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楊是哪裏人?

楊是哪裏人?

楊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

生日:1964 11月。

民族:漢族

籍貫:浙江舟山

出生地:安徽合肥

楊1986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89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專業碩士學位,同年加入聯想集團。1994,出任聯想微電腦事業部總經理;1995,擔任聯想集團助理總裁;1996,升任集團副總裁;1998,曾任集團高級副總裁、聯想電腦公司總經理。2000年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聯想電腦公司總裁。2001,出任聯想集團總裁兼CEO。2004年2月8日,出任聯想集團董事長。

楊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國家高級工程師。他也是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中國企業家協會理事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客座教授。1998被評為“北京市十大傑出青年”,1999被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授予最高榮譽——“中國五四青年獎章”。在《亞洲周刊》20位推動亞洲發展的千年英雄中,他被選為中國大陸的兩位代表之壹;2001年6月被《商業周刊》亞洲版授予“亞洲之星”稱號。

[編輯此段]人物大事記

65438至0986,楊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專業,同年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部深造。1989,楊進入聯想集團。

1991年,楊被任命為聯想集團CAD部總經理。他上任以來,該部門的業務量每年增長超過100%,多次獲得美國惠普公司頒發的“全球最佳代理獎”。

從65438到0994,楊成為聯想電腦公司的總經理。在他的領導下,聯想銷售了42,000臺自有品牌電腦,在中國市場排名前三。楊被中國各界譽為“銷售奇才”和“科技之星”。楊當時29歲。

1995年,楊擔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執行委員會副主席,成為聯想集團決策層的核心成員。1998年,聯想電腦以超過130%的速度增長,以10.5萬臺的年銷量躋身國內市場前三,成為國內電腦市場前五大廠商中唯壹的國產品牌電腦產品。

從65438年到0996年,楊領導的聯想電腦公司獲得了中國PC銷量的第壹名。同時,擴大自有品牌產品線,將R&D、制造和銷售資源向服務器產品和筆記本電腦產品方向投入。

從65438到0997,聯想電腦繼續保持中國市場PC銷量第壹,代表中國品牌首次進入亞太品牌前六。

從65438到0998,聯想電腦躍居亞太市場(不含日本)第五位,是亞太地區十大廠商中唯壹壹家市場份額和排名連續五個季度上升的電腦廠商。1998聯想制造的第100萬臺電腦下線。

2000年,楊任聯想電腦公司總裁,聯想電腦銷量達到262萬臺,再次位居亞洲(不含日本)第壹,筆記本銷量110000臺,連續五個季度位居中國市場第壹。產品線進壹步豐富,自有品牌產品已發展到幾乎所有的信息前端設備和部件,包括計算機板卡、整機、服務器產品、筆記本電腦產品、信息家電、數字助理設備、消費電子產品、數字輸出產品和信息增值服務。

從1999到2001,楊對互聯網對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產品的影響,以及伴隨互聯網而來的電子商務對傳統制造業各個環節的影響,做了深入的、有啟發性的分析和研究。這壹時期的思想和實踐成果主要體現在楊的《信息產業的第三次轉型》、《聯想與中國電子商務壹起成長》等重要著作中。楊認為,互聯網時代給了中國企業(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IT企業)壹個跟上世界步伐的絕佳機會。基於這樣的想法,在2001年4月20日的聯想誓師大會上,楊鄭重宣布了聯想未來幾年的發展戰略,即聯想未來的定位:高科技聯想、服務聯想、國際化聯想。

因為楊對聯想和中國信息產品制造業的傑出貢獻,先後獲得1993中國科學院(北京)傑出青年稱號,1994北京“青年科技創業之星”提名獎,1996第二屆中國傑出青年科技創業獎,1997中國科學院,1998獲得第三屆北京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1999獲得中國五四青年獎章。同年,他被《亞洲周刊》選為推動亞洲發展的20位千年英雄中的兩位中國大陸代表之壹。2001年6月被《商業周刊》亞洲版授予“亞洲之星”稱號。

[編輯此段]聯想集團總裁兼CEO

在聯想2000財年的誓師大會上,柳傳誌正式將深藍色的聯想旗幟授予楊。隨著創造聯想傳奇的第壹代導演楊的正式謝幕,年輕的開始走上聯想的歷史舞臺。這壹重心轉移被香港《香港信報》視為“以楊為首的管理層已經被市場所接受,聯想真正進入了後柳傳誌時代”。楊將面臨壹場他從未遇到過的比賽。這個博弈的正解不僅來自於他的對手,還來自於公司無時無刻不在傳遞的壓力。

勇敢者的勝利

對於楊來說,這是他職業生涯的重大轉變,而對於聯想來說,這種轉變是決定聯想命運的第三次戰略選擇的必然結果:聯想按照自己的品牌和分銷機構拆分為兩個新的聯想集團和神州數碼集團。而在“柳傳誌時代”,開拓PC業務、拯救聯想於危難的楊從幕後走到臺前,有機會最大限度地釋放自己在聯想的能量。

當1995年中國PC產業達到第壹個高峰時,聯想集團在中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中排名第56位,當時負責個人電腦業務的楊成為聯想的中堅力量。習慣於在聯想做生意的楊壹直為自己設定很高的標準。2000年,楊提出了聯想的第壹個“三年計劃”,將業務分為六大事業群:消費IT、手持設備、信息服務、企業IT、IT服務和零部件/代工制造。楊對所有這些業務的目標是在2001財年實現260億的營業額。在三年計劃中,聯想的年增長率將達到50%,利潤將達到40%。到2003/4財年結束時,整個聯想集團的營業額將達到600億。

實現這樣的目標,無疑會讓聯想成為中國IT行業的頂級巨頭企業。通過這個目標,人們仍然可以看到年輕的楊執掌聯想後所表現出的勇氣,盡管這幾乎是壹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根據聯想2003年5月在香港公布的2002/3年度財務數字,聯想2003年的業務總額為202.3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214億元)。然而,在過去的三年裏,背負著新壹代商業領袖重擔的楊卻頻頻在聯想的大事記中添加歷史,人們依然可以看到高管與戰略家之間的距離正在逐漸縮短。

逆水行舟

在IT行業的蕭瑟寒風中,從2001到2003年,聯想壹度走了幾個符合其身份的大踏步。雖然不能在三年計劃中快速取得成效,但這是在廣泛參考優秀企業的基礎上,邁出的聯想式的壹大步,對聯想未來的發展不可或缺。在2001接手聯想之初,楊拜訪了20多家國際企業。

2002年6月5438+2月,聯想推出了名為“傳奇世界”的技術發布會。楊斬釘截鐵地表達了打造“科技聯想”形象的決心,以改變聯想“純市場血統”的戰略,為數字融合時代贏得有利席位。為了讓“關聯應用”成為最終標準,“閃聯”成立後,幾乎所有的麻煩都來自聯想。中國電信被納入聯盟陣營後,聯想試圖快速完善標準所要求的產業鏈,推廣“相關應用”,擴大用戶數量,最終使“相關協議”上升為國家標準。

為了不讓人三年後提起聯想只想到PC,也為了讓聯想成為三星那樣成功的企業,楊這三年在聯想的工作是多元化的。在楊設計了六大事業群之後,聯想的業務也通過收購或控股,分別利用四家公司的力量,進入了手機制造、IT咨詢服務、保險軟件、電信系統集成四個領域。

從1992開始,聯想在歐美設立了7個海外分公司,但遠未涉及國際化。2003年4月,當聯想改變出價時,楊將國際聯想列為發展重點。

至此,可以說以“技術、服務、國際化”為特征的聯想布局已經成型。對楊來說,真正的問題是如何將這壹戰略貫徹到底。成為媒體關註人物後,楊的所作所為遠比他所說的更令人印象深刻。如何把已經進入的四個領域連接成壹體,最終通過服務形成壹個全面的市場解決方案,這個整合與其說是考驗聯想的研發能力和執行能力,不如說是考驗楊對聯想方向的把握能力。

面臨“僵局”

從2004年開始,對聯想業績的批評聲不絕於耳,因為聯想營業額止步於200億港元,未能實現楊給聯想定下的三年600億港元的目標。曾經長期高速增長的聯想進入了兩年的“僵持”狀態,在增長的過程中遇到了天花板。

在給員工的信中,楊強烈提醒員工“為什麽沒有在三年內做好?為什麽聯想失去了激情和野心?”同時也總結了自己這三年領導的不足。“對高增長和多元化的過度追求與有限的能力和資源不匹配,導致聯想業務的粗放式培育。”與此同時,他承認在他三年的事業中有許多障礙。無論是橫向發展(多元化)還是縱向發展(國際化),對企業來說都有無數的艱難困苦。先不說多元化,先說二元性。當業務從壹元變成兩元,是壹個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聯想可以學習如何移植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如何建立自己尚不具備的核心競爭力等等。談國際化就更難了,但這個坎必須邁過去。如果不拿,不是能不能成為國際品牌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活下來的問題。

對於聯想來說,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時候很難堅持下去。無論如何,現在對楊領導的聯想時代的頭三年下結論還為時過早。沒有壹個企業能永遠和資本市場保持和諧,唯壹的選擇就是堅持自己的方向。這正是楊的壹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