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就來說說泛閩南地區這個名字容易引起的誤解和錯覺。
歷史上,福建南部的漳州和泉州壹直被稱為“張泉”。有人認為是因為歷史上漳州比泉州強,所以叫張泉,把漳州排在前面,泉州排在後面,對泉州的歷史有壹種不滿感。
無論是在福建還是在張泉,以稱呼為標準來劃分身份都是非常膚淺的。除了看功能,稱呼也要考慮押韻和流暢。早在五代時期,張權就被壹分為二,史稱“張權劉氏”。不言而喻,泉州在當時是絕對的中心。明初建立的“張泉路”也是以全州為中心。興泉路和興泉省都是以泉州為中心,興化為附屬。明清時期,以漳州市區為中心,分設漳州、汀州、龍巖的路和龍路。所以按名字順序排列地位的理論,經不起稍加推敲。如果光看名字就能引起壹些膚淺的人對泉州歷史的不滿,那我們就只能把歷史簡單的攤開,看看到底哪裏出了問題。
漳州在明代以前屬於下州級,泉州在唐代達到上州級。泉州在宋代成為紂王,泉州在元代是壹級州道級別。事實上,漳州在區域發展和發展方面落後於泉州,就其輝煌歷史而言,沒有可比性。
據說,當陳元光在686年建立漳州時,還沒有全州。其實他只看到了名字的表面,沒有看到內涵。唐初,陳元光建立的漳州範圍只是今天漳州南部的壹部分,州治在雲霄縣西林村(開元四年(716)三十年後)遷至漳浦縣,直到100年後(786)唐朝開元二十壹年(733)福建壹詞首次出現時,漳州龍溪縣(包括漳州平原的精華地區 現在的漳州市和龍海)仍屬閩南泉州管轄,到開元二十九年(741)才割為漳州,到了唐代大歷十壹年(776),觀察使黃輔政分析,汀州龍巖郡屬漳州。 次年批準,當時漳州轄漳浦、隴西、龍巖三縣。隴西位於漳浦、龍巖兩縣之間,是州的中心,所以在貞元二年(786)。國政由漳浦縣李敖川遷至隴西縣(今漳州市)。
漳州靠近泉州的長泰縣,和莆田地區壹樣,直到宋初才脫離泉州。且不說唐朝以前,漳州長期隸屬於泉州的東安縣、南安縣、豐州,以泉州的豐州為區域中心。
泉州占據著泛閩南地區核心的有利位置,所以泉州是古代泛閩南地區的頭。唐朝末年,泉州是福建三王的大本營,漳州、泉州屬於朋黨。五代末從張泉分出,直到明代的“張泉路”(包括漳州、全州、莆田)。
自明末以來,與漳州平原以九龍江為出海口的廈門升格,甚至獨立出泉州。從那時起,廈門就與張泉的核心分離了。以廈門為界,興泉地區形成核心。清代以來,興全永道、興全省、晉江地區均包括莆田、泉州,以泉州為中心。漳州的汀州(龍巖)地區形成壹個核心,張婷路,以及汀州、漳州、龍巖的張婷龍路(類似莆田、全州、永春的興泉甬道)都把漳州、汀州、龍巖捆綁成壹個區域。民國戰爭時期,暫時存在於漳州的閩南保護區主要在相對偏遠的漳州、龍巖地區和山區縣(是國民黨粵軍保護區為抵抗北洋軍閥在福建發展起來的臨時調整區,類似延安革命老區),以龍海、江東大橋為界的九龍江口地區,廈門島、泉州沿海核心縣晉江、南安、惠安、莆田縣不在此列。就像民國抗戰時期三明永安作為臨時省會壹樣,地處偏遠成了優勢。
廈門島再強,也只是泉州的壹角。廈門島,占據著漳州平原九龍江口的核心位置,對漳州有著不同的意義。廈門島自清代以來就是漳州平原九龍江口的門戶核心,漳州以廈門島為區域核心。清代福建水師提督府、臺下守備道、興泉甬道道觀公館、五個通商口岸、民國時期福建第壹城廈門特別市、福建僅有的兩座人口超過20萬的城市福州和廈門、警備司令部、民國時期張夏的水師,前身為清代的水師提督府,都駐紮在廈門島,不勝枚舉。都是廈門島從清朝開始就是漳州的核心優勢的證據。
古代漳州以泉州為區域核心,清代以來以九龍江口廈門島為區域核心。可以說,漳州這個“張泉”地區,從來沒有成為泉州的核心。
泉州自古以來就是泛閩南地區的核心,不僅在地理區劃上有輻射,在人文輻射上也有明顯的影響。
泉州與莆田交界處產生的莆田地區代表人物,都與泉州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泉州媽祖信仰在交界的湄洲島上的傳播,以及官方的認證,都離不開泉州海貿和泉州人。泉州與莆田交界的楓亭鎮人陳是該派的追隨者,該派奠定了(含莆田)兩州的大局。他死後,陳繼位,南安人是他的幕僚。是劉長燕建議將土地歸還給宋朝的。陳舉家遷往晉江,苛捐雜稅,導致仙遊農民起義。於是,宋初興化軍的建立,使莆仙地區從泉州分離出來。陳是泉州的追隨者。
宋代,泉州壹位四期曾公亮介紹王安石,與他在皇帝面前遙相呼應,於是王安石選擇與“福建派”抱團取暖,介紹了曾公亮的兒子曾小寬,並把女兒嫁給了蔡京的弟弟蔡卞。王安石變法的最終受益者是泉州的蔡京和呂惠卿。王安石告訴蔡卞,他退休後只有三個人可以接替他,壹個是王安石的兒子,另壹個是蔡卞的弟弟蔡京。還有呂惠卿。王安石認為他的接班人除了兒子就是“福建派”。可惜,他最喜歡的福建派的人最後還是讓他失望了。壹個是他變法的實際實施者,後來被他稱為福建子的呂惠卿,另壹個是支持他變法後賺了大錢的蔡京。此外,蔡京與前任泉州蔡確、蔡確之子關系密切。蔡京在全州執政的晉江人宰相文怡的支持下當上了宰相,相互擁抱。除了王安石變法、新黨、維新派的接班人曾布外,其他五位領導人都是福建人:呂惠卿、蔡確、張盾、蔡卞、蔡京。這裏的福建學派起源於曾公亮,始於呂惠卿。蔡京和蔡卞這兩個福建學派是由泉州勢力間接推動的。
蔡襄的母親盧氏是泉州惠安(今泉港)名人魯人的女兒。從小在母親惠安家受教育的蔡香,對母親的感情很深。因盧氏年事已高,申請回福建做官。惠安著名的《呂氏》對蔡襄的成功影響很大。蔡祥可以說是半個泉州人。(另外,李祖籍泉州南安,是莆田白塘李氏的創始人。莆田最著名的商人李富(他的父親李攀在莆田已經很富有了),李嘉誠和李文正都來自白塘李氏,被視為莆田家族的商業模式。也很容易讓人遐想,長期隸屬南方南安(泉州)管轄的莆田民間,稱呼泉州為“南兄”。
透過媽祖、陳、蔡京、、蔡襄與泉州的聯系,我們可以看到泉州核心文化的驅動力。
自明朝實行海禁政策以來,官方海禁商人只能秘密出海進行偏遠地方的貿易。在那個時候,有許多關於張泉沿海生活的私人商人的記錄。《明世宗實錄》(卷五十四:嘉靖四年(1525),浙江巡撫潘方彥講述了張泉府欺騙軍民,私自建造雙桅大船出海的故事。漳州龍海人張燮,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寫道,吳嶼島有佛郎機和船停泊,張家、全嘉人往來貿易,海巡使者柯橋派兵攻打外國船只,但商販甚多。〔壹〕明清顧《天下郡縣國家利益論》壹書:全縣、縣商人賣東賣西,占農民之利。至此,在張泉商人的推動下,當時處於泉州與漳州交界處的粵港已成為中外海商進行國際貿易的新型口岸。由於粵港私人商人的國際貿易已成為既定事實,明朝不得不承認。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福建巡撫屠澤民采納“開禁建議”,明朝被迫開放海禁,兩洋賣東西。從那時起,粵港成為中國的對外貿易中心,然後杜翔館已經成立。歷史上,泉州與漳州交界的漳州月港的繁榮,離不開泉州力量的註入;這也是漳州歷史上最輝煌最繁榮的時期。由此可見泉州對周邊地區的帶動影響。正如《媽祖之民》壹書中所說,最早進入海上商業貿易的泉州,在明代必然會在漳州的海上商業貿易中發揮主導作用。
當時泉州與漳州交界處的顏思齊(永春顏念後裔,現為廈門海滄青教成員)是古代漳州海商(漳州平原與廈門* * *利用九龍江開埠)的代表人物。他的28個結義兄弟,包括南安縣、晉江縣等泉州人。也離不開泉州勢力的支持。泉州鄭氏集團領導的大部分人是人。
泉州對漳州海上貿易的影響也是積極的。
從泉州兩岸的兩位代表,也可以看出泉州人的領先地位。與莆田交界的是陳,全州留校發展清原軍割據勢力,奠定局勢。陳收土為諸侯,重稅斂財,導致仙遊農民起義,莆田獨立。與漳州交界的是嚴思齊,占據了月港私人商埠的有利位置,以結盟。鄭誌龍接掌後形成壟斷地位,鄭集團開疆拓土建立政權。雙方勢力都是在泉州人的帶領下完成開疆拓土,奠定壹方獨大的大局。
到了宋代,開放降低了科舉的門檻。相對於唐代的道路封鎖,北宋時福建北上的道路有所延伸,地理位置更加接近和便利(士人主要集中在北上的主幹道周圍)。建州以“地狹人貧,十士耕者”而成為北宋福建文人最多的地方。
南宋定都浙江杭州,北方有戰事。往往只有浙閩壹帶的學生參加科舉,其他省份很少參加科考。距離更近、更方便的福州,也是南宋時期福建讀書人最多的地方。
與以農業為主的建州、莆田、福州不同,重商的泉州不僅是泉州人的出路,所以南宋莆田人劉克莊說:“福建人也知書,不耕則學儒;只有桐城南國之外,朝是元仙莫陶鑄。”都說泉州人不像傳統的福建人只用功讀書,不僅重文也重商。泉州科舉質量出眾。科舉考試的最終目的是為朝廷選拔人才和官員。而不是壹窩蜂地把務農當成唯壹的脫貧之路。泉州在宋代產生了許多高級官員。所以,雖然宋代泉州的進士數量是福建四大科舉中心中最少的,但壹直被定義為宋代福建四大科舉文化中心的泉州,卻是不可或缺的中心。泉州進士不僅因其卓越的品質和不可或缺的影響力,還主要集中在商科中心晉江縣。明代中後期,泉州私商開始盛行,也是泉州科舉文化的巔峰。
漳州缺乏整體實力作為支撐,漳州市區從未真正成為閩南核心。即使在漳州歷史上最繁榮的嶽崗時期,漳州也只是局部巔峰。粵港峰實際上是當時泉州與漳州交界的九龍江河口地區的山峰。當時漳州海商的領軍人物嚴思齊,現為廈門海滄人。明代中後期,粵港鼎盛,泉州科舉文化鼎盛,居福建之首,士子高官輩出。當時晉江沿海私營商業發達,永寧衛城、安平、青陽、石湖等市鎮繁榮。在鼎盛時期,漳州對泉州沒有絕對優勢,所以明朝後期對外貿易中心遷至泉州安平。粵港和閩南法保區都是因為漳州的偏僻而發展起來的,而不是因為漳州本身的繁榮。漳州歷史和泉州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泉州作為泛閩南地區的核心,在科舉文化上可以影響莆田為官。在經濟文化方面做生意,可以影響漳州,使做生意成為可能。泉州自古以來就是地理區劃的中心,也是文化帶動輻射的中心。泉州,自古以來就是泛閩南地區的核心,實至名歸。所以不要看到“張泉”這個膚淺的名字,就對排名下壹個膚淺的結論。
妳可以查閱張泉的歷史支脈圖和張泉歷代人口圖。令人驚訝的是,歷代張泉的人口地圖,竟然等同於漳州、全州的歷史發展地圖。漳州除了在明代中期因官方禁海和私商在偏僻港口秘密交易(明末泉州鄭集團將外貿中心遷至安平港)而發展成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位於當時交界處的九龍江口)外,其他時候都很平庸。漳州歷史和泉州差距還是比較大的。無論是在福建還是閩南,泉州都是“名副其實”的無冕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