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並分享四個大學生的故事:
學生1:我是中考尖子生。我的父母是非常成功的人。我媽是老師,我是體制內學校的壹把手。我的父親也是壹名教師。後來我離開了體制,自己創業。我在這個行業非常成功。我的父母並沒有因為自己的事業而忽視孩子,但是他們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主要是我的父親,他陪著孩子練武,讀經,取經,給了孩子很多鼓勵和肯定,也跟上了以前的老師。孩子上大學後,沈迷於遊戲。大二的時候,父親離開家鄉陪他去了北京。後來孩子畢業了,上了研究生,但離優秀還有很大差距。
調侃老師說,這個孩子給她最大的觸動是,她通過和他父親的交流,了解了很多他父親的成長經歷和他的育兒方式。我當時的感覺是,為什麽會出現這麽偉大的飼養方式?
調侃老師說:這個孩子的經歷深深觸動了我對養育孩子的思考。養孩子真的沒有想象中那麽容易,也沒有壹刀切的方法。有時候妳會發現,養壹個孩子最後的結果是徒勞的。不管妳做什麽,他還是老樣子。
當時我就產生了壹個想法,也許正確的養育孩子的方式不是刻意的養育,而是要符合自己的成長軌跡。我們只需要按照本能提供衣食住行和壹個還算和睦的家庭。
這個故事也給了我很多思考,人是多麽的復雜和獨特。壹分耕耘,壹分收獲。如果大豆的種子生長,只有大豆會生長。但是人是不壹樣的,雖然同屬於人類,但是每個人都會很不壹樣。基因和遺傳會有壹些相似,但是有無數的細胞是不壹樣的。這些細胞每時每刻都會發生變化,所以我們常常感嘆:這個人怎麽變成這樣了?我們用壹種固定的或者線性的成長思維來看待壹個人,優秀的人永遠是優秀的,甚至更優秀。如果優秀的人變窮了,他們會覺得很難理解。瘦的植物怎樣才能在肥沃的土壤裏生長?
很多年前看過壹本叫《教育的神話》的書,真的讓我很震撼。比如書中最震撼的壹點,父母的教養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孩子的社會化不是父母完成的。
以下部分(粗體字)摘自壹個讀書俱樂部的書評:
朱迪思·哈裏斯(Judith Harris)挑戰最流行的育兒觀點:“育兒假說”。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教養方式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嗎?哈裏斯給出的答案是,父母不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持久的影響,也不會對孩子離家後的行為產生影響。
這與孩子是父母的復制品,父母是他們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壹個孩子就能說出背後的父母是什麽樣子的觀點背道而馳。我帶著懷疑和震驚看了這本書,但看完之後覺得有理有據。
哈裏斯批評的“教養假說”是什麽?“育兒假說”是指除了基因之外,影響孩子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父母的育兒方式的觀點。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育兒理論和書籍都是基於這種假設。
育兒最突出的假設是,孩子是壹張白紙,所有嬰兒在出生的那壹刻都沒有區別。之所以長大後會有各種不同性格的人,是因為父母的教養。嬰兒期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著近乎決定性的影響。
實施育兒假說理論的壹個最極端的例子是行為主義大師約翰·沃森的實驗。他曾誇口說“給我壹打健康的嬰兒,讓我在特定的世界裏撫養他們。”我保證隨機選壹個,把他培養成我希望他成為的專家。“幸運的是,他並沒有真的給他壹群這樣的寶貝,他最大的成就就是讓壹個叫艾伯特的孤兒對壹切毛絨絨的東西都感到害怕,包括聖誕老人。
也許妳會說以上觀點太偏激,不認同寶寶的白板理論。以嬰兒為例。有些寶寶是高需求寶寶。其他孩子幾個月就能睡個飽覺。妳家孩子壹歲的時候壹晚上要起來三四次。不能壹樣好吧,既然妳不認同寶寶的白板理論,那妳認同以下育兒假設嗎?
1.如果父母對孩子誠實、友好、體貼,孩子也會誠實、友好、體貼。也就是父母怎麽做,孩子就怎麽學,孩子會完全模仿父母的所有行為。所以,如果發現孩子的行為有問題,那壹定是因為家長自己沒有做好。
2.如果父母在家經常打罵孩子,那麽孩子在父母面前就會害怕,而他長大後也會在人際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對別人唯唯諾諾,比如諾諾。所以家長不要打罵孩子,要多鼓勵,讓孩子變得自信樂觀。
3.如果父母不給孩子提供壹個完整的家,孩子長大後大部分都會過得不好。-這個更常見。很多感情破裂的夫妻,並不是因為“孩子”才離婚的。
4.妳現在經歷的很多痛苦,比如自卑,害怕和別人說話,害怕表達自己的想法,都是妳出身的家庭造成的。就是因為家裏父母營造的“專制”氛圍,所以妳凡事都要聽父母的意見,讓他們安排妳的生活。他們有罪。都是他們的錯。
5.我堅信,父母可以通過壹定的育兒方法,把孩子培養和塑造成自己期望的樣子。
……
妳同意上面列出的哪些觀點?妳認為父母對孩子的社會化有至關重要的、不可逆轉的、絕對的影響嗎?
哈裏斯強烈質疑這壹觀點。她認為父母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遺傳。她不相信這種在家學習會影響孩子未來的行為規範。她認為她在家裏學到的東西與外面的世界無關。
雖然《教育的神話》這本書是對“教育假說”的挑戰,但我們千萬不要因為“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影響來自基因遺傳”、“父母的影響遠不如孩子的同齡人”這樣的結論,就認為沒有必要管教孩子。“反正我怎麽對待孩子都不會影響他的性格塑造,我的壹言壹行對他都沒有影響。”如果妳這麽想,那就是走向了另壹個極端。
否認育兒假說並不是否認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這本書裏的觀點更像是壹個解開“育兒假說”的咒語,讓父母不再為孩子的不合時宜的行為和有點特立獨行的性格而深深自責,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讓父母不再有壹定要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期望的樣子的想法。
這本書批評“把育兒假說作為指責普通父母的武器,因為他們的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意願成長。”在這種情況下,育兒假說對於極少數特別可怕的家庭(比如虐童)可能仍然成立。
家長知道以上觀點後能做什麽?以下是壹些建議:
首先,父母有權選擇孩子的同齡人,這是他們決定孩子未來生活的方式之壹。雖然父母對孩子友誼的影響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遞減,但至少在孩子的童年,父母可以決定孩子的同伴是誰。
其次,如果孩子在壹個群體中地位最低,就會被地位高的孩子欺負。家長可以采取行動改變這種情況,比如換學校或者搬家。
再次,父母會在家裏影響孩子的行為,給孩子提供知識和訓練,讓孩子離家後能應付外面的世界。孩子最後會保持什麽樣的行為,不是父母能決定的。
最後,雖然父母不能決定外界如何對待孩子,但他們有很大的權力決定孩子在家是否幸福。
愛妳的孩子是因為他們可愛,而不是因為妳認為他們需要愛。享受撫養孩子的過程,教給他們妳所知道的壹切。放松點,他們以後怎麽樣都體現不出妳對他們的關心。妳既不能讓它們變得更完美,也不能毀掉它們。他們屬於明天。
回顧老師分享的第壹個學生的故事,對育兒神話中的觀點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