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教育隨筆:學會分享

教育隨筆:學會分享

教育隨筆:學會分享(10篇文章)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妳應該對散文很熟悉吧?散文是壹種非常靈活和隨意的筆記或風格。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教育隨筆:學會分享,僅供參考,大家看看吧。

教育隨筆:學會分享1今天下午放學後,我們幼兒園老師的孩子每個月又來到我們教室。聽著他甜甜的“老師妳好”,看著他天真的小模樣,我們真的是發自內心的喜歡他。所以張老師每次來我們教室玩,總會從口袋或包裏掏出壹塊糖和壹個小面包塞到孩子手裏。今天也不例外。看到月亮來了,張老師從桌上抓起兩塊糖塞到孩子手裏。拿到零食的正準備吃的時候,她看見班裏的孫老師走了過來。他伸手把手裏的糖遞給孫先生,孫先生也沒怎麽在意。說了聲謝謝後,他順手拿了起來。沒想到,小月月的臉壹下子就垮了,她流著淚說:“可那是張老師給我的,我還沒吃呢……”孫老師壹聽,趕緊說:“不是給老師了嗎?為什麽又要回去?”“但是,過去,妳會把它還給我的……”孩子委屈的回答。

“每個月都給糖”之後,我突然發現我們教育中的壹個誤區:每次孩子分享的時候,我們總是舍不得給,習慣性地誇他們:妳真大方,真懂事,然後我們還給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壹種錯誤的意識:“我就是讓步,別人也不會要,就算是我的也會得到表揚”,這就形成了我們俗稱的“假慷慨”。而當有些人真的接受了他們分享的東西,卻又受不了,表現得像壹個月,這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從現在開始,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從小培養孩子。接受孩子與妳分享過的每壹顆糖和每壹朵花,然後告訴孩子妳有多感激,在適當的時候與他分享妳的東西,讓他感受到彼此分享的快樂。

教育隨筆:學會分享2我們班很多小朋友都喜歡帶書來幼兒園,但是小樂卻舍不得帶,總是搶別人的書。

有壹天,他來訴苦:“老師,小帥不讓我讀書,還打我。”我找到小帥,問他為什麽。小帥委屈地說:“小樂老是偷我的書,弄壞了。”小樂壹聽,趕緊解釋:“我不是故意撕的!”我問:“小樂,妳很喜歡小帥的書吧?”他點了點頭。“妳怎麽能向他借書呢?”我問。"我和他討論過,但他還是不肯給我看。"小樂不高興地說。“兩個人想看壹本書,怎麽辦?”我又問。旁邊的小賈說:“我們壹起看吧。”我繼續問小樂:“妳這麽喜歡看書,為什麽不從家裏帶書來?”“我怕別人把書弄壞。”我說:“是啊,大家都好好照顧自己。如果我們都友好地閱讀它們,像愛護自己的書壹樣愛護別人的書,它們就不會壞掉。”他說:“那我明天帶本書來。”第二天,他帶來了壹本新書,特意拿給我看:“老師,這是我昨天新買的腦筋急轉彎。”我開心地說:“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並且特意給妳介紹了這本書,然後給妳壹個急轉彎話題。為了激發小樂的閱讀興趣,他利用遊戲時間讓他給妳出腦筋急轉彎,和大家壹起猜。他非常高興。當他下午離開花園時,他說:“老師,我把這本書帶回家,明天再換。”

從那以後,小樂經常來圖書館區。他在這裏不僅對書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與同伴分享和交流,糾正了自己的壹些不良行為。

教育隨筆:學會分享3面對“4-2-1”的家庭,正確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個幼兒教師的責任和義務。現在很多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我班的李新勇就是其中之壹。他走自己的路,放任自己。他分不清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所以只要他喜歡,他就會去爭取。

剛開始,小班的孩子來幼兒園,家長壹般會給他們很多零食吃,但李新勇從來不帶零食吃。但是,孩子剛拿出零食吃,李新勇就會說:“老師,我也要。”無奈之下,我只好讓其他孩子和他壹起分享。時間長了,孩子就不願意和他分享了。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覺得要壹直想辦法引導李新勇這樣的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為此,為了讓李新勇的孩子盡快融入集體,我把這個情況告訴了他的父母,他奶奶告訴我:“他把零食放在書包裏是負擔,不愛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我盡了最大努力去解決問題。起初,我讓他的父母幫他把書包和零食帶到學校。後來我充分利用講故事的方式,告訴孩子們做自己的事情。就這樣,李新勇慢慢和其他孩子壹樣,把零食帶到了學校。後來我告訴孩子們不要在校園裏隨便吃零食。通過我的共同努力和父母的密切配合,李新勇終於改變了他的壞習慣。

看著李新勇孩子們的進步,我體會到,老師要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給予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為孩子未來健康、快樂、幸福的成長邁出堅定的第壹步。

教育隨筆:學會分享4個案例:

這個月,我們區域的主題是“各種各樣的汽車”,所以我讓孩子們把他們的汽車帶到幼兒園,在他們用於區域活動時和他們壹起玩。孩子們把他們的車開過來,放在這個地方和其他孩子壹起玩。我們的小夥伴楠楠也帶了幾輛車,但是他不肯拿出來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壹直自己玩。我曾經和他交流過,他還是不肯分享。

分析:

楠楠的父母工作忙,平時對他的學習生活關註不夠。都是他爺爺奶奶照顧的。而爺爺奶奶呢,對這個孫子有求必應,溺愛有加,想要什麽就能壹下子得到什麽。父母就像爺爺奶奶壹樣,只要他不鬧,他要什麽就給他買什麽。平時不帶孩子出去散步,在家也不和其他孩子交流,分享玩具。也許這是壹個很大的原因,導致男女不懂得和別人分享玩具。

措施:

第壹,采取家訪的形式。

因為男女雙方父母平時工作忙,很少來接男女,都是家裏老人來接。如果我們通過電話和他們交流,很難解決問題。所以我們決定做壹次家訪。到了他家,才知道那男的和那女的有專門的房車放車,各種大小的車塞滿了房間。但是他在家裏,如果孩子來他家,他也不會拿出他的車給他們玩,因為他覺得那是他的最愛,不能和別人分享。我和他的父母溝通,告訴他們這件事。他父母也很苦惱,平時說什麽都沒用。我對他們說,妳們夠關心他嗎?妳花很多時間和他在壹起嗎?妳通常和孩子壹起睡覺嗎?妳們交流多嗎?他們尷尬地低下了頭。這說明他們被我難倒了,他們沒有這麽做。於是我告訴他們我的壹些建議,比如多陪陪孩子,帶他們出去走走,多和其他孩子交流。他們說他們將來會努力做這件事。

第二,模型演示。

平時在小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表揚壹些懂得與其他孩子分享的孩子,鼓勵其他孩子在家裏玩自己的玩具,鼓勵和激發這種分享行為。用積極的方式教育孩子,關註他們的發展。循序漸進才能取得好成績。

第三,大膽介紹妳的玩具。

要求男孩女孩每天帶壹輛車去幼兒園,大膽地在集體面前介紹自己的車,也引導他們註意其他小朋友帶來的玩具,讓他知道小朋友願意和他分享自己的玩具,也希望他可以和他們分享自己的玩具。

教育隨筆:壹眨眼就學會了分享自己的功夫。我和孩子在壹起兩個月了。這兩個月,我和孩子壹起成長,慢慢了解對方。以前只知道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壹樣,但這兩個月,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每次我們給我們班的孩子添加新材料,他們都很興奮。當我們自由選擇活動區域時,總會有很多孩子想要選擇新增加的活動材料。但是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壹些問題。

最近,我在我們班的數學區增加了“小雞吃蟲子”的活動材料,以培養孩子們的數和量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由於這是小朋友第壹次接觸“小雞吃蟲子”的遊戲,所以在活動開始前,我先描述了遊戲的規則,根據骰子上的數字,我幫助小雞吃掉相應數量的蟲子,我會用小雞嘴裏的磁鐵把蟲子吸出來。

在遊戲中,我發現恒恒小朋友不太懂遊戲規則。遊戲開始沒多久,我發現恒恒直接從籃子裏抓了壹把蟲子放在他面前。我問他為什麽要抓這麽多蟲子。他說暫時不會有bug。我得先和壹些蟲子玩玩。我說妳拿這麽多蟲子,別的孩子就沒了。妳應該和其他孩子壹起玩。然後我說,妳看,有沒有別的孩子像妳壹樣把蟲子放在身邊?恒恒看著其他孩子。過了壹會兒,他又把拿走的壹些蟲子放了回去。我又問他,妳擲骰子後有沒有幫雞吃掉妳的小蟲子?他說可以,我讓他再演示壹遍。在恒恒的演示中,我發現他在擲骰子後,直接用手從籃子裏抓對應的蟲子。我告訴他蟲子要用雞嘴裏的磁鐵吸上去,不能用手。我問他為什麽用手。他說他以前試過幾次,但是他沒有吸出蟲子。我說妳在遊戲裏要有耐心,示範給他看。在我的講解和示範下,恒恒明白了遊戲規則。

大人小孩都要學會分享。在分享中,他們壹起學習,壹起進步。分享是風險的果實,分享是快樂的前提。另外,在我看來,凡事都需要耐心,老師對孩子的教育需要耐心,孩子在學習和玩耍中也需要耐心。正如柏拉圖所說,“耐心是壹切智慧的基礎。”

教育隨筆:學會分享6隨著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孩子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遷就,與同齡人的交流明顯減少,不利於孩子的社會化,也為孩子“排外”和“排外”行為的滋生提供了溫床。有的孩子不讓別人玩自己不玩的玩具;有些孩子總是把最大最好的食物抓到自己手裏,這樣的行為被稱為“獨占”行為。這種行為不僅影響了孩子自身的健康發展,也影響了孩子之間的交流和感情。分享是壹種親社會行為,是指孩子與他人共同享受事物,其對立面是“獨享”、“獨享”、“多占”。分享行為的發展是兒童社會行為發展的壹個重要方面。兒童分享行為的發展是兒童建立良好夥伴關系、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與人分享對孩子來說不是自發的,而是由老師或孩子身邊的人教他們怎麽做日積月累形成的。現在說說我是如何在工作中培養孩子的分享行為的。

第壹,營造親密、信任、和諧的氛圍

要形成分享行為,孩子首先要相互信任和關心,孩子之間、師生之間必須建立信任和親密的感情,這是基礎。所以從孩子入園的那壹刻起,我就有意識地註意培養這種氛圍,無微不至地關心孩子的生活和活動。積極利用幼兒園的集體環境和教育場景,幫助孩子學會分享。從最簡單的遊戲“找朋友”開始,讓孩子從陌生到熟悉,讓孩子覺得和好朋友壹起玩是壹件非常愉快的事情,鼓勵孩子使用禮貌的表達方式,增加交流的機會。流傳至今的“孔融李讓”的故事也是壹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通過學習故事,讓他們知道分享和謙虛是優秀的品質,同時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鼓勵他們向孔融學習,從而認識到學習謙虛也是壹種共的幸福。在遊戲或者手工課上,我也壹直在訓練孩子分享。例如,在分發物品(漿糊、剪刀、蠟筆等)時。),我會有意識的分享這些物品,比如壹組用蠟筆的籮筐,壹盒糊在壹起。當我有快樂的經歷時,我以分享的形式講給孩子聽;孩子在活動的時候,我經常以“夥伴”的身份加入他們的活動,和他們壹起做遊戲,壹起提建議,讓他們充分體驗分享帶來的樂趣,從而有意識地產生分享的動力。孩子的心是純潔的。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彼此親近,彼此相愛,彼此信任,逐漸形成關心他人、同情他人、幫助他人的意識。

第二,在孩子中樹立榜樣,教育孩子。

榜樣可以是老師,因為老師在孩子心中威望很高,是孩子模仿的重要對象。教師的日常行為舉止和情感態度,隨時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發展。老師之間的關系,老師和護士之間的關系都會對孩子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我們的老師要兢兢業業,善於抓住壹切有利的機會來示範孩子的行為。於是,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先是和班主任壹起做教學玩具,壹起布置環境,他們用同壹本教材時的表演。兩人之間的親密和信任,無形中給孩子提供了壹個積極的榜樣。相反,如果老師之間存在壹些排外、排外的行為,也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當然,同齡人也是孩子觀察和學習的榜樣。教師要在同伴中樹立分享行為的好榜樣,供其他孩子學習,或者教師對有分享行為的孩子進行積極的評價和鼓勵,也會激發其他孩子向他們學習的動力。所以在遊戲中,孩子會不自覺地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其他孩子的分享行為。當我們引導那些分享意識強的孩子和能力弱的孩子壹起玩的時候,也是壹種很好的以身作則的方式。比如在遊戲裏看書,如果我們的孩子都想看壹本書,老師就應該引導他們壹起分享壹本書。在家裏,有兩個孩子卻只有壹個蘋果怎麽辦?這就需要在大人的指導下,讓孩子明確蘋果應該是兩個人分享的。

第三,以正面教育為主,鼓勵孩子形成分享行為。

孩子總是喜歡老師的表揚,所以當他們有分享行為時,要及時鼓勵、獎勵和激勵,他們會感到快樂和滿足,從而強化和維持自己的行為,並逐漸內化為自己的意識。舉個例子,有壹天嘟嘟帶了壹個娃娃來,跟我說他帶過來跟小朋友玩,但是他只希望小朋友在玩的時候看到,不允許他碰他的娃娃。我看到了,就對他說:“嘟嘟今天真乖。他把自己的娃娃拿給孩子玩,嘟嘟卻讓妳跟孩子玩。”嘟嘟壹開始很不情願地把娃娃給了陳辰玩,但過了壹會兒,他們在壹起玩得很開心,壹個模仿爸爸抱著娃娃,壹個模仿媽媽給娃娃餵奶。這時候我抓住了這個教育機會,當著全組的面表揚獎勵了嘟嘟,同時也教會了其他小朋友,有好東西可以和小朋友分享。正是因為嘟嘟和小朋友壹起玩娃娃,我們才合作的這麽愉快,玩的這麽開心。對於類似的情況,我會註意及時引導和教育,讓孩子以後自覺有分享的動力和行為。當老師發現孩子有分享行為時,也可以點頭、微笑、豎起大拇指或用手輕拍肩膀和頭,這樣孩子會因為老師的肯定而開心和滿足,從而更願意以後有類似的行為。這樣不僅能讓孩子得到正確、恰當、持久、深刻的行為教育,還能幫助孩子學會關註和理解他人的情緒,幫助孩子培養自己的社會情緒認知。

第四,創造分享的機會

分享是與他人的情感和物質享受,是壹種有其性質和目的的親社會行為。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孩子和別人分享的機會比較少。為了給孩子們提供足夠的分享機會,我專門設立了壹個分享日。

1、禮物分享日:將每周壹定為班裏的“禮物分享日”,讓孩子們在這壹天帶上自己喜歡的東西與同伴分享,也可以互相介紹自己的禮物,讓他們在互相介紹、互相玩耍的過程中自然學會分享。

2.新聞分享日:利用上午的交談時間,讓孩子談論發生在身邊的有意義、有趣的事情。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又產生了分享帶來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3.活動成果分享日:壹個主題結束後,可以向全園開放,讓所有小朋友壹起分享成果和快樂。比如推出“汽車嘟嘟嘟嘟嘟”主題時,舉辦“親子手工展”,讓孩子把自己和家人壹起制作的汽車介紹給哥哥姐姐,體驗分享的樂趣。

4.建立手拉手小組:發揮家委會的作用,對於壹些任性的不願意和同齡人交往的孩子,把班裏的四到五個孩子分成壹組,鼓勵他們周末互相拜訪,讓孩子輪流做小主人,讓他們學會和同齡人分享。

這樣通過壹些分享日的建立,很好的建立了這個班級的分享體系,為孩子以後更好的與人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分享行為的培養,對於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質,對於將來做壹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有著深遠的意義。實踐證明,我們通過各種途徑和靈活的方法培養孩子自發的分享行為,孩子充分體驗到給予和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

教育隨筆:學會分享7條觀察記錄;

早上來園後,基本上,早來的孩子大多是桌面玩具。那麽玩什麽玩具的決定權自然會落到第壹批孩子手裏。梁毅的孩子們不是每天都很早來到花園。等他來的時候,玩具差不多都分發完了。梁毅看了壹眼桌上的玩具,對他旁邊的孩子們說:“我沒有玩具。妳們誰來點我!”似乎沒有人願意把自己擺在手中的玩具拿下來。梁毅生氣了,直接把孩子們在壹旁搭的積木給毀了,然後自己拿了壹些。這時候當然是壹旁的小朋友不遵守,來找老師投訴。梁毅不願意被起訴,他說:“我的玩具太少了,所以妳什麽都不能告訴我。”

聽了梁毅的話,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梁毅來晚了,沒有玩具玩。我們做什麽呢這時,旁邊的孩子都留出少量玩具給他。同時,我也告訴梁毅,在沒有玩具的時候,妳不僅可以通過破壞別人的玩具來得到妳想要的東西,也許還會有更多的好辦法。

分析:

解決同伴糾紛,培養兒童的沖突解決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在幼兒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針對梁毅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原因是語言表達和行動能力不同步,總是在話還沒說完就直接介入,造成其他孩子的誤解。大班的孩子對如何溝通合作有壹定的了解,老師可以提醒他,搶不是好的行為。通過語言解決矛盾至關重要。

措施:

用壹些故事和其他乖孩子做例子,讓他從故事和其他孩子身上學會如何與人溝通,遇到問題及時批評指正。對於家長來說,可以告知家長幼兒園的教育方式,要求家長積極配合。相信隨著孩子的成長,溝通能力會更好。

教育隨筆:學會分享。我覺得和小班小朋友壹起生活在這個溫暖的小家裏我很開心,但是和我在壹起兩個月的小班小朋友經常發現孩子表現出壹種“自我中心”的心理傾向,他們認為“我喜歡的就是我的!”這顯然不受集體歡迎,也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

我發現龍龍小朋友在角落活動玩耍的時候,經常和大家鬧,不是哭就是大吵大鬧。老師對如何調整他很不滿意。我問了角落活動中和他壹起玩的小朋友,他們告訴我:“龍龍搶了我們的玩具,但是他沒有和我們壹起玩。壹切都在他自己手裏,所以我們誰也不能玩。”另壹個最小的孩子告訴我,“老師,我總是叫他哥哥,但他甚至不跟我玩,甚至打我。”聽了孩子的話,我明白了,原來他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在自己手裏,不願意和大家交流。以至於孩子都不敢靠近他。

我看著龍龍坐在旁邊的小椅子上,還在張著嘴哭。我輕輕地走到他面前,蹲下來問:“龍龍,妳看,其他小朋友玩得開心嗎?”(開心)妳開心嗎?(我不高興,他們連玩都不跟我玩,還想要我的玩具。)看,龍龍,妳的朋友們在那裏幹什麽呢?他告訴我,“在那裏說話!”他們有什麽可以玩的嗎?沒有(然後他低下頭),看著口袋裏的玩具很不開心。我要妳玩妳口袋裏的玩具,好嗎?說的時候還是低著頭。這時我對其他朋友說:“妳看,龍龍現在要和大家壹起玩了。妳幸福嗎?”?開心!其他幾個孩子壹起回答我。這時,他願意和其他朋友分享他的玩具。

後來,我給妳講了壹個故事。我用龍龍的故事邀請龍龍來聽我的故事,讓龍龍在聽故事的時候知道自己錯了。最後,孩子們知道龍龍願意和他的朋友壹起玩,和他的同伴分享玩具。我問別的小朋友,妳願意和龍龍壹起玩遊戲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是的!”龍龍的小臉上露出了笑容。這個時候我們壹起唱了《找朋友》這首歌,很多小朋友都願意主動和龍龍交好朋友。

我用故事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讓孩子們知道,會分享的孩子會被大家喜歡,不想和夥伴分享玩具的孩子會被大家排斥。我也用《尋找朋友》這首歌讓龍龍小朋友知道,我身邊的朋友都是富有同情心和愛心的。在妳孤獨的時候,大家都願意和妳做好朋友,在孩子玩玩具的時候積極鼓勵,和他們進行情感交流,讓他們主動交換玩具,這對培養他們分享玩具大有裨益。

教育隨筆:學會分享9為了增加孩子的閱讀量,我們幼兒園動員孩子帶各種各樣的書,每個人帶的書都不壹樣,這樣可以互相閱讀。然而,問題來了。有的孩子很大方,可以看自己的書,有的孩子不行。不允許任何人碰自己的書,有的甚至會哭,尤其是在航空方面。誰看了他的書都會哭。航航的媽媽給我打電話,告訴我她特別支持幼兒園的這個活動,因為航航家裏什麽都是自己的,沒有人給她,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讓孩子擺脫自私。

首先,我把孩子的書都收起來,充實到閱讀區。有的孩子不願意,但我看到別人都給老師了。雖然不情願,但還是勉強交了。我不得不抓緊我的書。接下來我給大家壹壹介紹,這本書是誰拿的,是什麽故事,有意思。以後老師每天都會給妳講書裏的故事。每天飯前,午睡前,午睡後,出園前,我都會指派壹個孩子去拿壹本書,然後我就去讀。被指定帶書的孩子會特別驕傲,總是先拿自己的書給老師看。我故意不讓航航拿書,其他孩子得意地說:“老師今天把我的書告訴我了。”我看到航航羨慕的眼神,小聲說:“我也拿了。”我問:“航航,妳拿的是什麽書?我們可以看壹看嗎?”航航猶豫了壹下,拿出自己的書說:“我的是黑貓警長的,有意思。”我拿起書,開始說話。當然,孩子們喜歡它。我看完之後說:“航航的書太有意思了。我們壹起感謝他吧。”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謝謝妳的航行。”航航臉紅了,我也不好意思。我問大家“妳們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大家開心嗎?”“開心!”孩子們大聲回答。航航說:“老師,我家裏還有很多。我拿給妳看。”看來這個“小氣”的孩子也學會了分享。

現在的孩子在家裏都是“小皇帝”“小太陽”。幾個大人圍著壹個孩子,所有的好東西都是自己的,不會和別人分享。到了幼兒園就不適應了,所以孩子之間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妳搶了我的玩具,我碰了妳的東西。這樣的訴訟很多。幼兒園會多開展這樣的活動,有助於孩子逐漸學會互相分享。

教育隨筆:學會分享10今天的晨檢活動是壹款桌面教育玩具。當孩子們來到幼兒園,他們玩自己的積木。童嘉孩子們來的活動室抓了壹把積木,跑到他們的座位上去玩。我走到積木盒子旁邊,看到所有的積木都是空的。然後,我聽到俊浩小朋友主動跟老師打招呼:“老師妳好!”老師:“妳好!”去拿些積木在妳的座位上玩。我知道玩具箱裏沒有玩具,但我仍然袖手旁觀著,註視著俊浩的壹舉壹動。壹開始俊浩站起來去拿積木,但是看到積木沒了,我以為他會回到座位上等待老師的安排,結果正好相反。他去找童嘉說:“請給我壹些玩具讓我玩!”本想讓童嘉高高興興地把積木給俊浩,童嘉卻說:“這是我的,我不給妳玩。”俊浩:“給我打幾個!我們兩個壹起玩。”童嘉說沒什麽可為他演奏的。最後,君冉浩到別的孩子身邊去玩時,他看到孩子們沒有玩他們的玩具。其他孩子看到童嘉這個樣子,都不理她。童嘉看到孩子們不再自己玩了,就趕緊說:“我來給妳們玩積木。我們壹起玩好嗎?”

這時候我走過去對童嘉的小朋友說:“妳看,妳不玩玩具,小朋友就不跟妳玩了!”那麽,我們有什麽好玩又好吃的東西呢...壹定要和孩子分享,不能自私的自己玩,好嗎?”童嘉小朋友擡起頭說,“嗯,老師,我知道了。以後有什麽好玩的就和小朋友玩。"老師:"那我們就玩玩具,努力插壹棟大樓吧!”“好”童嘉和孩子們大聲回答。之後,孩子們融為壹體,在壹片歡聲笑語中,* * *努力地塞起了壹座大高樓。

看到孩子能及時承認並改正錯誤,主動提出和孩子壹起玩,我真的為她這個老師感到高興,既挽回了我的友情,又和孩子融為壹體。是的,唯壹的錯誤就是妳要做壹個好孩子。相反,她永遠不會有朋友,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