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教師心理健康培訓經驗的四點總結

教師心理健康培訓經驗的四點總結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忽視這壹點。我們不能只關註分數而不管學生是否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們應該培養人才,而不是浪費人才,不能做害群之馬。以下是心理健康培訓老師的經驗總結,供大家參考。歡迎閱讀。

教師心理健康培訓經驗總結。壹是註重提高認識,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變化,各種不良思想和矛盾極大地影響了在校青年學生。由於青少年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過程中,缺乏科學的辨別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獨立意識較差,所以小學生很少容易出現心理和行為偏差。近年來,小學生經常出現不健康的心理行為,如嫉妒、自卑、孤獨等。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他們之所以出現心理偏差,是因為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和困難時,缺乏解決矛盾、處理挫折、處理危機的能力。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忽視這壹點。我們不能只關註分數而不管學生是否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們要培養人才,而不是浪費人才,更不是害群之馬。因此,我們全校形成了壹種* * *認識:要全力正視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完善人格,為21世紀培養合格人才。

第二,把握學科滲透,紮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教室是學校開展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科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嚴格按照上級要求,在開好心理健康課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在各科備課時註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考精品課,做好心理咨詢教育;語文課,教材中有大量優秀的文字形象,從這些人物身上了解和感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數學課,研究重點是觀察、註意、思考、記憶等心理活動;英語課要求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學生敢於表達自己,增強學生的群體交際意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個性;音樂、藝術等。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在審美熏陶方面給人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相關知識,可以讓學生處處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心理素質。教師作為教育的主體,不僅在知識上影響學生,而且在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第三,註重課題的研究,從細節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探索了小學生關愛教育的壹系列內容和途徑,探索並形成了壹系列優化學生情感體驗和人格發展的途徑和方法。主要是在老師的示範下,針對小學生開展的?關愛自己,關愛他人,關愛社會?教育的三個方面。通過開展主題活動,培養、體驗、滲透教育,明顯感受到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道德情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優化。在學校,在班級,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在同學之間,互相關心,團結互助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的做法。在各種學習活動中,學生合群、積極參與、團結協作、自尊自信、創新精神得到充分體現。在家庭和社會中,學生可以從小事上主動關心、愛護和幫助他人,富有同情心。隨著多次主題團隊活動的開展,學生受到了教育,自身能力不斷提高,心理素質明顯加強。

第四,重視家庭教育,引導家長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由於家長與學生之間固有的血緣、情感、倫理關系,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學校教育無法替代的力量。父母應該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生病就是強壯健康,這是壹種不完整的認識。事實上,壹些青少年有心理障礙,如說謊,無理取鬧,嫉妒,自卑,不合群的行為等等。但由於片面的認識,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甚至采取了與心理保健相悖的教育方式,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心理缺陷時,我們會及時聯系家長,及時糾正,並在學校給家長講授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家長科學教育孩子,從而培養孩子對社會和他人的關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獨立性和自制力,培養樂觀進取的精神。

總之,要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心理學知識,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心理教育規律,探索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總結心理教育經驗,與家庭和社會保持密切聯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總結心理健康培訓教師的經驗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職責。在向他們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安全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學校安全直接關系到學生安全、家庭幸福和社會穩定。因此,做好學校安全工作,營造安全的學習環境非常重要。做好學校安全工作,也是完成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的基礎。要確保安全,提高安全意識、自我防範和自救能力至關重要,做好安全教育是學校安全工作的基礎。所以我壹直很重視教育安全。平日裏,我不僅對他們進行安全知識的教育,業余時間也會關註他們的動向。只要發現有學生有不安全行為,我都會及時教育他們。

1,做好安全教育。我總是把安全工作放在第壹位,這樣我就能時時講安全,事事有著落,也能及時傳達上級安全會議的精神和文件,結合文件精神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並認真落實。每天放學後做1分鐘安全交通警示教育,每周壹次安全教育主題晨會,每月壹次安全教育主題班會。教育學生無論是集體活動還是體育課,都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不允許脫離群體自行活動或不聽指揮。如果別人生病或遇險,要及時向老師報告。並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各種求救電話。讓學生從思想上重視安全,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

2.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利用班會、團隊活動、活動課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安全防範教育,使學生接受系統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觸電、防食物中毒、防病、防運動損傷、防火、防盜、防震、防詐騙、防煤氣中毒等安全知識。教育學生不買三不吃,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不喝不衛生的水和飲料,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通過教育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安全防範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

3、加強檢查,及時整改。每天實行點名制,讓班幹部在課堂上向老師報號。每天放學後的路隊也是讓給隊長仔細清點人數,及時填寫路隊名單,進行考評。送路隊的時候,教育學生好好走路,不要排隊打架,不要在路上玩,按時回家。課間休息時,派小衛士對追逐打鬧的學生進行檢查登記。對於不守紀律的學生,我做好教育工作。案例:65438年2月29日早會課上,玉伽和他的同桌姚漢打架。丁先生看到後,及時處理,叫他站起來,讓說說是怎麽回事。沒想到,這位同學壹時氣憤,拔腿就跑,丁先生卻沒有追上。幸運的是,玉伽在晨會課結束後返回課堂,丁先生立即找到了與此事相關的幾名學生了解情況並安全處理。我得知他生氣了,跑到學校門口。幸運的是,他被他的姑姑,院長阻止了。所以我嚴厲批評他,勸他如何處理他和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遇到危險如何處理。嘉魚的同學事後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並承諾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

4.聯系家裏和學校,確保安全。我總是帶著學生家長的聯系電話表,可以隨時和學生家長取得聯系。同時強調家長和學校要對孩子進行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識教育,實現:安全第壹?。學生意識到安全第壹,健康第壹。

未來,關註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生命安全仍將是未來教育的重點。我會更加重視安全教育,全心全意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教師心理健康培訓經驗總結3。這次參加學校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受益匪淺,感觸良多。我想談談我從這次培訓中獲得的經驗。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由於內外因素的影響,人的心理功能往往受到阻礙,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現壹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很多有才華的人都有壹定程度的心理不健康癥狀。比如荷蘭畫家梵高,生前在畫壇是個無名小卒。他大半輩子都生活在孤獨之中。他是壹個狂躁的病人。他曾經割下自己的耳朵作為禮物送給心愛的女人,最後他忍受不了貧窮和疾病的折磨,開槍自殺。馬雅可夫斯基,蘇聯著名詩人,性格歇斯底裏,情緒多變,易激動,多愁善感,幻想,缺乏理智和自制力。因為愛人著急上班,不聽他的意願留下來和他說話,開槍自殺。美國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癥。他也因為無法忍受的疾病和心理壓力而開槍自殺。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充分說明正常心理和變態心理沒有絕對的差距。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壹些心理障礙,只是嚴重程度和影響學習生活的程度不同。教師也不例外。尤其是現代高速發展的競爭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教師帶來了更大的心理壓力,更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教師不健康的心理不能正確認識學生的行為,更不能熟練處理學生的問題,可能會影響師生關系,可能會傷害學生的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本身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壹個盡職盡責的老師很辛苦,需要休息和放松。做壹個“無所不能”的教育者,真的很累人。所以,老師們可以嘗試在假期裏養精蓄銳,比如:學會做壹個旅行家,用膠片記錄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在品嘗美食的同時學會做美食家,做廚師。新的工作經歷不僅能讓老師放松,還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教師可以把從其他工作經歷中獲得的經驗和積極情緒帶到教育中,從而更好地促進教育。

從根本上說,教師的心理健康必須靠自己來維護。壹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系——既關註學生的心理健康,也關註自己的心理健康。壹個好的老師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承受很大的壓力,但是千萬不要讓自己壹直處於壓力之下,這樣會損害自己的身心,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作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知識,盡快適應新的教學理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滿足新的教學要求,才能謀求新的發展,真正有心理安全感。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開闊視野,也可以讓他們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如意的事情,少經歷焦慮和挫折,對保持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心理健康培訓教師經驗總結4。21世紀是壹個充滿競爭的世紀。敢於冒險、敢於探索、善於競爭、善於合作、富有創造性是21世紀對人才規格的基本要求。所有這些素質都與良好的心理素質密切相關。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學生素質的發展是多方面的,心理素質不僅是重要的壹環,而且對其他素質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制約作用。它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歸宿。在《關於素質教育的再思考》壹文中,柳斌同誌談到了素質教育的三個要素。他指出:“素質教育的第二要義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再壹個就是心理素質,承受挫折的能力。用什麽樣的心態看待社會問題,這很重要。”壹個學生的精神狀態是否正常健康,對家庭關系、同學關系、學習問題的認識和處理是否正確,往往會影響到壹個學生的學習態度,是關系到壹個學生能否成為健康人的重要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是養成良好心理素質的前提和基礎。相反,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會得到提高。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和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密切相關。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心理學知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和世界,適應社會,發揮潛能。德育是教育者根據壹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培養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的活動。兩者都是育人,在統壹的教育活動中,各自都能發揮獨特的作用,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心理教育對道德教育有壹定的影響。心理教育適當拓展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標和內容;心理教育為提高道德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術;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對整個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進學生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

壹項對475名高中生的研究表明,學習成績並不完全取決於智力因素,優等生(成績高於智商預期)、壹般生(成績等於智商預期)和差生(成績低於智商預期)之間的差異與人格特征有關。績優者有良好的工作習慣,對學習感興趣,按時完成作業,關心學習成績,做事認真負責,有計劃。低成就者在自律、自我調節、沖動、貪玩、貪圖近利、與同齡人關系差、不合作、自私、不太尊重權威和傳統、不太善於社交、在學校和家裏不太快樂、經常為自己辯護、怨恨他人、對挫折和壓力不知所措和悲觀。普通團上下之間很正常。可見,培養積極的情感品質和良好的意誌品質及人格特征,可以促進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和身體素質的發展。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於健康的身體;身體健康和身體素質的發展也有賴於良好的心理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特別關註自我概念或自我意識,包括對自己形象的觀察、概念和看法,關註自己的外貌、體力、運動功能等,經常將自己的形象與理想標準或同齡人進行比較。比較結果,或滿意或自卑,如果不正確對待,也會對身體發育產生負面影響。以上說明,健康的心態是身體健康的心理條件。通過心理教育維護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是提供這種心理條件的重要措施。

不僅如此,良好的心理素質對身體素質的發展和體能的充分發揮也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造型美、活力美等身體美的要素,還是力量、速度、耐力、敏捷等身體素質。這些素質的發展都需要相應的心理條件。比如,外向的人適合強而快的活動,內向的人完成目標的動力強,適合精準的任務。同時可以通過運動技能的提高來發揮身體潛能。運動技能是後天獲得的能力,表現為快速、準確、流暢、熟練的身體動作。運動技能包含任意成分,與智力技能相關。運動技能是心因性技能。它既不是無意識的、反射性的動作,也不是像搖頭這樣簡單的肌肉反應。它受內部心理過程控制。因此,提高運動技能,充分發揮人的身體潛能,必須依靠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

最後,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質是形成審美素質的基礎和條件。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心理修養,審美修養是不可想象的。此外,許多優秀的心理素質不僅是內在美的表現,也是審美素質形成和發展的條件。比如,壹個人能夠正確認識現實,客觀、全面、公正地對待問題,正確正視現實,熱愛學習和工作,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有自知之明,正確評價自己,舉止得體,這些都是理性美的表現。再比如富有同情心,真誠,正直,正義,不畏強暴,開朗,勤奮,細心,有創造力,不卑不亢,嚴於律己,自信,謙虛,自尊等等,這些都是人格美的表現。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出來的這些優秀的心理素質,不僅是精神美的組成部分,也是審美素質形成和發展的條件。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壹項艱巨而偉大的工程,是壹個充滿活力的新課題,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