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分:關於洛陽博物館的思考元旦期間,我和媽媽參觀了新落成的洛陽博物館。
博物館從外面看像壹座巨大的烽火臺,進去後內部寬敞明亮。
該博物館有四個展區。看了秦漢羅馬文明展,對國外珍貴文物有了更多的了解。看了中國的“古都文明展”,讓我明白了中國歷史的輝煌;看了大遺址保護成果展,了解到世界各國都重視大遺址保護。看到洛陽珍寶展,我很自豪。
本次展覽的主題是:和而不同。在世界這個大家庭裏,雖然我們有著不同的長相,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明,但我們有壹個共同點,那就是對藝術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看了四個展覽,感覺我們的祖國特別強大,有五千年的歷史,是四大文明古國之壹。古人勤勞智慧,正是因為不斷的學習和堅持,才能創造出如此輝煌的歷史。同樣,作為壹個土生土長的文明古都人,我也有壹種責任感。文物是不能再生的。如果我們沒能保護好這些文物,那將是我們後代的罪過。如果不好好保護,也許他們只能聽長輩講文物的傳說,比如曹魏時期的玉杯。對於我們和後人來說,這種玉杯會越來越好,但這是三國時期的人做的,來之不易!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學習,讓科技水平更進壹步,保護更多的文物,不讓它們被破壞,這樣才不會給子孫後代留下遺憾。
參觀這些展覽不僅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明白了壹個道理:人的壹生沒有意義,除非為祖國做點貢獻。
第二章:洛陽博物館回顧走進新洛陽博物館,“河洛文明”四個大字首先打動了我。十三朝古都洛陽,正如校歌所唱,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悠久的首都。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稱為“天下第壹”。洛陽又被稱為“千年帝都”,有句話說:“問古今興亡,請只看洛陽城”,足以說明洛陽的獨特重要性。所以,要欣賞“河洛文明”,當然只有走進洛陽,感受河洛文明,感受千年帝都的魅力。
站在壹樓,妳看到最多的就是石器和化石,更珍貴的是舊石器時代的象牙化石和鴕鳥化石,可謂是珍品中的珍品。新石器時代彩陶、黑陶、骨針、陶罐、陶爐等。,都足以說明在古代,洛陽土地上曾有過“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炊煙四起”。
走進故宮文物展廳,我想到的是北京故宮的宮殿和建築。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壹幅慈寧宮的大型平面圖和相關文字介紹,讓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慈寧宮的結構布局,方便我們參觀。接下來,我們參觀了佛殿和壹些藏傳佛教的雕像和寶塔。讓我們仿佛都在欣賞宮中皇太後和皇太後的情景,以及佛像的生動形象。後來看了宮廷家具和家居裝飾。宮廷家具的木工技術與雕刻和鑲嵌相結合,形成了宮廷家具的創新風格。
在石雕博物館的入口處,妳可以看到壹個類似洛陽老博物館的“怪物”,而東漢的石頭被稱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整個展廳分為宗教石刻和墓誌銘兩部分。“宗教石刻”多為佛像。在看石雕和被切的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了石雕藝術的神奇魅力。
在洛陽珍寶館的二樓,我期待看到越來越多精美的珍寶。在古代壁畫博物館,我看到了許多珍貴的墓葬壁畫。大家都驚嘆於壁畫的繪畫技術和藝術價值之高,以及畫幅之大。像壹些天庭地圖,北魏武士地圖,女主宴圖,也可謂是稀世珍寶。
在書畫珍品館裏,還陳列著更多著名畫家王力可鐸、吳昌碩、任伯年、康有為的原作,讓我們近距離欣賞他們的原作。王鐸的詩集、行卷、吳昌碩的枇杷圖、葫蘆圖、秋菊圖等書畫作品,都是上乘之作,令人嘆為觀止。
在這裏,我最喜歡的是唐三彩專題展廳。唐三彩獨特的造型和鮮艷的色彩讓人想起宮廷的禦制物品。聽同學說唐三彩的制作工藝很復雜。唐三彩博物館的展品主要是俑和生活用具。這些俑包括人物和動物,無論是婦女,官員,軍官,三色馬或駱駝,都栩栩如生,各有魅力。
洛陽博物館新館讓我們領略了“河洛文明”和洛陽千年帝都的文化魅力。
第三章:洛陽博物館回顧昨天是我第壹次參觀洛陽博物館,對洛陽這座十三朝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對洛陽歷史的輝煌有了更大的了解,對在洛陽學習生活感到無比自豪。
博物館位於古都洛陽市中心,西臨王城公園。是河南省優秀地市級博物館和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示近千件文物珍品。她是洛陽唯壹的綜合性歷史博物館。
看到了很多高貴的文物,幾千年前的大象化石,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夏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漢魏時期的彩陶和數百個俑,隋唐時期的彩繪樂舞俑,五彩繽紛的唐三彩。其中,夏朝的青銅爵,戰國的金銀銅鼎,北魏的陶塑,唐代的三彩燈籠和三色馬都是我國的瑰寶。博物館運用多種現代表現手法,賦予展品新的生命力,使展覽富麗堂皇、精致典雅,再現了千年古都的特殊歷史地位。
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壹座青銅鐘。隨著青銅文化的開始,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鐘。時鐘節奏感強,能表達人們的喜悅和喜悅,在生產勞動中協調人們的勞動節奏,使舞蹈整齊優美,使士兵在訓練中步調壹致,從而提振軍威。因此,勞動生產中最需要這種儀器。有很多詩記錄了時鐘的運行。著名的《明》詩就是這壹思想的反映和象征。銅鐘聲音洪亮悠揚。自佛教傳入中國後,銅鐘逐漸成為佛教寺廟中不可或缺的法器——佛鐘。因此,著名的寺廟裏有鐘聲。當暮色漸漸合上時,寺廟、廟宇的鐘聲回蕩,木魚與僧尼混雜在壹起,增添了蓮花佛教界特有的神秘氣氛。
自唐代以來,歷代封建統治者競相鑄造各種鐘,佛鐘、道鐘、樂鐘,而且越鑄越大,以達到神權與政權相結合鞏固統治的目的。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巨型銅鐘重達數十噸,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體積重量都達到了巔峰。歷代鑄造的鐘中,有時也有鐵鐘,但多為銅鐘。在古代,除了雕刻和鑄造壹些圖案外,還有文字、吉祥的表達或時間的記錄。古代銅鐘不僅在文字發展史上,而且在研究古代社會、政治、思想、文學和經濟方面,都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史料。中國是鐘的故鄉。作為中國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數的古銅鐘反映了中國文化古老、美好、偉大的壹個側面,對研究中國的斷代史、禮樂制度、思想史、音樂史具有重要價值,因匯集了中國古代技術的精華而代表了當時鑄造、聲學、音樂學、力學的高超技術水平。
參觀後,我學習中國歷史的熱情更加高漲。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不僅僅是文化,還有很多做人的道理。今天,我參觀了這些古老的文物,不僅讓我知道了很多知識,也讓我為我們國家有這麽多古老的文化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