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初,廖承誌幾經周折到達香港。經與潘漢年等人秘密研究,在香港皇後大道18號以壹家茶葉生意為掩護,創辦了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
10年10月22日,廣州淪陷。八路軍從香港到重慶的交通線,立即由廣州、衡陽、長沙改為從香港乘船到廣州灣,經濉溪、連江到廣西陸川,再經賓陽、柳州乘長途汽車經玉林、桂縣到桂林。回程是從麗江到梧州到廣東和香港...
電影《椰林歌》中這樣壹首清新雋永、活潑輕快的歌曲,背後也隱藏著壹種可敬的犧牲。《椰林歌》海上送電臺的情節,取材於唐勇、永州、徐聞等地人民向瓊崖遊擊隊送電臺的史實。
唐宓交通站93歲的交警林美玉回憶說,1940年夏天,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誌根據黨中央指示,為海南瓊崖遊擊隊購買了壹臺大型電臺,海南交警將電臺從香港海運到西營(霞山)。他和吳德中護送,林宇和林魁把電臺裝在貨籠裏,送到海邊壹個叫海山宮的小廟裏,再從現在的海府壹帶的位置裝上帆船。然後,他們歷盡艱難險阻,將電臺安全運到了硇州的地下交通臺。之後,它將被運送到海南。
湛江-海南是金塘交通站在20世紀40年代初建立的三條地下交通線之壹。另外兩條是湛江(俗稱廣州灣)到馬來西亞,湛江到香港。
廖承誌,妳是什麽時候把眼光放在湛江的?
1廣州灣的優勢
廖承誌在白色恐怖時期選擇廣州灣作為重要的紅色交通線並非偶然。
地理上,廣州灣位於廣東、廣西、瓊海三省交界處,水陸交通便利,外接港澳、東南亞,內接華南、西南。尤其是在海上壹線,由於北部灣周邊港灣星羅棋布,打開突破口比走陸路更方便。
——從革命實踐中,地方地下黨組織也積累了豐富的地下鬥爭經驗。由於法國殖民主義者、國民黨反動派等各種反革命勢力長期統治廣州灣,* * *產黨的革命活動壹直處於地下狀態。廣州灣的紅色地下活動幾乎是與黨組織同時誕生的。自誕生以來,在中國南方局、香港分局、華南分局和廣東省委的直接領導下,在全市城鄉建立了大量的地下交通臺和聯絡點。
——廣州灣有壹大批優秀的地下工作者,他們黨性強,信念堅定。中南路第壹任特委書記黃學曾是廣東農業運動的四大領袖之壹,受到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贊揚。1927年,擔任中國南路特委書記的黃平民,與朱德等早期* * *制作人同為中國歐洲分會成員。像這樣政治堅定的* * *制作人在黨員中有很多。他們堅持隱蔽地進行革命活動,敢於犧牲,勇於鬥爭,表現出堅強的政治品質。
2洛子陳光
廖承誌和潘漢年對此心知肚明。當他們進壹步研究情況時,他們發現在廣州灣的陳光小學,革命活動非常活躍:壹個小小的學校怎麽會有幾乎洶湧澎湃的革命激情?
不久,他們查明,廣州灣陳光小學校長徐乃超是壹名* * *黨員,革命失敗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系。他心中燃燒的革命理想從未熄滅。雖然沒有黨組織的消息,但他仍然保持著清醒的政治覺悟,默默堅持革命活動。這壹發現讓廖承誌和潘漢年興奮不已。
黨中央要求廖承誌在香港設立八路軍辦事處,就是為了打開壹條連接海外的通道。當時戰事緊張,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必經之地廣州的形勢異常嚴峻。尋找新的渠道迫在眉睫。
1938年秋,廣州淪陷。
廖承誌做了壹個果斷的決定:創辦陳光小學,開放廣州灣。
於是,10年,他派香港海員工作委員會秘書潘雲波到廣州灣。潘雲波帶著廣東省委組織部長條理清晰的介紹來到廣州灣陳光小學,接收並恢復了徐乃超的組織關系,並在陳光小學建立了交通中轉站。
1938 165438+10月,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交通官李培群拿著壹張條理清晰的介紹信來到陳光小學和徐乃超。徐乃超把李安排住在當時湛江最繁華華麗的寶石飯店,然後找了壹輛車送他去桂林。從此,李培群經常帶著機密文件經過湛江,成為使用這條線最多的地下交警之壹。
3地下交通網絡
不久,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主任李克農也決定使用桂林經湛江到香港的交通線。這條交通線的交警是曾昌明。桂林辦事處將交通聯絡點設在峽山“二新興”。
1939年2月,日軍侵占海南島後,大批海南難民逃往廣州灣。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在硇洲島設立“香港瓊崖華僑救濟會支部”,作為逃離瓊崖的難民的落腳點。
1939年8月,為解決許多人和物資經廣州灣去海南的問題,瓊崖特委在征求廖承誌同意後,決定在廣州灣外圍建立交通站。瓊崖專委會廣州灣辦公室請求中國廣州灣分會協助聯系地點。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林林經鐘* * *廣州灣分局請示,同意瓊崖特委駐廣州灣辦事處與鐘* * *廣州灣分局* *共同使用蘆塘交通臺。
1940開頭,蘆塘交通臺先後在霞山、赤坎市“公泰隆”、林、天河國藥等地設立聯系站和接駁點。
隨後,湛江至馬來西亞、香港和海南的三條地下交通線在唐寶交通站建成。
這樣,在湛江,中南局、中央香港分局、八路軍駐香港、桂林辦事處、廣東省委與瓊崖特委、中南路特委、兩廣邊區委員會分別或聯合建立了壹批地下聯絡點、交通臺、交通點。這些地下車站相互交匯,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地下交通網絡,工作觸角延伸至路楠、海南、港澳、廣州、廣西、上海、重慶、越南等地的各縣。
4運輸網絡的任務
秘密地下交通網的主要任務是接收、掩護和護送經由廣州灣往返於桂林、重慶、香港和海南之間的人。
太平洋戰爭前夕,周恩來對“搶救文化名人”作出安排:“如有可能,請先去澳門轉廣州灣,或先去廣州灣再集中於桂林”。
作家夏衍在他的《廣州灣通訊》中,描述了他在1938年從桂林南下,到達廣州灣等船上港時的所見所聞。這位著名作家曾三次往返於這條交通線。1941年,他和陶行知的兒子小在蘆塘交通站隱蔽期間,在村裏的小學指導實施了“小先生”工作,還成立了“小先生”委員會。老交警林子祥回憶說,他是當時的“小紳士”之壹。他曾經在上坡塘村跟壹個叫林的人做過小少爺。唐寶已經成為革命的搖籃。
據不完全統計,數百名革命同誌在這條交通線上輾轉海外,香港、廣州、桂林、上海、重慶、海南等地。其中有黨的領導同誌、、梁家、左、梁廣、王、楊迎賓、馮白駒、、、林黎明、莊田,還有文化名人、趙少昂、馬師曾、薛覺先、紅姑娘等。從香港經湛江返回海南島的還有瓊崖華僑抗日歸國服務團的許多成員,以及從馬來西亞返回的馬中央委員、組織部長楊.
傳遞信息、遞送機密文件、藥品和重要設備也是這個交通網的重要任務。
當敵人嚴密封鎖主要道路時,傳遞機密文件是非常困難和危險的。但交警沈著冷靜,機智勇敢,壹次次化險為夷,突破重重封鎖。3月至4月,1947,南路特委交通員吳德中將電臺代碼從香港押解回南路。香港分公司的領導同誌把壹個雙管管子裏的密碼交給他的時候,特意告訴他,什麽都可以丟,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是管子裏的密碼絕對不能丟。他從香港到江門後,發現敵人設卡檢查,路過的人都被搜了個遍。危急關頭,吳德中急中生智,立即掏出煙蒂點燃了香煙。間諜仔細檢查了他隨身攜帶的紙張、牙膏、煙草和行李。他壹邊冷靜地拿著煙頭抽煙,壹邊應付敵人的質問。敵人沒想到,他嘴裏的煙鬥裏藏著黨的機密。就這樣,他成功地把秘密文件送到了南路特委。
今天,人們追捧諜戰片,為驚心動魄的劇情和英勇機智的地下黨員叫好;在真實的故事中,地下黨員把他們的頭放在腰帶上,準備赴湯蹈火。
1943年,在上級組織的命令下,徐乃超離開了陳光小學。
後來革命者接過了陳光小學的接力棒,繼續戰鬥。和唐寶等壹大批地下交通臺壹樣,這個在廖承誌手裏起過很大作用的棋子,壹直堅持戰鬥,如壹枚勇敢渡河的棋子。直到1949 19年2月19湛江解放,當曙光照耀湛江大地的時候,這顆棋子才勝利退役,結束了凝聚光榮與夢想的使命。
時至今日,老地方還在,物是人非。
溫暖的陽光打在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寬闊的馬路上車水馬龍。公園裏的姐姐隨著歡快的音樂扭動著腰肢,花朵般的孩子們在草坪上奔跑嬉戲。不時有人拿出手機拍照,傳遞這快樂的時光——這是壹個美好的和平時代,這是壹個快速的信息時代。然而,我們怎麽能忘記那些數字呢?他們曾在這片土地上灑下英雄的熱血,展現無畏的智慧,他們的偉岸身影照亮了那段崢嶸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