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中的“嶽”意為巍峨的山。中國古代認為高山為“天之最高”,將位於中原的東、南、西、北、中五座高山定為“五嶽”。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開始在吳越修建佛寺和道觀進行宗教活動,每個“嶽”都尊奉壹位“嶽神”(或“大帝”、“神王”)為掌管嶽的最高神。這些山的自然風光也逐漸被開發出來供朝拜者參觀。由此,五嶽山成為了中國壹處以山川自然景觀之美,佛道文化景觀之勝的風景名勝區。唐宋以前五嶽壹般是佛與道,廟與觀並存。宋以後,佛教和道教根據各自的政治背景和社會力量相互競爭。到了明清時期,南嶽、北嶽、中嶽仍然保持著尊佛尊道的地位,而東嶽、西嶽則以道教勢力為主,成為中國道教的中心。
五嶽是古代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狩獵禪定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
泰山(1532.7m)位於山東省泰安市。
西嶽華山(2154.9m)位於陜西華陰市。
南嶽衡山(1300.2m)位於湖南省衡陽市。
恒山(2016.1米)位於山西省渾源縣。
中嶽嵩山(1491.7m)位於河南省登封市。
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名副其實。在中國,曾經有72位皇帝到達泰山進行冥想。
泰山是東嶽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南嶽衡山之美,北嶽衡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嚴謹。泰山坐,華山立,恒山飛,恒山走,嵩山臥。它早已聞名於世。
泰山,五嶽之首的東嶽,位於山東省中部的泰安市,長約200公裏,主峰玉皇頂,高1.524米。山峰挺拔,雄偉壯麗,有“登泰山而使天下小”的氣勢。
悠久的歷史
古代封建帝王視五嶽為神的象征。
“嶽”原是春秋以前掌管大山的官銜,堯時代掌管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領稱為“嶽”。後來,掌管方悅的官員與官員駐紮的山的名稱統壹起來,出現了代表四面八方的山的“四山”。
根據道教模型《洞天》“黃帝畫野州,封五嶽。”黃帝是五千年前的,疆域不出黃河流域。沒有正史查黃帝是否封越,但毫無疑問,唐虞時期有四個越國。
當時京都雖然有很多變化,但不在晉陜豫三省範圍內,它封的四座山都在黃河流域。
“五行”說產生於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相當流行。由於陰陽家鄒衍等人的大力推動,“五德始於終”的理論越來越深入人心。“五嶽”說應運而生,所以《詩話》曾說:“唐虞有四山,至周初有五嶽。”
中國嶽山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尚書》中。
史書有東西南北四座山,沒有五嶽。只有東嶽的代宗,才是經書中四月山的名字。“李周大宗伯大樂思”始於五嶽,而非眾山。
後來司馬遷在《史記》中總結了五帝至秦的演變過程:“因夏商周都城在黃河洛水之間,嵩山為中嶽,其余四山各隨其向,四都在山東。秦稱帝定都鹹陽時,吳越、四都在東方。從五帝到秦朝,名山大川不是諸侯就是帝王,所向披靡。秦朝並入天下後才明確河南省廬山以東有五大名山,分別是嵩山、恒山、泰山、會稽山、香山。大川二,即吉水、淮河。”
綜上所述,在漢代以前,五嶽之制因情況而異。建都馮、高,華山為中嶽:、王棟遷洛邑後,嵩山為中嶽,華山為西嶽。只有東嶽泰山和北嶽恒山自古不變。直到漢武帝時,五嶽制度才正式確立,天柱山命名為南嶽。據《漢書·郊祀誌》記載,漢武帝宣帝元年(公元前61年)上諭,確定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即天柱山)為南嶽,恒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南北朝以後,隋文帝於開九年(公元589年)宣布湖南湘江上的衡山為南嶽,廢霍山為名山。漢唐宋時,北嶽衡山在楊珊曲陽受祀。至金、元、明、清,建都北京,曲陽山在京師之南,與北嶽之名不符。恒山主峰天峰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北京正北方。所以在明代渾源被稱為北嶽,但因路途遙遠,祭祀仍在曲陽。直到清朝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北嶽才在朝臣的建議下被招至渾源。
東嶽泰山
自漢代設立“五嶽”以來,泰山壹直處於“五嶽獨尊”的地位。
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春秋時期稱為“泰山”。“嶽尊為山中之冠,嶽為東方之冠”。自漢代設立“五嶽”以來,泰山壹直處於“五嶽獨尊”的地位。我國歷代封建帝王在此舉行盛大的閉關禪禮,文人墨客在此流連觀賞。當妳去泰山時,妳不僅可以欣賞精美的歷史文化產品,還可以欣賞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屹立在華北平原大地上的泰山,突兀而雄偉,有“捧日於天”之勢。它通常被認為是壹個崇高和偉大的象征,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山從東平湖東岸向東北延伸至淄博以南,與廬山相接。其主峰全在泰安,外圍低山延伸至歷城、長清、肥城、濟南,總面積426平方公裏。人們通常把泰安的泰山主峰及其鄰近的山脈稱為“泰山”,而泰山周圍的低山丘陵則總稱為“泰山”,是魯中山脈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地質構造分類,泰山屬於“斷塊山”,是中生代地殼斷裂隆升形成的。從天門,紅門宮以南,泰山從地面升起,水平距離只有5000米,垂直上升超過1.300米。其間形成了三個明顯的臺階,壹個在天門,壹個在中天門,壹個在南天門。泰山是中國古變質巖系出露的標準地區之壹。其古老巖系包括泰山群的混合變質沈積巖,以及各種成因類型的花崗巖類、基性侵入巖和巖脈,統稱為“泰山雜巖”。泰山雜巖是壹種太古代的古老巖石。根據同位素測定,泰山群的年齡在25億年以上,雜巖體的巖體年齡也在22億年至17億年之間。
泰山主峰海拔1545米。被稱為“玉皇頂”,又稱“天柱峰”,相對高度為1391米,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帶大陸出海口最高的山峰。它巍峨險峻,被譽為“泰山天下第壹”。
泰山有五大旅遊區,分別是山腳下的美麗區、山頂的奇妙區、登山東路的幽僻區、西路的開闊區、分布在山後的奧林匹克區。
岱廟,位於泰山腳下,是泰山的主要寺廟。建立已久,記載“泰為廟”,“漢亦升宮”。歷經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擴建、改建,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在規模設計上,岱廟仿照古代皇宮,雄偉壯麗。天官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築,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曲阜孔廟的大成殿並稱中國三大宮殿式建築。我國歷代七十二位皇帝都在這裏舉行過盛大的儀式,並加冕“東嶽泰山神”。寺內至今還保留著壹幅巨幅壁畫《泰山神行神跡歸喪圖》,生動地描繪了東嶽大帝巡視歸喪的場景。其場面宏大,人物逼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在岱廟裏,有許多古代的石刻和書法遺跡,其中最珍貴的是秦立思的篆書《泰山雕呼》,這是公元前209年寫的,僅存10字。
第八盤開始,掛梯直立,令人望而生畏。當地有句話:“說到十八盤,遊客都涼了。”
站在十八盤之首的是南天門,是岱頂第壹景。唐代大詩人李百佑說:“天門壹聲長嘯,萬裏壹縷清風。”回望而下,“天梯”高懸,雲浪湧動,涼風徐徐。遊客仿佛感覺自己在漂流,進入了“天界”。岱頂風景壯麗,有畢夏廟、唐摩崖石刻、玉皇廟、孫關峰、湛盧臺、探海石、月關峰等。登上泰山之巔,可以欣賞到四大奇觀:初升的太陽、晚霞、黃河的黃金帶、雲海的玉盤。孔子遊泰山,被譽為“登泰山而小天下”。著名的詩句“登上頂峰,妳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更是膾炙人口。
在岱頂以北的岱陰,有幽徑清溪,有怪石突兀的背石塢,有巍峨奇妙的天燭峰,尤其是“石塢松浪”。這裏清幽幽靜,被譽為泰山的“奧林匹克區”。
黑龍潭是泰山西部的壹個重要景點。三條瀑布飛瀉而下,瀑布名為龍潭瀑布。池上長壽橋似長虹過西溪,橋下懸巖百尺,溪水湍急,似傾千珠,濺如雨霧,水聲如鼓鐘響。清朝光緒年間,泰安知府毛舒雲曾寫過壹副對聯:“九點雨龍躍,雲騰,千尺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