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寫,因為山止於老師的人品、學識、境界、情懷。
要不是寫完作業,我恐怕還動不了筆,總覺得毫無準備。
當我明白害怕寫不好是自戀的時候,我就會放開自己。無論好壞,老師都在,不偏不倚。好與壞,這不是我的定義。
當妳想通了這壹點,妳的手指就會放松。
幾年前,我和張偉女士聊過,她是這樣評價老師的:師父是寶。
主人,我羨慕妳!寶藏,國家的財富!當時我就想,如果能有機會叫老師壹聲“師父”,我的心該有多美啊!
當時老師們都列在年度課程裏,貼上標簽:
“老師是寶”這句話我記得很牢,印象很深。因為驚訝,所以想驗證壹下。
當然,我記得的是評價,不是自己的經歷。那時候我只是遠遠地跟著老師,膚淺地學習零星的心理學知識。無獨有偶,去年10月,我鼓足勇氣報了老師的“2018新陽光小學培訓”班,開始跟老師系統學習心理學知識。三個月後,我報了現在還在讀的“2019新陽光中級培訓”班。
只有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壹步步去理解和證明“大師是寶”這句話。越來越清晰了。當我越來越實時地坐著時,我內心感到的是震驚。
請仔細聽我說。
——“這個人本來可以成為文學大師的!”
在談到心理現象中的感覺——聽覺時,為了使人們更好地理解“感覺過程涉及將刺激轉化為大腦能夠理解的形式(神經信號),就像手機將電子信號轉化為妳能夠聽到的聲波壹樣。”老師來了蘇軾的《如果琴上有琴聲,為什麽不放在盒子裏?如果聲音在手指上,為什麽不在手指上聽呢?”他還告訴我們,早在蘇軾之前,唐代詩人魏就寫過壹首詩“聽嘉陵江的聲音”:水是平靜的,石頭是沈默的。為什麽兩人激動,雷霆轉空山?
在這壹點上,老師並不滿足於傳授專業知識,而是“扶長竿,又回到更綠的草地”:彈雖在意聲,但不是聽耳而是用心;我的頭腦已經被遺忘,我不覺得世界是灰暗的。鋼琴的美和噪音,既不是來自鋼琴本身,也不是來自手指,而是來自壹個人的心境!
這是老師對“心理是大腦的功能”的解釋,不是解釋。解釋和講解的區別在於,解釋是理解後的個人創造。它是制造的,不是制造的。
看“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應”的解釋。
老師:壹位盲人朋友姓丁。有壹天,多年未見的我突然接到丁老師的電話,讓老師為他的新書作序,並聲稱自己在海南。海南,這個老師們向往的地方,失敗了很多次。盲人朋友是怎麽去的?老師心中感慨萬千,彭端淑在《為學習》中的故事在他腦海中激蕩:
老師總結:不壹樣的世界,壹樣的精彩。這個解釋,不就是按套路出牌嗎?這樣的驚喜在課堂上比比皆是,比如:“壹個人理解不了另壹個人,原因只有壹個”。聲音壹停,大家的好奇心都提了起來,目光都聚焦在老師身上。“因為妳不是他!”,合理,出乎意料?有時候為了教學效果,說個不停,就挑幾個字:心理疏導比正確更有效!顛覆常識是有道理的。當虔誠的學生拿著這把方上劍四處說教和炫耀時,老師開始敲黑板:註意!立正!這句話的前提是:在正確的基礎上,不要出錯,否則就是相反!再比如:幸福和快樂是我們追求的,但是痛苦和不幸呢?是幸福和快樂所必需的;地上沒有路,學生只是本能的順利走了第二句,老師卻說“革命的過程中找到了革命的道路”!這些“不同”往往讓人興奮,同時又愕然,或* * *振聾發聵,或有所啟發,7個以上的情景引發學生思考,進而達到老師的目的。所以,每節課,三個小時總是不夠,也不夠。所以泰安的學生每周日都是坐火車從泰安過來。我和平度的阿呆已經在去青島的路上了,每周日早上六點上課,風雨無阻,累而不苦,痛並快樂著。就為了這三個小時的面授和親耳聆聽。正如老師引用的:運河怎麽會這麽清?只有源頭來自流水。
有壹天,老師和他的小三聊天,問:據壹項調查,婚姻再好的夫妻,壹生中也有過50次掐死對方,200次離婚的沖動。妳怎麽想呢?珍妮是這樣回答的:不僅是50次,200次,而是100次,400次!(如果數字不對,我記不太清了。)上課的時候,老師說這話的時候,難掩“真正的勇士敢於面對淋漓的鮮血”這壹現實的驕傲!這不禁讓人想起在電視上看到的對喬宇父親的采訪。主持人要求夫妻相愛壹輩子。秘訣是什麽?喬總是回答:忍!忍!鏡頭切換,老太太出現,回答:我受不了,我受不了!多有趣多可愛啊!
當時青島電視臺情感節目《情感驛站》邀請了老師做嘉賓。在錄制現場,為島城化妝品商場打了壹場仗的富婆,沒能接好主持人設計的話題,突然冒出辛辣的語言,震驚世界。感謝老師的大理論,她“投降”了。結果第二天富婆打電話到電視臺問李老師壹小時的咨詢費是怎麽算的。怕給老師添麻煩,工作人員開出高價,不讓富婆纏著他們。沒想到,富婆毫不猶豫,霸氣到要“包”老師壹天!當然是心理咨詢(這裏應該有表情包)。
在生活中,教師職業是他最大的愛好。事業已經和他融為壹體,心理元素流在他的血液裏,嵌在他的骨頭裏,揉進他的肌肉裏。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當他成為壹名執業心理學家時,在找到源頭的那壹刻,他突然感到異常興奮,仿佛壹個漂泊的遊子突然回到了精神家園。
他認為神秘不需要解釋,因為神秘來自於無知。他喜歡參觀寺廟或道觀。但面對各種泥塑,我從不下跪求饒消災,也不會為自己的未來捐壹點香火錢。因為“我心裏知道,雖然我做了可恥的事,甚至是壞事,但是按照我單純的良知,我還達不到危害世界的程度。最多被老婆罵過壹次,被領導批評過壹次,或者在同事背後竊竊私語過壹次,就已經抵消了我的罪過。”看,有趣又接地氣!然而,他相信神秘和神秘。他說神秘是壹個假名,它只是壹種超出我們理解的存在。
《貓房裏沒有來來往往的車》壹文中,老師晨練回來,遇到壹只被車撞成重傷的貓。壹群人在觀看。小貓兩個月大。“我知道這麽大的貓就像七八歲的孩子。它極其活躍,不知道危險。我嘴裏流鼻血,壹抽搐就有氣無力的哭,大小便失禁...突然覺得心裏最柔軟的地方被狠狠戳了壹下。我毫不猶豫地蹲下來,用手翻看。我真的快死了。當我的手碰到它的時候,它連本能的防禦都沒有。我拿起壹個塑料袋,右手拎著,左手拎著早餐,回家了……”最後,小貓得以康復回歸自然,她“愛上了老師,濕得被人遺忘在江湖。”
煙花離不開吃,吃是人活著的第壹需要。老師特別愛吃紅燒肉,但是管不住嘴。兩年前,老師以“打坐”為主,每天練壹個小時“雙菜”。有壹段時間,老師的身體硬朗了很多,也更有能力了,整張臉都煥然壹新。現在,肚皮,再看肚皮。
有多深多暖,就有多鋒利。下面是幾段老師的語錄,供讀者“批評”:批評不同於批評,批評是最高程度的尊重;所有的閱讀都是誤讀;壹個人看不懂另壹個人的原因只有壹個,因為妳不是他;妳之所以覺得別人高不可攀,是因為妳跪著;失眠是因為太想睡覺;責任是壹種能力!
老師曾經說過,哲學是心理學之母,生理學是心理學之父。聽老師講課,壹個字都沒浪費,全是金句。要麽是心理學知識,要麽是哲學原理,要麽是人文情懷。仰望星空,腳踏大地,我們常常“思古之情”而不是“哀今之離恨”去內蒙古講學,在草原上,他通過“看”古人所見與今人所見的差異,“清晰地看到了時光緩緩流動”。
在草原上,老師沒有看到那種“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原看牛羊”,也沒有看到老舍先生所看到的“日下千裏,非茫茫。”四面都是山,地是綠的,山是綠的。“我無法理解”那些山丘的線條是如此的柔和,就像只以綠色而不加筆墨渲染的中國畫,綠色在四處滴落,輕輕地流進雲端。“但正是通過看到前人沒有看到的東西,我們才意識到在赫拉克裏特“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壹條河流”。只有這樣,老師才解釋了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慨嘆,堅信孔子和赫拉克利特和自己壹樣看到了時間的流逝。同時,老師也不再認同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的觀點:外部世界只有空間,沒有時間,因為在那裏我們看不到物體在時間上的延續,而只能看到物體在空間上的延伸;相反,在我們內心的心理世界裏,只有時間沒有空間...".
還說“時間”,當孩子們沈浸在愛情裏的時候,老師形容“時間是壹種說不出的懷念”。這個說法源於壹個老人的咨詢。老人白發蒼蒼,每年都要數壹段時間的日子,直到女兒回家。與著名心理治療師洛洛·梅在《存在: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新方向》中的描述相比,老人的心理年齡清晰可見:
1歲的孩子活在當下,3歲的孩子意識到壹天有規律的時間順序,4歲的孩子有“今天”的概念,5歲的孩子有昨天和明天的概念,8歲的孩子開始按周計算時間,每壹天都顯得那麽漫長。15歲時,時間單位變成月,20歲左右,時間單位是年,40歲時,人們開始按照年和十年來計算時間。
現在還來得及。面對壹個因為失去母親而試圖自殺的女孩,老師說:時間會改變壹切。幾年後,女孩已經是企業白領,重復著當年老師的話。女孩的重復讓老師感嘆看到了時間的流逝,感嘆康德的那句話“時間是人類感情的先天形式,人們把它投射到外部世界。”借助這個投影機制,老師又看到了時間。
是的,我又看到了。
“存在即被感知”、“知識即正確”、“政治即正確”等等。這些哲學名言被老師用來解釋後現代心理學的“建構”概念,非常微妙,讓人豁然開朗。“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構造出來的”。來訪者壹聽到這種自愈功能,心理問題的“原罪”立馬減去壹大半。
稱老師為“心理學家”壹點也不會讓我感到榮幸。如果妳不明白,那是因為在這壹點上我的眼光比妳更遠。
老師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壹定要記住,建立這樣的思維模式,所有好的幫手都與妳無關,所有不好的咨詢都是妳的責任;壹個好的心理咨詢師從來不談我治好了多少心理有問題的人,只談自己的失敗經歷和教訓,只分享過程和經驗;心理咨詢師從來不知道自己說的是對的,但永遠知道自己說的是錯的。對於壹個輔導員來說,知道自己不應該做什麽比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麽更重要。這是咨詢師對自己的要求,妳壹定要記住。
有壹次參加壹個“催眠分享”會,當時馬春樹博士總結說“大家說的效果只是催眠的副作用!”老師對此非常贊賞。“此話壹針見血,振聾發聵,道出了催眠的科學本質。”“而且用直觀的現場演示的方式,把那些嘩眾取寵的人掛著的羊頭撕下來,揭露我賣的其實是狗肉。”
中級培訓即將結束,兩期的學習已經讓我覺得自己很完整了。老師的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建立了東西方文化、哲學、心理學和學生之間的聯系。好像是壹幅畫,完美自洽,豐富精致。因為它意義重大,內容浩瀚,我們仰望。跟著老師,壹次又壹次的洗禮。朝鮮井底之蛙、三季人、蘑菇的比喻,無疑讓我們想起了“盲人摸象”、“小馬過河”的現象。也許我們永遠無法走出思維的陷阱,但不斷的覺知本身已經在走出陷阱的路上了,不是嗎?
限於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這裏只選擇幾個維度的“解讀”老師。老師對我來說無疑是壹本字典,內涵無窮。他講課的每壹句話都是科學、藝術、人文的縱橫貫通,最終落腳於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讀者會發現老師的原文是大段大段引用的,沒辦法。老師的語言太精彩了。我說我寫不出這麽好的文字,只能引用。因為我是壹遍又壹遍的學習原味,老師也說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
我常常後悔自己的年齡,難免會有挫敗感,感嘆這輩子沒有機會達到老師的水平。但是,更多時候想到的是胡適先生的壹句話:
誰在乎呢。每壹寸都是壹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