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僅要有壹個明確的夢想,還要把它寫下來,說出來,讓它像太陽壹樣照亮我們生活的每壹天。
2009年的春天,請說出妳的夢想——升起妳的太陽..."
——王占寶校長在2008-2009學年第二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王占寶校長的這段話,常常喚醒我內心對教育理想和學校責任的思考。在我看來,教育是使人積累生活基本要素,從而使人的生活逐漸完善的事業。教育是壹種覺醒,是教育者價值引導和受教育者自我建構的雙向互動過程,但其最終追求是學生的發展。個人自由、群體和諧、社會公正、人類福祉和尊嚴都依賴於良好的教育。“教育的基本功能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確保人們享有充分發展其才能和盡可能牢固地控制自己命運所需的思想、判斷、情感和想象力的自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蘊含其中的財富》)無論是理想的教育,還是理想的學校,都無壹例外地充滿了夢想的氣息,生命的節奏,智慧的光輝。如果每個學生都是等待升起的太陽,那麽只有在這樣的“田野”裏,冉冉的“太陽”才能升起。
理想學校的核心
我很難定義理想的學校,但我認為衡量學校有壹個核心要素,就是學校致力於培養什麽樣的人,如何踐行和行動。這壹核心要素往往體現在學校的“辦學理念”中。
“啃根幹大事。”這八個字據說是南師大附中的校訓,總能引起我的遐想。壹開始我覺得太簡單了,簡單到和流行的想法相差甚遠。看似簡單,與百年名校的歷史、地位、聲譽不相匹配。但是後來越想越覺得這八個字有道理。我覺得真的是簡單的見重,平淡的見真相。更關鍵的是,這八個字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字面層面,而是成為了學校教育的行動指南和內在驅動力。相反,現實中我們看到很多學校只是把美好的“辦學理念”刻在石頭上,寫在宣傳材料上,卻無法付諸行動。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所謂“辦學理念”,不過是漂亮的帽子或者借口罷了。這就是學校和學校的區別,也是理想和現實的區別。我不能批評學校對世俗成功的追求,但我欣賞壹個學校能堅持自己的理想,並朝著這樣的理想頑強地前進。
南師大附中以“嚼菜根,做大事”為理念,努力“培養未來社會的領導者——以天下為己任,具有創造人格特質的人”,努力給師生打上“責任”與“創造”的烙印,努力“高質量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每壹個學生的優秀發展”,努力做到“優秀學生”給妳壹種文化的感受;給妳壹點時間學習整理;給妳壹個表演的舞臺;給妳壹些學習創造的機會:給妳壹個期待,讓妳成長。"
掌舵的人
考慮壹所學校,我很註重校長的氣度和理念,以及註入了這種氣度和理念的教育實踐。在我看來,對於校長來說,教育就是要打破各種傳統的常規、常識和教條,用更加開放、科學、理性的眼光審視教育現實,最大限度地融合現實與理想,通過構建現代學校制度、師生全面發展,實現學校教育由善到美的人文價值。
要成為南師大附中這樣優秀學校的掌舵者,必須具備幾個因素:堅定的教育理想,深刻的教育理念,寬廣的教育視野,紮實的教育行動。王占寶校長無疑是壹位有理想、有思想、有行動的校長。每次接觸王占寶校長,我都能感受到他的儒雅,他的好談吐總是讓我佩服甚至心碎――他不浮躁,他深知沈默對於壹個校長的意義。我經常關註南師大附中網站上王占寶校長在各種場合的講話和演講。壹些給學生的演講讀起來往往充滿激情,令人興奮。而另壹些則充滿了智慧和思辨的色彩,體現了他對教育和學校發展方向的獨特見解,常常在心裏激起強烈的* * *聲。比如他認為“教育要啟發人生”,比如他認為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銜接,等等。比如他認為學習的本質在於理解思想,學會思考,解決問題,創造新的知識,這些都體現了壹個校長獨立理性的思考。
王占寶校長說,他絕不是唯壹管理和領導南師大附中的校長。胡百良深刻的思想和先進的理念,他們的執著、激情和強烈的責任感已經深深紮根於學校。已經成為全體教師的自覺行動。從這個角度來說,學校的壹切,其實都是王校長和歷屆校長的“* * *同壹個決定”,是他們集體智慧的呈現。
培養有道德的真正的人
學校是人。即以人的理念使人人性化,以符合人的規律的教育行為、方法和載體促進學生成為有德性的真正的人。
傳統道德教育的壹大缺陷是空洞的說教,這種說教不是建立在“真理”的倫理基礎上的,因此不會產生“真正的”道德。學生的道德成長需要真實真誠的道德教育。學校德育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反對浮躁功利的環境,拒絕泛娛樂化的生活方式、網絡化的遊戲惡搞、物質享受和金錢欲望,堅守真正的文明,踐行真正的道德教育,關註真正的道德沖突,營造真正的道德氛圍和道德場景,提煉真正的道德教育智慧,構建真誠的道德對話機制。讓學生享受到真實真誠的德育教育。
基於此,我很欣賞在學生研究性學習優秀論文答辯會上,請記者宣讀“論文原話”的做法。主要內容為:“本組鄭重聲明,本次提交的研究性學習論文。是我們在導師指導下獨立研究工作的成果。除了文中引用的內容,本文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發表或撰寫的作品或成果。對本文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已在文章中明確標註。”
這樣的行為雖然有“脅迫”和“命令”的嫌疑,但我認為確實是必要的、有益的“灌輸”。這樣的“灌輸”強調了壹個鮮明的價值取向:學生乃至我們所有人都要遵守基本的道德法則和基本的學術規範,這是壹條牢不可破的底線。有了這樣的“底線”意識,“真”與“善”的美德才有可能,教育的理想品格才有可能。
“水”老師
泰戈爾有這樣壹句話:“不是錘子的敲擊,而是水的歌唱和舞蹈使鵝卵石變得完美。”在我看來,理想學校的老師,就是有這種“水”力的老師。
毫無疑問,教師作為知識和文化的傳播者,需要專門的技能和知識。但是需要豐富的精神世界來為這些技能打下基礎。沒有精神技能,即使學生能擁有更完整的知識,也會像壹條冰冷的韁繩,拖住學生的個性發展、個性張揚和創造精神,最終消解學生的精神和靈魂。只有精神世界豐富的教師才能完成教育的使命。“水”老師不僅註重技巧,更註重精神。水壹樣的教師秉持著愛、寬容和理想,追求自由精神和獨立人格,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創新意識、反思意識和未來精神。他們追求人文關懷,努力“關註、批判和糾正壹切不公平、不合理、不人道、不人道的思想、制度、規則和習慣”,“喚醒和保護人的尊嚴,關註和提升人的價值和意義。
“學生要想站直,老師不能跪著教。如果壹個老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麽樣的人?”“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雖然不會像工農業生產中的失誤那樣立即導致嚴重後果,但會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內隱藏起來,等到長了,真的是積重難返。”“如果把缺乏人文精神的極端應試教學也叫做‘教育’,那是壹種恥辱,是教育的壹個汙點。”這些尖銳但富有教育意義的言論來自南師大附中壹位“不跪著教”的老師吳菲。壹直以來,他不僅試圖用思考的態度傳達教育的理想,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水”的精神。在南師大附中,像吳菲這樣的老師還有很多。他們也許沒有吳菲的名氣,但他們充滿理想、激情和詩意,關註社會命運、社會責任和人格魅力。他們不僅堅定地站在腳下的土地上,還仰望著頭頂廣闊的藍天,在學校這個獨特的花園裏辛勤耕耘,收獲著春天和秋天。
建立合適的課程
課程是實現學校價值的最基本載體,是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壹所學校的課程實施和管理水平直接決定了學校的辦學質量。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歷史傳統、現實和學生實際,這種差異應該體現在不同的課程體系和個性化的課程實施上。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學校的課程其實都應該是‘校本課程’”(王占寶)。理想的學校應該有理想的課程,致力於構建真正的校本課程體系。
南師大附中認同新壹輪國家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並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國家課程已經校本化,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學校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設計了德育課程,重構了綜合實踐課程,建設了多個課程群,從而形成了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課程超市,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層次化、可選擇性的動態開放的校本課程體系。目前,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開設了近200門校本選修課(含快餐課程),編寫了《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課程指南》,實行分級、免修、學分制的課程管理。此外,學校還開發了新課程教務管理系統,為校本課程的實施提供技術支持。可以說,在南師大附中,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國家課程,所有的國家課程都被學校消化,成為符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需求的校本課程。
在這些課程中,我比較欣賞壹些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如“職業生涯規劃”校本課程,培養自主管理的意識和能力;為有能力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大學選修課,請大學老師編寫教材,在學校開設選修課。正是這些獨具特色的課程,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選擇。
值得珍惜的生活細節。
理想的學校必須致力於為學生未來廣闊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精神基礎和人格基礎,而這種影響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證明。正因為如此,理想的學校必然會讓學生戀戀不舍,也必然會讓學生在離開學校後仍然有壹種精神上的親近感和精神上的認同感。壹所理想的學校對學生的影響可能來自於優秀的老師,也可能來自於校園生活豐富多彩的青春細節。這些細節很可能會被學生珍藏壹輩子。
每壹次,我總能從南師大附中的校園活動中找到有價值的教育元素,驚喜、感動、佩服。南師大附中2009屆畢業典禮典雅新穎,莊嚴的儀式和氣氛,學生們驕傲、快樂、美好的青春表情,老師們殷切的期望和指示,那些深情的離別話語,都讓人相信,這所學校將永遠在他們心中占有壹席之地:在高壹的國際文化節上,來自世界各地的社會文化和民俗風情在這裏交匯和呈現,舞蹈、音樂、科技等元素在這裏獲得。在傳統活動“31 km徒步行動”中,師生們在夜間攜手行走了8個多小時,用自己的心去體會,用自己的腳步去回答。在歷史和現實的進程中,他們強烈的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讓壹場場艱苦的“行軍”成為壹場場精神盛宴。此外,每周的升旗儀式、寒暑假的公益活動、體育節、合唱節、歡迎音樂會、國際科技文化節、校際社團活動、聯誼活動等。都是校園文化生活的盛宴,學生可以從中找到值得自己珍藏的細節。
全球化時代的卓越發展
南師大附中追求的“卓越發展”,是全球化時代的卓越發展。附中學生“以天下為己任”。這個“世界”不僅是中國,也是全世界;附中學生的優秀發展不僅僅是在中國,更是在世界舞臺上展現自己獨特的魅力。只有想到祖國,放眼世界,在國際環境中培養溝通、對話和充分發展的能力,才能真正實現“卓越發展”,才能真正成為世界公民和國際化人才,才能真正以世界為己任。
學校壹直秉承“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優秀中學”的目標,努力“把世界引進附中,讓附中走向世界,搭建附中與世界的直接橋梁”,為培養世界公民和國際化人才探索出自己的壹條路。2007年7月,南師大附中獲得IB國際文憑組織(IBO)日內瓦總部授權,正式獲得IB國際文憑課程開設權,成為國內首家開設IB課程並招收國內學生的公立學校。本課程是面向全世界學生的高中課程,也是大學預科課程。為期兩年,教學語言為英語。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接受不同民族優秀文化、繼承人類先進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接受國際化教育,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批判能力。成為面向未來的國際化人才。
通過這種特殊的載體,很多學生正逐漸成為“有國際情懷的人”。目前,第壹期IB課程的畢業生全部順利完成了國際文憑課程的學業任務,全部穿上了畢業服,全部被國際高等院校錄取。2007級學生朱浩康在美國學習生活期間,入選世界青年領袖峰會-美國總統課堂項目成員,其提案成為總統課堂項目設立40多年來第二個被各國采納的提案。今年5月,兩位IB高三學生恒、王馬傑、戴興傑受到國際系統動力學年會組委會的正式邀請,參加今年7月在美國舉行的第27屆國際系統動力學年會。
雖然南師大附中的辦學經驗不可復制,但無論什麽樣的學校,“致力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應是其安身立命之所、立根之本,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應是其根本內涵”(小川方言)。在走向明天的路上,希望南師大附中繼續超越自己,繼續領先。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學校在理想的召喚下,走上適合自己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