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三年(1874)設縣。當時名為平原,駐紮在下馬關,隸屬甘肅固原直隸州。
1914平遠縣更名為榮臻縣,劃歸甘肅寧夏路(朔方路)管轄,1918榮臻縣更名為王宇縣。1929年,寧夏道脫離甘肅省,成立寧夏省,王宇縣隸屬寧夏省。1936年6月,王宇縣被西征的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工農(蘇維埃)政權相繼在王宇縣建立,並進駐下馬關。後重建為玉海縣回族自治政府,駐王家疃莊。玉海縣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縣級回族自治政府,是王宇海原東部的壹個回族聚居區。紅軍轉移後不久,馬鴻逵部恢復了國民黨的王宇縣,將司令部由下馬關遷至同心城(又名半角城),並將王宇縣改名為同心縣。1940年,寧夏省將蔚州、下馬關、紅城水劃歸鹽池縣。
1954年3月,寧夏省成立河東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歸其管轄。同年撤銷寧夏省,並入甘肅省,河東回族自治區歸甘肅省管轄。1955年5月,河東回族自治區更名為吳忠回族自治州。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於1958,同心縣直屬自治區。1972年,尹楠地區成立,同心縣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尹楠地區。
1936年,紅軍解放同心,廢除舊的區、鄉、聯保、保甲制度,實行區鄉制。當時,玉海縣下轄14區。1937年,國民黨同心縣政權恢復,再次實行區、鄉、保、甲制。後來撤銷了區,改為鄉、保、阿的制度。
同心縣解放前,同心縣轄13個鄉鎮,42個保險公司。第壹個鄉鎮位於同心市,轄4個保險;二鄉位於丁家二溝,轄3險;第三鄉駐喊水,轄2保;第四個鄉鎮位於段,轄3個保險;第五鄉位於禾草溝,轄3險;第六鄉位於王家疃莊,轄2保;第七鄉位於馬圪塔,轄3家保險公司;八鄉駐倒墩,轄3險;第九鄉駐吊堡子,轄2險;第十鄉鎮位於王宇,轄5家保險公司;第十壹鄉位於馬家高莊,轄5險;第十二鄉位於沈家灣,轄3險;第十三鄉駐鎮,轄4險。
1949年,寧夏解放,鹽池兩縣局面結束,韋州、下馬關、紅城水歸同心縣。同心縣建6區24鄉86村。
1950調整為7區31鄉鎮。第壹區位於同心市,轄城關、萬段頭、丁家二溝、馬圪塔、丁家塘、李家山6個鄉鎮。二區位於壽水水,轄劉水、上猶方莊、五鳳臺、馬家灣四個鄉鎮。第三區原位於灌口灣,後遷至新莊集,轄吳家寶、新莊集、徐炳水、麻豆、帥椅山5個鄉鎮。第四區駐潿洲,轄徐家河灣等四個鄉鎮;第五區位於下馬關,轄下馬關、劉家灘、紅城水、田家老莊等四個鄉鎮。第六區位於王宇,轄王宇、邱家渠、馬家南灣和杜家灘。第七區位於王家疃莊,轄王家疃莊、黃草嶺、胡家洪灣、蘇家嶺等4個鄉鎮。
1958,10年6月,人民公社成立。同心縣在原有七個區的基礎上,建立了躍進、壽水、金通、霍星、下馬關、王宇、宏偉七個人民公社。取消了區和鄉,公社管轄行政區域。
1961年9月,躍進、金通、霍星、紅衛四個公社分別更名為城關、新莊集、韋州、王家疃莊公社。公社規模小,城關、壽水、新莊集三個公社各劃出壹部分,組成季家莊公社。從城關公社開始就建立了瑤山公社。從喊水公社,成立了下水公社;田家老莊公社由下馬關公社成立;羊路公社是在王宇公社的基礎上建立的。濰州公社不變。同心縣分為14個公社。
1982年6月,同心鎮加入縣城。
1984 65438+10月將所有公社改為鄉鎮。同時,在城關鄉清水河以東、喊水鎮桃山設立河西鄉。
1986年3月,濰州、下馬關改為鎮。
1992年8月,王宇鄉改為王宇鎮;王昌娥團莊鎮至王疃鎮;河西鄉撤銷,分為河西鎮和丁家塘鄉。到目前為止,同心縣轄同心、韋州、下馬關、王宇、王疃、河西等6個鎮,城關、瑤山、吉家、辛莊集、田家老莊、馬家莊、張家源、楊璐、喊水、下流水、丁家塘等11個鄉。
2004年,中衛成立,同心縣征水,流水兩鎮劃歸中衛。
2008年,海原縣興隆鄉劃歸同心縣。轄7個鎮、4個鄉、2個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