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心理咨詢師自媒體會頻繁翻車?!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自媒體越來越成為心理咨詢師自我營銷、吸引案例的工具。越來越多的來訪者開始習慣通過從媒體上獲取心理健康知識來尋求心理咨詢服務。根據之前的壹項調查,51.6%的來訪者在尋求心理咨詢前會從網上獲取心理咨詢師的信息,其中53.6%的人使用百度搜索,39.7%的人使用心理咨詢app,36.6%的人使用微信微信官方賬號。而44.2%的來訪者會在咨詢過程中瀏覽咨詢師的微博、微信、知乎、博客等社交媒體。然而,自媒體幫助咨詢師快速積累人氣,獲取案例,壹些咨詢師的道德失範行為也通過網絡被迅速放大,對整個行業的聲譽造成了負面影響。最近曝光的幾起道德失範事件,讓人覺得媒體對於輔導員來說是壹把雙刃劍。既是輔導員展示自己的招牌,也是能讓輔導員翻身的助推器。那些本該在專業框架下小心翼翼解決的倫理問題,被憤怒的維權無門的來訪者撕掉了,直接被他們的手撕掉了,演變成了壹系列顧問翻車劇。3月21日,知乎壹位擁有20萬+粉絲的心理咨詢師,自曝與來訪者發生多次關系,並檢討了自己的多項道德不端行為。然而,咨詢師的自我保護自曝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平息來訪者的憤怒,反而引起了當事人更大的憤怒,曝光了咨詢師及其開房的記錄以及各種無視黑白的行為。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副教授鐘傑老師留言建議來訪者咨詢律師並舉報詐騙犯罪。4月3日,另壹家在知乎擁有50萬+粉絲、在國外執業的心理咨詢師被來訪者發帖投訴咨詢時間不規範、單次咨詢2.5小時對來訪者進行經濟剝削等壹系列問題。該咨詢師隨即對投訴進行了“專業”的回復,但在壹些咨詢師看來,這是“無理取鬧、孤芳自賞”,再次引發業內熱議。面對自媒體平臺咨詢師的不斷翻車,有人提出,以頻繁更新媒體為主要招攬訪客手段的咨詢師,具有“高危咨詢”的顯著標誌。就像電影《邪不壓正》裏的臺詞:壹個正經人(心理咨詢師)怎麽會有時間天天寫日記(自媒體)!這句話看似有道理,但背後有很多對心理咨詢的誤解,就是把心理咨詢師的職業內涵狹隘地理解為只有咨詢。自我營銷是心理咨詢師尤其是個體從業者的必備技能,自媒體只是承載心理咨詢師自我營銷功能的工具。自第壹代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時代以來,寫作壹直是心理咨詢師保持個人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只是在當時,書籍、紙張等紙質媒體是這壹功能的主要載體。如果佛洛依德生活在自媒體時代,以他旺盛的寫作能量,可以想象他壹定會成為微博、Tik Tok、微信微信官方賬號的頂尖流。此後,隨著電視媒體的興起,電視節目成為心理咨詢師自我營銷的新媒體。國內很多知名大咖都得益於電視媒體的主流地位,通過參加壹檔電視節目迅速成名。微博、微信官方賬號、Tik Tok等自媒體平臺的興起為心理咨詢師提供了新的舞臺,壹些第壹代網絡名人心理咨詢師就是自媒體平臺快速擴張的產物。心理咨詢師自媒體本質上是壹種帶有廣告營銷性質的行為,其核心目標是通過樹立權威的專業“個人設計”來獲取關註和案例。職業道德對咨詢師的廣告行為有嚴格的約束。美國咨詢協會(ACA)道德準則:C.3.b顧問不能要求現在或以前的訪問者或其他任何人為自己做廣告。C.3.d咨詢師不能在工作場所或附屬於機構的場所為自己吸引來訪者、被監督人或咨詢師。C.3.f咨詢師不得以咨詢、授課、培訓、監督等方式,采用欺詐或不正當手段向來訪者推銷其產品或相關培訓。美國心理學協會(APA)道德規範:5.04媒體呈現心理學家通過書面、網絡或其他電子設備提出公開建議或評論時,應確保評論:(1)基於自身的專業知識、培訓或經驗,並與相關心理學文獻和實踐活動相壹致;(二)符合職業道德規範;(3)不能暗示與建議接受者或評論者建立了專業關系。遵守職業道德本身就是壹種專業能力的體現。如果心理咨詢師自身的專業能力和修養不足,很容易在虛假的權威專業設計中迷失自我,甚至喪失專業的自省功能,做出道德失範行為。所以,自媒體作為自我營銷的工具並沒有錯。錯的其實是壹些利用自媒體進行自我營銷的咨詢師。很多年前,這種事件在知乎曝光過。知乎上壹個擁有幾十萬粉絲的大V,因為深刻的心理解讀文章,受到了關註者的高度評價。大V壹直在冒充心理咨詢師,向粉絲征集案例,賣線上課,甚至監督咨詢師。最後才發現他只是大三的社工專業學生,沒有任何專業資質。此外,網絡傳播的固有特性也讓咨詢師在自媒體營銷自己時容易翻車。不同於普通的人際傳播,網絡傳播的過程是高度互動和匿名的。網絡傳播中雙向互動的特點使得受眾在傳播過程中有可能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附加到信息中。所以隨著信息的廣泛傳播,失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另外,網絡傳播往往是匿名的,很容易出現偏激甚至攻擊性的觀點。所以心理咨詢師的壹些不當言論和不專業行為,很容易通過媒體等網絡平臺傳播和放大。遺憾的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心理咨詢師使用自媒體的職業道德條款,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更是遙遙無期。在這種背景下,心理咨詢師只能依靠自我監控來增強倫理敏感性,避免翻車事件的發生。對此妳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