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麽讓羅胖(“得到”創始人)在短短兩年內崛起?信息爆炸時代的知識焦慮!
但是,經過兩年的學習,我的感受是,我不是對學習焦慮,而是對學習更焦慮。非常及時的拍下了此刻非常流行的這句話:
毫不誇張的說,我身邊的大多數人都有這種焦慮。普通大眾對知識焦慮,精英焦慮嗎?答案是肯定的。
“斯坦福鴨瘋”——這是斯坦福大學流行的壹句話。
湖面上的鴨子看起來很優雅,但那兩只腳蹼卻在水下拼命地刮著。這就是斯坦福和常青藤大學生的真實寫照。
每個人看起來都光鮮亮麗,簡歷能蒙蔽別人的眼睛:各種獎項,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所有技能的掌握,所有考試成績都是a,看起來很成功,其實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空虛和焦慮。這就是教育系統的現狀。北京大學和錢理群直言不諱地說:當代教育制度正在培養壹批絕對而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所謂“絕對”,是指學生的壹切言行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所謂“精致”,就是這些學生不僅智商高,而且心思縝密、世故驚人,懂得合作和指揮,熟練運用系統的力量達到目的。
大多數人的焦慮來自於缺乏明確的價值觀,無法清晰地選擇知識。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果妳沒有壹雙“雪亮的眼睛”幫妳挑選知識,即使妳變成了壹條狗,妳也不可能過上好日子。知識金字塔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不同層次的知識。
智慧是人類根據已有的知識,對物質世界運動所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比較和推理,並根據獲得的信息找出解決辦法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結果就是把信息中有價值的部分挖掘出來,使之成為現有知識結構的壹部分。
從知識金字塔的圖中可以推斷,大多數人主要集中在金字塔的中下部,即數據和信息階段。金字塔底層,數據信息多得讓人應接不暇。這就造成了壹種妳永遠學不完的焦慮狀態。另外,這些所謂的“知識”都是碎片化的“知識孤島”,無法形成“知識晶體”,對於“過好這壹生”這個需要智慧來回答的問題,也沒有足夠的指導和參考。
茫茫人海中,有那麽幾個人。當我們看到他們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尊敬他們。我們想到的不是羨慕嫉妒,而是追隨它們。這種人不能用成功或者幸福來形容。他們就像是“開悟的人”,開悟的境界已經遠遠超越了成功甚至幸福。
通識教育的目的就是成為這樣的“智者”。什麽是通識教育?
通識並不代表壹個人懂得很多,也就是對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藝術、音樂壹知半解。在這種情況下,它充其量只是壹部百科全書。
通識教育涵蓋的範圍很廣,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等等。只有多角度打磨,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他人;通過不斷錘煉思維,提升表達,內化行動,進而加持智者所需要的信念。最終目的是“得道”過上好日子!
這麽多方向和知識,怎麽挑選?
狹義的科學方法論是指科學研究、科學評價和科學發展的正確的壹般方法,廣義的科學方法論是指由正確的世界觀所決定的人們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為了從科學的角度選擇知識,我們必須考慮科學的三個要素:
例1:作文知識基礎知識
“1+1=2”是知識,這些是元知識。
例2:知識生成的背景
“1840年,英國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元知識是可以批量解題的知識,而熱點知識只是點對點解題。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應該多用元知識,少用熱知識。
從元知識的角度,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李笑來對智商乃至智慧的定義。衡量壹個人是否聰明,幾乎可以濃縮為是否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清晰、準確、正確的概念是形式上的元知識,概念之間的關系及其背後的規律需要通識教育才能更好地理解。
市面上90%的書可能都不值得壹讀,但90%以上的普通人很難篩選出真正值得壹讀的10%的書。這個時候選擇各行業名人的經典和書籍是比較穩妥的選擇方法。
經典書籍的意義在於升級世界觀,或者說升級操作系統。比如《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等經典書籍,改變了很多人的世界觀。
名人之所以出名,壹定有過人之處,或者說,習慣了優秀。所以,我對自己的工作也不會含糊。基於這個原則,如果這個“名人”曾經有過經典作品,那麽Ta的其他作品也不會太差,可以大膽選擇。當然也有壹些例外,但概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