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月,丁明調任東北。告別鄉親們,背上背包,壹支由6000名幹部組成的幹部大隊隨八路軍主力踏上了新的征程。車隊經過膠東半島龍口港,乘坐普通人釣魚用的木帆船。在經歷了顛簸嘔吐的痛苦後,他們到達了東北的皮口鎮,投入到東北解放戰爭的鬥爭實踐中。
丁明早在童年時代就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兩個叔叔是農村業余萊蕪梆子劇團的演員,從小就帶他參加劇團的活動。初中的時候是學校學生劇團的骨幹,後來加入泰山軍分區進入劇社。天生壹副好嗓子,是壹個活躍的歌手兼舞者,為了救急,他曾數次女扮男裝。1943年,他18歲時,在沂蒙山區沂水縣小高莊完全小學當音樂老師兼學生劇團團長,完成了他的處女作,載歌載舞的《開荒》舞蹈,學生們的表演得到了群眾的壹致好評。到東北後,根據他的特長,分配到合江省文工團和民主聯軍總政治部文工團當秘書。1946年9月赴東北大學魯迅文藝學院音樂系深造。此後,他被分配到陸毅文工團第壹、四團擔任演員、樂隊成員、作曲和組織領導,並逐漸走上了團的領導崗位。從1945到1949的四年間,他的足跡從旅大皮口開始,走遍了東滿、北滿、南滿的幾十個市縣鄉村。作為黨的宣傳幹部,他竭盡全力在東北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發動群眾清匪反霸,進行土地改革,解放整個東北。作為壹名革命文藝戰士,他不畏嚴寒酷暑,到處演唱歌曲,指導群眾跳秧歌,參加各種演出,收集生活資料和民歌進行音樂創作,奉獻了自己寶貴的青春。這期間,他的主要作品有:《賀新春》、《打蔣介石如下棋》、《中國黨萬歲》、《秋收》、《忙互助生產》等革命群眾歌曲;秧歌劇《推小車》、《搞生產》(夏斌編劇)、《分浮財》(張庚編劇)、輕歌劇《老耕頭》(王華、)和《互助合作好》(德馨、肖責編劇)受到群眾好評。
6月遼沈戰役勝利後1948 11解放整個東北的戰爭全部結束。“陸毅”藝術團四個劇團、音樂團集中在沈陽,奉命恢復辦學,定名為“東北魯迅文藝學院”。下設音樂、戲劇、美術三個系,各有壹個系、壹個研究室、壹個團(或壹個廠)、壹個文獻研究室。舞蹈班和圖書館都在醫院直屬。丁明擔任音樂系音樂系主任助理,晉升為講師。從此,我開始投身於祖國的高等音樂教育事業。同時,他在音樂創作、音樂理論和音樂社會活動方面展開了全面發展的活躍期,抓住壹切可能的時間和機會,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加強音樂行業的理論素養和技術技能。
作為作曲家,丁明的創作活動主要在五六十年代。據不完全資料(很多已經失傳),不同流派的作品有200多部。建國後正式出版的作品主要有:《打擊侵略者》、《大家小心山火》、《拜會毛主席》、《追捕大腐敗分子》、《我們的彭司令》、《我們想起毛主席》、《果園之歌》、《月牙兒》、《喜訊傳》、《漁村好風光》、《百花齊放的早晨》等。兒歌《熱愛祖國》、《小鴿子和小女孩》、《聽解放軍叔叔講故事》、《孩子們忙著種樹》、《小樹快長大了》等;獨唱歌曲如《做婚姻的主人》《我愛我的家鄉》《我的家鄉在山頂》《石榴花牡丹紅》《春雨》《中韓人民是兄弟》《歌唱張誌新烈士》《淩河兩岸好風光》等。大型音樂作品主要有:《合唱:森林之歌》(青作曲)、《勝利花遍地開》(霍西陽與劫持者、中國美術合作作曲)、《鋼都三月繁花似錦》(虞雯、、蒲烈與霍存輝、郝如寶合作作曲);電影音樂:祖國東北(嚴琛、蒲烈詞);歌劇:《在邊境上》(許作曲)、《快樂的日子》(王拙作曲)等。以上部分作品受到遼寧省、東北人民政府和文化部的表彰。有的錄了唱片,受到群眾歡迎。
丁明的音樂創作始終遵循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原則,堅持建設社會主義民族音樂文化的方針。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群眾性和創作個性。
他始終堅持生活是創作的唯壹源泉。上世紀50年代,他寫《森林大合唱》的時候,雖然剛剛告別白山黑水,來到沈陽,但他兩次回到小興安嶺林區,住工棚,體驗林業工人的生活和勞動場景,參加可能的勞動,記錄勞動編號。是生活激勵他用革命浪漫主義和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生動地寫出了充滿幻想和傳奇的林業工人苦難的過去,充滿自豪和歡樂的今天,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未來。1960年,在創作清唱劇《鋼都三月繁花似錦》時,他帶領創作團隊到鞍鋼待了幾個月。這項工作在鞍山和沈陽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和贊揚。周恩來總理在遼寧廳觀看演出後,給予了充分肯定。他滿意地說:“要好好歌頌工人階級,這樣的作品應該多壹些。”
丁明非常重視和追求音樂作品的民族風格、地方特色和流行形式。他在創作中廣泛吸收了華北、東北地區民歌、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東北“二人轉”音樂的語言特點和結構形式。在他的各種流派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這種脈絡。同時,他不拘泥於原有的東西,嘗試給予新的、個性化的對待。
丁明的創作壹直緊跟時代的腳步。這壹點從他的音樂作品目錄中可以看得很清楚。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創作了歌頌在與“四人幫”的鬥爭中寧死不屈的女英雄張誌新烈士、向科學現代化進軍等反映四個現代化的作品。
丁明在與深情戰友共同撰寫的《銘記安波,學習安波》壹文中說,“他對黨的文藝事業的貢獻,超出了他個人的文藝創作”。這句話也適合自己。丁明壹直熱心於大眾音樂創作的輔導。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和朱鋒就根據東北音樂學院作曲系的講義,以馬列主義的動態反射理論為指導,結合國內外特別是“五四”以來我國著名音樂家的創作和教學實踐,並參考同類作品,編著出版了理論專著《歌曲練習教程》。本書對壹直被視為神秘的音樂創作現象進行了通俗而科學的闡釋,使讀者不僅能了解作曲的規律和技法,還能增長見識,豐富音樂素養,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欣賞,熟悉大量優秀的音樂佳作。該書出版後,受到了廣大音樂愛好者和音樂人的歡迎,被壹些音樂院校和團體列為重要的教材和參考書。第壹版和第二版仍然供不應求。至今仍不失為壹部有價值的學術專著。
丁明同誌雖然組織管理工作十分繁重,但出於高度的革命覺悟和社會責任感,從探索音樂規律開始,再到駕馭音樂,多年來孜孜不倦。著有《創作與傳統》、《標題與內容》、《體裁與形式》、《專業創作與民間音樂團隊》、《音樂作品的題材、體裁、形式與風格要更加多樣化》、《音樂表演藝術必須體現社會主義精神》、《當前群眾音樂生活中的重要課題》、《談輕音樂的發展與完善》、《發展音樂傳播促進音樂繁榮》、《中國現當代音樂史》、《音樂作品與音樂家(包括聶耳、 冼星海、陸機、賀綠汀、、琥珀、李、、、雷雨生、尚德毅、作曲家王殿懷、農民作曲家譚等。 )也是丁明的主要領域,他發表了大量論文,為中國音樂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丁明是壹位熱心的音樂社會活動家。這些年來,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他還兼任許多地方乃至全國文藝社團和學術團體的社會職務。自20世紀50年代起,任中國音協遼寧分會理事、常務理事、副主席、主席。遼寧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副主席。粉碎“四人幫”後,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三屆、第四屆理事、常務理事。聶耳,冼星海學會理事,更有機構聘為顧問和名譽職務。他熱愛並熱心於這些學術社團的事業,積極參加或主持業務學術活動,團結各位同誌共同努力。他被授權並協商推動東北三省間的音樂合作活動,是主要推動者、倡導者和組織者之壹。“哈爾濱之夏”、“長春音樂會”、“沈陽音樂周”等三省輪流參與的區域性大型音樂活動,極大地促進了東北三省音樂文化的建設與繁榮、音樂人才的發現與培養、經驗的總結與交流、音樂界的友誼與團結,影響力遍及全國。並受邀參加上海之春、羊城音樂花會、濟南春城之秋、武漢琴臺音樂會、西北五省蘭州音樂會、北京音樂節、中國藝術節、華北五省大連之夏等大型音樂舞蹈節目。作為評委參加了第壹屆全國交響音樂比賽和全國器樂比賽。50年代起任《音樂人生》(包括其前身《東北新歌選》)編委、副主編、主編。他在擔任沈陽音樂學院院長時,在慶祝建校45周年之際,親自創辦樂府新聲並出任主編,還撰寫了出版演講稿。當選為《東北近現代音樂史》、《沈陽音樂學院史》主編。被任命為《冼星海全集》編委,被委托為九壹八合唱團責任編委。國家大百科全書系列《當代中國》音樂卷編委會;《中國民族器樂集成》全國編委會編委、副主編、遼寧卷主編,全國藝術學科十大集成優秀圖書;《學生音樂詞典》藝術顧問(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委員會等單位編輯);遼寧電視臺藝術顧問;沈陽出版社特約編輯。多年來,我不斷參加與上述職位相關的全國、東北和省內的各種學術會議和研討會。
1983 165438+10月期間,應日本中華文化交流協會邀請,中國音協派出、石副主席率領的音樂家代表團壹行六人對日本進行為期兩周的友好訪問和音樂考察,丁明作為代表團成員參加了全部活動。回國後,他在《音樂生活》月刊上發表了壹系列文章,介紹這次訪問的情況和收獲。1986-10期間,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音樂家聯盟邀請,中國音協派出以副主席曲希賢、執行會長丁明為團長的音樂家代表團五人,對朝鮮進行為期兩周的友好訪問和音樂考察,並參加了紀念中國人民誌願軍朝鮮戰爭35周年系列活動。在所有這些社會兼職和音樂社交活動中,丁明都積極熱情地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才華,盡著自己的本分。壹方面,不斷從各種渠道和機制中吸收大量多方位、多層次的音樂信息,對於不斷改變比較的參考系數,更好地進行橫向比較,從而開闊眼界、放眼世界,保持和提高思維的宏觀敏感性、系統性和微觀深刻性、準確性,在專業活動和領導崗位上發揮更大的創造力和開拓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壹名勤奮的音樂教育家,丁明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的抗日戰爭時期就做過小學音樂教師。1948以來的幾十年裏,先後擔任東北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的院長、教育總監、教務長。之後壹度被調離學校到省音協工作壹段時間,但在1979年4月,沈陽音樂學院的師生們激動地迎來了闊別多年的丁明同誌擔任學院院長、黨委書記。
丁明有壹個幸福的家庭,這為他投身音樂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膝下有四個孩子。他的大兒子魯振平壹直在老家務農,其他三個都在外打工,都事業有成。退休後,他沒有沈浸在家庭的幸福中。仍擔任遼寧省文聯顧問、遼寧省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任勞任怨。在1996發表了40多萬字的《千山華樂》。本書由著名音樂家呂紀(《中國音樂家》名譽主席)親筆題寫,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李煥之作序,副主席李玲、趙峰、孫珅題寫,大家對《丁明音樂選集》給予了高度評價。
這是壹部音樂文學理論文集,以音樂評論為主,包括隨筆和雜談。寫作時間跨度很長,從新中國成立到90年代初。主要議題和內容圍繞發展和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民族和新的音樂文化這個中心,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問題。其中涉及的學術學科有音樂美學、歷史學、音樂民族學、民俗學、音樂教育學、音樂創作與表演、民族民間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等。,還有壹些當代的音樂人也在評論。文集內容博大精深,堪稱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