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0年,孩子們將面臨怎樣的職業世界?
2040年,職業環境將從信息時代向概念時代轉變,變化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預測。這是壹個以快樂和自我實現為中心的職業。我們都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那麽,我們現在對孩子的教育,真的能讓他們勝任這樣壹個理性下降,觀念增強,專業、行業、職業快速變化,真正追求快樂而不是成功的時代嗎?未來世界的主人需要什麽樣的教育?
壹、什麽是教育?
開頭我先說壹個問題,就是教育這個英文單詞Education是怎麽來的。我在新東方講了詞匯。這個詞是蘇格拉底發明的,是三個詞根的拼法。前面的“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導的意思,“tion”是名詞,引出。所謂教育,就是真正引導壹個人的內心,幫助他成長為自己。
我來講壹個故事,更好地說明“引出”這樣壹個好想法。美國壹個聯邦法院,面前坐著兩個人,壹個4歲的黑人女孩和她的媽媽。他們很高興地拿著這張報紙,上面寫著:最高法院今天禁止了中學的種族隔離制度。這張照片拍攝於1956。那壹年,小女孩想去自己小區的白人學校上學,被拒絕了。因為那時候白人學校和黑人學校不能混在壹起。她的律師父親憤怒地提起訴訟。這場官司壹直打到美國聯邦法院,6名大法官坐在壹起討論將黑人和白人分開是否違反美國憲法。這也是心理學第壹次被引用為測量學科。
通過實驗,我們可以看到,當白人和黑人分開時,雖然孩子只有四歲,但仍然可以清楚地識別出白人比黑人優秀。於是這些大法官做出了壹個結論,也就是著名的美國教育法1956。
這個法案的作者是布朗。布朗法官首次在法律文件中明確闡述了教育的觀點:教育是為了幫助壹個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註意是他自己的幸福,不是他的家庭的,不是他們學校的。)而教育不是為社會機器塑造壹個合適的螺絲釘。看到這句話,我熱淚盈眶。終於有人告訴我,我從小接受的教育,不是做壹個社會機器的螺絲釘,而是引領出去,讓最好的自己走出來。教育應該是傾聽壹個孩子的聲音,幫助他成為自己,幫助他在未來的生活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第二,未來的世界會是什麽樣的世界?
現在我們所有的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我想問的是,未來的世界會是壹個什麽樣的世界?妳有沒有意識到現在的小學生在人生巔峰的時候真的很需要小學教的能力?其實不是高考的時候,而是35歲的時候。在事業的巔峰,他需要應用壹些從小學到的人際交往技巧。所以今天說的人才是他35歲的時候,也就是2040年適應社會,而不是他16或者18歲的時候的人才。那麽未來的世界會是什麽樣的世界,那時的今天的孩子會追求什麽樣的生活呢?有沒有可能每個孩子都沒有輸在起跑線上,未來其實就是壹場遊泳比賽?我們試圖讓他跑到壹個起跑線上,但實際上,以後沒必要跑了,可能會出現壹個全新的規則。
2040年的職業環境應該是怎樣的?第壹個從信息時代轉向概念時代。這是棋王對深藍電腦,也就是壹臺電腦和壹個棋王下了6局,現在是3-3。再來看另壹張圖。四年前,富士康痛定思痛,決定將整個富士康機器人化。這些機器人不會24小時睡覺,不會辭職或抱怨,也不會要求加薪。在過去的20年中,信息時代的許多重要工作將在未來的20年中被計算機大大取代,而到那時,所有從事這些工作的人都可能失業。比如現在很多人都湧向銀行櫃員。五年十年後,這個位置會越來越少。如果沒有其他技能,會很尷尬。
邏輯分析能力是信息時代的核心,但什麽是概念時代?是壹個高度概念化和情緒化的人才。例如,麥肯錫是世界上最大的arc咨詢集團。1993年,67%的員工是MBA。在2003年,這壹比例已經下降到41%。現在10年過去了,還在繼續下降。那麽誰填補了麥肯錫頂尖的MBA呢?是麥肯錫加了很多MFA(美術碩士),也就是藝術碩士。麥肯錫意識到他們的調查報告必須用藝術的方式表達,於是很多MFA逐漸取代了MBA。更有意思的是,最近有幾家公司很火爆。壹個是蘋果。蘋果靠什麽,程序員和工程師?不,這取決於好的想法。靠概念取勝嗎?第二個小米,小米靠什麽?小米背後沒有強大的產品工廠,核心還是靠強大的粉絲營銷和參與。是靠感知操作還是邏輯操作?再比如海底撈的服務。當信息時代正在向概念時代推進的時候,那些以前只靠知識和邏輯工作的人將會逐漸被計算機取代,計算機會越來越貶值,那些只有人才能做的工作才是真正能做的。計算機能做計算,但創造力不能。
第二個變化是變化會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預測。2010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2.97年,世界500強企業40年,世界1000強企業30年。妳的職業生涯有多久?如果25歲工作,65歲退休,就是40年。這意味著,如果妳壹畢業就創業,成為世界500強,然後公司剛好在妳退休的那壹年倒閉。所以當世界500強公司只有40年壽命的時候,妳會更明白,未來的孩子不跳槽是不可能的。他這輩子肯定會換至少五到七份工作,換兩三個行業。其實不僅公司的生命短暫,行業的命運也是如此。壹輩子在壹個公司,壹個行業,會越來越難。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還教他在大學期間好好學壹門專業,妳覺得可能是對他的詛咒和傷害嗎?
第三個變化是以快樂和自我實現為中心的生活。中國和美國的GDP,2008年中國人均GDP是3400美元,2013年是6470美元。預計到2016年,中國人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2025年中美GDP接近,2040年持平。遺憾的是,自上世紀1994以來,中國人的平均幸福感並沒有明顯提高,甚至有幾年是下降的。這壹點我覺得不需要給出數據。大家已經有感覺了。
為何3,000元和8,000元的數字如此重要?因為經濟學上有壹個很重要的觀察,3000美元是壹個國家現代化的極限,意味著壹個國家,壹個民族脫離了貧困,開始過上小康生活,幸福生活,所以中國大概在2008年就過上了小康生活。八千美元也是經濟學公認的拐點。過了這個點,幸福感和經濟效益就沒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了,也就是說再過壹兩年不管我們怎麽掙錢,都不會更幸福。我們的幸福不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所以我覺得下壹代和我們這壹代壹樣,不會去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賺錢,但為了什麽?他們真的會代替我們開始追求幸福,我們覺得這輩子有點奢侈。這其實符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分為三個層次:底層的生存,中層的社交,頂層的自我實現。人的主要需求出現在14到18期間,需求會逐漸固化。60後的主要需求是什麽?他們的童年經歷了自然災害和文革前期,所以這群人的核心是生存和尊重的需要。70後就不壹樣了。70後前半段的人都是理想主義的,因為那時候大家都很窮,後半段的人卻開始下海追求成功。所以70後是中國最糾結的壹代。他壹會兒浪漫,壹會兒詩人,壹會兒賺錢,最糾結。
90後完全不壹樣。90後有安全感嗎?沒有。是否有任何公認的需求?90後是第壹個在網絡上公開承認自己是腦殘、屌絲,承認對方是女神的群體。心理上,壹個人的內心必須極其強大,才敢把自己貶到這種狀態。90後早已被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六人組所關註,身份需求呈爆發式增長。所以90後表現出了強烈的自我實現需求。雖然這讓我們很困擾,但從好的方面來說,如果把全家人都當成壹個人,其實90後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全家人從壹開始的安全感到自我實現和認同的需求。雖然有點不成熟,但他們追求個人的成長和存在是歷史趨勢,完全符合外部環境。
說到現在,妳覺得妳的教育符合這個時代嗎?就妳對孩子的教育而言,妳真的能讓他們勝任這樣的時代嗎?對於壹個理性在下降,觀念在增強,專業、行業、職業在快速變化,妳真的追求快樂而不是成功的時代,妳有資格嗎?
3.未來世界的主人需要什麽樣的教育?
那我來說說怎麽才能勝任吧。未來的大師需要什麽?第壹個是從理性到感性。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Daniel Pinker)說,未來有六種技能: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感性的能力,妳需要會玩,妳需要找到意義感。簡單來說,2040年我們人均GDP和美國相當的時候,活得好的人應該是這樣的:有品味,講故事,跨界,像人,貪玩,有壹點自己的追求。
90年代,也許父母會建議孩子選擇公務員、銀行櫃員、土木工程師。因為壹技之長躲起來,有組織有單位,壹技之長躲起來最安全。可能近幾年家長會鼓勵孩子學國貿,金融,計算機工程。但是,2040年,社會上最核心、最優秀的壹群人,在我看來,壹定是從事產品經理、總監、旅遊設計師這種人文與科技交融的職業。這個職業是未來的大趨勢。
二是從策劃到創作。我們先來看壹個著名的案例。1953年,哈佛大學曾經做過壹個關於人生目標結果的調查,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目標明確但為短期目標,3%的人目標明確且為長期目標。過去25年後發現,目標越長的那壹組活得越好,有3%的人處於頂端,27%的人活得很差。但經過調查,證實這個故事從頭到尾完全是編造的。為什麽編出來的故事流傳這麽廣?因為符合我們錯誤的判斷,我們總希望未來是有規劃的,有計劃的,有設定的,父母希望孩子能早點安定下來,不要動。在我看來,妳對孩子未來最大的傷害,就是所有最重要的決定都不讓他做,小學不讓他做,大學不讓他做,媳婦不讓他選,房子不讓他選,工作不讓他找。所以到了35歲,當他真正面對職業轉變的時候,妳什麽都不知道,他也壹直沒有做出選擇。所以,對於今天的生活,真正恰當的態度是,適應比規劃更重要。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做壹個三到五年的規劃,然後有很強的跨界融合能力,保持好奇心,擁抱變化,在合適的時機創造自己喜歡的職業。
第三個趨勢是確保妳的孩子有快樂的能力。在這個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世界裏,妳必須讓妳的孩子擁有快樂的能力。所謂幸福,就是有意義的幸福。愛因斯坦成功地創造了壹種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工作方法。壹些人可以將興趣轉化為激情,而另壹些人可以在工作背後找到意義。這壹切都可以讓妳覺得,雖然妳的工作不是最成功的,但壹定是更快樂的,因為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沒有人把自己看成是最成功的。
再講壹個真實的故事。我有壹個朋友是老師。有壹天,他在小吃店吃飯時,走進壹個拉著小提琴的中年人,旁邊還有壹個小女孩。他壹看就知道,自己剛參加了壹個小演出,小姑娘卻嘟著嘴,不高興。原來這個小姑娘剛剛考了小提琴三級,壹直沒考。她爸爸說爸爸給妳報這個小提琴班不是為了讓妳過級。爸爸只是希望有壹天妳長大了,爸爸不在身邊,妳覺得不開心的時候,打開琴盒給自己彈壹首,熟悉的音樂就出來了,環繞著妳,就像爸爸還在妳身邊壹樣。希望妳有這樣的愛好,能在這壹刻陪伴妳。朋友聽後不爭氣的哭了。所以我覺得,讓自己快樂的能力也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在信息透明,不可能每個人都成功的未來世界。妳必須幫助妳的孩子獲得這種能力。
最後總結壹下,我覺得未來的大師都有這些技能。
第壹個有感性思維,不只是理性思維。
第二個要有職業適應能力和創造力,而不是規劃能力。
第三個要有讓自己開心的能力,讓自己無論成功還是不成功都能開心。我覺得從強到美是未來孩子培養的方向,要培養出很多美的人。
最後,我想講壹個對我來說很重要的故事,這個故事讓我決定做職業規劃。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愛因斯坦。20世紀60年代,普林斯頓大學的壹名學生是校報的記者,有壹天他接到壹項采訪愛因斯坦的任務。碰巧的是,這家夥是物理系的學生。妳可以想象,壹個物理系的學生對采訪愛因斯坦是如此的興奮。看完愛因斯坦所有的訪談,他發現沒有壹個問題是真正懂科學的人問的。他發誓要以物理系學生的身份問愛因斯坦壹個真正有智慧的問題,挖掘出愛因斯坦真正的智慧。他在壹個巨大的圖書館裏看書,天花板很高,桌子上有壹盞綠色的吊燈。壹直讀到晚上兩三點鐘,突然壹個靈感觸動了他的腦袋。有壹個很棒的問題。他小心翼翼地抄下來,對折再對折,放在左前口袋裏,回家睡覺。
第二天下午兩點半,他去找愛因斯坦,跑到愛因斯坦的小樓敲門。門開了,愛因斯坦站在他面前。就像照片壹樣,愛因斯坦有壹個爆炸頭,穿著壹件睡衣,踩著羊毛拖鞋,踩著壹條卡其色的地毯。愛因斯坦朝他點點頭,示意他進去,左手拿著煙鬥。年輕人和他壹起沿著走廊走,進了客廳。客廳大概十平米,有壹個沙發,沙發旁邊有壹個咖啡壺,煮著咖啡,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整個房間都彌漫著神奇的咖啡和煙草的味道。多年以後,年輕人回憶起那個下午,他想起了煙草和咖啡的神奇混合物。
愛因斯坦坐下後,年輕人問道:作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妳認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科學問題是什麽?我不希望妳有答案,我只想知道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科學問題是什麽。愛因斯坦說,嗯,這是個好問題。年輕人很高興,以為我把愛因斯坦難住了,就等著愛因斯坦回答。愛因斯坦閉上眼睛,時間慢慢流逝,灰塵在光線中飛舞,房間裏彌漫著咖啡豆和煙草的味道。大約過了15分鐘,愛因斯坦看著年輕人,眼睛閃閃發光,年輕人知道他有答案了。他說答案是什麽。
愛因斯坦說,年輕人,如果有什麽重要的科學問題,我想就是這個世界是善還是惡。年輕人說,愛因斯坦先生,這難道不是壹個宗教問題嗎?愛因斯坦說不是,因為如果壹個科學家相信世界是邪惡的,他會用壹生的時間去發明武器,制造壁壘,制造傷害人的東西,制造墻,把人越來越遠。但是如果壹個科學家相信世界是善良的,他會用壹生的時間發明聯系,創造聯系,發明可以把人越來越緊密聯系起來的東西。做完這壹切,愛因斯坦閉上了眼睛。年輕人知道他已經得到了答案。他輕輕地站起來,穿過走廊,關上了門。答案第二天就登在了報紙上,也影響了很多人。這個年輕人後來成為互聯網的創始人之壹。
所以我想說,在事業方面,如果說有什麽最重要的問題,我覺得不是技術,不是未來我們需要什麽能力,或者我們有什麽技術方法,而是妳對未來的信心是什麽樣子的。壹切都是面向未來的,所以妳對未來世界的信念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如果壹個家長,壹個老師,相信未來是美好的,那麽他就會教孩子去開啟可能性,創造可能性,去多嘗試,去體驗美好的事物。但如果父母和老師認為未來是灰暗的,他們會教孩子保護自己,開始努力學習,通過那些考試,找到壹份穩定的工作,做壹個誠實而平庸的人。
所以我想說,妳對這個未來世界的判斷,其實是關於職業教育最重要的話題。我有自己的答案,所以這是我寫給壹歲女兒的壹封信。我說,親愛的本德,希望妳過得認真而精彩。比起妳自己,我希望妳能過上我從未理解過,也從未見過的生活。
也給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