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好馬不回頭”成了壹以貫之的行為準則。仔細看看它的來歷,大概是說壹群馬在草地上搶著吃草,轉身吃剩下的草。壹般來說,它們的競爭力較弱,打不過其他的馬,才會重新吃草。這可能就是好馬不再吃草的初衷吧。
說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以前看過的壹個關於選麥穗的故事。到了壹個麥田邊,三個人被告知只有壹次機會選擇壹穗小麥,不準回去看誰選的最多。第壹個人剛下麥田,就興奮地選了壹穗看起來夠大的麥穗;第二個人到田裏後,走來走去了解小麥的長勢,然後差不多走到壹半,他選了壹個他認為最大的麥穗;第三個人大概是個足球迷,記得貝利那句名言“最好的進球是下壹個”,他不停地在麥田裏走,總覺得身後有更大的麥穗,結果已經到了麥田的邊緣,只好就近摘了壹個麥穗。從這個故事來看,似乎第三種人顯然是最辛苦的,也是最接近“不吃回頭草”的“好馬”。估計因為是“好馬”,所以能走的更遠,所以不回頭。結果,最大的麥穗只能留在記憶裏。
從這個角度來說,“吃草與否”並不能作為衡量它是不是“好馬”的標準。我們以職場為例。比如妳以前在壹個單位幹得很好,領導很賞識,但是妳因為各種原因跳到了另壹個單位,才發現這個單位各方面都不如原單位。妳動了心思,想回去,卻因為“好馬不會再吃草”的顧慮而猶豫不決。這時候妳該怎麽辦?
不要丟臉吃虧。
中國人確實有“好馬不回草”的癥結。我覺得很重要的壹個原因就是“人情”和“面子”在起作用。如果“好馬轉過來”,會覺得沒有“面子”,大家會想:“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於是,很多人“死也要面子,死也要吃虧。”中國還有壹句話叫“浪子回頭金不換”,主要是給那些“回頭”的人找壹個美好的說法。盡管如此,很少有人能夠回頭,因為這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動力。
俗話說“人有臉,樹有皮”。為什麽對原單位很滿意還要跳槽?當然是“這山望著那山。”到了新單位,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原單位,這並不奇怪。
對於“好馬該不該回頭”這個問題,我的壹個朋友給出了壹個非常簡單的回答。他說就算原單位的領導同事真心希望他回去,他也絕對不會回去。主要原因很明顯:別人可以原諒他“不明智”的選擇,他卻不能原諒自己。另外,新單位接受了他,他又跳了回來。雖然他來去自由,但新單位的領導會怎麽看他的人品?既然來到了這個新單位,就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他會在這裏紮紮實實的工作至少壹年半,爭取為新單位做點貢獻。如果妳真的對這個單位不滿意,那就選擇另壹個新單位“跳槽”。原單位肯定不回去了,因為我沒臉見江東的長輩!
面子雖然保住了,可惜由於莫名其妙的老話“好馬不再吃草”,多少“草”留下,“馬”消失。我的朋友,大概只能“望草興嘆”了
如果說唯壹讓妳猶豫的原因是“好馬不吃回頭草”的觀念在起作用,那就是讓人覺得當初毅然決然的離開,現在夾著尾巴回來是可恥的。其實沒必要。自古以來就有“良禽擇木而棲”的說法。現在人們理解跳槽了。就算當初的選擇是自己的錯,誰又能犯錯呢?改了也不好,更何況原則上也不是什麽大錯誤。
其實仔細想想,壹個人這輩子沒幾件事是真的不能“回頭”的。如果人生有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只有時間才能真正“回頭”,壹去不復返。“不回草地”只是壹句俗語。如果妳願意,任何壹匹馬都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拜訪”同壹塊草地,前提是草地還在等著馬。
有草背,為什麽不吃?
有這樣壹個例子。化學工程學院化工設備專業畢業的朱老師,第壹次應聘加入壹家日本化妝品公司,擔任設備部主管。由於這是壹家新公司,公司日本總部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到公司對朱先生等壹批員工進行專業技術培訓。朱先生很快掌握了公司化工設備的技術,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幹,受到公司的高度重視。他壹個月工資幾千元,年底公司還另外給他發了獎金。原則上,朱粲先生在這家公司安心工作,為公司服務,但就在他結束與該公司的壹年勞動合同時,他申請了另壹家承諾高薪的同類型公司。前公司總經理告訴他,妳是公司的人才,公司沒能留住妳很遺憾,但是公司的大門是向妳敞開的,妳想回來公司隨時歡迎妳。朱先生去了另壹家公司後,因為那家公司化妝品衛生不達標,公司生產無法運轉,承諾給朱先生的高薪也無法兌現。這時,他非常後悔。他想回到原來的公司,但是“好馬不回頭”這句老話讓他左右為難。後來原公司總經理得知他的情況,派人邀請他回原公司。朱粲先生被形容為“好馬又回到了草地”
既然原單位歡迎妳回來,說明還是需要妳的,說明領導也把妳當成了不可多得的人才。基礎這麽好,為什麽不回頭?
而且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如果回到原單位,我會比以前更加努力,會更加珍惜這次重新獲得的工作機會,這對個人和單位無疑都是好的。所以,回頭是首選。
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如何對待自己離職的員工,既是企業文化的體現,也是效益和效率的考慮:壹個熟悉企業環境、工作流程和企業文化的人,會更容易進入角色。更重要的是,前員工回到“老雇主”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客觀上保證了他的意願和努力。
許多外企把“跳槽員工”視為寶貴的資源。很多職場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曾經的雇主突然打電話給他們,告訴他們企業急需他們的能力和經驗,甚至說“企業沒有妳就活不下去”,希望他們能“回鄉”。面對這種恭維,確實有很多人做出“我得回去救他們”的決定。
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也意識到,離開員工是壹筆財富。在聯想、方正等企業,這種人才“回流”的現象非常普遍。為此他們也針對這種現象制定了相關的規章制度。有業內人士表示,企業的這壹決定無疑是壹個聰明的做法,因為對於歸國人才來說,企業在管理上可以占據更大的主動權。
顯然,“伯樂”對“好馬”已經“既往不咎”,依然對這匹好馬敞開歡迎之門。我們應該寬容人才。企業的“雅量”帶給人才壹個施展才華的舞臺,而企業的發展前景則吸引“善馬樂歸草”,最終的結果必然是“雙贏”!
“好馬”回頭也要謹慎。
當然,我們在準備回頭的時候,也要認真分析自己是否具備“回頭”的條件。
首先,妳離職是客觀條件還是主觀原因。如果是客觀原因,那麽這些條件有沒有變化,如果不變,妳願意接受嗎?回到原崗位是否會和以前壹樣,是否有心理承受能力去承受同事背後的評論和可能的挫敗感等等。這些都是決定回頭的基本條件。
其次,新單位是否真的沒有前途,還是壹個認知偏差。兩個單位的區別是因為物質利益還是成功環境。如果是前者,最好謹慎行事,因為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是無限的,原單位的同事也會對妳有“唯利是圖”的看法;如果是後者,可能會被人理解。
再壹次,原單位領導能重新接納妳,說明他心胸寬廣,忘記過去。但妳知道他的真實意圖嗎?領導的“歡迎”可能是出於工作需要,也可能是為了給妳“面子”,不好當面拒絕。另外,除了領導的賞識,原單位的同事也需要知道他們對妳回歸的看法。而且,原單位的工作崗位是否還空著等妳回來等等。,都是妳應該考慮的問題,否則難免重蹈覆轍。
然而,國外相關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壹些好馬現在面臨著兩難的境地。有關專家提醒那些又想吃草的人:“在屈服於虛榮和英雄主義之前,妳壹定要提醒自己,這是壹家妳努力離開的企業,從職業發展的角度考慮是否接受這份工作。”
“壹個人壹旦離開壹個地方,他往往會忘記那裏不好的事情,只想記住好的事情。”三藩市領導訓練中心主席約翰·奧尼爾說,我們必須擺脫熟悉環境帶來的幻覺。“在做決定之前,妳至少要和前公司的四個員工溝通(壹般情況下,壹個人只會和壹兩個人接觸,和四個人交談可以獲得更多的意見)。和他們交流的目的是了解妳離職後公司發生的壹些新變化,比如組織架構的新調整,回去後如何發揮妳的新技能。
有時候,回到原公司往往不壹定意味著壹個人的進步。就像長大後再試穿壹件舊外套:熟悉卻不舒服。蘇珊·畢曉普代表紐約壹家媒體經理招聘公司。她說,幾年前,她的許多客戶從傳統和增長緩慢的大型媒體轉向新興和基於網絡的媒體,但現在的情況正好相反。“許多人掌握了新技能和新的工作經驗,他們希望在前雇主那裏充分發揮他們的新專長,”她解釋道。“但很多企業的目標和戰略仍然和以前壹模壹樣,企業的管理模式在近壹兩年也沒有改變,這不能不讓人警醒。”
著名職業顧問凱文·卡什曼說:“壹個中層管理人員回到他以前的金融公司工作六個月後,開始意識到自己犯了壹個錯誤。”“自從他辭職後,他的前雇主開始意識到他的真正價值,並給他提供更高的待遇來召回他。就在他準備用新知識迎接挑戰的時候,他發現根本沒有挑戰。”
當然,“回頭”或“不回頭”是“好馬”的自由選擇,但那些堅持尋找下壹棵更好的草或麥穗的人,在浪費了壹生之後,慨嘆和後悔,才發現最好的其實已經錯過了。這樣的所謂“好馬”有點不配。當然,“回頭”是有前提的。如果前方的路太崎嶇,甚至通向沙漠,如果“回頭草”肥美可口,還在那裏等著妳,我覺得還是掉頭立刻出發的好。俗話說“到時候回頭”,這才是真正的“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