特殊的價值。還買的不允許廣買,要根據自己的實力商量修營,要考慮到情況。

這壹記載對於研究晚唐洛陽的恢復非常重要,可以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1)過去允許住戶在閑置土地上建房。由於盲目和沒有規劃,建設者侵占了太多的土地,占用了原有的街道,使道路由寬變窄到“甚至封閉交通”,造成交通困難。

(2)針對上述情況,制定相應的措施,建房時保持道路的寬度,並“對壹切交通開放”;不符合這個制度的,就拆。

(3)再次提出“伊洛地,皇居之地,夏歸心之地,非農桑作物受益之地”的原則,宣布不保護原來耕種的田地和菜園。原業主有條件自建房屋,允許無條件建設者出售土地,只適當照顧貧困自耕農的地價。

(4)後唐政府根據城市建設的需要,下令禦史臺、梁傑石、河南政府合作規劃,使洛陽逐步進入有計劃的恢復階段。

(5)經過前期的努力,官僚局面掌管了曹思和權貴戶,在洛陽修建了生活區,增添了城市的宏偉。為了防止他們占用更多的土地,不得不提出壹些相應的限制,不允許他們在其他地方,甚至在他們的房子裏有菜園。

(6)所謂“城與城之間,富而復貴”,遵循這壹指導思想,在建設上要盡力做得更好,“使中國顯得雄偉”、“物盡其用”都體現了晚唐洛陽城的特點。

但從當時的實際建設來看,唐朝後期不可能完全恢復唐朝洛陽街的制度。直到北宋,宋敏要河南編年史時,引用舒威記載的洛陽街道,感慨地說:“不再是舊制了。”【1】這句話的現實意義在於,五代宋元時期,洛陽的街道由寬變窄,應該是後唐城市規劃跟不上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

晉、漢、周時期,洛陽為都城,許多官僚在此定居。盡管這座城市沒有什麽大的創新,但官僚們正在豐富他們的家庭,建造舒適的家園。也就是說城市還在加強建設,人口也增加了,經濟也在持續復蘇。

宋初,洛陽隸屬河南省有兩個縣,壹個是河南郡,轄4鄉54坊。壹個是洛陽縣,分管3個鄉鎮,43個廣場。兩縣除村外共有93個廣場,大體反映了西京廣場制度的恢復。[7](卷三)北宋中期,西京共有作坊120家,其中88家劃歸河南郡,32家劃歸洛陽郡。這些方格的形成,“自唐末五代以來,弓有刺,協定猶在雲端。”由於洛陽城很大,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填滿。直到yòu② U (1050)二年,張奎才得知河南府的事務,覺得“房屋久未列名”,“排列有序”,[1]“房屋按唐朝街道列名”。[8](卷32)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許多廣場的建立或恢復,壹般是以唐代的街巷為藍本的。至於方家的名單,直到北宋建立90年後才統壹。

關於隋唐洛陽這個“城”,到了宋代逐漸消失。如隋置鳳城,唐改為。原占二坊之地,至貞觀九年(935),占二坊壹半,另壹半名為同裏坊。唐末之亂後,張主政洛陽,改為河南府臨時治所,使和同裏坊居住區南北兩城。宋朝不可能恢復方、石分封的“城”,只能沿著舊的。宋代洛陽石臺坊原為隋代童淵。周六,這座城市南鄰洛水,後來被廢棄。唐憲慶年間,舊城改為廣場,宋亦名大同廣場。在宋代,洛陽有壹個北城廣場,毗鄰方得土地。唐憲慶年間,創建為北城。之後,廢棄的城市被改為北城,包括鄰近的方得。到了五代,城市的面積已經大大縮小了。雖然後唐仍在北城執行死刑,[3](卷40)保留了北城的名稱,但實際上被官僚建房、設廟所廢,到了宋代就成了天。[1]

從上面可以看出,從唐末到北宋,洛陽原來專門的“城”並沒有被提及,而是被劃分為廣場,建築和居民區較多。這壹歷史事實表明,到了宋代,洛陽城由原來的坊市分離體制轉變為坊市壹體的新體制。廣場上的居民比鄰而居,成為壹座沿街的城市,這是洛陽城市演變的壹大進步。

兩三座城墻和宮殿

據《宋史》85卷《地理》記載,宋代洛陽有宮城、皇城、都城(外城)三層,均出自隋唐,只是周長略有不同。

宮城,周長9英裏,300步,位於北京的西北部。在隋朝,舊名稱是魏紫市,這是在唐代相互關聯。它的周長是十三英裏和241步,它的高度是四英尺和八英尺。(註:關於唐代洛陽宮城的長度,《舊唐書》卷三十八《地理》寫為“東壹百八十步,西四十裏,南北十五步,南十三裏,三十步。”《新唐書》卷三十八《地理》記為“周長四千九百二十壹步,高四尺八,長十三裏二百四十壹步”。他們記錄的宮城周長與宋代記錄的不同,可見宋代洛陽宮城可能有所縮小。所以《河南通誌》在宋城部分記載:“宮城,壹周九裏三百步。”紙條上寫著:“懷疑失去了西、北經脈。”這是正確的。)。宋代宮城南面有三門,中間是五鳳樓,東面是興教,西面是鄭光。東有黑龍,西有胡錦,北有陳宮,宮城東西各三裏多,東有兩個門,南有姚斌,北有祁鳴;西二門,南有金耀,北有甘通。

關於五峰塔,滄桑很能反映出晚唐五代時期宮城的壹些變化。建於唐代的五峰塔在唐末已不復存在。朱溫逼東遷洛陽時,命羅重修五鳳樓和殿。“巨木匠當時未歸,立於地,S 2499之流立於西舊址,張設繡,皆為副。”[3](卷十四)《新五代史》?羅也記載:“邵偉以魏為五峰塔和廟,浮於江面,立為都城。”羅是我國駐大使,他實力雄厚,擁有壹批能工巧匠,完成了洛陽宮城的部分建設任務。

洛陽宮城的建築在晚唐五代時期相對來說受損較少,所以朱溫在建梁後長期居住於此,晚唐時期略有恢復。宋開寶八年(975年),為迎接毛希興,於這年十月至次年春大修壹次,王和上京由莊宅監管。修復後,“宏偉的宮殿”讓宋太祖非常滿意。[9](卷17)當時洛陽宮城有9990多個區,[9](卷16)的建築比開封宮城還多。宮城有壹座城,城內和城北都是軍營,都在皇軍周圍。北宋中期,由於闕殿年久失修,豫州知府張奎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8](卷324)景德鎮二年(1005)八月,真宗將在珙縣掃墓,發函西京八師,修復大內及各部建築(11)。【10】(方壹二十四)至宗申熙寧二年(1069),京西交通部門稱,西京受損房屋4000余間,要求次年春修時,“每隔兩間拆修壹間”。【10】(廣場壹二十四)可以說,在宋哲宗之前,西京宮城的建築基本都是承襲舊制,或者略有修繕,但並未被創造,甚至損毀嚴重,無力加修。這裏原來的宮殿群很大,但是皇帝很少去洛陽。久而久之,他也懶得修了,就把老房子修了兩折,讓宮城樓壹天天縮水。直到鄭和元年(111),宋徽宗才準備祭奠帝陵,這才讓靖西之調讓宋必安(12)“治宮城,廣十六裏,造四百四十廊,貴得不能勝”。[8](卷356)此外,《宋史》(卷85)《地理誌》記載,這壹次是“千室以真漆裝飾,工甚重,費工”。在作畫的時候,“地面需要骨灰,骨灰的價格越來越高,漲到幾千。”獸骨不足,“骨灰以人骨為準,重則數千。”洛陽城外郊區二十裏範圍內的古墓葬,“凡穿衣服起壟者,恐遭暴掘”。[8](卷356)可見,北宋末年,宋徽宗曾經對洛陽宮進行過壹次大修,城墻擴建至16,超過前代。同時新造了數百條走廊,使宮城的建築數量達到數千座,繪畫裝飾也比過去更加精美。從史料記載來看,地下文物為了建築乃至古墓的裝飾,遭受了壹場浩劫,損失相當嚴重。

洛陽宮城的建築在宋代城市發展史上並不十分重要,但作為洛陽本身,應該引起重視,這是它作為都城的必要條件。其建築質量顯示了宋廷對洛陽的重視,這是必須討論的。

洛陽皇城,周長十八裏,臺階二百五十八級,[8](卷八十五)隋唐稱太尉城,又名程楠,高三尺七尺。據地理記載,皇城周長4930步,應為13裏250步,似乎比宋代皇城的周長要小(註:河南誌上說:“皇城夾於宮城之間,城壹周80裏258步……”明顯錯了,因為帝都在都城之內,都城的周長只有52華裏多。)。皇城是宮城之外的城市,當然也位於北京的西北方。南三門:中間叫端門,東西叫左右門。東壹門稱任緒安。西三門:南有美景,直有金瑤,中有文明,直有幹通;北方應該得到祝福。“都在部裏”。[8](第85卷)

城外,周長五十二裏九十步。南有三門,中有鼎,東有長夏,西有厚載;東面有三門,中間是洛門,南面是建春,北面是山東;壹扇通往西方的門關閉了;北面有兩個門,東面是安西,西面是惠安。該城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名為城。建於唐舞後長壽二年(693),名金城。這座城市的高度是八英尺。據考古調查,周長為27165米,即27.52公裏。[11](p46)這應該是壹個準確的數字,但還是和唐成的記載不完全相符。而且在唐成的記載中,也有史書記載的矛盾,需要進壹步考證(註:《舊唐書》卷三十八《地理》上說:都城南北280步,東西70步,周圍320步。《新唐書》(卷三十八)和《地理誌》記載外城周長為25050步,為69裏210步,與舊誌記載的總數略有出入。舒威在《河南誌》中記載,城東十五裏二百壹十步,城南十五裏七十步,城西十二裏壹百二十步,城北七裏二十步,周歸六十九裏二百壹十步。這個總數與新編年史壹致,但與周圍的總數不同。由此可見,每本書的記載都不壹樣,或者是抄寫出版有錯誤,或者是記載的時間不壹樣,需要考證。)。

唐代洛陽外城的高度遠不如宮城和皇城。唐末戰亂後,被“摧毀”,破壞極為嚴重。周世宗在位時,“洛陽城缺頭,故修之”。時任刺史的吳興德“率萬余人,完其城”。【8】(卷25)這次修復的怎麽樣?河南的編年史稱之為“非常破舊”,連南墻都沒有部分修建或根本沒有修建。直到九月十五日(1034),燕宗景第壹yòu②,宰相王增有這樣的話:“西京水南,地域遼闊。居民多,沒有城市。希望逐步打造。”為此,宋廷下詔政府李處理此事。【10】(方壹二十四)這次修繕的結果,據《河南通誌》雲:“城雉才完。”元豐八年(1085),司馬光曾說洛陽是外城,“卑弱,狗可驕。”【12】(卷48)明顯缺少了往日的恢弘。

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出,洛陽城在宋代雖然保持了隋唐時期的三重城格局,但實際上已遠非舊觀,不僅簡化了隋唐時期城內的許多建築,而且使外城相當簡陋,從根本上缺乏防禦功能。從三重城的高度來看,宮城是四尺八尺,皇城是三尺七尺,外城只有壹尺八尺,主要是為了顯示皇家威嚴。從整個城市的功能來說,已經不能和宋東京相比了。但就全國而言,洛陽的外城是最大的城市,北宋其他城市都比不上,完全有資格作為首都。同時,洛陽城總體上仍占有重要地位,保持其諸多特色值得認真研究。

三洛陽花園是世界上最好的

宋代洛陽園林的繁榮是這座城市的壹大特色,是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即水、土、氣候的優越條件,也有歷史和政治原因,即自隋唐以來,許多重要官僚入駐洛陽,所以園林修復的速度特別快。蘇哲曾說過:

洛陽古代帝都,其人習慣漢唐衣冠之俗,在家經營園林水池,建亭臺樓閣,植草木,以為老了好去看看。它的山川清澈美麗,是可樂。平川之延綿,東西數百裏,高宋少室,是天安(13)王宅。附圖(圖片)全是山和樹葉,可以四處看看。伊洛(如圖)有溪出平地,故其山林勝,其泉流凈,雖其無情人,其王侯* * *。壹畝宮室,遠眺青山,聽流水,美花翠竹,布衣環繞,其巨大的房間和花園堪稱天下第壹。[13](第二十四卷)

蘇轍,四川人,在很多地方做官,見多識廣。他認為洛陽園林是“天下第壹”,這並不誇張。文中提到的“古代帝都”和“漢唐風俗”可以視為歷史因素;所謂“山地氣候”,指的是自然因素;至於所謂“貴臣巨室”,與政治因素有關。正是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使洛陽園林在宋代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持續時間長,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

就上述歷史因素而言,優勢是相當明顯和重要的。如唐代“貞觀至開元間,官宦貴族在東都開庫,名數千余”。[14](卷25)雖然這些官僚會館在唐末五代之亂後大部分被完全燒毀,但其遺址依然存在,尤其是園林和石頭的遺跡,成為相當可觀的文化遺產。宋代很多園林都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李在《洛陽名園》中斷言宋代園林“多為隋唐舊”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自然因素方面,除了上面蘇轍提到的,宋代詩人李富也說過“春香沃土,風和空氣舒適。從過去開始,人們就喜歡住在那裏。青山自宅,流水繞宅,竹木百(14)。”【15】(卷六)可見,洛陽的自然因素中,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有山有水,土壤和諧,適宜花木生長。從政治因素來說,洛陽是宋朝的西京。自五代以來,許多官僚在此定居,形成了自己的安樂窩。到了宋初,很多官僚都在開封為官,家還設在洛陽。可以說,官僚的定居程度僅次於開封。居住在洛陽的官僚或其家族,利用唐末五代以來土地荒蕪無主的局面,盡可能擴大對土地的占有。做到這壹點的方法就是建造園林,房屋與園林的結合會形成壹種並駕齊驅的氛圍,園林的繁榮也由此而興起。範仲淹曾說:“西方士大夫在園中對峙。”【16】(卷二十四)木秀有詩《過西京》:“西京自古帝王宮,有無限園林。我恨那不是桃李天,滿城紅樹林是秋。”【17】(卷壹)久居洛陽的司馬光對洛陽園林了如指掌,他還有壹句詩:“洛陽名園無數,門巷相連如梳。”修竹又長又曲折,讓人感覺不舒服。”[12](卷四)這樣的詩不少,不再贅述,可以證明洛陽園林眾多,繁盛壹時,這是人所共知的。

當然,說到洛陽園林,人們會想到李的《洛陽名園》,其中提到19名園,格外引人註目。因為這些園林不僅繁華,而且各具特色,足以代表宋代洛陽園林的風貌。下面簡單介紹壹下。

北宋羅陽園是前宰相富弼的第壹座園林。李對說:“只有富鄭的花園是最近的,風景是最繁華的。”東施“富貴洛陽”,其家有東、西兩園。雖然貧瘠,無藥可救,但其規模“足以令人佩服”。東園坐北朝南,入口處布滿黎蒴,大致為十格,並有亭臺、噴水池。貴人園因貴人廣場而得名,是壹個廣場的土地。“北有千株牡丹牡丹,中有百畝竹,南有桃李。唐朝宰相牛僧孺園,七葉,屬其老木。現在屬於中書侍郎李,方創庭是其中之壹。河南城五十余裏,有大園池,此為冠。”洛陽城有120個廣場,這個貴人園有專屬廣場。所謂“園林池有多大”,那麽園林在城市中所占的比重是相當大的。

洛陽的苗帥園,“又是最好的地方”,原是王浦園的宅院。“園子古老,景色蒼白。恢復藻飾之力後,有依陵之意之欲。”花園裏有兩棵超過100英尺高的七葉樹。“春夏看起來像山。”園子裏有壹萬多根竹竿,都被兩三堵墻圍著。其他建築“制度上很豪華”,但還達不到王璞老家的水平。

李氏仁風園原為唐代李德裕平泉村。有許多種類的花和樹。除本地花木外,還移植了大量外來花卉,成為該園的壹大特色。天王苑原為佛寺,以栽培牡丹聞名。宋道花園裏種植的松、柏、杉、杉、檜和柏都是美麗的樹木。洛陽人只愛宋,而敬宋。宋道園有百年古松,東南角有宋雙右旗。此園原為唐代袁象賢的宅園。在宋代,它屬於李總理,後來它是吳的花園。經過幾代人的經營,公園建了亭臺池塘,種了竹木,南建了平臺,北建了廳堂,東建了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