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形成了壹整套後送制度。特別是在漢代,投遞的公文是分等級的,不同等級的公文要由專人、專馬按照規定的順序和時間投遞。收發這些文件必須登記,標明時間,以示負責。
隋唐時期,後送事業空前發展。唐代官方郵政運輸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直達邊疆,約30裏外有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鼎盛時期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郵政服務的有2萬多人,其中驛兵1.7萬人。驛站分為陸上驛站、水上驛站和水路合並三種。每個驛站都配有驛站房,驛馬、驛驢、驛船、驛場。
唐代對驛站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毅的快馬壹天走6崗,也就是180裏,然後就是300左右的阿利日,最快要求500的阿利日。步行人員每天行進50英裏;逆水行舟,河四十裏,河五十裏,其他六十裏;好的時候規定100到150英裏。詩人岑參在《去龍山路上壹句話判官》壹詩中寫道“壹帖後,帖騎如星河;平明寄鹹陽,幕與山頂。”在這裏,他把驛馬比作流星。天寶十四年十壹月九日,安祿山在範陽造反。當時唐玄宗在華清宮,相隔三千裏。六天之內,唐玄宗知道了這個消息,傳播速度達到了每天500裏。可見唐代郵政通信的組織和速度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宋代,壹切公文、書信都稱為“投遞”,出現了“急件投遞店”。有壹個銅鈴匆匆地系在騎馬哨的項圈上。在路上跑,白天打鈴,晚上生火,被撞死的人不負責。為馬購物,為人購物,風雨無阻,不分晝夜。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嶽飛被宋高宗帶著12枚金牌從前線強行召回臨安。這種金牌是快遞送的金盤,表示急。
年齡
信息傳遞的方式
評估價格
遠古時代
口口相傳或借助器具
信息傳遞緩慢且不準確。
古代
郵寄長途旅行
信息傳遞速度慢,信息形式單壹。
摩登時代
依靠運輸的郵政系統。
信息傳輸速度比較快,距離比較慢,成本高。
摩登時代
電報、電話
速度快,信息單壹。
現代:
信息管理是人類為了有效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對信息資源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社會活動。簡單地說,信息管理就是人對信息資源和信息活動的管理。對於上述定義,我們應該註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1.信息管理的對象是信息資源和信息活動
(1)信息資源
它是信息生產者,是信息和信息技術的有機體。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信息的流動,實現信息的效用和價值。然而,信息並不是所有的資源。為了使它成為壹種資源,實現它的效用和價值,我們必須依靠人類的智慧和信息技術。因此,“人”是控制信息資源、協調信息活動的主體和主要要素,信息的采集、存儲、傳輸、加工和利用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沒有信息技術的強大作用,就不可能實現有效的信息管理。因為信息活動本質上是為了信息資源的生產、傳遞和利用,信息資源是信息活動的對象和結果之壹。信息生產者、信息和信息技術構成壹個有機整體——信息資源,它是任何信息系統的基本要素,也是信息管理的研究對象之壹。
(2)信息活動
是指人類社會圍繞信息資源的形成、傳遞和利用而進行的管理活動和服務活動。信息資源形成階段是以形成可利用的信息資源為目的,以信息的產生、記錄、收集、傳遞、儲存和加工等活動為特征的階段。信息資源開發利用階段是以信息資源的傳遞、檢索、分析、選擇、吸收、評價和利用等活動為特征,以實現信息資源的價值和達到信息管理的目的。單純管理信息資源,忽視與信息資源密切相關的信息活動,信息管理的研究對象是不完整的。
2.信息管理是壹種管理活動。
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仍然是信息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但信息管理的基本職能更有針對性。
3.信息管理是壹項社會規模的活動。
它反映了信息管理活動的普遍性和社會性。它是壹種普遍的信息獲取、控制和利用活動,涉及廣泛的社會個人、群體和國家。
信息產品管理(微觀):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產品流通。
信息系統管理(中觀):設計、實施與評估、安全管理、信息資源配置等。
信息產業管理(宏觀):產業結構與測試,信息服務業機制與管理模式,產業政策與信息立法,社會信息化。
古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信息傳遞系統的國家之壹。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信息傳遞的記載。
驛馬傳驛,驛傳是壹種早期有組織的傳播方式。“郵差”雕塑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以嘉峪關魏晉壁畫墓為原型。郵遞員手裏拿著壹份簡單的文件,郵馬四肢著地高速飛奔。這幅磚壁畫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1982年第壹次代表大會作為壹枚小郵票的主題圖案,足見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搖籃之壹。
秦漢時期形成了壹整套後送制度。特別是在漢代,投遞的公文是分等級的,不同等級的公文要由專人、專馬按照規定的順序和時間投遞。收發這些文件必須登記,標明時間,以示負責。
隋唐時期,後送事業空前發展。唐代官方郵政運輸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直達邊疆,約30裏外有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鼎盛時期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郵政服務的有2萬多人,其中驛兵1.7萬人。驛站分為陸上驛站、水上驛站和水路合並三種。每個驛站都配有驛站房,驛馬、驛驢、驛船、驛場。
唐代對驛站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毅的快馬壹天走6崗,也就是180裏,然後就是300左右的阿利日,最快要求500的阿利日。步行人員每天行進50英裏;逆水行舟,河四十裏,河五十裏,其他六十裏;好的時候規定100到150英裏。詩人岑參在《去龍山路上壹句話判官》壹詩中寫道“壹帖後,帖騎如星河;平明寄鹹陽,幕與山頂。”在這裏,他把驛馬比作流星。天寶十四年十壹月九日,安祿山在範陽造反。當時唐玄宗在華清宮,相隔三千裏。六天之內,唐玄宗知道了這個消息,傳播速度達到了每天500裏。可見唐代郵政通信的組織和速度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宋代,壹切公文、書信都稱為“投遞”,出現了“急件投遞店”。有壹個銅鈴匆匆地系在騎馬哨的項圈上。在路上跑,白天打鈴,晚上生火,被撞死的人不負責。為馬購物,為人購物,風雨無阻,不分晝夜。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嶽飛被宋高宗帶著12枚金牌從前線強行召回臨安。這種金牌是快遞送的金盤,表示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