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為什麽教育孩子這麽難?

為什麽教育孩子這麽難?

很多家長會抱怨:為什麽現在教育孩子這麽難?的確,現在的孩子很難管教,似乎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我想告訴我的父母:

壹、孩子成長的環境發生了變化:當人類進入信息化、市場化時代,家庭、社區、學校、朋友、文化環境的內涵、空間、影響都比過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二,孩子的培養目標提高了:現在的孩子大學畢業後不壹定能找到理想的出路。當今世界以知識經濟為主導,人類已經進入智能時代。人才註重創新能力,但創新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知識、教育和能力,所以知識、學習和專業教育的壓力相應增加。

第三,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隨著社會逐漸“少子化”,獨生子女和單親家庭增多,家庭關系和心理結構自然也要隨之變化。基於以上原因,現在的孩子承擔了太多的責任,所以壓力很大,心理也更脆弱。

為此,我今天準備以“幫助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十點建議”為題與大家交流。

首先,我今天要介紹家庭教育的十個經典問題。這十個經典問題分別是:如何提高學習成績?如何學習親子溝通?如何幹預生長缺陷?如何克服家庭教育的通病?如何學習親子護理?如何學習專科教育?如何營造良好的環境?全腦學習怎麽學?如何學會上網?如何開啟學習天賦?我認為,誰能科學地解決這十個經典問題,誰就有壹流的家庭教育。

為了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問題,我提出了十條家庭教育建議,也就是所謂的“十要十不要”。

1.學會親子溝通,不要說孩子不聽話;

2.要通過學習過程來提高學習效果,不要用結果教育代替過程教育;

3.幫助孩子克服成長的煩惱,不要用嘮叨代替親子關懷;

4.關註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不要忽視群體教育和孩子的玩伴教育;

5.要克服中國家庭教育的兩大通病,不要忽視棍棒教育的精神危害;

6.要為孩子的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不要用簡單的說教代替言行;

7.從小關註孩子的學習天賦,不要用學歷教育代替心智發展;

8.對孩子的健康教育負主要責任,不要以學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

9.要積極促進孩子的全腦學習,不要忽視孩子多元智能的培養;

10.積極和孩子壹起上網,不要輕易說孩子有網癮。

我的“十不要和十不要”需要十份報告來完成。今天我只能講兩個話題:第壹個話題,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與教育幹預;第二個話題是如何學會親子溝通。

先說第壹個話題: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與教育幹預。

壹、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與教育幹預

各位家長,從獨生子女的成長過程和壹些獨生子女對待生活的行為研究來看,獨生子女有壹些獨特的成長缺陷。現在我想從人的社會化角度談談獨生子女的成長。獨生子女的成長過程中有獨特的天然缺陷。如果不承認這種天生的缺陷,就會誤導家庭和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比如,在壹個有兄弟姐妹的家庭裏,孩子們經常會因為壹些小事爭吵。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把吵架當成壹種討論方式,那麽在自然條件下,兄弟姐妹吵架是最好的溝通方式之壹,也是開發智力的壹種方式。在爭吵中,為了“真相”,他們不得不開動腦筋,通過口頭語言與對方爭辯,有時甚至動用拳頭。這樣,孩子手裏想的、說的、做的,都可以生動連貫地表達出來。我們不提倡兄弟姐妹之間吵架,更不提倡打架。我這裏說的是孩子在成長經歷中,吵架對智力成熟的客觀作用。獨生子女在家裏連和同齡人吵架的機會都沒有。在獨生子女家庭,因為經常沒有和玩伴的交流,他壹個人做作業,玩娃娃,上網,睡覺。他沒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也沒有機會去做,導致有些孩子說不清楚自己的想法,做不到自己說的事情。在學校,孩子只註重學習,忽略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很少有集體活動。逢年過節,大量孩子參加培訓就像趕著去現場壹樣,有的孩子壹周參加八到十節特殊教育課,包括應試輔導。

再比如,過度教育也是壹個非常嚴重的家庭教育問題。根據生長規律,孩子健康成長的決定性因素是生理因素和經驗因素,兩者缺壹不可。就算妳天生就是天才,假設真有這樣的天才,他沒有後天的歷練也很難健康成長。兩者在教育中應該有機結合。我經常說,家長不要忽視孩子的天賦培養,要更加註重體驗和體驗教育。但是,今天的教育不是培養人才,更不是體驗和體驗教育,而是灌輸文化知識。而且幼兒園和壹些家庭的孩子已經提前灌輸了小學知識。我在廣西北海做報告的時候,壹個家長說,周教授,妳能給我的孩子介紹壹個好的幼兒園嗎?她說她四歲的孩子小學三年級就已經學完了語文。上幼兒園。沒有壹家幼兒園能滿足這個孩子的語文學習要求。上小學。這孩子太小了。父母強迫這麽小的孩子無處可去,這就是過度教育。幼兒園的孩子已經學完了所有的小學文化,他只能在小學接受反復的教育。那時候他還能認真聽嗎?他能三心二意嗎?孩子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嗎?

作為獨生子女,孩子們有很多責任。比如光耀門楣,傳宗接代,贍養父母,實現自己的理想……甚至幾代人的追求都寄托在壹個孩子身上。責任越多,期望越高,所以父母天天為孩子操心。如果孩子沒有培養好,家長會覺得沒有面子,沒有希望。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家庭溺愛孩子,有的家庭過於嚴厲。請允許我講壹個故事:壹個女中學生,她的父母說,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她在小學旁邊買了壹套房子陪她;孩子上初中,她在初中附近買房陪讀;孩子上高中了,她在高中附近買房陪讀。從幼兒園開始,母親就用壹輛奔馳600送孩子上學,孩子從沒坐過公交車。問孩子壹輛公交車有幾個門,她說所有的公交車都有三個門。媽媽送她去學英語,老師給她上英語課時,她讓老師講童話。老師說媽媽會有意見,孩子說沒關系。媽媽聽我的。父母這樣培養孩子,孩子能培養成人才嗎?

獨生子女有天生的生長缺陷,這不是獨生子女自身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出生率下降和小家庭生活方式。首先我要說明的是,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不能簡單的稱為獨生子女政策,因為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育政策。有些人在特定情況下可以生二胎。但是在城市,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壹個孩子,我們稱之為少子化。目前獨生子女的成長問題是少子化、小家庭生活方式和教育轉型,這三者是相互關聯的。

生活在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是幸運的,但不壹定是幸福的。我們家現在是什麽情況?父母整天焦慮,擔心孩子的成績,擔心學校的問題,擔心工作的問題,擔心朋友的問題。太難了。做孩子不容易,他們從出生開始就壹直在接受胎教。壓力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有壹個10歲的孩子回家跟他媽說,活的好辛苦!我經常開玩笑說,人在媽媽肚子裏已經10個月了。出生後到處都是新奇的東西,孩子天生就有學習天賦。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些孩子被我們的家庭和我們的學校逼得停止學習,覺得生活艱難。這是什麽教育?現在做父母難,做孩子更難。壓力太大了。以前都說孩子書包太重,孩子背不動。現在有些孩子拖著行李箱上學,孩子負擔太重。

我們的小家子氣其實是最近30年才出現的。孩子在家裏沒有模仿者,沒有機會和其他孩子交流,容易在行為、語言等方面出現成長錯誤。孩子壓力大,孤獨,往往不想學習。如果父母強迫他學習,他就不會和父母交流。孩子的天性就是想玩。有些孩子甚至去網吧玩遊戲。時間長了,網癮就上來了。孩子不和父母交流,厭學,進而形成網癮。這三個問題是孩子健康成長面臨的突出問題。所以我在不同的報道裏都說過,家長壹定要高度重視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想辦法突破,給孩子創造壹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如果忽略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第壹個問題就是孩子很容易錯過不同智力發展的關鍵期,輸在起跑線上。人類的很多智力都是在三歲之前打下的。有些孩子出生後,張三抱和李四逗逗,因為接觸過不同的人,從小就有了溝通和群體整合的智能基礎。如果小家庭不註意克服獨生子女教育的缺陷,有些智力發育會很慢。有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壹些與團體教育相關的智能基礎沒有及時開發,導致後來出現學習障礙。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忽視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孩子的人格就會不成熟,不健康。現在有些孩子有道德責任和成熟敏感的問題。有些獨生子女做了父母,卻不知道作為父母該做些什麽。有些獨生子女比其他人更關心自己。如果他們不同意自己的意願,他們會制造噪音,離家出走,甚至自殺。我呼籲,應該把生命教育納入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現在大學生甚至碩士博士如果弄不好就跳樓,防不勝防,以至於從事自殺幹預的老師都很辛苦。壹些大學的管理人員最擔心學生發生意外。獨生子女進入社會建立家庭後,突出的問題是缺乏愛和責任。比如獨生子女結婚後,離婚率很高。離婚有點不如意。離婚後,我冷靜下來,後悔了。重整旗鼓的時候覺得很尷尬,進退兩難。壹些獨生子女對社會、組織、家庭認同感差,行為無法自律。有些獨生子女很挑剔。我們說年輕人要批判,但他們只批判別人,不批判自己。有些獨生子女走上社會,融入能力特別差。有些孩子畢業後不敢去工作。他認為那個地方不是他住的地方。有些人畢業五年了,10年前還住在家裏,不想工作,不敢進入社會生活。

忽略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第三個問題是可能導致學習障礙。學習障礙是指智力正常但學習異常、學習成績差的壹種學習心理或行為。以註意力障礙為例。雖然註意力障礙中的壹些問題還存在爭議,但有壹個話題是特別明確的,那就是兒童的註意力集中時間與註意力有關。如果孩子到了壹定年齡,他們的專註時間太短,那就是缺陷。另壹個話題是,壹定年齡的孩子必須具備同時專註於不同事情的能力,並且都能夠完成。就像壹個女士在家做飯,壹邊做飯,壹邊聽老公在客廳和別人吵架,明明,兩者同時。如果孩子帶著耳機聽音樂,做數學作業,家長會強迫孩子摘下來。事實上,壹些孩子可以在聽音樂的同時更好地完成數學作業。他有能力同時做好兩件事。因為聽音樂是右腦的功能,做數學作業是左腦的功能,左右腦可以協調使用。父母應該學會幫助孩子開發右腦。有的孩子學習好,考試成績好,音樂體育好,有管理組織活動的能力。就像張戈老師壹樣,他們有組織能力,學經濟法律,英語教得好。人年輕,有地位,有錢,有地位。而有些人在這個年紀除了考試什麽都不會,很大程度上和專註力的缺陷有關。比如壹個新聞專業的學生,對軟件專業很感興趣,也很敬業,在學習新聞專業的同時,很好的學習了軟件專業知識。而壹個軟件專業的學生,除了軟件專業知識什麽都不懂。相比較而言,這個新聞專業的學生肯定比這個軟件專業的學生更有前途。現在的孩子有很多學習障礙,比如註意力不集中,小動作,不喜歡做作業,和同學關系不好,缺乏毅力,控制力差。這時候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克服障礙,而不是簡單的抱怨孩子不認真不努力。我遇到過這樣壹個孩子,12歲。他父母說他不認真,不努力。他哭了。孩子說我整天努力學習。我媽冤枉我了。我說妳為什麽考的不好。他說我會做所有的題,我寫的時候也不知道為什麽會出錯。我說這是學習障礙問題。如果妳媽媽幫妳克服這個障礙,問題就解決了。

針對以上問題,我提出幾種幹預方法供參考:第壹種是對玩伴的團體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加強團體教育。現在很多幼兒園變成了文化知識教育機構,這是學前教育最大的缺陷。幼兒園是團體教育機構,臺灣省和香港做的比較好。幼兒園是生理因素和經驗因素結合的最佳場所。在這方面,明教授講授的腦科學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科學依據。我曾經在深圳南山的壹個幼兒園做家長教育的報告,壹個老奶奶和院長談話。這是什麽?上學期,奶奶的孫子在這裏上幼兒園。下學期,孩子班的老師換了。開學後,她孫子壹進幼兒園就跑出去了,不想上學。奶奶得知是因為她換了老師,就去找校長解釋妳為什麽換老師。主任說請周教授給妳講點東西。我說以後是妳孫子適應社會還是社會適應妳孫子?她說,適應社會的肯定是孫子。我說孩子適應不了另壹個老師,那以後怎麽適應社會?為了孩子的未來,獨生子女家庭應該創造壹個群體教育環境,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是家校互動,構建良好的環境,促進孩子的體驗和體驗教育。體驗與健康成長密切相關。如果父母不能創造條件促進孩子超越小家庭環境,成長缺陷就很難跨越。我在導師報告裏經常說,家長要了解社會,了解青少年成長的環境,重視良好環境的建設。我們現在的環境有很多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因素,包括金錢的影響,不良網絡文化的影響,社會的亂七八糟的影響。孩子不懂,還得靠家長的引導和科學的引導。但是,也有家長經常問我:老師,為什麽我的孩子總是不聽話?父母認為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不聽話的孩子覺得不好,這就是義務教育。我覺得這是欺負人。壹個30歲以上的家長,基於他幾十年的理解,想要他10歲的孩子聽話,10歲的孩子根本不懂。他怎麽能接受和服從呢?這不是欺負人嗎?面對復雜的成長環境,父母應該彎下腰來陪孩子壹起成長。再比如,上網正在成為孩子學習的基本方式。大多數孩子希望他們的父母和他們壹起上網。但根據我們在武漢的調查,只有不到25%的家長能滿足孩子的這個要求。有些家長只要看到孩子上網,就認為孩子不聽話,最後親子關系變得僵化。現在的青少年朋友沖突、師生沖突、親子沖突越來越嚴重,孩子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多。因此,環境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成長環境集中在家庭、學校、社區、朋友和大眾傳媒五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環境。總的來說,什麽樣的家庭環境會造就什麽樣的人,家庭教育環境需要我們精心管理。

三是開發右腦,促進全腦學習。大腦功能分區理論是上世紀最後30年才出現的,現在正在探索和推廣。促進全腦學習非常重要,其主要作用是克服學習障礙,提高學習能力。現在孩子的學習目標往往是完成作業,而不是提高作業質量。我經常問這樣壹個問題。我說這裏有壹個田字。在這幅田字畫中,妳壹眼能看出多少字?有的孩子說四個,有的說五個,有的說九個,我說九個更像。我問誰能看懂田字的36個字?在田字誰能讀80多個單詞?類似的問題還有讓孩子的大腦恢復活力。現在是創新的時代,競爭很激烈。新銳人才的規律是30歲前嶄露頭角,有的24歲就嶄露頭角,30歲就大放異彩。就像新東方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年輕有為的。40歲的妳會被動員在高科技條件下下崗,因為妳缺乏創造力!因此,大腦無法生存。現在的教育有很多缺陷,能盤活大腦的教育很少。經常聽說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其實有能力的大學生找到好工作。比如有些軟件專業的本科生,因為動手能力強,被分配到高新部門,第壹年年薪1.7萬,而有些軟件專業的學生,什麽職位都找不到。為什麽?因為他只會考試,別的什麽都不知道。如果是學策劃的,現在哪個企業不需要策劃人才?只要妳有規劃能力,就壹定能找到好工作。但是我們大學能進行專業規劃的學生並不多,有些學生甚至不會配置知識資源。

四是共享教育。分享和謙遜是親社會行為,也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規則。壹個慷慨而樂於助人的孩子往往更討人喜歡,更受歡迎。所以,分享教育通常是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壹部分。為什麽要教孩子學會分享?因為獨生子女需要它

“培養同情心和愛心”、“獲得友誼和人緣”、“從小就懂得社會規則”……這些都是分享教育的內涵。

現在說第二個話題,如何學會親子溝通。

二、如何學會親子溝通

親愛的家長們,由於晚生晚育政策的逐步實施,現代家庭出現了壹個重大問題: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已接近更年期,兩個時期的重疊使得親子矛盾容易激化。因此,在漫長的成長時期,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成為現代家庭教育的核心話題。

我的座右銘是:孩子的健康成長重在親子溝通。

為什麽父母之間需要溝通?

這要先回答人類為什麽需要交流。人類之所以需要交流,是因為彼此不了解,是因為認知有差距,需求有矛盾沖突。交流的目的是相互了解,增長見識,從而化解沖突和矛盾,實現和諧發展。比如國家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幹部與群眾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夫妻之間的交往需求。

有人問我: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養的,自己帶大的。他們為什麽不理解?為什麽總是有沖突和矛盾?

讓我們壹起來聽聽孩子的心聲:

有這樣壹個專門針對小學畢業生家長的論壇,主題是“聽我發自內心”。會上,全班同學向自己的父母和其他家長傾吐心聲。

學生的思想是這樣的:

父母經常督促我好好學習,他們的良苦用心我也不是不知道。但有時候,這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當我得知自己考得不好時,滿腦子都是父母的嘆息和失望,只能提心吊膽地回家。我害怕看到父母厭惡地指責和責罵我。心想:哎,我太壞了。這樣做的越多,學習成績就會越低。我認為父母不應該給我們太大的心理壓力,相反,他們應該給我們更多的支持和鼓勵。沒有欣賞,就沒有教育。為什麽父母不能像“知心姐姐”說的那樣,在孩子今天比昨天有進步的時候,笑著說“太棒了”。即使孩子失敗了,妳也要說:“太好了,妳的成功有了新的起點。”

另壹個學生說:“我是壹個很內向的孩子。我不喜歡和別人交往,也不會告訴別人我的想法。如果我不開心,我只會告訴我的小玩具猩猩。”正是因為我內向的性格,讓我和父母的隔閡越來越深。"

從孩子們的話語中,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他們是多麽渴望與父母溝通,也渴望父母能傾聽到來自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但是作為家長,妳真的做到了嗎?

在接受調查的30名小學生中,近90%渴望與父母交流。他們希望父母能陪他們玩遊戲、看電視或聊天。他們說平時和父母交流不多,因為覺得父母總是很忙,似乎沒有時間和自己說話。而且,家長似乎更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他們壹說話就只說學習怎麽樣,考了多少分。這種交流不值壹提。我們渴望更多的鼓勵,渴望告訴父母我們的想法,但我們很少有這樣的機會。

在接受調查的30位家長中,只有8位家長認為與孩子的溝通是充分的。在家裏,他們和孩子像朋友壹樣相處,涉及到孩子的事情,他們會征求孩子的意見。只要有空,他們就會陪著孩子。不僅告訴孩子要主動和別人比較去競爭,成功才能出人頭地,還要告訴孩子,競爭中總會有贏家和輸家,成功來自於壹次次嘗試中的失敗。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理解父母,父母才會更了解孩子,讓孩子更好更健康的成長。其余的家長都忽略了與孩子的充分溝通,更沒有意識到孩子還是會有話對自己說。

孩子的聲音告訴我們,親子溝通的責任在父母。

為什麽?眾所周知,培養孩子的天賦是壹個系統工程,家長是家庭教育的管理者和實施者。在親子溝通中,父母是主導者和示範者。

2003年,武漢晚報記者與江岸教育局聯合對100名中學生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從溝通、學習、健康、消費四個方面探討了家庭教育問題,希望這些調查結果能對家長有所啟發。

妳最想對孩子說的話是什麽?

95%的家長選擇了“好好學習”;3%的家長想告訴孩子註意身體;2%的家長表示無話可說。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學,然後繼續讀研,讀博士。在他們看來,只有努力學習,他們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壹位家長的表達很直接。她在問卷上寫了七個大字:書有自己的黃金屋。

這些發現都說明了親子溝通的缺失,親子溝通中父母的缺席。

那麽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

我想先告訴家長:影響親子溝通的重要因素有四個。

1.父母對孩子的認識和理解影響親子溝通。

在這方面,父母不了解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去了解孩子。

如果妳問父母:妳的孩子最喜歡什麽?

我們的調查顯示,23%的家長不知道孩子最喜歡什麽,17%的家長普遍認為孩子最喜歡玩。其他受訪者的回答都沒有說服力,大多回答的是看報紙、看電視、購物等日常喜好。只有10%左右的答案是繪畫和小發明。

2.父母的性格培養影響親子溝通。

其中包括父母的價值取向、個人的知識能力和人格品質。

如果妳問父母:妳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是什麽?

我們的調查顯示,88%的父母通過推心置腹的方式與孩子交流;5%的家長只是說教;4%的父母根本不和孩子說話;也有3%的家長在帶孩子逛街時說話。調查發現,壹些家長采取“溝通不好就打人”的粗暴行為,只會讓孩子離父母更遠;有人抱怨孩子說假話,素質差,但他就是忘了,這些問題都是他的粗暴行為和經常訓斥孩子帶來的“副產品”。父母對孩子有明顯的榜樣作用。父母的言行、觀念、文化素質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可以說,我們總能從孩子身上找到父母的影子。

當被要求回答溝通不暢的原因時,只有12%的家長表示經常像朋友壹樣和孩子聊天;12%的家長表示,因為孩子不耐煩,所以沒有耐心和孩子溝通。53%的家長表示與孩子有代溝,根本無法溝通;還有23%的家長沒有回答。

家長應特別註意:

父母責任心差影響孩子壹生。特別要註意父母的情緒狀態和身體健康。當父母心情不好或勞累時,會無意中放大孩子的過錯,激化親子矛盾。

3.夫妻之間的溝通影響親子溝通。

壹般來說,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模式”來自於家庭溝通模式的潛移默化。無聲的交流遠比口頭交流有效。

如果妳教育妳的孩子尊重他們的父母,那麽丈夫(或妻子)在妳心中的分量將和父親(或母親)在妳孩子心中的分量壹樣重。

4.父母的誠信影響親子溝通。

信譽是溝通的重要條件。我們的國家正在鼓勵建立壹個誠信的社會,我們在與孩子的交流中也需要誠信。很多教育專家說,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壹任老師,孩子會模仿父母的壹舉壹動。所以,如果妳要求孩子不要抽煙,那就先不要抽;妳要求孩子說話算數,妳首先要信守對孩子的承諾。如果真的不能兌現對孩子的承諾,也壹定要向孩子說明原因。

根據我的研究,親子溝通的關鍵是要學會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達成相互認同。

有效的親子溝通有賴於父母克服六大家庭障礙。

1.父母是“網盲”的家庭障礙。壹項針對17歲以下兒童的家庭教育調查顯示,“網盲”已經影響了父母與孩子的溝通。70%的孩子想和父母壹起“上網”,但只有20%的父母能滿足孩子的願望。家長獲取家庭教育知識的途徑比較傳統,只有3.1%和0.7%通過網絡或電話咨詢教育專家進行直接有效的溝通。家長受限於現代知識水平,影響了與孩子的溝通。70%的孩子願意和父母壹起操作電腦、上網。但只有20%的家長能和孩子壹起上網。

2.情感上沒有家庭障礙。包括分居、離異、單親、留守、小三、流動、隔代養育、缺乏溫暖等類型的家庭。

3.家庭教育缺失導致的家庭障礙。調查顯示,80%的家庭存在家教缺失的問題。當今家庭教育存在四大沖突:期望沖突、保護與溺愛沖突、溝通沖突和評價沖突。

4.忽略了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家庭障礙。這些家庭的特點是:只學習,只講成績;考了第壹名,家長還是不滿意。

5.雙重教育的家庭障礙。當面批評,背後表揚,雙重教育影響道德認同和親子知識,容易造成溝通障礙。

6.忽視心理健康的家庭障礙。心理學家分析,每個孩子都有以下四種精神需求:父母的愛和關懷;被接受和尊重;得到別人的欣賞;在家庭中有壹席之地。

我們家長要“多討論,少說教,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

如何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關鍵是有效的親子溝通。

我把親子溝通的要素簡化成壹個公式,供妳參考:

有效親子溝通= 0.1.5×文字+0.35×角色行為+0.50×活動參與。

這就告訴我們,有效的親子溝通,關鍵不在於話語的多少、聲音的大小、說教的質量,而在於家長的角色行為,以及家長對孩子成長活動的參與。具體表現可以概括為十項技能:

說話時的眼神交流和關心的眼神;微笑,積極傾聽,適當提問;及時認出來,表揚妳喜歡再看到的行為;對孩子說“不”的權利可以解釋妳的感受,但不要責怪孩子;遇到問題,和孩子討論,實踐,求知;不要過多說教,只是發表自己的看法,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多參加孩子的活動,給自己壹些和孩子獨處的時間,讓他感受到妳對他的重視和關心;給孩子學習的權利,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他們會互相討論,引導他思考,而不是告訴他結果;了解和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尊重、真誠、理解、包容、真實和* * *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共同成長。

尊重、真誠、理解、包容、真實是親子溝通的五大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