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萬歷王朝是明朝統治和混亂的開始。後人談明亡,有“明亡於萬歷”之說。然而,萬歷王朝的邊政曾壹度頗有成效,這既有賴於萬歷年間張輔政所奠定的經濟基礎,也有賴於東南的戚繼光和東北的李兩位著名邊政官員。雖然戚繼光的治軍之術和和平日據的功績更為後人稱道,但在當時,李的名氣遠勝於此。在明朝官員貪生怕死,邊塞荒廢的年代,李守北塞四十余年,守遼東近三十年,屢破權貴,壓服北方遊牧部落,功勛壹萬五千倍,疆域擴張近千裏。雖然清朝寫《明史》對他頗有貶義,但不得不承認“邊帥的武功在近二百年來是前無古人的”。
“項梁,妳的字契。高祖郢附朝,授鐵嶺衛指揮,故在家。”(《明史傳》126,下同)考證李祖籍隴西,唐以後為避亂遷居朝鮮。然而,時至今日,李氏家族的大部分人都已歸化朝鮮,並將李視為朝鮮人。
李的《郢劍》雖有大才,但直到四十歲以後才真正得到重用。《明史傳》126說:“家貧,攻不下崗。四十歲還是學生。巡按禦史,都入京,乃攻之。”貧窮不是真正的原因,因為當時的軍官地位不高,都是世襲的。作為來自朝鮮的移民,李壹家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歧視和排擠。如果不是因為李的死氣沈沈和諸多憂慮,可能連壹個世襲官的位置都得不到,從此默默無聞。“當其是,雖歐安達段塞,而漢臣土曼及從父黑石炭,弟委是,大委是,從弟暖兔,拱兔,子讖語周,從子皇太極勢方強。泰寧大臣很快炒了花和花,董湖裏大臣和昌昂佐之大臣則開花了。東有王高、王武堂、清甲壁、楊屬之,亦是壹窺。”是北方無盡的煩惱給了他施展才華的地方。
在期間,李主要與蒙古各部落作戰,最終因戰功輝煌而成為遼東的連長。“隆慶元年,進士入永平。成梁援軍有功,成副連長...三年四月,張等擺失屯,入梁迎而斬之...記錄工作,進排名第壹。四年九月,艾欣進入遼東。連長王之道戰死,他被任命為梁書部司令,接替他的位置。”只比戚繼光落後壹年。
到了萬歷年間,李已經“成為壹個成功的老師,並努力有所作為”。遼東成了堅固的屏障,大大小小的遊牧部落都被聯合出兵或單獨挑釁打敗了。他們把疆域擴大了700裏,在寬甸建立了6座堡壘,在開原、清河、撫順開設了貿易市場,並與當地部落建立了友好關系。《明史》對於李來說基本上是壹部光彩奪目的戰功史。
到了明朝,北方的動亂大多來自蒙古部落。當時土曼部是威脅最大的遊牧勢力,經常集結其他部落入侵邊境,動輒出動數萬騎。萬歷九年,廣寧被數十萬騎兵圍困,無法攻克。萬歷十年三月,李伏擊殺了土曼首領蒯巴海,“蒯巴海苦於遼佐二十年,甚至戰死”,這壹強敵才被制服。另壹個強大的部落海西的葉赫部,解體後於萬歷十七年被征服,首領納林波羅要求投降。
滿清的前身是建州女真部。從清河以南到達鴨綠江口,當時屬於建州衛,由女真部落控制。國家逐漸壯大後,也成為邊防的另壹大威脅。萬歷二年,李率軍討伐建州,滅了女真首領王高村,並將其逮捕處死。萬歷八年,李在建州重挫另壹女真部落首領吳唐,將其驅逐出塞北,其部從此衰落。萬歷十壹年,李再次出兵攻打王高的兒子,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西是王高的孫女婿,死於這場戰爭,努爾哈赤和弟弟舒爾哈齊被俘。《清史稿》上說:“毛與弟舒爾哈齊不在軍中,其妻出嫁,貌奇,天黑返家。《野史》又說努爾哈赤幼年時被李收為帳下,幾年後才逃亡。《明史編年史》說,塔克是王高的成員,但他曾加入李並作為這次行動的先行者而死。於是,李把留下的土軍送到了努爾哈赤,並給大都督寫了壹封信,命令他攻打大都督。努爾哈赤後來羽翼豐滿,統壹了女真各部。元金建立後,為父祖報仇是他所謂的“七大恨”之壹。
李鎮邊上的輝煌戰績,使“莫帝獻郊廟,朝臣祝賀,蟒賜厚衣黃金壹疊。”入封寧,並加少保親王、太傅、世易錦衣司令等榮譽職務。“子如松、白茹、汝貞、張茹、汝梅皆是總兵;如梓、梓、桂花、南,亦為官也。”當時他立下汗馬功勞到現在,成了壹名不折不扣的東北大帥。
權力帶來腐敗。李的顯赫使他“子孫皆尊,仆從皆尊”,而他卻“驕奢淫逸”。明朝的政風在萬歷已經相當沒落了。士大夫為了私利而結黨營私,賄賂百姓做生意。壹切都靠展現人情,攀關系,好好獲利。雖然李身居高位,他在這方面卻壹點也不含糊。他用金銀“灌輸權力,結交朝臣、中外權貴,個個都很有分量和影響力”。就連張在他專權的時候也被他買通了。《明史》指責李“把遼國商人的壹切利益都裝進了自己的籠子裏”,當然言過其實。然而,李不僅控制了當時遼東的軍事,而且還控制了東北的經濟。“軍餉、馬價、鹽課、城賞、年功,都是對的”,既是軍閥,也是理所當然。
李治軍與戚繼光不同。戚繼光靠制度帶兵,李靠個人威望和人格魅力獎勵有功之兵,用許諾財富鼓舞士氣。所以,未來“壹切戰爭的力量,都是借自運動員。後來的運動員李平湖、李寧、李星、秦德毅、孫守廉,都是大富大貴,有壹座特別的城市。”早年的進取精神喪失殆盡,成績逐漸由盛轉衰。先是害怕打仗,後來又傳出戰敗偽裝成工作,殺好人的行為居功。雖然這些都是下屬幹的,但李難辭其咎。萬歷十九年三月,“程亮...令副將李寧等人出城攻打班勝...該師也遭到襲擊,數千人喪生。程亮和特倫特總督不聽。”這壹事件成為導火索,壹些對其不滿的北京官員開始大驚小怪,紛紛譴責。李見形勢不利,上書請辭。李在鎮遼二十二年後,被迫退居二線。
李離任後,遼東再無得力幹將。“十年八帥比較容易,壹邊準備好處。”李的長子,李,也是壹個偉大的戰士。萬歷中期助朝鮮,平左拜兩大戰役他都是主將,而且都是大獲全勝。萬歷二十五年,李不顧的多方非議,終於被任命為遼東的連長。可惜李壹年後在與蒙古部落的戰鬥中被殺死。遼東局勢不容樂觀,這迫使李不得不再次出山。這時,李已經八十歲了。
此時的遼東已非當年,建州女真部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日益強大,令四方各部畏衣難撼。李不得不改變戰略,轉攻為守,放棄寬甸地區,將當地居民遷往內地,目的是為了固墻清野,營造壹個有利於攻防的緩沖地帶,以遏制女真的入侵。這壹舉動在戰略上並無過失,但京城的官員們卻嘩然,紛紛指責李舍本逐末、辱國,其中就包括後來鎮守遼東時比李還保守的名臣。然而這壹次,皇帝站在了李壹邊,指責各方,“皇帝蘇盡快成了梁,明知不能留在中國。”
李復職後,主張與北方各部進行官方民間貿易往來,重在綏靖。“各部憂城而享利,爭利而酬。”近九年後,遼東安定,無戰事。
萬歷三十四年六月,李死了,他奉命公祭。壹代名將終於在他的軍旅生涯中葬身於黑山的白水中,而這個將他深埋的王朝,在半個世紀後被內亂所滅,也葬身於來自這片土地的新興民族鐵騎之下。
耶律柳戈
耶律柳格(1165-1220),金代新興(古鄞州)人,契丹人,原為晉北千戶。金朝末年,蒙古鐵木真(成吉思汗)起兵建蒙古,金對中國遼朝遺民契丹心存懷疑和戒心,怕他呼應蒙古人。於是下令全國各地的契丹居民都要被兩個女真人家族夾在中間。耶律劉戈忍受不了晉人的歧視,逃跑了。任申(1212)在漢州(今昌圖八面城)、隆安(吉林農安)舉旗,集結契丹人對抗金。周圍的契丹人紛紛響應,幾個月就聚集了十幾萬人。耶律革被提升為元帥。蒙古軍攻金時,耶律革以契丹軍的名義投帽,成吉思汗允許他留在原地。
次年,金派大將普賢萬奴圍攻耶律哥,耶律哥與之在歸仁縣(今昌圖包圍)作戰,大敗金兵,耶律哥乘勢取遼東郡。金耳被稱為遼王,“故都鹹平(今開原),謚號仲景”。當時,有人建議盧野獨自繼續當皇帝,但他拒絕了,說他曾為蒙古效力,永遠不會自立。後來葉溜溜在東京(今遼陽)破金,後來又獻金銀九十余車與成吉思汗相見。成吉思汗稱贊他“忠義高效”,仍封他為遼王,駐守鹹平,並賜他金箍棒。庚辰年(1220)耶律柳去世,享年56歲。其子襲爵,曾隨成吉思汗下西洋,深得寵愛,後遷居廣寧(今遼寧省北寧市)。
高
高,生於1660年,卒於1734年,祖籍鐵嶺(今遼寧)。魏徵這個詞,數字和花園。李出身漢軍,父為天爵,居蘇州知州,從宮中到刑部侍郎,又從浙江鹽運使。死後要勤快。他擅長畫花鳥、動物、人物和山水,他的質樸和活力接近明代的吳偉。尤其以手指畫出名。侄孫高冰寫了壹篇關於指畫的文章,記錄了它的畫法和趣聞。傳世畫作有高岡獨立圖、稻穗螳螂圖、宋寅小琪圖、指畫人物(10頁)等。狩獵地圖,絲綢版,彩色手指畫。垂直141厘米,水平77厘米。現藏遼寧省博物館。這幅畫描繪了野外狩獵。構圖處理中,畫面上部用“截取”的方法畫了兩棵古樹,占據了畫面的三分之壹。兩棵老樹都砍掉了壹段樹幹。雖然這個特寫鏡頭有限,但是很有紀念意義。下部用三分之二的畫面描述了獵人的狩獵場景。獵人的面部表情和外貌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獵犬跟著馬,驚魂未定地回頭盯著獵物,昂起頭的姿勢也十分生動。這幅畫在表現手法上也有自己的特點。人物的衣褶、犬馬的輪廓等線條都是用指甲勾勒出來的,精細而生硬,隨意飛舞,笨拙而有生氣。從這幅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指法和用墨上非常得心應手,不留任何手印和墨跡,在章法上也是奔放的,正好發揮了他指法和作畫的特長。
畫壹個沒有斜坡的泉池。鴛鴦在垂柳間遊,柳枝隨風飄,飛鳥上下飛。指的是水墨草,使畫面富有動感。左下方的標題是“康熙仁臣初夏,鐵嶺高手指畫”。仁臣作於康熙五十壹年(1712),當時畫家四十壹歲。
魏謝軍
魏(1812—1889)出生於鐵嶺。第壹個名字叫長泰,字子恒,又叫伯陽、公隱、犁巖老人、支亭、老農、山人,其他名字叫鐵民、九妹居士。出於對(鄭板橋鄭燮飾)的仰慕,改名為謝軍。衛少年讀書,終生好學。熱愛古文,擅長書法,寫詩更好。鹹豐是郡裏的秀才。他在司馬臺府做了五年秘書,後回到鐵嶺,在城南紅星村(今鐵嶺縣李千戶鄉紅星村)立了幾十畝地,潛心農事,作詩作畫。30多年來,他寫了3000多首詩,包括《九妹村詩》、《香雪齋筆記》、《夢梅軒雜記》、《荒史筆記》等。
清同治三年(1864),52歲的魏雄心勃勃地進京功名,卻未能如願。雖然他在科學研究中名列最後,但考官對他的書法評價很高。魏的書法以亭箋和明代畫家董其昌為基礎。擅長楷書、草書,筆法流暢、渾厚、精當、飄逸。考官在卷子上寫下了“字震九州”的評語。壹時間,“字震九州魏”成了與“文壓三江”齊名的人,成了膾炙人口的對聯。魏壹生攻詩,但他的書法在朝鮮廣為人知,尤其是在東北。
魏隱居在壹個山村裏養老,不在城裏,經常在山上勞作。他每天以教書為樂,甘當窮書生,不爭名利,種花學書法,過著隱士的生活,直到光緒十五年(1889)77歲去世。他在《居閑處寄繁華》詩中寫道:“獨以掩門為腐儒,避爭功名富貴效。破籬笆加荊棘,老房子用蘆葦造。種樹種花是營生,寫三頁紙是功夫。閑待防止詩友來,備壹壺床頭酒。”
任陳輔
任(1884-1918)是中國第壹個布爾什維克。參加過俄國十月革命的偉大* * *無產階級戰士;中國工人的傑出領袖;蘇聯紅軍“中國紅鷹團”團長。任出生在鐵嶺縣鎮西堡鄉河間村。少年時就讀於著名的鐵嶺殷罡書院,先後在鐵嶺、沈陽、哈爾濱生活、學習、工作。20世紀初,內憂外患的中國陷入了極度的危機深淵。黑暗的現實深深激發了年輕的任救國救民的使命感。17歲時,任在俄國修建的中東鐵路上當店員,學會了俄語。1908期間,24歲的任在哈爾濱俄羅斯軍事學院當中國教官時,認識了當時還處於秘密狀態的俄羅斯社會民主勞動黨年輕軍官,開始接觸無產階級革命理論。這壹年,他秘密加入了當時被華工稱為“窮人黨”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走上了革命道路。
1914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根據協約國的規定,俄國召集了壹批在中國的華工到俄國伐木開礦。任受布爾什維克黨的委托,作為外事部門成員,帶著2000名華工到俄國烏拉爾彼爾姆省的阿拉巴耶夫斯克礦區,在華工中開展革命活動。
1917偉大的十月革命爆發時,任奉命組織在俄華工編入蘇維埃紅軍,稱為“中國團”,參加保衛蘇維埃新政權的鬥爭。十月革命後,蘇俄鬥爭異常激烈,戰事尤為頻繁。“中國團”成立壹年多,打過上百次仗。由於“中國團”作戰能力特別強,經常在最關鍵、最艱苦的戰鬥中作為主力派出,成為東部戰區最讓敵人聞風喪膽的英雄部隊,因此被蘇共中央命名為“紅鷹團”。當時* * *制作人和烏拉爾工人報道“中國團是我們戰線上最好的紅軍連之壹”。165438+10月29日夜,烏拉爾地區威亞戰場總指揮任在與科爾沁白匪的激戰中不幸犧牲,為人類第壹個社會主義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貢獻。
任陳輔犧牲後,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接見了他的妻子和孩子,稱贊他是壹名勇敢的戰士、優秀的指揮員和優秀的布爾什維克。1958期間,總理說:任同誌早在十月革命時期,就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他是我們的烈士,他的革命成就是我們國家的榮耀。10月2日,前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在京舉行儀式,追授中國國際主義英雄任紅旗勛章。蘇聯《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北京晚報》、《世界博覽會》和《大英百科全書》等主要報刊都發表了介紹任事跡的文章。1993 165438+10月28日,鐵嶺市人民政府在鐵嶺烈士陵園隆重舉行任烈士塑像揭幕儀式。市委市政府領導在講話中說:任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無產階級英雄,中國人民的好兒子,遼北青年的先鋒,遼北人民的驕傲!
趙本山
1957 10出生在鐵嶺開原市蓮花村石咀溝,在農場長大。趙本山的喜劇小品婦孺皆知,連續多年獲得央視春晚壹等獎,被觀眾譽為“紅色喜劇演員”、“小品之王”、“土地神”、“東方卓別林”、“中國喜劇演員”。藝術道德高尚,念念不忘家鄉。他已經向災區和家鄉的希望工程捐款數十萬元。劉老根、劉老根ⅱ、馬大帥是該系列電視劇的導演和主演,此外還執導並參演了《鄉村愛情故事》和《關東大先生》,使中國的影視喜劇向前邁進了壹大步。趙本山現任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國家壹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遼寧省政協委員,鐵嶺市形象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