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ERP首先體現的是管理思想,其目的是通過標準化的業務流程和信息數據,幫助企業整合各種資源,提高運營效率和水平。
軟件產品:ERP管理思想是通過實施成熟的企業級信息管理系統來體現的。這些軟件系統基於優化和通用業務流程開發,在統壹的技術平臺上實現信息共享。
應用系統:ERP系統采用現代信息技術,融合ERP管理理念和企業業務實踐,借助ERP應用軟件實施統壹的業務流程,存儲企業的各種基礎業務數據,生成管理報表,全面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形成完整的集成管理系統。
三、應用ERP系統的優勢
盈利發展迅速。從而實現各業務領域的信息共享,建立協同發展機制。
規避決策風險。
改善水的管理。ERP集成優化了標準流程,使管理制度化、規範化,可以改善傳統的管理模式,提升企業的管理和監控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
優化資源配置。
ERP系統在流程管理和基礎管理中的作用:
流程管理:幫助企業完善管理機制和體系,實現與國際領先的管理理念、管理流程和管理工具的接軌。
基礎管理:整合優化企業資源,提高企業整體監控能力,幫助企業領導防範經營風險,提高響應速度。
1.做好ERP前期的管理咨詢。
對於國內絕大多數企業來說,實施ERP後的效果並不理想,因為管理咨詢還沒有做好。因此,實施ERP,管理咨詢必須深入和精確。企業通過咨詢師的指導和示範,學習壹些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完善基礎管理和數據,提出可行的方案,提高組織和管理水平,可以指導企業改善生產和管理。最起碼要能夠梳理出ERP順利實施的核心流程和支撐流程,建立合理的空間組織和時間組織,提供準確的ERP所需的基礎管理數據。
2.制定與ERP系統工程實施相匹配的長期目標。與此同時,如果企業資源規劃的實施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它必須有壹個清晰明確的目標,可以溝通和衡量。
遺憾的是,目前很少有企業能有明確的目標。如果有,可能是降低庫存、提高競爭力、提高運營效率等壹些籠統的、零星的、難以衡量的前景,而不是企業的戰略規劃及其量化的目標。
3.組織實施ERP項目需要強大的推動力。
大多數企業將ERP的實施視為簡單的信息化建設,因此將項目交給企業內部的信息辦公室或信息支持中心。但這類部門缺乏物資、生產、管理和財務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同時缺乏必要的權限,難以有效地組織和調動各部門。他們只能保證系統開機,很難保證系統運行成功,達到預定目標。
4.生產方式的變化
國內外成功的例子表明,快速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途徑是實現生產方式的轉變。習慣了70多年的大規模生產,美國在80年代中期遭受了來自日本最猛烈的沖擊。美國骨幹企業經過90年代的變革,終於重新獲得了制造業的競爭優勢。美國企業的成功表明,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是提高競爭力的根本和捷徑。而這需要企業建立完善的標準化體系來實現。
5.改善基礎數據管理。
數據顯示,企業基礎管理數據不完整、不準確是普遍現象。因為ERP是按照特定的生產模式和管理模式編制的集成管理軟件,ERP只會機械地執行人工的、固化的程序命令,處理(包括存儲)指定的信息,而不能對其進行處理(識別和轉換)。所以數據不允許,ERP處理後還是不允許。
六、ERP系統對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局限性
從工業工程師的角度來看,ERP是在既定的生產方式下開發的壹套企業集成管理(軟件)系統。ERP為企業達到更高層次的管理能力提供了系統的框架和平臺,但並不壹定保證企業能夠提高管理水平和生產力。很多企業對ERP的本質還是有模糊的認識。還是有相當壹部分人認為ERP是壹種IT技術。只要我們遵循系統流程,就像設置電話和電腦壹樣,我們就可以實現我們的目標。然而,事實絕非如此簡單。如果企業不具備、不符合系統原有的開發環境或條件,就不能簡單地達到同樣的效果。
ERP成功應用的前提是優化和重組企業的工作流程,但中國企業與發達國家同等規模的企業在生產、組織、管理、文化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因此,如果ERP應用成功,企業必須進行必要的機構調整,即進行公司的結構改革,這也是公司工作流程的優化過程。這不僅可以為ERP的實施創造良好的環境,還可以使公司的業務流程合理化。這個過程也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疑會用到另壹個重要的手段,那就是建立企業標準化體系。
七。企業標準化對企業管理的貢獻
1.企業標準化是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企業的根本任務是以有限的資源生產出滿足顧客需求和期望的產品,並獲得盡可能多的經濟效益,從而為企業獲取最大的利益,以滿足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因此,企業必須對人力、物力、財力等生產要素進行系統、科學的管理,降低成本消耗,提高質量和效益,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標準化是企業生產、技術和經營活動中壹項重要的基礎工作。首先,標準化直接從質量和數量上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 * *相同和重復的準則。其次,企業必須通過制定、實施和執行科學管理的標準,建立系統的、可控的、客觀的規律和行為科學。其次,充分利用簡化、統壹、協調、優化的標準化原則對企業進行科學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證各項工作和產品的質量,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2.標準化是組織現代大規模生產的必要條件。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生產的社會化和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生產規模越來越大。為了追求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必要在全社會進行跨國界的專業分工。現代產品的功能和結構越來越復雜,要求分工越來越細,合作範圍越來越全球化。如此大規模的現代化生產,必須依靠標準化,使生產活動高度協調統壹,生產全過程受控、有序、系統鏈接。
3.標準化是實現管理科學化和現代化的基礎。
企業的科學管理離不開標準化。早在1911,“管理學之父”泰勒在其著作《工業管理原理》中就指出,標準化為企業的科學管理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和途徑。標準是當代先進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總結,是指導企業活動的依據。標準化把企業整個生產過程中的所有要素和環節組織起來,按照系統工程的原理,把投入轉化為產出,成為增值過程,使壹切活動規範化、科學化、程序化,建立生產經營的最佳秩序。
4.企業標準化有利於促進信息系統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動企業采用高新技術,實現技術進步。
企業信息技術的建立和完善,不僅能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常規的標準化信息和情報,而且能使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各個環節和崗位及時獲得和使用有效的標準化信息。更重要的是,計算機、數據庫、傳感技術、網絡和遠程通信技術的應用,可以推動企業在電子商務、計算機輔助生產和計算機輔助管理方面的技術革命,使企業在運用新技術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
八、企業標準化與ERP系統* * *在企業中協同工作,本質上是為了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目前,企業的生產規模、經濟實力和技術能力已經不是決定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成敗的主要條件,而信息化的手段和能力已經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重要手段。ERP系統可以滿足企業的這種需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基於企業大量的基礎數據信息,為企業決策者做出快速的市場反應,從而在競爭中占得先機。
有人認為引入ERP系統可以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企業標準化就會失去作用。這句話顯然是錯的。信息化只是壹種手段,它本身不能創造什麽,也不會改變企業管理。信息化只能加快信息的反應和處理,實現信息的享受,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企業按照企業標準化的要求建立企業標準體系表,並能執行這壹標準體系表,就能優化企業資源配置、產品開發創新、優化經營管理、加快技術改造、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每壹項業務都有自己的工作流程,實現自上而下有序高效的經營管理。可以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競爭力。
當然,ERP系統集成了企業的基礎數據,是企業達到更高層次管理能力的框架和平臺,提高了企業在競爭中的反應速度。當然,企業的管理水平越高,越能發揮ERP系統在企業管理中的優勢。因此,企業標準化與ERP系統相輔相成,作用於企業,相互促進。能夠有效地充分利用這兩種手段對企業管理的貢獻,將會不可估量地增強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希望能幫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