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新政生效!長三角很多地方的人才補貼不需要在政府落戶。

新政生效!長三角很多地方的人才補貼不需要在政府落戶。

“我想把家安在湖州。”從四川到美國,再到湖州,今年5月來湖州工作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博士李翔最近考慮在湖州買房定居。

65438+10月22日至25日,湖州舉辦首屆世界青年博士南太湖論壇暨2020南太湖精英峰會。李翔在會上被聘為“南太湖青年學者”之壹。加上他在2020年“南太湖精英計劃”中選拔的創新型長期人才,李翔可享受湖州最高165438+萬元的補貼。

高端人才落戶的背後,是長三角持續多年的人才引進政策和就業創業環境的發展。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長三角地區在以往人才引進政策的基礎上,放寬了學歷、年齡、社保繳納年限等限制,增加了“先落戶後就業”的形式,不斷加大人才補貼力度吸引人才。

不僅如此,與以往的人才引進政策相比,今年各地政府更加註重“揭榜”,不少政府拿項目去論壇、會議上找人才。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不能簡單地把人才引進項目,而應該在人才環境建設、人才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促進人才人盡其才。

長三角多地密集舉行招聘會。

10年10月22日至25日,20余位海內外院士、300余位在各自領域有壹定成就或發展潛力的優秀青年博士齊聚湖州。繼“湖九條”、“人才新政4.0版”等招商引資、引才政策之後,這是湖州引進人才的又壹次嘗試。據了解,在人才新政的影響下,今年6月65438至9月,湖州引進大學生等各類人才118000人。

不僅僅是湖州,記者發現,今年以來,人才論壇在長三角密集舉行,聚焦人才和項目的引進。

如6月10,10,紹興舉辦“名人之鄉”人才峰會,評選發布了125個“揭牌”項目和1000多個高層次人才需求。

嘉興舉辦了“科技人才月”、第七屆嘉興國際人才交流合作大會、第四屆“紅船杯”嘉興全球創新創業大賽等系列活動。

不僅要大力引進高端人才,而且“金九銀十”招聘季正在進行,高校畢業生就業成為長三角各地人才引進的重點工作。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院長吳告訴記者,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感受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學生異地流動性比較小,信息交流不暢;從工作崗位來說,外貿專業的就業機會比較窄。對於2020屆來說,上半年大多在嘉興實習求職,無法返校導致他們更多選擇在當地實習就業,對“留在嘉興”產生了影響。此外,學生長期熟悉嘉興企業,也為2020屆畢業生增加了重新了解企業和市場的負擔。

為促進就業,提高“留嘉率”,吳介紹,嘉興職業技術學院簡化流程,學生簽約後可拍照或發傳真,無需到學校辦理手續;為學生創業提供指導和幫助;下半年將舉辦不同專業的綜合招聘會和專題招聘會;對於留在嘉興就業的學生,學校向非嘉興籍畢業生提供壹定數額的就業補貼。數據顯示,截至8月25日,2887名2020屆畢業生中,有50.25%留在了嘉興。

政府“揭牌”,拿項目找人才。

據記者統計,與以往的人才引進政策相比,今年各地政府更加註重“揭榜”,不少政府在論壇、新聞發布會上拿項目找人才。

“揭清單”制度的核心是指對地方產業發展急需的關鍵核心技術項目進行“張榜公布”。“對於成功揭牌的人才團隊,(寧波)將按照R&D投資的20%給予最高10萬元的資金支持,資助總額超過7億元。”寧波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寧波市委人才辦副主任黃榕城在9月17日舉行的寧波人才科技周新聞發布會上說。

不僅是寧波,紹興、嘉興等地方政府也在為全球人才和優質項目發放“英雄帖”。

據了解,在今年的紹興人才峰會上,發布了125個“曝光名單”項目和1,000多個高層次人才需求;嘉興在第四屆“紅船杯”嘉興全球創新創業大賽49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推出60個高端人才需求崗位,35名創新人才與人才引進單位達成協議。

針對這壹舉措,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當地政府原本是想把項目開發與人才對接起來,但這也可能帶來壹些問題。比如項目在推廣過程中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還需要質疑;項目壹旦結束,是否會面臨人才保留的問題?

因此,熊丙奇建議,不能簡單地把人才引進項目,而是要全面進行人才環境建設和人才評價體系改革,促進人才人盡其才。要想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創造適合人才發展的環境,讓他們的能力真正融入當地發展。

人才補貼不按落戶。

招聘會背後反映的是各地對人才的渴求。梳理發現,今年以來,長三角地區在以往人才引進政策的基礎上,通過放寬學歷、年齡、社保繳納年限等限制,增加落戶後就業形式,不斷提高人才補貼等方式吸引人才。例如,9月,上海發布轟動壹時的落戶新政,明確“世界壹流大學建設型大學”、“世界壹流學科建設型大學”畢業生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本科畢業生,符合基本申請條件的,可以落戶。

臺州甚至出臺新規,允許臺州外飛地人才、海外孵化器入駐項目和企業外獨資科研機構享受人才同城待遇。來臺創業創新的人才享受不受戶籍、社保繳納等限制的政策待遇。

城市人才競爭進壹步升級的背後,是人才的供需矛盾。

無論從中國經濟質量和產業升級的角度,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城市的數量和規模都在增加,對勞動人口的需求也在增加。另壹方面,自2011以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逐年下降,65歲以上人口逐年增加,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在人才數量有限,勞動年齡人口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城市的人才競爭壓力不可避免,這也是為了城市在未來爭取更多的主動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馬慶斌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當城市人口達到壹定規模時,就會產生規模效應和創造效應,就像阿裏巴巴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壹樣。”

在放寬落戶限制的同時,不少城市還出臺了租房優惠、創業扶持等政策。如衢州新引進博士研究生給予654.38+0萬元住房補貼,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最高住房補貼分別為50萬元和25萬元。租房補貼覆蓋本科生和專科生。對產業項目,給予2000萬元、600萬元、400萬元、200萬元的項目啟動資金,對“高精尖”人才和團隊引領的產業項目不限;高層次人才可申請最高500萬元的“人才貸款”。

面對層出不窮的人才引進新政策和越來越多的人才補貼金額,馬慶斌指出,“短期來看,經濟補貼是吸引人才的利器,但長期來看,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還是會更多考慮發展前景和機遇、子女教育和養老資源配置。未來城市群要考慮人才,而不僅僅是幫助壹個城市發展。”

值得壹提的是,國家層面出臺的放寬落戶限制新政還提出,在城市常住人口654.38+0-3萬的二類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I型大城市,全面放開落戶條件,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記者註意到,江蘇共有13個區市,其中南京、蘇州實施了積分落戶政策,其他11個區市正在逐步取消落戶限制。在馬慶斌看來,戶籍應該逐步回歸其登記功能,而不是與社會待遇掛鉤,未來個人能力應該是社會待遇的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