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又見壹年麥黃

又見壹年麥黃

上周末回老家,看到麥田還是壹片金黃。這周回去,只剩下光禿禿的麥茬,龍口吃了多年的夏收悄然結束。童年的夏收是壹片忙碌的景象,只留在童年的回憶裏。

我出生在渭北旱地的壹個小村莊。從我記事起,每年的麥收季節就是農村人壹年中最忙最辛苦的時候。每到麥收季節,每個人都要忙上至少壹個月。

收獲的季節,小麥進入灌漿期,麥粒開始膨脹飽滿,豐收在望。

壹場大雨後,我父親早早起床去割田。先拿壹籠去年的麥衣放在壹個大的舊籠子裏,均勻地撒在地裏。把牲口擺好,在輪子上套好繩子,在輪子後面綁上壹束蓋著細葉的柳條樹枝,柳條樹枝上壓壹兩塊石頭。

人牽著動物慢慢轉身。在地裏遇到磚瓦,撿起來嗖的壹聲扔得遠遠的。過了壹會兒,拿個銑鏟把車輪上的泥鏟掉,再在車輪上撒點炕灰,繼續轉。到了半夜,打谷場已經被磨得瓷乎乎的,等待著小麥的收割。

這邊割完田,那邊父親就開始準備鐮刀、鐮刃、掃帚、簸箕、叉柄等小麥收割設備。

在那段時間的耀縣、黃堡會議上,這些東西也是最受追捧的。經常在趕集回來的路上,會遇到壹些戴著草帽,背很嫩的農村人,興高采烈地念叨了半天,要買壹件滿意的家具。

小麥變黃後,父親會時不時地去地裏看看,看能不能架起鐮刀,當天收割。然後我和幾個大叔商量著壹起找份工作收割。

終於準備好第二天收割鐮刀了。前壹天晚上,父親認真聽天氣預報,磨好鐮刀,架好架子車,帶了壹鍋麥麩去借動物。天壹亮,我的父母和叔叔們簡單地吃了些飯,然後就拉著車去地裏了。

割麥子不僅是壹項體力活動,也是壹項技術活動。壹般左手收麥子,右手拿鐮刀,壹根壹根割。為方便改種玉米,留茬壹般不超過10厘米。

我是左撇子。我平時用左手抓筷子,拿東西,只是到了割麥子的時候,我改變了這個毛病。雖然切割技術不怎麽樣,但多壹個人總比少壹個人好。

麥草的發明使得割麥的速度大大提高。麥稭形狀像P型,是壹個很大的木質扇形開網。網由竹子制成,配有壹米左右的長木柄。在直邊的筐邊上,有壹根長約30厘米的尖木條,俗稱羊爪,主要用來收麥子。木柄上的麥稭面兩端系著壹根細繩,繩子的長短可以調節。麥稭的底邊是木頭做的,底邊上緊緊嵌著壹把壹米左右長的刀片,小麥脫粒時主要依靠它。

脫粒小麥時,操作者兩腿分開40-50厘米,右手緊握手柄,左手輕輕提起纜繩,雙手向右後方微微擺動,然後左手拉向前下方,使刀片離地10厘米左右,然後左手向左後方拉成弧形,右手握柄用力,使腰部向左扭轉。當脫粒麥草的刀片在他身後轉動時,他的右手迅速舉起並犁出麥草。

本周開始回報。壹個人壹天要割兩三畝小麥,是鐮刀的好幾倍。但這不僅是壹項體力勞動,也是壹項技術工作。也許妳會割傷妳的腿。我在大廳的兄弟是揮舞麥稈的好手。他通常壹天能割三英畝多的小麥。

我也試著蕩過幾次麥稭,但總是因為經驗不足。父親懷疑會影響小麥收割的進度,但留給我的只有壹點要學的東西。在我掌握這項技能之前,家裏不會有農田。

臨近中午,爸爸媽媽和叔叔們把割好的小麥放在大車上,套上借來的毛驢或黃牛,往麥田裏趕,而我和妹妹則開始撿拾裝上大車後沒有撿拾到的麥穗。

大壹點的時候幫家裏割過幾次麥,都是又慢又不規律,茬高又低。所以我經常去麥田,主要是幫大人們撿麥穗,或者把小麥裝到架子車上。

別看往貨架車上裝小麥,也是個技術活。裝的時候要把麥穗穿到架子車裏面,壹捆麥壓壹捆麥,這樣壹大堆麥就不會亂了。而且裝的時候要用腳踩,降低高度。裝上後,用繩子綁好。

拉的時候要用兩只手轉動車軸。遇到彎道壹定要把彎道轉大壹點,否則容易造成翻車。壹旦發生翻車,人不會受傷,但壹車小麥可能兩三輛車拉不完,會浪費很多小麥。

把小麥拉下壹個大斜坡不僅是壹項技術活動,也是壹項體力活動。沒有壹點力氣,抱軸是很危險的,做不好會死人。

記得初二的時候,因為家裏人少,我從南塬拉了壹車麥子到塬下的地裏。通常,人們認為上坡拉東西很難,但下大坡就更難了。

拉麥子下紅色陡坡的時候路特別陡。由於力氣小,下到中坡的時候發現架子車由於重力越來越快,幾乎控制不住軸了。車在快速沖下來,看起來越來越快。我想如果我找不到停下車的方法,我就完了。

我不知道我從哪裏來。我突然扛起軸,然後扭軸,車子掉頭,最後停了下來。這時,我覺得渾身濕透了。

麥子熟了壹天,早上可能看起來有點綠,下午可能就焦了。麥穗不收割,就要落地。六月的天氣多變,據說馬上就要下傾盆大雨了。所以,人們用夏天來形容自己的工作壹點也不為過。

為了搶收成和種子,大人們常常不休息地轉來轉去。他們經常壹天背壹個水壺,幾個饅頭,這樣就沒法把麥子拿到地裏,也不回家。

袁尚旱地的小麥比河裏灌溉的小麥早熟十天左右。袁尚上的小麥被收割並運到田裏後,就開始被磨碎。每塊麥田都不會太大,要幾塊麥田壹起用。曬麥子的時候,幾家還商量今天誰曬,明天誰曬,大家互相幫忙。

往往第壹天聽完天氣預報,第二天早上四五點鐘,父母就會叫醒我們去田裏撒麥子。壹般是我和姐姐負責把麥子從垛上拉下來推給父母,然後他們會把麥子打亂種下。壹兩個小時後,壹大片田地將鋪上小麥。

我不得不在路上翻了幾次小麥。中午陽光直射後,父親四處尋找拖拉機,開始耕地。最初家庭承包生產時,拖拉機很少見。

在農村人眼裏,會開拖拉機的都是能人。看著拖拉機手戴著黑色墨鏡,嘴裏叼著煙,心裏想,長大了開拖拉機多好。

拖拉機輪子轉壹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啟動了。先用刺較寬的叉子抖落長麥稭,再用刺較窄的叉子清理短麥稭。完全運走後,將混有麥粒的麥衣在田心推耙成壹堆,看風向後開始養田。

如果順風順水,往往會熬到半夜甚至第二天早上。大堂哥是個很好的推廣領域的方法。我父親曾經讓我向他學習,這樣我以後就不會在這個領域推廣了。可惜我沒有好好學習。

等園子上的小麥收成差不多了,河裏灌溉的小麥就會慢慢成熟。園子裏的小麥第壹次磨好後,大家就開始收水澆的小麥。水澆地的小麥收割後要馬上種玉米,更辛苦。小麥到田裏後,很快被裝上犁,翻土種玉米。種完玉米後,我開始在麥田裏幹活。

慢慢的,由於工業的發展,家鄉很多平地都建起了工廠,種莊稼的地越來越少了。隨著割草機和聯合收割機的出現,小麥長勢越來越好。

以前收割小麥需要壹個多月,現在不到壹周就完成了。很多時候,村民都是帶著手機坐車或者騎摩托車去田間地頭。當他們掏出錢包時,並不需要太多的努力,金黃色的麥粒就被運送到了門口。

?渭北旱地40多年不同的麥收景象,不能不讓人感嘆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的巨大變化。

有些童年的場景再也見不到了。這是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壹些場景成為永遠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