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劍法演繹:中國戰略導彈作戰專家邱(第二炮兵政治部宣傳部供稿)
在中國戰略導彈的“絕密檔案”中,有上千份簽有他名字的“作戰運用計劃”。
在二炮演習推出的“中國軍事賬號”裏,由他起草的“作戰輔助決策報告”在信息化指揮平臺上默默運行。
在鄧青古娟的科研單位和馬鐵金閣的導彈陣地,他培養的導彈精英們揮舞著手中的寶劍,跟隨著他的腳步。
懷著編織“中國彈道學”的使命,滿懷誠意詮釋“中國劍法”,著名戰略導彈作戰應用專業帶頭人、常規導彈作戰應用研究奠基人、原二炮裝備研究院研究員邱於2009年10月29日走完了他69歲的控劍生涯。2009年仲夏,在北京西郊壹間安靜的病房裏,身患肺癌晚期的邱享受到了徒弟們送來的祝賀:他研制的新壹代作戰應用系統通過了專家組的評估驗收。
邱笑了笑,非常高興。這壹成果使我軍戰略導彈作戰信息化向前邁進了壹大步。從事導彈研究35年後,他第壹次也是最後壹次在彌留之際收到了對他成功的祝賀。
隨著戰略導彈研制的成功,戰略導彈作戰的信息化已經進入國家戰略的議事日程。1975期間,中國處於“十年浩劫”末期,掌握導彈專業知識的人才少之又少。作為其中壹員,邱被調到二炮某研究所,進入了這個研究領域的核心。在他面前是壹片未開墾的土地。
在北京,邱正在發動長征路上的壹場關鍵性戰役。這次,中央軍委把“戰略導彈作戰應用研究”列為重大科研項目,組織全國近千名科研人員聯合攻關,邱擔任技術負責人。壹路風雨兼程,他帶領團隊攻克了8項核心技術難關,獲得40多項關鍵成果,編寫了中國第壹本《戰略導彈操作手冊》。在塵封的檔案中,記載著當時權威專家組的鑒定:“戰略導彈作戰應用研究是世界性難題,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為了保密,上級領導決定不參加這項成果的任何評獎。但總部相關部門破例,為這壹成果舉行了秘密慶祝活動。
隨著計算機時代的到來,邱把註意力轉向了計算機數據處理。在兩年多的時間裏,他帶領團隊完成了基於計算機平臺的“導彈作戰應用系統”研發,實現了全要素快速優化,運算速度提高了數十倍。從辦公桌上的草稿到微機室的鍵盤操作,這是手邊的壹小步,卻是軍事行動進入計算機時代的壹大步。
對於真正的科學家來說,勝利往往不是凱旋,而是下壹場戰鬥的集結號。
自1990年代以來,新導彈的數量增加,作戰應用變得更加復雜。邱著眼於建立新的導彈作戰模型體系。本課題的核心在於將幾十個作戰要素編制成作戰模型,定量分析領導人的作戰意圖。
這是壹個巨大的工程。當年的科研期刊,清晰地記錄了課題組40多次到部隊、工廠、靶場調查核實的足跡。日誌的背後是堆得高高的第壹手技術數據。該數據堆支持新的導彈作戰應用模型的方法體系。借用壹個技術術語,這個系統為我軍新型導彈作戰力量的優化提供了核心技術基礎。作為領軍人物,邱也成為公認的“常規導彈作戰應用的奠基人”。
登上學科高地,探索“大國劍道”。邱填補了國內的壹項又壹項空白。在這場史無前例的“長征”中,戰略導彈部隊作戰運用的“第壹門學科”由此誕生;這就奠定了壹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導彈作戰應用理論體系,涵蓋了戰略和常規作戰應用的宏大框架和科學體系,堪稱高超的“東風劍法”。1995 7月18日,新華社受權發布公告:7月21日至7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在東海公海海域進行導彈發射訓練。寥寥數語,卻迅速觸動了全球軍事戰略神經。
導彈呼嘯上天的背後,是必須精心策劃、精確毀傷的導彈作戰運用方案。正是邱和他的戰友們為這個計劃提供了決策建議。在中國軍方的賬戶裏,他擔任導彈作戰專家組組長。
“邱是重要的‘大參謀’。只要他在,重大發射演習就有底氣。”二炮首長這樣評價這個“智庫”。作為導彈作戰首席專家,先後數百次為全軍和第二炮兵組織的數十次重大演習和戰備任務提供重大決策咨詢和技術保障。創造了我軍和第二炮兵歷史上的多個第壹:第壹個輔助決策中心技術總監、第壹個作戰應用中心技術總監...
壹次,壹場大型演習拉開帷幕。由於導彈型號、打擊頻率、作戰要素空前復雜,第二炮兵首次成立演習輔助決策中心,邱任技術總監。基於毀傷模型計算和作戰模擬推演的建議,他大膽提出,壹定的突擊頻率可以減少若幹枚某型導彈。
言辭令人震驚。這是壹個前所未有的想法。但是領導們相信他的判斷。演習結果證明,這壹方案能以最小的代價取勝。
在又壹次全軍組織的大規模戰役聯合演習中。邱擔任第二炮兵作戰中心技術總監。在三軍聯合作戰的平臺上,邱把導彈操作表演得爐火純青。中央軍委、總部和第二炮兵首長稱贊邱計算準確,方案務實,參加演習的軍兵種同事也贊嘆不已。
邱對這樣的贊美淡然壹笑。經過多次戰鬥,他深感傳統的輔助決策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信息化條件下導彈作戰群的需要。他的目光轉向了基於信息平臺的“戰役演習輔助決策系統”的開發。
這是壹項非常具有挑戰性和艱巨性的任務,涉及系統學、運籌學、工程學以及光電子、機械、網絡等10多個學科。邱課題組針對各個作戰要素逐壹建立作戰模型,開發作戰軟件並嵌入決策系統。兩年後,該系統開始投入使用,演習輔助決策完成了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跨越式發展。這也是我軍首個戰役級演習輔助決策系統。邱常說,嚴謹求實是壹個科技工作者的生命,他要甘於坐十年冷板凳。(新華網陳雙偉攝)
“導彈作戰計算表”是壹個困難而復雜的理論計算研究課題,在當時也是世界難題。邱選擇了直面困難。
壹千多個日日夜夜,他埋頭於彈道作戰的數據中,稿子裝滿了四個麻袋。三年後,他計算了百萬組小數點後只有四位到六位的數據,計算精度提高了兩個數量級。這本厚厚的《數字海洋》被譽為中國戰略導彈作戰計算領域的“新華字典”。
壹生堅守不為榮譽、名利所誘惑,不為私利所分心,是邱的職業情操。他曾兩次入圍中國工程院的有效候選人,但都沒有成功,因為大部分課題都是輔助高層決策的“國家機密”,導致評選委員會對他的核心價值和意義知之甚少。
每次落選,邱都淡然壹笑,轉而專註於下壹個話題。這笑容淡泊名利,豁達無欲。
邱的“博采眾長”更多體現在他甘當天梯。在他的弟子中,無論是已經成為中流砥柱的潘小山,還是已經躍居前列的新生代領軍人物常村,抑或是後起之秀的女弟子肖蓉,都完成了“站在邱肩膀上”的壹跳。
從裝備研究院提供的壹份材料上,記者看到,在他潛心打造的學科人才方陣中,已有9人擔任二炮導彈專家,8人成長為學科帶頭人,35人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形成了壹支令人矚目的導彈作戰專家群體。
2009年2月,邱積勞成疾。感覺自己時間不多了,他把病房變成了辦公室,指導相關科研人員整理移交了上百份重要科研資料,完成了《第二炮兵導彈操作》教材的最終修訂,指導自己的博士生完成論文答辯。
2009年深秋十月,秋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把妻子趙清雲叫到床上,留下遺言:“我壹生都很幸福。在舊社會,我上不起學。建國後,我有幸成為家鄉的第壹批小學生。高中畢業上不起大學,幸運的被送進軍校學習。導彈武器研制成功後,我和戰友有幸建立了導彈作戰應用專業。經歷了這麽多,今天能站在這裏我很幸運,我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